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沙皇还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奥尔登堡的爵位?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姻亲关系以及政治联盟,让俄罗斯沙皇同时拥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奥尔登堡的爵位,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几百年间欧洲王室联姻的产物,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这种联系变得尤为错综复杂。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中世纪晚期,甚至更早。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一段错综复杂的继承史

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和荷尔斯泰因(Holstein)是位于今天德国北部和丹麦南部的一对公国。它们的关系一直很纠结,经常处于丹麦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势力范围拉锯战中。

早期的联系: 丹麦国王在历史上常常同时拥有石勒苏益格的统治权,而荷尔斯泰因则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臣。这种“共主”局面,即同一个君主统治两个区域,虽然行政上分开,但给继承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问题。
奥尔登堡王朝的介入: 到了15世纪,丹麦、挪威和瑞典(后来的卡尔马联盟)的统治权落入了奥尔登堡王朝手中。这个王朝的国王们,比如克里斯蒂安一世,不仅是丹麦国王,也是石勒苏益格的公爵,同时还通过联姻成为了荷尔斯泰因的公爵(因为荷尔斯泰因的公爵后来也成为了石勒苏益格的公爵,两者逐渐捆绑)。
奥尔登堡王朝的分支与俄罗斯: 事情的关键在于,奥尔登堡王朝为了巩固权力,也进行了广泛的联姻。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便是流向了俄罗斯。

俄罗斯沙皇与奥尔登堡家族的联系:一个关键的婚姻

俄罗斯帝国从彼得大帝开始,就逐渐走向了欧洲化的道路,积极与欧洲各国进行政治和文化交流。而沙皇与奥尔登堡家族的联系,最重要的枢纽是一位名叫索菲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卡塔琳娜(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后来的凯瑟琳二世,即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德国公主。

彼得三世的婚姻: 凯瑟琳二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侄女,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母亲是安娜·彼得罗夫娜,而安娜·彼得罗夫娜是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所以,凯瑟琳二世的丈夫,俄国沙皇彼得三世,是她自己的表兄(更确切地说,是彼得大帝的孙子,她的堂弟)。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继承权: 关键点来了!彼得三世的父亲是卡尔·弗里德里希,他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而卡尔·弗里德里希的母亲正是索菲亚·夏洛特,她是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女儿,而弗雷德里克一世正是奥尔登堡王朝在丹麦的分支。因此,卡尔·弗里德里希继承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并且这一支被称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

当彼得三世继承了俄罗斯皇位,他也继承了其家族(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公爵头衔。这意味着,作为彼得三世的妻子和继承人(政变后),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她之后的俄罗斯沙皇们,也因此拥有了这些爵位。

奥尔登堡爵位:另一条线

至于奥尔登堡的爵位,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继承。

奥尔登堡公国的独立: 尽管奥尔登堡王朝在丹麦、瑞典等地的分支权力越来越集中,但奥尔登堡公国本身也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继承和政治安排,奥尔登堡的统治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彼得三世的舅舅: 彼得三世的母亲安娜·彼得罗夫娜,她有一个弟弟,名叫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就是后来的彼得三世)。但我们这里说的奥尔登堡爵位,更多是指奥尔登堡公国的统治权。
18世纪的政治重组: 到了18世纪,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1773年,为了解决丹麦和俄罗斯之间关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争端,一场重要的政治交易发生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奥尔登堡王朝的另一支)将奥尔登堡公国(包括荷尔斯泰因的部分,但不包括石勒苏益格)割让给了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彼得三世的儿子)。作为交换,保罗一世将他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继承权交给了丹麦国王。

这个交易非常关键:

俄罗斯沙皇拥有了奥尔登堡公国的统治权。
丹麦国王则永久获得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原先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国)的统治权。

因此,从18世纪末期开始,俄罗斯沙皇实际上拥有了“奥尔登堡公爵”的头衔(因为他们统治了奥尔登堡公国)。

总结一下,俄罗斯沙皇拥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奥尔登堡的爵位,主要是因为:

1.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这是通过彼得三世的继承而来。他的家族(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在1773年的政治交易前,就已经拥有了这两个公国的共同统治权,而彼得三世作为这个家族的继承人,将其带入了俄罗斯皇室。尽管后来丹麦国王永久获得了实际统治权,但“沙皇”这个头衔所代表的家族谱系,仍然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旧有权利紧密相连,并体现在其使用的头衔中。
2. 奥尔登堡: 这是在1773年政治交易后,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通过与丹麦的交换,获得了对奥尔登堡公国的直接统治权,从而获得了“奥尔登堡公爵”的头衔。

这些爵位并非仅仅是头衔,它们代表了对这些领土的主权宣称和历史联系。在欧洲王室之间,这种通过婚姻、继承和条约获得的封地和爵位,是衡量一个王朝权势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当俄罗斯皇室与这些北德意志的公国联系在一起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欧洲政治中的地位,并成为了俄罗斯对外政策和欧洲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我们提到俄罗斯沙皇时,他们使用的全称会包含一大串头衔,其中就包括了这些与他们的家族历史和政治遗产相关的来自北欧和北德意志的头衔。这是一种历史的印记,也是一个王朝在欧洲众多王室网络中地位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题主问了两大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俄罗斯沙皇的头衔问题,第二个是关于普丹战争前后俄罗斯立场,我主要回答第一个。

1.1首先,显然题主的沙皇头衔全称来自1906年俄罗斯基本法中第四章第59条关于沙皇(尼古拉二世)完整头衔的规定。英文版如下:

By the Grace of God, We, NN, Emperor and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s, Moscow, Kiev, Vladimir, Novgorod; Tsar of Kazan, Tsar of Astrakhan, Tsar of Poland, Tsar of Siberia, Tsar of Chersonese Taurian, Tsar of Georgia; Lord of Pskov and Grand Prince of Smolensk, Lithuania, Volhynia, Podolia, Finland; Prince of Estland, Livland, Courland, Semigalia, Samogitia, Belostok, Karelia, Tver, Yugorsky land, Perm, Vyatka, Bolgar and others; Lord and Grand Prince of Nizhny Nogorod, Chernigov, Ryazan, Polotsk, Rostov, Yaroslavl, Belozersk, Udorsky land, Obdorsk, Kondia, Vitebsk, Mstislav, and all of the northern countries Master; and Lord of Iberia, Kartli, and Kabardia lands and Armenian provinces; hereditary Sovereign and ruler of the Circassian and Mountainous Princes and of others; Lord of Turkestan; Heir of Norway;Duke of Schleswig-Holstein, Stormarn, Dithmarschen, and Oldenburg, and others, and others, and others.

en.wikipedia.org/wiki/E

头衔很长,挑重要的说。NN尼古拉二世(这真的不是机翻吗?);Emperor(Император)皇帝;Autocrat(Самодержец)独裁者、专制者;Tsar(Царь)凯撒、国王,专指俄国时一般叫沙皇,所以本意大概是沙王(嗯?);Lord(Государь)统治者;Grand Prince(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大亲王、大公(斯拉夫诸国的大公爵);Prince一般叫Knyaz(Князь)亲王(斯拉夫诸国的公爵);Master(Повелитель)统治者;Heir(Наследник)王位继承人;Duke(Герцог)公爵(中欧、西欧的公爵),还有一些我也弄不懂,故略去。像Grand Prince(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就是莫斯科大公国时期的头衔;Lord(Государь)大概也在这个时期至1917年使用。Tsar(Царь)是伊万四世首先使用的,Emperor(Император)是彼得一世首先使用的。一些原先还能算是“最高统治者”的头衔后来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尔、他的叔叔尼古拉就是大公Grand Prince(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格奥尔吉·李沃夫就是亲王Knyaz(Князь)。

第四章第60条是关于沙皇头衔的缩写,分为较简和最简两种,上文分别用斜体黑体表示。较简版本是蒙上帝恩典,朕;尼古拉二世。全俄罗斯、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和专制君主,喀山、阿斯特拉罕、波兰、西伯利亚、塔夫里达-切尔松尼斯(克里米亚)、格鲁吉亚沙皇,芬兰大公和其他。最简版是蒙上帝恩典,朕;尼古拉二世。全俄罗斯的皇帝和专制君主,波兰沙皇,芬兰大公和其他。最简版强调了俄罗斯皇帝、波兰国王和芬兰大公,毕竟这两个头衔是规定和俄国皇帝头衔绑定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沙皇的头衔在一连串拜占庭/斯拉夫特色的头衔之后,有挪威的王位继承人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奥尔登堡的公爵这么几个“奇怪的”头衔,它们是有重要意义的。

1.2其实,罗曼诺夫王朝的传承三百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初代皇帝米哈伊尔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由缙绅会议推选出来的,最开始近似于傀儡。一直到费奥多尔三世于1682年废除门阀制,终于给了后来人一展宏图的机会。这一段历史大家也许很熟悉了,阿列克谢皇帝仅有三个儿子存活,前妻玛利亚·米洛斯拉夫斯基娅的儿子费奥多尔(费奥多尔三世)和伊凡(伊凡五世)、再婚妻子娜塔莉·纳雷什金娜的儿子彼得。米洛斯拉夫斯基和纳雷什金两个大家族,以伊凡的姐姐索菲亚和彼得的母亲为代表开始争权,本来是彼得被立为沙皇,纳雷什金家族摄政。但索菲亚反动叛乱,使得伊凡成为第一沙皇,彼得成为第二沙皇,索菲亚摄政,其宠臣瓦西里·戈利岑掌握大权。虽然戈利岑水平较高,但他两次攻打克里米亚大败而归,动摇了索菲亚的统治基础。后来索菲亚再次发动叛乱企图当女皇,这次她失败了,索菲亚党被流放,权力重回娜塔莉太后之手,几年后太后去世彼得亲政。在彼得一世那被后世高度评价的统治之后,俄国再次遇到没有继承人的问题。

彼得一世去世时,皇位的主要候选人有:彼得一世儿子阿列克谢的儿子彼得、彼得一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前共治沙皇伊凡五世的三个女儿和彼得一世的两个女儿。而从后来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大家都过了把沙皇瘾。叶卡捷琳娜一世是第一位女沙皇,她死以后皇位自然而然落到罗曼诺夫唯一的男丁彼得二世头上,但是彼得二世因天花突然过世,罗曼诺夫直系男性继承人自此断绝。一来二去皇位落在旁系的安娜一世头上,因为贵族需要一个弱势君主。

彼得二世信任伊万·多尔戈鲁基亲王,他不喜欢大帝和女皇去世前为他安排的缅希科娃(两家都是俄国大贵族),准备和伊万的妹妹多尔戈鲁卡娅结婚,但是彼得二世因天花突然去世,“王位自此落在了外国人手里,国家发展开始停滞”。当然这种叙述有几分真实是要考虑的,安娜一世是弱势皇帝,但也没干出什么特别糟糕的事情,问题可能出在后来的彼得三世身上。虽然罗曼诺夫的血脉并未断绝,但对于俄国人来说,“外国人”的统治开始了(然而叶卡捷琳娜一世就是来历不明的立陶宛人)。简而言之,安娜一世是库尔兰公爵的遗孀,是俄国人,她去世后是伊凡六世继位。伊凡六世的母亲安娜摄政,她父亲是梅克伦堡公爵,丈夫是布伦瑞克公爵。一岁不到的小孩坐不稳皇位,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夺得了皇位,她去世以后,由她嫁给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公爵Charles Frederick的姐姐,她的儿子,也就是彼得三世继承皇位。而Charles Frederick来自奥尔登堡家族的一个分支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家族,自此后外国(对于俄国)一般称俄国的王朝为荷尔施泰因-戈托普-罗曼诺夫王朝。前有伪季米特里后有彼得三世,外国人的身份成了贵族攻讦沙皇的一个借口,当然认真看下来俄国历史上的“本土”统治者是不多的。

1.3关于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家族,这是奥尔登堡家族的一个分支。第一位奥尔登堡伯爵Egilmar一世于1xxx-1108年统治奥尔登堡,大概就是图里西北角的北边的一小部分(顺便一提,所谓戈托普,戈托普堡,就在图中东北部的附近)。1440年,奥尔登堡伯爵克里斯蒂安七世继位(同时也是后来的丹麦、瑞典、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他的叔叔石勒苏益格公爵、荷尔斯泰因伯爵阿道夫(对于石公国是一世,对于荷伯国是八世),阿道夫膝下无子,把克里斯蒂安当做继承人来培养。谁知道1448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弗去世,卡尔玛联盟分裂,丹麦的王国理事会想让阿道夫当国王,阿道夫拒绝并推荐了克里斯托弗,自此丹麦、瑞典、挪威三国开始了奥尔登堡王朝的统治(对瑞典的统治时断时续)。而当阿道夫去世后,荷尔斯泰因也升级为公国,一并归在克里斯蒂安名下。

1544年,石、荷公国被三分,由奥尔登堡、石-荷-戈托普、石-荷-Hadersleben家族三兄弟继承,1580年石-荷-Hadersleben绝嗣(就一代人),领地由另外两家继承。这样的“均分继承”还出现了好几次,其中有几支分支成为了丹麦、挪威、瑞典、希腊等国的王朝。

17世纪,戈托普公爵(应该是丢了石勒苏益格,只叫荷-戈分支了)从丹麦独立并向瑞典靠拢,在大北方战争中被丹麦占领了部分领土。但是这个“小国”却被瑞典和俄罗斯同时盯上了,俄罗斯那边是1742年继位的、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她没有结婚,而她姐姐嫁给了流亡的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她准备让侄子也就是彼得三世继位。这位戈托普公爵在1702年时领地已经被丹麦占领,而他是卡尔十二妹妹的儿子,便流亡到了瑞典,并且因为卡尔十二的作死成为了瑞典王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在竞争中失败,再次流亡到了俄罗斯,娶了彼得大帝的女儿安娜,1728年,彼得·出生,如前所述,此时俄国是彼得二世统治的,然而他后来因天花暴毙了。彼得三世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去世,1739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早已回到德意志。不管怎么说,这时他更像是瑞典王位的潜在竞争者,可当俄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掌权后,他一瞬间就成了俄国的继承人。

1.4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皇村条约,这点上面的漱口水dalao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zhihu.com/question/3098

显然由于瑞典和俄国、瑞典和丹麦的“血海深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和丹麦勾搭上了,便签订了交换领土的皇村条约,放弃石勒苏益格的宣称、让出荷尔施泰因的领地,换取奥尔登堡等地。皇村条约是1773签订的,1774年奥尔登堡伯国就升格为公国了。

1.5.拿破仑战争——德意志统一战争。1810年,奥尔登堡公国被法国吞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俄关系。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奥尔登堡公国恢复,并成为大公国,不过老公爵在世时并未自称大公(可以看上图,莱茵兰的土地是抗法得力获得的,奥尔登堡南部和东北方是靠“下半身”获得的)。在普丹战争前夕,奥尔登堡大公也对石-荷地区产生了一定野心,但随着普鲁士和奥地利下场,他只能把小心思放回去。毕竟此时他的大腿俄国的相对实力严重落后了。

1.X其实更有趣的是尼古拉二世的挪威的继承人的头衔。瑞典1809年丢掉了整个芬兰,却在1814年夺取了挪威。1905年,挪威从瑞典独立,王位由一位丹麦王子继承,尼古拉二世便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然此时俄国局势也很不稳定,但局势在维特的巧妙手腕下很快稳定了下来,然后就是俄国基本法的出台。尼古拉二世想效法先帝把芬兰从瑞典剥离并合并的操作,对挪威也来这么一套,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1.0总的来说,这个头衔是显而易见的“荣誉头衔”,某种程度上是暗示罗曼诺夫王朝是一个外国王朝。俄国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和德国(普鲁士)的关系一直是相当不错的,在法律中强调的意义有对挪威的野心,有对传承合法性的承认,也有和德国不错的关系的因素。

2.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年爆发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最后因为英、俄的干预,普鲁士停火并撤军。而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打得那么干脆利落,和德国统一的首席设计师俾斯麦脱不了干系。第二次战争爆发在1864年,这时候法国被很大程度孤立了,俄国还在消化克里米亚战争的苦果,普鲁士又联合了奥地利,英国在“光荣孤立”,这场战争德意志联邦势在必得。当然俄国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干预,比如如果出现法俄同盟,但是有机会和德意志联邦一战的。就在此前的1863年,波兰发生了一月起义,法国同情波兰人,而普鲁士和俄罗斯在镇压波兰民族主义问题上是有相当的共同语言的。法俄关系因黑海问题、波兰问题、克里米亚战争处于低谷,德俄关系却十分火热,法俄同盟的干涉自然也无从说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