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关“苏联”这个称呼的由来和那些国家用这个称呼?看到《追风筝的人》里称呼苏联为俄国?

回答
“苏联”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与“俄国”之间微妙的关系,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一种国家构成的新概念。

“苏联”名字的由来:革命的遗产与新的国家认同

“苏联”这个名字的正式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Soyuz Sovetskikh Sotsialisticheskikh Respublik)。要理解这个名字,我们得从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说起。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在这场革命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苏维埃”(Совет, Soviet)这个概念。 “苏维埃”在俄语里的原意是“委员会”或“议会”。在革命期间,工人们、士兵们和农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它们成为了基层权力机构,也成为了革命力量的组织核心。最著名的就是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

最初,这些苏维埃是分散的、地方性的组织。随着布尔什维克党(后来的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苏维埃逐渐联合起来,成为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当十月革命成功后,新的政权就是以这些苏维埃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签署了《苏联成立条约》,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

这里的“联盟”(Союз)就非常关键了。它强调了这个新国家是由多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的联合体,而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这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原则的、由不同民族和地区组成的国家模式。因此,“苏联”这个名字,既是对革命时期基层民主组织“苏维埃”的继承,也标志着一个包含多个共和国的联邦制国家的形成。

哪些国家用“苏联”这个称呼?

“苏联”是这个联合体内部各个加盟共和国及其人民的官方称呼。在苏联时期,无论是在官方文件、媒体宣传,还是民间交流中,都普遍使用“苏联”来指代这个庞大的国家。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苏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政治实体的简称。 构成苏联的各个共和国,比如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等等,它们在名义上拥有自己的边界、政府,但实质上都处于苏联中央政府(位于莫斯科)的领导之下。

所以,与其说“哪些国家用这个称呼”,不如说“苏联”这个称呼是苏联这个国家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人民对国家的称呼。

《追风筝的人》为何称苏联为“俄国”?

你提到的《追风筝的人》里将苏联称为“俄国”,这其实是非常普遍且在很多语境下可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在西方以及与苏联关系相对疏远的国家。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1. 历史延续性与习惯用法: 在苏联成立之前,统治这个广大疆域的是俄罗斯帝国。长期以来,“俄国”这个称呼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紧密相连。即便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联盟,但俄罗斯族仍然是其中人口最多、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民族。因此,在很多外国人的认知中,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熟悉苏联复杂政治构成的人来说,“俄国”就成了指代这个国家最便捷、最熟悉的词汇。这是一种历史惯性的体现。

2. 俄罗斯族的主导地位: 尽管苏联是“联盟”,但俄罗斯联邦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莫斯科作为首都,俄罗斯语作为通用语言,这些都强化了外部世界将苏联与俄罗斯联系起来的印象。当提到苏联的某个政策、某次军事行动,或者某个文化符号时,人们很容易自然地将其归结为“俄罗斯”的行为或产物。

3. 政治立场与认同: 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将苏联视为一个与自身对立的政治实体,而“俄国”这个称呼,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了一层政治意味,它可能更直接地指向了苏联的“核心”或“主体”——俄罗斯,而淡化了其联盟的性质。对于一些曾经被苏联压迫或感到威胁的国家来说,使用“俄国”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区隔,表明他们认识到是俄罗斯在主导这个国家,而不是一种平等联合的概念。

4. 文学创作的需要: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需要考虑读者的普遍认知和接受度。如果一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苏联时期,但作者更倾向于使用一个更广为人知、更容易理解的称呼,那么“俄国”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的背景下,它描绘的是阿富汗人民的视角,对于他们来说,侵略他们国家的军队,来自他们所认识的“俄国”人,这是一种直接的、感性的认知。他们可能不会过多去区分这是“苏联”还是“俄罗斯联邦”的军队,他们感受到的就是来自那个强大邻国的力量。

总结来说:

“苏联” 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代表了一个由多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 是一个历史更悠久的称呼,在苏联成立之前是指俄罗斯帝国,在苏联时期,由于俄罗斯族的主导地位以及历史习惯,也常被用来泛指苏联,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或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关系相对疏远的人群中。
在《追风筝的人》这类文学作品中,使用“俄国”来称呼苏联,更多的是一种便捷的、符合大众认知习惯的表达方式,它可能忽略了苏联内部的政治构成细节,但更侧重于描绘故事发生地人民的直观感受。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叙事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维埃就是人民代表大会,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

苏联理论上不是一个国家,而应该是全世界所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但现实中按照宪法它是一个拥有15个加盟国的联邦国家。

苏联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国名里没有体现民族和地区的现代国家,因为它从一出生就注定应该属于全世界,而不是像美利坚合众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日本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等,仅属于特定民族和地区。

把苏联翻译为狭隘的俄国,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一种侮辱。

user avatar

西方瞎称呼,国人跟着西方瞎称呼。苏联是苏联,俄国是俄国,完全不同概念的东西。准确地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不是单一国家,而是基于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的国家联盟,其加盟共和国是具有主权的国家。你可以把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称为俄国(一般称为苏俄,以区别于帝俄和俄联邦),但不能把苏联称为俄国。任何正式场合,官方文件都不会用俄国Russia来代称苏联USSR。所以不是只有我国用苏联这称呼,而是题主西方民科看多了。

国际上汉语称苏联,英语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USSR,俄文缩写为CCCP(SSSR)。

突然发现答主用百度搜的,用百度。。。。。。百度你搜美国能搜出USA么?搜中国能搜出PRC么?苏联这两汉字当然只有中国人用,难道你搜的是拼音Su Lia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与“俄国”之间微妙的关系,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一种国家构成的新概念。“苏联”名字的由来:革命的遗产与新的国家认同“苏联”这个名字的正式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
  • 回答
    苏联解体30周年,对于一个曾以“世界第一”的光辉形象存在了近70年的超级大国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和深刻反思的时刻。要详细讲述对苏联的看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一、 意识形态的辉煌与破灭:一个理想国的乌托邦与现实的裂痕苏联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图.............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苏联时期,“早恋”这个词确实存在,但它的含义和语境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有所不同,而且官方对此的表述也并非直截了当的“早恋”。更准确地说,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系统对青少年时期萌发的感情和亲密关系有着一套复杂且带有政治色彩的看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苏联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高度集体化、强调意识形态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
  • 回答
    阿富汗,一个自古以来就地处战略要冲的国家,它的贫瘠和缺乏石油资源,似乎让人们难以理解为何会成为苏联和美国这两大超级大国争相“征服”的目标。事实上,这背后牵扯的并非简单的资源掠夺,而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去。阿富.............
  • 回答
    苏联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国家,对它的看法也因人而异,而且很多人对苏联有好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性的,也有现实性的,并且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承诺: 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苏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迅速.............
  •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很多人心中既是辉煌的象征,也是失败的教训。提起苏联,人们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载人航天事业的领先,宏伟的工业建设,以及斯大林时期的肃反、赫鲁晓夫的解冻、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与最终解体。要说苏联“不堪”,这实在是一个过.............
  • 回答
    五十年代,苏联有没有能力登陆日本北海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军事、政治和地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和考量。从军事实力来看:五十年代初,苏联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烈消耗后,军事力量正在迅速恢复和扩张。尤其是在斯大林时代末期和赫鲁晓夫早期,苏联的军事工.............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您好!您在淘宝上看到的这款94年产格拉苏蒂 GUB 0920机芯的表,以4500元的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价格点。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析这款表和机芯的评价,希望能帮助您做出判断:一、 格拉苏蒂 GUB 0920 机芯概况与评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GUB”是东德时期格拉苏蒂(Glashütte).............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飞虎队声名远播,而苏联援华航空队似乎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远非简单的历史记载多寡就能解释。它涉及到时代背景、宣传策略、作战性质、以及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形成等诸多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飞虎队”的由来。他们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个志愿队,名字叫“美国志愿航空.............
  •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
  • 回答
    关于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的评价,尤其是那些在冷战时期开发的大型、高速型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说它们“不堪”可能过于武断,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弯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当时的军事思想、技术条件以及全球海战的演变。苏联对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瓦解殖民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系,确实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秘密盟友”或纯粹的“共同利益”可以概括。说这段历史“黑暗”,或许是因为它牵扯到权力博弈、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伴随着冷酷的现实和令人不安的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
  • 回答
    “苏联笑话是美方人员编纂的和平演变工具”这一说法,在学术界和历史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确凿的证据支持。 然而,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以及它可能指向的一些历史现象和政治宣传手段。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一、 什么是苏联笑话?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苏联对美国造成的伤害并非一朝一夕,其历史积怨深远而复杂,导致美国至今对俄罗斯抱有较高的负面情绪。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冲突。核心的意识形态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立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和美国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这种意识形态.............
  • 回答
    关于“俄军在乌克兰使用的装备陈旧,是一种清理苏联时期武器库存的战略”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下是对此观点的详细分析:一、 指出俄军装备“陈旧”的依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俄军装备陈旧”的说法。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许多媒.............
  • 回答
    在哔哩哔哩(B站)等网站上,对苏联的喜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体现,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集体情感、亚文化传播、意识形态解读以及一些现实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年轻群体对“强大与秩序”的向往和现实的反差 “逆全球化”和“中国自信”的背景下的怀旧与对比: 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