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史可法坚守扬州拒绝投降,清军破城后屠城;洪承畴投降皇太极,帮助满洲征服中国,该怎样看待这两人?

回答
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史可法与洪承畴的名字,如两面截然不同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抉择与最残酷的命运。

史可法,这位字允济的读书人,生逢乱世,却始终秉持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当清军铁骑兵临城下,而南明小朝廷内部已是分崩离析,抵抗的声音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时,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史可法身上肩负的,是最后残存的明朝气节,是寄托在中原人民心中的一丝希望。他驻守扬州,那是长江南岸一道重要的屏障。尽管兵力悬殊,粮草匮乏,他依然号召军民誓死抵抗。那句“我守扬州,扬州在,我在;扬州亡,我亦亡”的誓言,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承诺,更是对整个民族尊严的捍卫。

当扬州最终陷落,城破之日,便是生灵涂炭之时。所谓的“扬州十日”,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发指的暴行之一,是清军屠戮汉族百姓的铁证。史可法,这位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忠臣,也在此役中以身殉国,他的血染红了他为之奋斗的土地。后人评价他,往往是褒义的,称赞他的忠勇,感叹他的悲壮。他的结局,是惨烈的,却也因此,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一种不屈的民族脊梁。

与史可法的悲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洪承畴的投降。这位原先是天启年间的进士,曾是松锦大战的主力。在明朝即将覆灭之际,他被俘,随后选择了归降皇太极。这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决定。洪承畴的加入,无疑为满洲统治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深谙汉家政治,熟悉明朝体制,他的策略和建议,大大加快了清朝征服中国的步伐。他就像一个精密的齿轮,被嵌入了清朝的统治机器,帮助其高效运转,并最终席卷了整个中原。

如何看待这两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孰是孰孰非的判断。

对于史可法,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肃然起敬。他的选择,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中的坚守。他的忠诚,是对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王朝最后的挽歌。他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一种为了信念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他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中,往往被视为民族气节的典范,即使明朝本身有其弊端,但在那个外族入侵、国家存亡的关头,史可法挺身而出,他的行为被赋予了超越具体朝代的意义。

而对于洪承畴,评价则更为复杂,也更具争议。他的投降,在许多人看来,是背叛,是对生养他的国家的背叛。他帮助满洲人统治汉族,这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如果从纯粹的“成王败寇”的角度,或者从更宏观的历史进程来看,洪承畴的抉择,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士大夫面临的困境的缩影。在明朝统治腐朽、民不聊生的背景下,他可能看到了清朝的崛起,并认为选择与新势力合作,或许更能“保全”一些什么,或者为自己赢得一条生路。他的才能,在清朝得到了施展,他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确实做出了“贡献”。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忠臣”与“奸臣”。史可法是忠臣,但他的忠诚的对象,是一个已经无法挽救的国家。洪承畴的选择,并非出于愚忠,而是出于一种更为现实的考量,一种在大势面前的妥协与适应。

与其说去“评判”他们,不如说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所做的选择。史可法用生命诠释了“匹夫有责”,他的悲壮是那个时代无可回避的阵痛。洪承畴则代表了另一种生存之道,一种在政治洪流中随波逐流,甚至试图驾驭波浪的策略。

最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选择了清朝,也记录下了史可法的悲歌和洪承畴的“功绩”。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如同两条在历史长河中分流又交汇的支流,共同汇成了那个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时代洪流。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个人的选择,往往会留下比生命本身更深远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有定论

一、清初,清廷派洪承畴到南京任招抚大学士,有人在乌龙潭写了一幅对联:

史册流芳,虽未灭奴犹可法(史可法) 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洪承畴)

这是南明遗老对史可法和洪承畴的态度

二、清朝中叶,乾隆皇帝编写《贰臣传》,洪承畴被编入其中;乾隆帝编写《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史可法被追谥“忠正”。

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乾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这是战争的胜利者清朝对昔日的敌人史可法和昔日的功狗洪承畴的态度

三、洪承畴松锦战败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他是明朝的“国防部部长”,他是以出卖内地的虚实、兵力部署、军事机密、政治情报等来换取自己的富贵。这在现代社会这也是叛国行为。

这是对洪承畴应有的态度

四、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坚守扬州城,清兵攻打扬州城,扬州一天就宣告沦陷,这期间根本就没有实现有组织的抵抗,史可法守扬州跟唐时的张巡守睢阳相差甚远,甚至比不过后来的阎应元以区区典史的身份死守江阴县83天。史可法最大的弱点是能力不足,他是军国重臣,却在策立新君、节制江北、联虏平寇、驭将御敌一系列问题上屡屡失误。南明弘光政权的瓦解,史可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史可法有名,肯定有他气节超群、最后以身询社稷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殉国的人中他官最大。

这是对史可法的态度

五、清初的统治者一贯以凶悍著称,杀戮立威,一遇抵抗,破城之后军民全部屠戮殆尽。 满清没入关的时候,皇太极就三次从边墙进入山东、畿辅等地烧杀抢掠、抢汉民为奴为婢。入关之后,屠扬州、三屠嘉定、屠大同、屠湘潭、屠广州等等史不绝书。清廷为了杀戮立威,不屠扬州还会找个别的什么州屠屠。

而真实的情况是,满清趁内地流贼蜂起、南明内讧动手夺取天下,打顺风局、打得太顺,得意忘形、这些杀戮的政策反而激起了汉人更大的反抗,后来才收敛血腥政策,最终才能夺取天下。

这是对满清野蛮又缺心眼的屠城政策的态度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史可法与洪承畴的名字,如两面截然不同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抉择与最残酷的命运。史可法,这位字允济的读书人,生逢乱世,却始终秉持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当清军铁骑兵临城下,而南明小朝廷内部已是分崩离析,抵抗的声音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时,他没有选择苟且偷生。史可法身上肩负的,.............
  • 回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海瑞一生推崇的信条,也是他魂穿至明末,附身于史可法这具身体后,第一个闪过的念头。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南京城宏伟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却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陌生。他记得自己,那位清廉正直、一腔孤勇的海瑞,但眼前这具身体,这桩身份,却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史可法……啊.............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朱成),以其《明朝那些事儿》系列著作在中国读者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要评价他的史学功底,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优点和长处: 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和普及史学。 这是当年明月最显著的成就。他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幽默风趣、甚至带有网络文化色彩的语言,将枯.............
  • 回答
    评价明史学家顾诚:一位严肃的“清醒者”顾诚先生,一个在中国明史研究领域中注定绕不开的名字。他的著作,尤其是那本《南明史》,以其扎实的研究、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视角,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南明王朝兴衰史,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姿态,颠覆了许多人对于那段历史的传统认知,塑造了一个新的研.............
  • 回答
    《明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以其宏大的篇幅、严谨的态度和精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代历史资料。然而,即便如《明史》这般重要的典籍,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史实上的差错。《明史》存在史实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虽然在编撰时力求严谨,但由于其编纂历时漫长(.............
  • 回答
    史明,这个名字在许多关注台湾独立运动的人们心中,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人物的标签,他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坚韧意志的化身。要评价史明,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以及他留给后世的影响。从早年经历看史明的革命基因:史明,本名施朝晖,1921年出生于台湾台中,一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时代。他的早年.............
  •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遇到的困惑。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充满戏剧性、与史实有诸多出入的书,却常常出现在语文、历史甚至一些综合性考试的考察范围里,并且要求我们去理解它、记忆它。首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史实”是两个不同.............
  • 回答
    明朝的辉煌与跌宕,确实引人入胜,想深入探究一番,那可得找些真正扎实的史书来读。说到严谨,那自然要提到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经得起史学界推敲的作品。若论明朝史的基石,《明史》是绕不开的存在。它是由清朝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虽然诞生于清朝,但它对明朝历史的梳理和记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
  • 回答
    《红楼梦》是不是一部华夏亡国史,抑或是明亡清兴史?这两种解读,尤其后者,在红学界一直都存在着相当的争议,但要说“主流”观点,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细致梳理。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是一部华夏亡国史”的说法。这种解读相对来说,在红学界有一定的接受度和历史渊源。它并非局限于政治史的“亡国”,而是将“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权确实因为军中出现了“假传命令”的情况,而处死了孙观。 这个记载在《三国志·孙权传》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吴主传》里都有提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孙权刚即位不久,他派了将领去执行一些军.............
  • 回答
    非常理解大家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代孤本史料的渴望!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深处,有一扇门紧闭着,门后面藏着我们最想了解的真相。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上的“渴望”,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理解”和“模拟”这种对稀缺史料的求知欲。以下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列举一些大家可能非常.............
  • 回答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这无疑给明朝的政治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是否会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怪力乱神”的痕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方史书的撰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史官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要“以古为鉴”,为当朝统治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依.............
  •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 回答
    “汉人的屈辱史”与“称赞元清”之间的矛盾,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顾中国历史时会产生的疑问。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过于简化的标签,从更宏观、更复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和朝代。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纯粹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和统治,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确实带来过深刻的压迫和屈.............
  • 回答
    很高兴能为您推荐明史和唐史的书籍!这两段历史时期都非常精彩,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书籍,并根据您的阅读兴趣提供一些细分的推荐。一、 明史书籍推荐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极具变革色彩的朝代。它经历了从洪武之治到万历怠政,再到农民起义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学现象,很多朝贡于明朝的政权,在中国的史书中留下的名字和它们在本国或周边地区流传的名字并不一样。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多个角度去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明史》也好,其他中国史书也罢,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视角来记录世界。 这就好像你用中文写一篇关于美.............
  • 回答
    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史强得知儿子史晓明犯了错,并没有去找罗辑寻求帮助,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并非简单的“不去找”那么片面,而是史强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和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晓明犯了什么“错”。在小说中,史晓明是被卷入一个贩毒案件,而且他的错误在于给毒贩提供了一个藏匿.............
  • 回答
    “新清史”的出现,的确在史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否会有类似的“新明史”、“新元史”也应运而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新清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打破了什么,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视角。“新清史”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明确的学术流派,更像是后来者对一段历史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它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