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华民国撰史官方不把《清史稿》修订后列为《二十五史》?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

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仓促与不完整: 《清史稿》是在民国初年,由梁启超主导的清史馆在极其紧张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下编纂完成的。时间紧迫,清朝刚灭亡不久,许多档案、史料并未完全整理开放,史学界也缺乏足够时间和人力进行深入研究。这导致《清史稿》在史料搜集、考证、论述等方面存在诸多疏漏、偏颇甚至错误。
政治立场的影响: 编纂者多为对清朝抱有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其叙事带有明显的民国初年革命思潮的影响。虽然力求客观,但难免受到时代和政治环境的限制,对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可能存在主观性。
体例与标准的争议: 《清史稿》在体例上虽然模仿了前代正史,但在许多细节上与《二十五史》的严谨性和统一性存在差距。例如,其对一些事件的记述方式、对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最终的成书质量,都未达到“正史”所要求的“信、达、雅”的高度。

二、《二十五史》的形成与“正史”的权威性

“二十五史”并非一个一开始就固定的名单,而是历史学界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历代官修(或被官方认可)史书的统称。

历代官修的惯例: 从《史记》开始,历代王朝都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这些史书由官方组织编纂,代表着官方的史学观点和历史认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正史”的认可门槛: “正史”的地位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正统性”——即被后继朝代所承认、纳入国家图书馆、作为官方历史教科书的依据。这种认可是一个漫长且带有政治色彩的过程。
《清史稿》的“未竟之业”: 《清史稿》虽然是民国政府成立后由官方机构编纂的,但其“稿”的性质,以及上述提到的种种局限性,使得它并未能像前代的“正史”那样,被后继的民国政府(更不用说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认定为“清朝的正史”。

三、 中华民国官方(北洋政府时期)的态度与考量

当《清史稿》编纂完成并开始讨论其“正史”地位时,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主要是北洋政府)面临着实际的政治与现实考量。

“正统”与“改朝换代”的纠结: 民国取代清朝,本身就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政治事件。《二十五史》代表了历代正统王朝的史书序列。如果简单地将《清史稿》列入,就意味着民国政府在政治上对清朝王朝的某种“继承性”的认可,这在心理上和政治宣传上可能存在一些不便。
对《清史稿》质量的认识: 参与编纂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许多也都清楚《清史稿》的局限性。官方也意识到,将一部质量存疑、且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稿”直接提升为“正史”,可能会损害“正史”的整体权威性,甚至引发学界的争议。
未能完成正式的“接续”: 尽管有清史馆,但政府并未在《清史稿》之后,组织一个大规模的、有足够时间和资源来进行彻底修订、补正,并正式颁布的“新清史”。这本身就说明了其“正史”地位的悬空。

四、 后续的发展与《二十五史》的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评价会更加客观,史料也会更加丰富。

《二十五史》的既成事实: “二十五史”作为一种历史惯例和学界共识,已经非常稳固。新增一部“正史”需要一个非常隆重的官方程序和学界广泛认同,这在民国时期并未发生。
对《清史稿》的“再修订”: 尽管民国官方未将其列入,但对《清史稿》的批评和修订建议一直存在。后来的史学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家,也在持续地研究、评价和利用《清史稿》,并在各种研究成果中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
《清史》的“重编”: 到了21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编纂了 《清史》(多卷本,又称“新清史”),这部巨著的规模、严谨性和权威性远超《清史稿》。《清史》的出现,才是对清朝历史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官方性质的“正史”编纂尝试,但由于其成书时间,并未被纳入“二十五史”的传统名单,而是被视为一部独立于“二十五史”之外的、新时代对清史的权威性梳理。

总结来说,中华民国官方不把《清史稿》修订后列为《二十五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清史稿》本身的“稿”的性质: 其编纂仓促,史料不全,存在偏颇,质量未达“正史”标准。
2. “正史”的权威性与官方认可: “正史”的地位需要历代王朝的官方承认和接续,这是一个政治和历史的双重过程。
3. 民国政府的现实考量: 涉及改朝换代的政治敏感性,对《清史稿》质量的认识,以及缺乏大规模修订和正式颁布的程序。
4. “二十五史”的既成惯例: 历史学界对“二十五史”的名单已经形成稳定共识,纳入新史书需要非常隆重的过程。

因此,《清史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一部“未竟的”、“有争议的”清史著作,而非《二十五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它在中国近代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来的清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其“正史”身份的缺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史稿曾经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因为它政治上『污蔑革命、藐视先烈』。

比如清史稿写到王国维自杀时说『时局益危,国维悲愤不自制』。大家知道,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北洋政府节节溃败,但是清史稿却说『时局益危』,显然是站在了维护清朝的立场上。

清史稿还贬低民国和辛亥革命, 把起义说成贼乱;承认了许多清帝退位后给出的谥号;贬低太平天国运动等等

其实这也不奇怪,编写清史稿的人本身就以清朝遗老为主。

user avatar

官方脑子抽了才把清史稿定为正史


癸巳,以四川民乱,谕赵尔丰督饬诸军迅速击散,仍分别良莠剿抚,被胁者宥之。甲午,波密野番投诚。

这是四川保路运动

甲寅,革命党谋乱于武昌,事觉,捕三十二人,诛刘汝夔等三人。瑞澂以闻,诏嘉其弭患初萌,定乱俄顷,命就擒获诸人严鞫,并缉逃亡。乙卯,武昌新军变附于革命党,总督瑞澂弃城走,遂陷武昌.......丙辰,张彪以兵匪构变,弃营潜逃,夺湖北提督,仍责剿匪

这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来来,如果武昌起义是“谋乱”,革命军是“匪寇”,那么在辛亥革命中参加过革命军的太祖又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提到中华民国(ROC)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并跻身五大常任理事国(五常)之列,这背后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历史复杂性的故事。这并非仅仅因为 ROC 是一个国家那么简单,而是与二战的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当时的政治博弈紧密相连。一、 二战的胜利果实与国际秩序的重塑要理解 ROC 之所以能成为联合国创.............
  • 回答
    要详细阐述“为什么中华民国的重工业比大清国还落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AI写作的痕迹,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更贴近人真实思考的逻辑和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使用“比大清国还落后”这个定论。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简单来说,中华民国(尤其.............
  • 回答
    鲁迅先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进入教育部任职,并且一干就是十四年,这中间涉及的背景、机遇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段值得细细道来的历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梳理:一、 北洋政府的背景与用人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新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三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名声在外,而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中华民国虽然也经历过分裂时期,却似乎没有达到同样的光彩照人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人物塑造、政治格局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来逐一剖析。 历史叙事与.............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取代中华民国(ROC)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涉及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国内的权力转移等诸多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接替”,而是一场激烈的国际政治斗争,最终以PRC的胜利告终。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景:1. 中国内战与.............
  • 回答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中华民国?”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份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和历史认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标签,而是与许多人对中国历史、政治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个人经历的理解和投射紧密相连。要深入理解,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的传承与“正统”的叙事。对于一部分人.............
  • 回答
    有些人对中华民国抱有好感,这其中有很多原因,而且每个人喜欢的原因也可能不尽相同,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梳理。首先,历史与文化情结是很多人喜欢中华民国的一个重要基石。 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感: 对于一部分认同“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正统传承的人来说,喜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大陆关于“中华民国”认知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现实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叙事和教科书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认知的最直接原因。在中国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官方的历史叙事一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代表着旧政权的结束。在大陆的教科书中,.............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取得中国代表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外交斗争过程,其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一过程。一、 历史背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及联合国成立初期 国共内战与中华民国代表权: 在联合国成立之初(1945年),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是联.............
  • 回答
    中华民国,这个名字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历史和制度探索。在回答它究竟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以及为何在成立之初选择了某种制度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潮以及先辈们的构想。中华民国的政体:一个动态的演进直接给中华民国的政体下定论,会有些过于简化。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政.............
  • 回答
    台湾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许多台湾人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这里指的是中华民国),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影响。首先,得从历史说起。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一成不变。清朝时期,台湾被纳入中国版图,但直到甲午战争后割让给.............
  • 回答
    台湾人和“中华民国”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的历史、政治发展以及民众的认同心理。台湾人在眼里的台湾和“中华民国”总体来说,在很多台湾人心中,“台湾”和“中华民国”并非完全等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
  • 回答
    在维基百科上,关于台湾的称谓确实存在一些复杂性和不同之处,尤其是在提及“中华民国”时,很多人会感到困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份列表。首先,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开放的编辑平台,其内容是由全球数百万贡献者共同维护的。这意味着,不同的编辑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基.............
  • 回答
    中华民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其历史至今尚未结束,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其主权和管辖范围经历了重大变化。要详细说明“中华民国到什么时候为止”,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1. 从历史演进的阶段来看: 中华民国肇建(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
  • 回答
    中华民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章节。然而,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为什么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以及在后来的历史解读中,对“丢失”外蒙古这件事的指责声浪,似乎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集中和强烈,甚至可以说相对“平静”,这其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回答
    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在1949年败退金马台澎的真正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一、 国内因素:国民党政府的深层危机1. 政治上的腐败与失政: 官僚体系僵化与腐败: 长期执政的国民党,其官僚体系日益膨胀,效.............
  • 回答
    宋教仁案,这桩轰动一时的政治刺杀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如同一个剧烈的震荡,直接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国初期的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说,它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不少伏笔。要详细解读其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直接削弱了国民党作为主要政治力量的领导地位,为袁世凯的专权打开了方便.............
  • 回答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数次从低谷中崛起,其背后蕴藏着多重深刻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这股强大的生命力,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既有自然的馈赠,更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明的基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广袤的土地、肥沃的黄河、长江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