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共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接替中华民国的联合国代表席位?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取代中华民国(ROC)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涉及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国内的权力转移等诸多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接替”,而是一场激烈的国际政治斗争,最终以PRC的胜利告终。

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景:

1. 中国内战与国共分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并非仅仅是“接替”,而是源于中国内战的最终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内的国民党(ROC政府)和共产党(最终建立PRC)之间的内战重新燃起。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民党政府则撤退到台湾。

这意味着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中国政权:一个是控制着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个是退守台湾并继续存在于国际舞台的中华民国政府。

2. 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代表权问题

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中华民国是其创始会员国之一,并且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当时,国民党政府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中国合法代表。

随着中国内战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控制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然而,中华民国政府依然宣称自己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继续在中国大陆的联合国代表席位上行使权力。

3. PRC的“驱逐”诉求与ROC的“保卫”行动

从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一直在联合国争取其合法代表权,并要求将中华民国的代表“驱逐”出去。PRC的论点是,它才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而ROC政府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与此同时,中华民国政府也在积极地在联合国争取国际支持,希望维持其在联合国以及安理会的代表权。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中国宪法所代表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且其权力来源于合法的政治继承。

4. 国际局势的变化与冷战的影响

这一时期,国际局势正处于冷战的初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明显。美国的政策是支持中华民国政府,反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西方国家也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不愿意承认PRC。

然而,随着冷战的深入,情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独立国家,以及一些对西方阵营持中立态度的国家,逐渐开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支持其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5.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表决过程

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审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权问题”。最初,由于美国的强大影响力,支持ROC的提案占多数,PRC的诉求被否决。

但是,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支持PRC的提案所获得的票数逐年增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表决情况: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大多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支持ROC政府。尽管PRC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但在联合国大会的表决中,ROC仍然能够维持其席位。一些联合国成员国提出了将“中国代表权问题”视为“重要问题”(important question)的动议,这样就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才能通过改变代表权的决议,这给ROC带来了有利条件。

1971年: 这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阿尔巴尼亚等国提出了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议案,并要求立即将中华民国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

9月29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政治和安全)以微弱多数否决了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为“重要问题”的动议。 这意味着,改变中国代表权的决议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而不是三分之二。
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表决中,第2758号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该决议明确指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6. 投票结果及其原因

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际格局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独立并加入联合国,这些国家普遍倾向于支持第三世界代表的PRC,而非被视为西方势力代表的RO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尽管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它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美国政策的松动: 尽管美国最初极力反对,但随着中美关系逐渐缓和(特别是尼克松访华的前奏),以及国际压力的增大,美国在投票时选择了弃权,而不是像往常一样强烈反对。
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承认: 尽管ROC政府声称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但“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而PRC成为这一原则的实际执行者。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接替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并非一次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中国国内政治权力转移后,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场长期斗争,最终以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而尘埃落定。这一决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法律和政治层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并剥夺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这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必须要说一句:五常的地位不是联合国赋予的,恰恰相反!

是具有国际事务决定性影响力的国家坐在一起开会讨论为联合国赋予了影响力!

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能够左右世界局势的国家没有被纳入安理会的框架内,那么联合国这个交流管道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联合国也就失去了权威,也就不具备存在价值了。

这也是G7走不下去的原因。

别忘了,G20也不是中国搞起来的,而是美国人搞起来的,因为他发现七个国家开会解决不了世界发展的问题。

当然,首先来说我们还要有个合法的基础,那就是继承民国的五常席位。

这里说一下我的观点,我不认为民国获得这个席位是出于蒋介石和罗斯福交好,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中,戴高乐领导的流亡政府还没有蒋介石出的力多,为啥他也有席位?

原因在于当时的三个超级大国都想稀释其他两国的特权。

苏联一国三票,英国拉法国捆绑,美国就提携了民国。

后来法国也确实很听话,在苏伊士运河战争、非洲以及南美问题上一直都跟英国共同进退。

民国自不必说,完全是美国的投票机器。

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席位是继承民国的合法席位。

可是现在主流观点有一个谬误,因为毛说过一句话,说要感谢非洲兄弟抬着我们进入联合国。

很多人不求甚解,联系我们对非洲的无偿援助就说这是“金援外交”,是共和国宁与非洲,不许家奴,在国民普遍贫困的前提下,买回来的五常席位。

我认为这是胡扯,我们有没有买小弟,有。谁?阿尔巴尼亚,他们国家当时挂三幅领袖画像,第一个是斯大林,第二个是毛,最后一个是本国领导人。

看过我专栏《柏林危机》的都知道,莫斯科大会上12个国家跟我们一起痛斥赫鲁晓夫,何等的意气风发。

但是更多的并不是靠经济援助,或者说经济援助只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是什么?我们对国际局势的积极参与。

苏丹内战,中国派军事顾问帮助当地武装,还给武器装备。

说白了,中国对非洲形成影响力靠的不是经济援助,是军事援助。

在1972年,尼克松发表了“五大力量”说,将欧洲,日本和中国列为了世界决定性力量。

这是尼克松钦定的吗?

别逗了!那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虽然不发动战争,但是只要美帝和苏修胆敢侵略其他国家,中国是一定要管的。

也就是说,虽然美苏打谁我们决定不了,但是进来了能不能回得去就是我们决定的了。

五十年代在朝鲜,美国想停战,得在板门店和中国来谈判;

越南战争,美国想抽身,得和我们谈,我们不同意停战,他就得源源不断往这个战场里填人,可能是美国一开始对战争损失估计不足,约翰逊政府期间三次增兵,导致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最终基辛格得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跟中国秘密接触,协商停战事宜;

在苏丹;在非洲之角;在阿富汗……

无论对手是苏联还是美国,全世界热点问题都有我的身影,想解决?行啊,来找我谈吧。

所以说,不是联合国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国民党掌握联合国席位干啥了?啥也干不了!),而是联合国将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决策权合法化、制度化,给能左右世界局势的合法强权一个合法吵架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取代中华民国(ROC)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涉及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国内的权力转移等诸多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接替”,而是一场激烈的国际政治斗争,最终以PRC的胜利告终。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景:1. 中国内战与.............
  • 回答
    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一把双刃剑的审视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一个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措施,自推出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项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回应外部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复杂而敏感的博弈。要评价它,我们需要剥开其表面的法律条.............
  • 回答
    中国即将推出的“不可靠实体清单”无疑将在国际经贸领域激起涟漪,其潜在影响深远且复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限制措施,更被视为中国在复杂国际关系背景下,维护国家利益、反制外部压力的重要战略工具。首先,对“不可靠实体”企业自身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经营上的限制。 被列入清单的企业,其在中国境内的投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风云激荡,群星璀璨。要论“国士无双”,这四个字的分量极重,它不仅是对一个人卓越才能的赞誉,更是对他贡献于国家民族的至高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无数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杰出人物。要从中挑出“国士无双”一人,实乃一项艰巨的任务.............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上飘扬的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旗帜,而是大明王朝的龙旗,那历史的画卷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一个可以让我们尽情挥洒想象的如果。大明王朝海外扩张的可能性:基础与阻碍首先,我们得分析一下明朝是否有能力进行海外扩张。从物质条件上看,明朝绝不逊色。郑和.............
  • 回答
    耶律大石,一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仅仅是辽朝的一位皇族成员,更是一位凭借着坚韧和胆识,在中亚的土地上,重新书写了“契丹”这个名字的传奇人物。辽朝,这个曾经横亘在北方草原的庞大帝国,在一系列打击下轰然倒塌,但耶律大石却如同凤凰涅槃,带领着一批忠诚的辽朝余部,踏上了一条艰辛而辉煌的征程,在中亚的广.............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伴随着艰辛与斗争。要评判哪个朝代建立“最困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例如: 革命的彻底性与暴力程度:推翻旧王朝的难度、新王朝建立过程中付出的生命代价和破坏程度。 社会动荡的程度:建立新朝代时,社会是否处于长期、大规模的混乱状态,包括民生凋敝、.............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余载,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论功于儒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绝非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简单地将所有成就归功于儒家,或是完全否定儒家在其中的作用,都是片面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儒家”的含义。儒家思想,自孔孟之道发端,历经秦汉的“罢黜百.............
  • 回答
    苏联之所以能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自身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国家战略、经济体制、资源分配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相对完整工业体系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 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建国初期,中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北京的城市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建思路更是对这座城市现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节点上,苏联专家提出的城建方案和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梁陈方案”之间,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中亚五国的历史溯源:从草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漫长征程中亚,这片被古老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辽阔土地,孕育了辉煌的文明,也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今天我们熟知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独立的国家,它们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演变、民族融.............
  • 回答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汽车设计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本土化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设立设计中心或工作室。这些机构不仅肩负着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车型的任务,更在品牌全球设计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众多海外品牌在华设立的设计机构中,有几家无疑走在了前列,无论是其规模.............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史官制度如同一面永不磨灭的镜子,映照着王朝的兴衰,也记录着帝王的功过。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真正将其系统化、制度化的,普遍认为始于周朝。史官制度的奠基者:从三代到周朝的演变在周朝之前,夏、商两代就已经有了掌管记录的官员。《左传》中提到,“夏朝有史”,《尚书》中.............
  • 回答
    新中国建立以来,高考制度的演变以及其间出现的“工农兵大学生”现象,再到恢复高考,这是一段充满时代烙印和深刻社会变迁的历史。我从中看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探索,以及一代代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一、 高考的肇始与早期探索(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新中国成立之.............
  • 回答
    在《上古卷轴》的宏大叙事构建中,Michael Kirkbride(常被粉丝昵称为MK)无疑扮演了一个核心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的贡献不仅仅是编写了游戏剧情和对话,更重要的是,他为整个泰姆瑞尔大陆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奥秘宇宙奠定了一个极其丰富且充满深度的理论基础。要理解MK在《上古卷轴》Lore体系建立中.............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中国设立只招收日本人的日本人学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首先,从 教育的国际化和便利性 角度来看,这样的学校存在有其合理性。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等原因被派驻到中国的日本人家庭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符合日本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学校,来确保子女的学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历史会将元朝纳入其中,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关于“中国”概念的演变以及历史叙事的构建。简单地说,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基于 其统治地域的延续性、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整合以及后世王朝的继承性 等多重因素的考量,而非仅仅是统治民族的单一标准。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捋.............
  • 回答
    中国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举动,无疑是中国近年来对外战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要搞基建”这个表面,而是要深入剖析其多层次、多维度的考量。这其中,既有经济层面的驱动,更有地缘政治、国际话语权以及重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野心。一、 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与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