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重工业前期不仅不赚钱,还需要国家财政疯狂倒贴钱。一个重工厂从搭建到生产成品往往需要数年,还需要提前搭建他的配套设备,如铁路、冶金工业、各种人才培训等等。这些没有成堆的真金白银填进去是不会有效果的。
而且更可怕的是当你成功生产出成品后,很长时间内它也不能给你带来利润,因为大概率你自己要先自用。
满清再怎么拉胯, 至少还维持了一个帝国的完整,能够统一调配财政,哪怕是地方大员比如洋务运动的那几位自己建工厂造船坞也是有朝廷给予了很多支持的。有了这些大额资金投入才有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但北洋到民国,战乱不休,国家分裂,资金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使用,更何况蒋光头上台后,更是大开倒车,将买办而不是实业作为了依仗。结果就是到了抗日的时候,抗日打了8年居然破产了一半多的兵工厂,简直世界奇闻
如果无法成体系的建造重工业。
仅靠几个官僚和少量工程师搞几家钢铁厂。
重工业无疑是亏本的。
大清不懂重工业,砸钱玩。
民国乱世,没资本糟钱,也没能力搞重工业。
只有tg迷迷糊糊的好像知道些什么,比如培养与支持理工科人才,而非民国嘴炮大师。
我说,一个袁隆平的贡献比一百个胡适都大。
整个粮种化肥水利体系的人才,贡献远超民国所有文学大师贡献百倍。
应该没人反对吧!
现代世界是资本塑造的,所以,现代世界的苦难也是资本造成的。
正如日俄战争美国的资本市场爱日本不爱俄国,所以最终导致俄国战败。
民国工业为什么落后?原因也是资本不爱它。
在一篇记录民国金城银行历史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政府因军政各费支应浩繁,辄发公债以资挹注。市场利息因政府公债条件太滥之故,竟抬高至二分以上。市场流动资金群趋于投机一途,民间生产事业之股票债券竟无人过问。谨厚之生产阶级则为公债利诱,动辄倾其家私,故公债之残害我国实业比之任何暴力尤为凶猛。”
这段记录其实很好地还原了当时中国工业面临的困境。因为连年战争,各地政府纷纷发高利息公债解决问题。所以,实业界必须要出超过24%的利息才能争取到贷款。24%是什么概念?有几个行业几家公司的纯利润能达到24%?况且,有24%的纯利润,买公债不比投资实业强么?
但政府凭什么能开出这么高的利息?原因很简单,因为政府是靠收税还债,是靠渔肉百姓赚钱,是包赚不赔的生意,工商业比得了么?
民国的工商业很艰难,但更艰难的是老百姓。因为工商业得不到发展,老百姓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为高昂的公债买单。而老百姓没有收入,也不可能为工商业的产品买单,工商业产品没销路就没利润,没利润就更融不到资金。整个国家就这样陷入了一个绝望的恶性循环。
当然,资本不是人,无法用道德和眼光去评价它。它就像水,哪里利润高它就往哪里流。事实上,就像这篇记录所说,当时的老百姓有点钱也会去买公债,贪婪和目光短浅的不只是资本家。
清末的情况其实也并不算好,那时的实业公司要想招股,一般也要向投资人承诺每年固定付7%-10%的官利。而且是缴款之日起算,而不是投产之日。在西方,是从来没有这种惯例的。虽然如此,但还是要比民国时期好得多。所以清末的工业发展得比民国好,也不足为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