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端军事装备为什么没发展起来?

回答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腾飞,以及中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挑战,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制度。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并非“一夜之间”崛起,其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尤其是在二战后。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国家优先战略: 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国家战略的核心就是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为了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军事力量被置于国家发展的绝对优先地位。这意味着,国家可以将绝大部分资源,包括人才、资金和原材料,倾斜到军事工业领域。国防开支在苏联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常年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有统计甚至更高),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2. 集中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在特定领域): 虽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民用领域效率低下,但在高度集权的军事工业领域,它反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优势”。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全国之力,调动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以国家意志驱动科研攻关和大规模生产。一旦确定了发展方向,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克服资源分配上的瓶颈,快速实现目标。例如,在核武器、洲际导弹、航空母舰、大型战略轰炸机等需要巨额投入和跨领域协同的尖端项目上,计划经济的集中调配能力显得尤为突出。

3. 强大的科技基础与人才储备: 苏联在沙皇俄国时期就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尤其是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军事技术领域,吸引了大量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战后,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但不限于缴获德国的军事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加强了其科技实力。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是苏联高端军事工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4. 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追赶”战略: 苏联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非常务实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先进成果。从原子弹的研发(部分受到情报的帮助),到米格系列战斗机对西方先进设计的模仿和改进,再到战略核潜艇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苏联都在积极地研究、学习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超越。这种“追赶”战略,加上自身强大的科研能力,使其能够快速缩小与西方在高端军事技术上的差距。

5. 大规模军备竞赛的推动: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的持续军备竞赛,是苏联发展高端军事工业最直接的外部动力。为了与美国抗衡,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战略轰炸机、潜艇、导弹等关键领域保持战略平衡,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优势。这种外部压力迫使苏联不断加大在军事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投入,推动其高端军事工业持续向前发展。

6. 特定的地理和战略需求: 苏联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面对来自西方和东方潜在的威胁,其军事战略始终围绕着陆海空三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需要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对战略导弹、核潜艇、远程航空兵的需求,直接推动了相关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高端军事装备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对比苏联):

相较于苏联的崛起,中国在高端军事装备发展上遇到的挑战更为复杂,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历史起点: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苏联是在二战后,凭借其既有工业基础和相对成熟的科技体系,以及冷战带来的高强度外部压力,快速推动军事工业发展的。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经济恢复,直到改革开放前,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精密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的高端军事工业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其起点比战后的苏联要低得多。

2. 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与苏联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的集中优势不同,中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民用经济领域效率低下,而这种低效也蔓延到了军事工业。虽然也曾有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案例(如“两弹一星”),但整体而言,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创新活力不足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缓慢。过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

3. 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差距: 尽管中国在基础科学和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在特定尖端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和培养模式上,与苏联巅峰时期相比存在差距。苏联时期,其科技体系培养了大量在特定领域具有深厚功底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且有较为成熟的知识传承机制。而中国在经历“文革”等时期后,科技人才的断层是一个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后,虽然人才引进和培养加速,但高端军事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极高,且涉及知识产权和保密等敏感问题,发展需要时间。

4. 西方技术封锁与知识产权壁垒: 冷战期间,虽然苏联也面临西方封锁,但其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使其能够以更强的国家意志去应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则更为依赖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然而,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担忧,对中国实施了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难以获得最前沿的技术支持。这使得中国在很多领域不得不从零开始自主研发,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5. 民用工业基础薄弱对军工的支撑不足: 苏联虽然民用工业相对落后,但其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基础尚可,能够为军工提供一定的支撑。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民用工业整体实力不强,无法有效支撑起高端军事工业对原材料、精密零部件、先进制造设备等的需求。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民用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加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才开始为高端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6. 国家战略重点与资源分配的权衡: 苏联将国家资源近乎压倒性地倾斜于军事领域,几乎是在“不计成本”地追求军事优势。而中国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国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何在军事和民生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上,这是一个持续的权衡过程。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强调“效率”和“性价比”,并且更加注重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7. 军事理论和战略的演进: 苏联的许多高端军事装备发展是基于其“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设想,例如强调核战略和大规模装甲力量的对抗。而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军事理论和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和演进。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更多考虑的是国土防御和边境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开始强调体系化作战、信息化建设以及远洋护卫等,这也会影响高端军事装备的发展方向和优先顺序。

总结来说,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崛起,是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驱动下的国家战略优先、集权体制下的资源高度集中以及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中国高端军事装备发展中的挑战,则更多源于其相对较低的历史起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弊端、西方技术封锁带来的压力,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建设和民生等更为复杂的现实考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两国对比。近几十年来,中国在高端军事装备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歼20战斗机、055型驱逐舰、东风系列导弹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加强以及民用工业基础的飞跃。两国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各有侧重,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而是要放在各自的历史和国际环境中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啊,苏联高端军事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是个伪命题,那是因为你认为俄罗斯=苏联。。。

俄罗斯没钱,而且俄罗斯并不再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了。不服的话,你让俄罗斯把苏联时期的AL41完成?不可能。。。俄罗斯造个4000吨级驱逐舰都出问题。这能和那个船台上到处都是万吨以上大型舰艇的苏联划等号么?不能。。。

顺便说一下,苏联时代,MIG31迎头截击实验,同时在远距离上拦截两枚巡航导弹的实验一次完成,同时期西方并没有一次完成的情况,你以为这就是MIG31的问题?错了,这里面涉及了高精确度的自动化截击指挥系统,数据链系统,卫星系统,导弹研究。。。

就是普遍觉得简单粗暴的反舰导弹高饱和攻击,其实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要海洋资源勘测卫星系统和侦察机确定对方编队位置,然后,重点来了,需要MP226舰队指挥系统协调各舰发射阵位,还要协调航空兵的Tu22M,然后通过数据链系统协调发射时间,导弹速度,P500,P700,P5,kh22,AS6等等,这些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产物。这里面涉及的,有核动力的基洛夫,有常规动力的光荣,有老舰克列斯塔,有载机巡洋舰基辅,在水下的新锐949A,老艇670,675,老爷爷艇659,航空兵的TU22M,Tu16,航速不一,射击准备时间不一,甚至有水上有水下有天上,距敌人位置从500多公里到300多公里不等,要让这些平台发射的导弹同一时间到达目标,否则一旦分批到达,就无法达成高饱和攻击,极有可能无法完成既定目标。而且在一轮打击过后,必须马上评估敌人损失,看看是需要驱逐舰的反舰导弹补枪还是再来一轮重型导弹齐射。

而且这个过程中,需要671,705,945,971以及基辅级严密布防,时刻准备打击对方核潜艇,基辅级还需要用雅克驱离对方反潜机。

各巡洋舰的防空导弹系统也必须做好校射,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击落对方的攻击机和携带反辐射导弹的F14。

你说拥有这套复杂体系的苏联高端武器不行。

我是不信的

user avatar

彼得大帝亲自在荷兰造船厂留学的时候,我国还是把工业技术当成奇技淫巧君子不齿,彼得大帝处决守旧派的射击军的时候,我们的康熙大帝还在国子监讲四书五经,康熙大帝的九子夺嫡的时候,彼得大帝处决了试图开历史倒车的独子。然后,俄国先一直在和欧洲强国干仗,军事技术一落后就会立马显现,所以俄国工业化进程就一直在持续,而我国呢,直到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有了工业基础,然后还没学会苏联的东西,就又中苏交恶,好多技术在改革开放前才算是完全吃透。中国真正完成工业化还没有几年,哪能和完成工业化一个多世纪的苏联相比。你看看现在稍微过了两年好日子就要沉渣泛起的儒学,再对比一下那些所谓的“大师”和在实验室里真正做学问的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答案不就很明显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