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工业化高速发展为什么会导致粮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什么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就可以克服粮食危机?

回答
苏联工业化高速发展,确实带来了对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但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吃饱就能干活”那么简单。而农业全盘集体化,虽然在理论上试图解决粮食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的政策,远非“克服粮食危机”那么理想化。

苏联工业化为何导致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要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强国,这需要多少劳动力?工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将大量农村人口,甚至是曾经务农的劳动力,抽调到城市和工厂。这些被抽调的劳动力,不再是自己种地,他们需要城市提供的粮食来养活。

1. 庞大的工业化建设队伍: 为了实现“五年计划”的宏伟目标,苏联需要建设大量的工厂、矿山、铁路、水力发电站等等。这些大型工程需要数百万计的工人。这些工人,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们需要大量的热量和营养来维持工作,因此对粮食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而且,他们也脱离了土地,必须依靠国家统一调配粮食。

2. 城市人口的激增: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工厂附近的城镇迅速扩张,原本的小城镇可能在几年内变成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原本可能是农民,但现在他们进入了非农业领域,他们的粮食来源就必须是农业生产。

3. 工业化“挤占”了农业劳动力: 这是一个关键点。工业化不仅仅是把人吸入城市,也意味着从农村抽走了大量劳动力。那些留在农村的,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而农业生产,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农业,依然高度依赖人力。当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调往工业部门时,农村的耕作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种地的人少了,但要养的人更多了”的局面。

4. 农业机械化滞后与技术落后: 虽然苏联也宣称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但在工业化初期,重工业(如坦克、飞机、重型机械)是优先发展的对象。农业机械的生产和推广相对滞后。即使有一些机械,也往往不够普及,而且操作和维护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人才,这些在当时的农村并非随处可见。因此,即便有少量机械,也很难弥补大量人力被抽走的损失。

5. 工业部门对粮食的“强制征收”: 为了支撑庞大的工业建设和城市人口的供应,国家需要筹集大量的粮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粮食征收(Prodrazvyorstka,后来演变为Prodnalog,再到全盘集体化后的国家计划收购)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粮食尽可能多地集中起来。这些粮食一部分用于城市居民的供应,另一部分则被出口以换取外汇,用于购买工业设备。这意味着,即便农民自己生产了粮食,他们也无法留足自己和家人享用,而是要将大部分上交给国家。

6. 工业产品的质量和可替代性问题: 在工业化初期,苏联的工业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如衣物、鞋子、日常用品)往往质量不高,供应也十分有限。农民在完成国家交代的粮食任务后,也希望能用自己生产的粮食换取一些工业品来改善生活。然而,这种交换的比例往往对农民不利,而且工业品供应的不足,也使得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其价值在交换中显得更加突出。

为什么搞农业全盘集体化就可以克服粮食危机?(以及实际情况如何)

全盘集体化(Kolhozy,集体农庄)在理论上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规模化经营、统一管理、机械化耕作和计划生产来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克服粮食危机。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恰恰加剧了粮食危机,并带来了深重的社会问题。

理论上的“优越性”:

1. 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 理论上,将分散的、小块的私人土地合并成大型的集体农庄,可以减少耕作时的无效劳动,方便机械化作业,从而提高耕作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2. 统一管理,资源优化: 集体农庄可以由国家统一规划生产,调配农具、种子、化肥(虽然早期化肥也很少)。这样可以避免小农经济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3. 机械化推广的载体: 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在集体农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4. 集中粮食,保证国家供应: 集体农庄作为国家控制下的生产单位,其产出更容易被国家统一收购和调配,从而保证工业化所需的粮食供应。

实际情况为何适得其反?

1. 强行剥夺与农民的抵触: 集体化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性的。国家派工作队深入农村,强行没收农民的土地、牲畜、农具,并将其编入集体农庄。这种粗暴的手段引发了农民强烈的抵触情绪。大量牲畜被宰杀(因为农民不愿交给集体,宁愿杀掉也不愿失去),这导致了畜牧业的崩溃,而牲畜是当时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和食物来源。

2. “平均主义”的打击积极性: 在集体农庄内部,常常实行“按劳分配”或者更为极端的“按需分配”,这实际上是抹杀了个人努力与收益的联系。辛勤耕作的农民,其收益可能与懒惰者差不多,这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家都不愿多付出,因为多付出的成果也可能被“平均”掉。

3. 管理混乱与效率低下: 集体农庄的管理层往往由缺乏农业知识的党务干部担任,他们不懂耕作,不懂管理。农庄的生产决策往往脱离实际,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

4. 忽视因地制宜: 国家为了统一规划,常常忽视了各地具体的土壤、气候和传统耕作方式,推行“一刀切”的种植模式,结果适得其反。

5. “口粮田”的悲剧: 虽然集体农庄理论上是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但很多时候,集体农庄会预留一部分“口粮田”供农庄成员在完成集体劳动任务后自行耕种,所得归自己。然而,由于国家征收的粮食指标过高,即便农民拼命耕种口粮田,也很难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不用说还有国家收购的指标。

6. 政治运动的干扰: 集体化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政治运动,例如“打倒富农”运动。被划为“富农”的农民,其财产被没收,本人被流放或处决,这进一步削弱了农村的生产力量,并制造了恐怖气氛。

7. 导致饥荒: 最为惨痛的结果是,全盘集体化在推行过程中,尤其是在1930年代初,直接导致了苏联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如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农民的粮食被强制征收,加上集体化带来的生产混乱和抵触,使得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锐减,而国家为了工业化依然维持高强度的粮食出口和征收,最终让无数人饿死。

总结来说:

苏联工业化高速发展确实带来了粮食需求的激增,这是工业化转型中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全盘集体化,这一看似能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其强制性、对农民积极性的打击、管理上的混乱以及政治运动的干扰,不仅未能克服粮食危机,反而制造了更深的危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无数生命损失。它在理论上的“优越性”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因为劳动量增大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那么苏联人口没有大幅度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应该是少量增加啊?请大神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工业化高速发展,确实带来了对粮食需求的急剧增加,但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吃饱就能干活”那么简单。而农业全盘集体化,虽然在理论上试图解决粮食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的政策,远非“克服粮食危机”那么理想化。苏联工业化为何导致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要从一个相对落.............
  • 回答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腾飞,以及中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挑战,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制度。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并非“一夜之间”崛起,其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尤.............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苏联早期历史的核心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根本性质。简而言之,如果斯大林不采取对农民高压的掠夺政策,苏联在相同的时期内实现同样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对“掠夺性政策”的定义和内.............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20世纪2030年代相比中国(主要指1950年代后的工业化)确实展现出一定的“顺利性”,但这一结论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策逻辑和国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历史背景与资源禀赋差异1. 苏联的资源基础 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
  • 回答
    关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帮助能否补偿在东北洗劫的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双方的叙事和历史解读也存在显著差异。苏联在东北的“洗劫”与“拆迁”首先,需要明确“洗劫”这个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出兵东北,一方面是按照同盟国协定的反.............
  • 回答
    中国工业化的确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和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对于中国早期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此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联系起来,并以此推断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然而,将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完全归咎于“苏联带领”的论断.............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苏联在建国之后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结合的产物,其中既有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建国初期面临的困境与工业化的必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经济凋敝: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破坏,国家经.............
  • 回答
    苏联一五计划时期(19281932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快速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榨取”过程,而是围绕着一个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政治意志展开的。为了理解集体化如何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工业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苏联在20年内实现工业化,而中国用了70年,这背后有太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苏联的“20年工业化”:一个时代的背景与代价首先,我们要明确苏联的“20年工业.............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苏联如果撑到现在,工业化合成淀粉能否救它?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表面上看是经济不行,老百姓吃不饱饭。但深层原因可多了去了:计划经济僵化、效率低下、技术创新乏力、军事开销过大拖垮经济、意识形态的束缚等等。就算有合成淀粉这么个牛叉的技术.............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计划经济是否注定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将历史上的苏联工业化作为一个案例来讨论,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首先,要理解苏联在短短十年内完成工业化的成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成功”或“失败”。这是一个高度特殊化的历史时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权体制下实现的,其代价.............
  • 回答
    苏联对中国现代工业的援助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其影响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体现。要理解其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石——“一五”时期的全面援助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援助,这被.............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借鉴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将农业和轻工业置于服务于重工业的地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联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在短短几十年内将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俄罗斯(或更广义的苏联时期)工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为什么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却没能孕育出真正立足世界汽车市场的品牌?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试着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还原那种实实在在的分析感,而非空洞的罗列。一、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