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一五计划农业全盘集体化如何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资金?

回答
苏联一五计划时期(19281932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快速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榨取”过程,而是围绕着一个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政治意志展开的。为了理解集体化如何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工业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首先,必须明确,当时的苏联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它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提取。而当时最容易获得大规模剩余价值的部门,无疑是农业。

苏联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需要进口大量的先进机器设备、技术和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用外汇来支付。而当时苏联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要获得用于购买工业化所需进口品的资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出口量。

二、 全盘集体化的资金筹集机制:

集体化并非仅仅是农民个体土地的合并,它是一整套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塑,为国家集中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资金的筹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农产品剩余的强制性征收(“义务交售制”):
原理: 在集体农庄(Kolkhoz)和国营农场(Sovkhoz)建立后,国家通过计划的方式,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固定价格,强制性地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手中收购农产品。这种收购价通常非常低廉,有时甚至低于生产成本。
如何转化为资金? 国家以低价收购大量农产品后,再以高价(通常是市场价格或更高的国家商店价格)向城市居民出售。这个巨大的差价,就是国家获得的直接利润,这笔利润可以直接用于投资工业。
具体操作: 国家每年都会制定具体的农产品收购计划,规定每个地区、每个集体农庄需要上交的粮食、牲畜、工业原料(如棉花、亚麻)的数量。这些上交的产品,一部分用于供应城市人口,一部分用于出口创汇,剩余的部分则作为国家储备。
“剩余”的定义: 在集体化之前,农民自己耕种,收入有限,剩余部分相对较少。集体化后,国家将所有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畜)集中起来,由国家或集体农庄统一管理和分配。这样,国家就可以更有效地“定义”和“提取”所谓的“剩余”,将大部分生产成果集中到自己手中。

2. 出口创汇:
作用: 如前所述,苏联急需外汇购买工业化所需的机器设备。
集体化的贡献: 集体化使得国家能够集中控制大量的农产品。通过低价收购,再以国际市场价格出售,苏联可以获得大量的粮食、肉类、皮毛等农产品出口。例如,在1930年代初,苏联就曾大量出口粮食,以换取购买工业设备的资金。
副作用: 这种出口往往是以牺牲国内农民的口粮和牲畜为代价的,这也是导致后来几次严重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强制性贷款和税收:
贷款: 集体农庄和农民也需要向国家缴纳各种形式的“贷款”,虽然很多情况下这些“贷款”本质上是变相的税收,国家从集体农庄的收成中“借”走一部分,然后通常不按时或完全偿还。
税收: 除了义务交售,国家还对集体农庄和农民征收其他税费,这些资金也直接流入了国家的工业化投资库。

4. 人力资源的动员与转移:
劳动力: 虽然这不是直接的“资金”,但集体化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被强制性地转移到工业部门,成为廉价的工人和建设者。这相当于为工业化提供了免费或极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减少了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支出。
技能培训: 国家对被调往工业的农民进行简单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够操作机器,进一步降低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成本。

三、 集体化为何能“成功”地筹集资金?

1. 国家对农业的垄断控制: 集体化打破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庄体系。这使得国家能够全面控制农业的生产、分配和销售,消除了市场机制在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得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定收购价格和分配利润。
2. 计划经济的强制性: 集体化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国家计划的强制性确保了农产品的征收和分配能够按照预定目标进行,不容置疑。
3. 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政治压力的运用: 当时的苏联政府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将集体化描绘成实现社会主义、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同时,通过政治运动、镇压“富农”等手段,确保了农民对集体化的服从。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农民很难违抗国家的征收政策。

四、 集体化对资金筹集的影响(正面与负面):

正面(从工业化角度):
提供了巨大的资本积累: 集体化确实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急需的资金和原材料。没有这些资本积累,苏联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
保障了工业化所需的农产品供应: 除了资金,集体化也确保了城市居民和工业部门所需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供应,这对于维持城市运转和工人阶级的生存至关重要。
为工业化输送了廉价劳动力: 如前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降低了工业化的人力成本。

负面(从农业和农民角度):
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强制性的集体化、过高的征收比例、对有经验农民的打击(“富农”政策),以及农民对新制度的不适应,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下降。
农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 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大量征收,自己的口粮和牲畜也被剥夺,导致许多农民陷入贫困和饥饿。
大规模的饥荒: 尤其是在19321933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崩溃和国家持续的高额征收,苏联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饥荒,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这成为了集体化最血腥的代价。
牲畜的损失: 在集体化过程中,许多农民为了不让自己的牲畜被集体化,宁可宰杀也不愿上交。这导致苏联的牲畜数量急剧下降,对后来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说,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强制性的手段,将农业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极低的成本集中起来,以强制性征收、出口创汇、强制性贷款等方式,为苏联快速的重工业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和资源。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但其代价是惨重的,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并最终酿成了毁灭性的饥荒。这是一种“以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模式,其资金筹集机制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和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为什么要出口?苏联工人自己不需要吃的?工业化不用先填饱工人的胃?

哪来的资金?这问题就很可笑了,自由派和佐人们肯定又要出来BBB工农业剪刀差。但这就很神奇了,按照自由市场的规律,难道不是市场上哪种商品稀缺,它的价格就相对较高?在一个非工业化的国家里,市场上工业品和农产品哪种比较稀缺呢?任何国家工业化初期难道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来没有见哪个自由派和佐人BBB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剪刀差。那么苏联执行计划经济时尊重并利用了这种市场规律,怎么就成了自由派和佐人BBB的对象呢?你们自由派不是一天到晚膜拜市场无形的手么?怎么让这双手干点人事你们就要开始BBB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一五计划时期(19281932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快速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榨取”过程,而是围绕着一个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政治意志展开的。为了理解集体化如何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工业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 回答
    苏联红海军在火炮巡洋舰领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雄心、曲折和变革的历史。从革命的曙光到二战的硝烟,再到冷战的对抗,苏联的造舰思想和技术一直在不断演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苏联红海军那些在役和计划中的火炮巡洋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画面。革命的余温与战前的积累(早期)苏联红海军的巡洋舰传统,很大程度上继承.............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崛起为世界强国,以及中国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却似乎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强国”的定义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衡量标准和.............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初期(19391941年)确实面临波兰和芬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与后来在东线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有本质区别。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苏联与波兰的战争(1939年)1. 背景与目的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秘密划分东线,约定共同瓜分波兰。苏联的入侵目的是.............
  • 回答
    苏联最初并不“打算”与美国“争霸”,至少在世界大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国内百废待兴的初期,这个目标可能并非首要的战略考量。然而,历史的进程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却不可避免地将这两个曾经的盟友推向了对峙,并最终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格局。我们得从苏联成立的背景说起。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布尔什维.............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17年那个秋天碾过俄国大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不曾出现,那么20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难以想象的图景。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缘政治的重塑:没有两极对峙,但有新的力量角逐没有了苏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简单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确切时间点(比如1939年),正式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确实只有苏联一个国家。但是,要把这个问题讲“详细”一些,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讨论这个问题之.............
  • 回答
    70年代,美国战斗机在与苏联的竞争中确实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飞跃,这种“甩开一个段位”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涵盖了技术、战略思想、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冷战的宏大背景下,看看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场技术革命。一、冷战背景下的竞争加剧与技.............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它在近七十年的存在期间,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探讨的焦点。要详细地理解苏联,需要从其建立、发展、巅峰时期及其解体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苏联的诞生与早期:从革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现实逻辑的假设。如果苏联在1981年就已经洞悉到十年后的内部坍塌,那么其最高领导层所面临的选择将是空前艰难且极富戏剧性的。这批被称为“最后一代精英”的领导人,他们成长于斯大林时代的余晖,经历过赫鲁晓夫的解冻,也参与了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最终却要承担起一个帝国的终结。首先,我们.............
  • 回答
    苏联是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个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关注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问它在某些方面是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或者是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伟大”意味着其体制的优越性和人民的普遍幸福,那么情况就变.............
  • 回答
    .......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俄罗斯(或更广义的苏联时期)工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困境:为什么一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却没能孕育出真正立足世界汽车市场的品牌?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试着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还原那种实实在在的分析感,而非空洞的罗列。一、历.............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其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理解其复杂性的重要一环。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为何这些领域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审视其背后的运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
  • 回答
    苏联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关于苏联与犹太民族关系的研究也一直存在。一些观点认为,犹太人在苏联的早期建立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在某些时期,犹太人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拥有显著的影响力。以下是一些与此观点相关的论述,旨在提供更详细的视角,并尽量避免AI写作痕迹:历史背景与早期.............
  • 回答
    如今俄罗斯的处境,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王小石先生在《中国若动荡,比苏联更惨》一文中的一些论述。这其中的关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并且能够感受到一些历史的影子和现实的警示。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小石先生的核心观点。他的文章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担忧展开:如果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其后果将比苏联解体还要严重。他.............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