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工业化是苏联带领的,现在俄罗斯工业很差吗,为什么?

回答
中国工业化的确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和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对于中国早期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此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联系起来,并以此推断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

然而,将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完全归咎于“苏联带领”的论断,或者简单地认为苏联模式就等同于现在的俄罗斯工业水平,这是一种过度简化。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其工业发展状况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苏联模式的遗产与俄罗斯工业的起点:

苏联模式的核心是计划经济,强调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国有化。在苏联时期,确实建立了一套庞大且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核能、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苏联一度是世界工业强国。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继承了这庞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

但是,计划经济模式本身也存在固有的弊端:

效率低下与创新不足: 计划经济往往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企业生产效率不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也相对迟缓。创新往往依赖于国家指令,而非市场需求驱动。
资源配置扭曲: 过度侧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轻工业、消费品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领域的需求满足不足。
体制僵化与官僚主义: 庞大的国有企业和计划指令体系滋生了官僚主义和腐败,阻碍了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企业活力的释放。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工业的转型阵痛:

1991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俄罗斯经历了痛苦的经济转型过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

私有化与资产流失: 大规模的私有化过程中,许多国有资产被低价贱卖,一些寡头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了大量财富,导致工业资源被少数人控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休克疗法”的副作用: 为了迅速实现市场化,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原本就侧重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结构,在转型过程中,许多民用工业部门缺乏竞争力,无法与西方产品抗衡,导致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
投资与技术瓶颈: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方面投入不足,尤其是在与西方先进技术交流受限的情况下,其工业的技术水平在某些领域逐渐落后。
腐败与管理问题: 私有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腐败问题严重,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

俄罗斯工业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时至今日,俄罗斯的工业状况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但整体上存在诸多挑战:

能源依赖性强: 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出口的依赖性非常高。虽然能源产业本身拥有较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但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俄罗斯容易受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制约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航空航天)仍有优势,但整体而言,俄罗斯在民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以及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的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设备老化与技术更新缓慢: 许多工业企业仍然使用苏联时期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缓慢,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也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国际市场标准。
营商环境不佳: 官僚主义、腐败、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都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对俄罗斯的投资持谨慎态度,这严重制约了工业部门的升级和发展。
人力资源问题: 虽然俄罗斯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但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以及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也对其工业发展构成挑战。
外部制裁的影响: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严厉制裁,进一步限制了其获得关键技术、设备和融资的渠道,对俄罗斯的工业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俄罗斯工业的优势与潜力: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俄罗斯的工业也并非一无是处:

军事工业实力: 在军事工业领域,俄罗斯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先进武器装备的能力。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俄罗斯仍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技术积累,尤其是在载人航天和火箭技术方面。
资源驱动的工业部门: 能源开采和加工、冶金等与资源相关的工业部门,仍然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且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部分领域的潜在优势: 在一些特定领域,如核能、特种材料等方面,俄罗斯也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

总结:

将中国工业化与苏联的“带领”联系起来,更多的是指早期援助,而非长期的主导。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业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其发展状况是多种历史遗留问题、经济转型困境、结构性失衡以及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俄罗斯“工业很差”,可能有些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其曾经作为苏联工业心脏的辉煌,以及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工业在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并非是苏联“带领”本身造成的恶果,而是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一系列复杂挑战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年补充内容见链接:

2020.6.18补充

看到评论里某位认为译文是“苏联自吹自擂”的说:“有些东西造不了只是没有需求或者需求很少罢了”、“这些设备都算是特种设备,需求少了,造就不如买”。查询了下,事实就是有些东西还真就不是说造就能造(苏联和日本各有强弱),日本为什么70年代会进口苏联巨型车床呢?那是因为苏联很长一段时间是发明并唯一掌握15米及以上加工直径卡盘车床制造技术的国家(大件,超大件加工一样要求机床稳定性和加工精度)。

那么苏联有哪些强项的工艺技术呢?这里补充一些:

文章中提到的焊接技术方面,苏联开发了:电渣焊工艺(大厚度工件焊接法,厚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摩擦焊工艺、真空扩散焊工艺、埋弧自动焊工艺(卫国战争期间就应用在坦克自动焊接制造上)。

材料加工+焊接技术上,苏联是:第一个掌握大口径多层壁管道(高压输气干线管道)及其施工现场接触对焊工艺、内燃机车和海轮用大尺寸柴油发动机壳体接触对焊工艺、高压输电铁塔钎焊工艺的国家。

冶金上,苏联是:首个掌握炉容500吨以上的转炉制造工艺的国家(造出了世界最大转炉)、开发了转炉钢生产工艺(用氧气替代空气吹洗液态熔炼物)、电渣重熔工艺。

机械制造和造船上,苏联开发了水翼船,一度是大功率浮动挖泥船(用于采集河底黄金和贵金属 )的唯一生产国,制造了世界首台850吨级运量自卸车。

机床制造上,苏联是第一个和(一度)唯一一个掌握15米及以上加工直径卡盘车床制造技术的国家。这类车床的一大功能是加工水轮机壳体。

复合材料:耐烧蚀耐压的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发应用世界一流(冷战期间只有美苏掌握,用于导弹弹头大面积隔热材料制造),杂环芳纶纤维世界一流。

所以,这是单项强项少吗?

日立公司喜提苏联КУ299车床(加工直径达到20米)

====================================================

看下苏联当年在世界上出口什么,什么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俄罗斯出口什么,什么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就知道了。貌似当年苏联拿得出手或者有指望去一争高下的领域俄罗斯基本上都玩完玩死了吧。

搬运:KGB1986

原译者:仲莹 王敏杰

来源:В.И.Клочек、А.Ф.Алексеев、Н.Н.Третьюхин三位作者1985年的著作《Советская внешняя торговля сегодня и завтра》(当今与未来的苏联外贸)中相关章节

看到篇讲苏联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出口的文章,核实来源后对照着整理了下(原译文是从英文版译的,我这里是俄文版,把一些较为生硬的译文直接换了,不过型号名和公司名我就懒得一一去核对了,)并手打成电子版,此篇可作为苏联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机械设备出口的参考资料,有些说法和数据可用。

苏联有着一个相当发达的机械工业,正生产着最新型的机械设备、装置和仪器。得益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苏联出口的机械、设备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在不久就前,出口的主导产品还是设计较为简单的那类,而现在正在增加技术复杂型和知识密集型机械产品的出口,例如电力设备,包括反应堆及其它核电站设施、数控机床、轧钢机、焊接装置、成套设备、计算机、飞机、船只和其它先进技术。

在工业设备的出口中,机械设备的比重为60%,占据了主导地位。

冶金工业设备在苏联工业设备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成套的冶金设备或单台的冶金设备,已经出口到40多个国家。在炼钢、轧钢和铸造方面,苏联拥有能够制造出出口设备的优良基地和技术装备。设备制造厂有30多个。其中包括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和诺沃克拉马托尔斯克重型机械制造厂这样的世界知名大型企业。现在这些企业正继续发展着,开始生产冶金复杂工艺需要的新型产品,如全自动的高炉生产设备,以满足5000立方米熔容高炉所需的熔炼过程、350吨级大型吹氧转炉、年产量达到600万吨的自动轧钢机及连续轧钢设备等,已经有许多国家购买了许可证。在制管设备方面,苏联的冷轧制管机世界闻名,可生产高质量的薄壁不锈钢管、钛管和钽管,这些管材可应用于航空工业、发动机制造、电站建设、核工业和其它工业。有色金属精炼设备也很突出,如锡的精选精炼设备可从贫矿和页岩中提炼出90%的锡,如出口的有色金属离心精炼设备,可在不纯的铅、铋、砷、锑中分离掉锡、锌、铝和其它金属,得到高纯度的金属产品。

得益于在电力工业发展上的成绩,苏联成为了热电站、水电站、燃气电站、柴油和核电站设备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单机容量最大达44万千瓦的“米卡”水轮发电机就出口到了加拿大、冰岛和希腊。苏联制造的低水头发电机,对于已开发了大部分水力资源的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苏联为日本提供了较为经济的无压缩机燃气轮机,利用多余的高炉煤气产生电力,这类设备也出口到意大利,首台安装在皮翁比诺的工厂中。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为欧共体成员国和芬兰提供核电设备,由于这些国家和其它国家的核电发展计划具有良好前景,这类设备的出口应会继续有较大增长。

苏联工业设备出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属加工设备、锻造设备和冲压设备,这类设备的出口有着迅速增加的前景,如今苏联每年生产20万台金属切削机床和5万多台锻造冲压机床,在金属加工中有着全自动和半自动操作的生产线,高度精密机床在苏联生产的机床中站五分之一,数控机床已经量产,各类特种机床的产量也在增加,其中如电-物理、电-化学加工机床、电火花加工机床、电脉冲机床、激光机床、超声波机床等可用于加工超硬材料及其它材料。

由于金属加工设备的产量增加和生产种类范围的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选择)变得多样化起来。

特别是近几年,苏联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促进了金属加工设备的出口,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合作在机床制造部门中比在其它工业领域种开展得更为广泛。苏联的机床生产企业正与国外30多家公司合作,得益于苏联与国外机床制造商的联合开发,新型的具有广阔技术前景的机床已经被制造出来。例如莫斯科奥尔忠尼启则机床厂与德国吉尔德梅斯特公司联合开发出了双轴正面自动车床,该机床已经投产。明斯克十月革命机床厂与法国利内特公司正在合作生产数控切割机床、刨削机床、磨削机床和钻孔机床,合作产品不仅在法国销售良好,在其它第三方国家也销售良好。梁赞机床厂正在生产一种外形没有上变化,但实质是新产品的机床,这是其与奥利地黑德公司联合开发的产物。苏联正与法国贝蒂埃公司合作,在科洛姆纳和克拉玛托尔斯克重型机床厂开发独特的数控钻孔、重型车床。如今苏联的金属切削机床不仅配备苏联自己的数控系统,也装备着德国西门子和博德公司、瑞典ASEA、SAAB公司、意大利奥利维蒂和日本Fanuc这些著名公司的产品,同时苏联的机床也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公司厂房内运作,例如日本的大和工业有限公司和日立公司、法国的雷诺奥克顿公司、芬兰的瓦尔梅特奥伊公司、美国的La Salle、德莱塞尔和格里松公司,以及其它西方国家的公司。

苏联是电热处理设备和焊接设备的主要出口国。近几年苏联研发了新的电热处理和焊接工艺。

苏联每年出口约150台总计一百多种型号和规格的电热处理炉,如今约有1500台这类设备在50个国家中运用。近来,(苏联开发的)磁场中铸造有色金属的工艺已经在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德国成功应用,其专利已经被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购买。

苏联的电渣焊专业设备的焊接宽度可达2米,目前许多国家正在使用,包括比利时、法国、日本和瑞典。根据购买这些设备的公司反映买,这些设备既能确保高质量焊接,同时还能大量节约原料和时间。现在约有300多台这样的苏联设备在其它国家使用。此外,苏联还广泛的出口手工电弧焊设备、惰性气体或二氧化碳保护下、一层焊剂保护下的自动或半自动焊接设备。由于采用了新型整流器,使得采用这些焊接方法的设备所使用的能源具有了新特点,能够让这些焊接方法事实上应用在所有工业部门中。

苏联的钻探和其它石油工业设备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正日益稳固。这类设备已被阿根廷、比利时、法国、日本、伊拉克、伊朗和意大利等50个国家购买。苏联出口的钻井设备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钻井设备,地质钻探设备、涡轮钻具和其它钻井设备。

近几年,苏联采矿设备和筑路机械设备的出口已显著增加,已出口到阿根廷、比利时、保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匈牙利、日本、印度、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等50个国家。出口的采掘设备包括:联合采煤机、隧道掘进机、选矿机、机械化支架和钻井机。道路和筑路机械设备的出口有挖掘机、推土机、汽车平路机、刮土机、蒸汽压路机、铺路机和其它筑路机械设备。

苏联纺织工业设备的出口已经达到很大规模,在西方许多国家的纺织厂里如果不是全部安装的苏联纺织设备,就是很大程度上使用者苏联纺织设备。

苏联出口的一个有前景分支方向是计算机技术和设备。苏联正生产第三代计算机、已经开发第四代光学计算机。苏联出口的电子设备下到最简单的袖珍计算机,上到大容量通用计算机。电子设备向30多个国家出口,包括欧共体成员国如比利时、英国、芬兰、法国、意大利和瑞典这样的西方国家。

苏联农机出口与工业设备出口是分开的,拖拉机和农机出口到70多个国家。苏联的拖拉机和农机生产高度发达,已在世界上领先多年,拖拉机有57个基本型号及各种造型,按用途可划分为:20种通用拖拉机、11种耕作拖拉机、16种工业用拖拉机和10种拖曳或林业用拖拉机。在各种国际展会和交易会上,苏联拖拉机已被授予了120多种最高奖。如今有40多万台苏联拖拉机在其它国家使用。苏联满足了欧共体国家对拖拉机的需求,并以特别大的数量出口到保加利亚、古巴、德国和匈牙利。苏联拖拉机在质量和技术标准上的进步,已经使它能够扩大出口到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70年代汽车工业的加速发展和现代化,使苏联汽车产量提高了250%。1982年总共生产了130万辆小汽车。在机械工业产品中,汽车工业产品的出口居领先地位。伏尔加汽车厂年产小汽车66万辆,占全国产量50%,它生产的拉达小汽车在许多国家得到迅速普及。

苏联汽车现在已经出口到100多个国家。1982年出口25.4万辆,大部分出口到欧共体国家,这些汽车的主要买家有:英国、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和法国。

苏联是世界上卡车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1982年生产了78万辆卡车。卡车生产的大量增加是由于建立了卡玛汽车厂,该厂每年生产15万辆重型卡车,占全国卡车年产量的20%,此外还年产25万台柴油发动机。苏联的卡车闻名于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苏联航空运输工具的出口持续增加。高度发展的航空工业所生产的飞机和直升机畅销于一些国家。特别是改进型的伊尔-62,图-154和伊尔-76飞机以及各种型号的直升机,目前已供应到50多个国家。如今有4000多架苏联飞机飞行在其它国家,为了支撑这些飞机的运作,也出口了备件和装置。除了东欧国家购买苏联飞机以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购买苏联飞机。

苏联牢牢地把握着它在世界电力机车和内燃机场生产上的优势,在需要完成一个出口订单时,苏联工业若不是利用现成设备来生产,那就是创造一个新型号、一个特殊设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例如为芬兰铁路设计了新型的Sr-1电力机车,其功率为2280千瓦,芬兰已购买100台。在工业用内燃机车的基础上,为法国SOLMER公司开发了一种满足需要的内燃机车。针对欧共体国家,苏联把10种内燃机车的生产专业化,这些机车既供自己使用也供出口。

苏联也出口其它铁路技术设备,包括地铁客车、铁路车辆备件和附属设备。

苏联造船业的出口也正在增加,因为这是苏联工业的现代化部分。苏联出口这运石船、通用干货船、油船、水翼船、成套航海设备等,其中干货船、水翼船和多种航海设备出口到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芬兰、德国、意大利和挪威

user avatar

俄罗斯不是工业化差,而是市场化差。

简单说就是各种高科技的工业品,大多数都能给你做出来。但面对国际同类产品的竞争,在质量体验等方面实在没有竞争力所以卖不出去。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个谎言,中国的工业化不是苏联带领的。

中国的工业化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user avatar

俄罗斯目前的工业化,是正常的工业化水平。相对的,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是不正常的,逆势而行难的倒不是如何完成工业化,而是如何维持工业化。

维持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庞大的市场、高素质人才、低廉的成本。

这四个关键因素,现在俄罗斯没有,以前苏联也没有。苏联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根本就没有资金开启工业化,被西方封锁也缺乏市场和人才,苏联交通设施落后造成了运输成本高企。

苏联用计划经济完成了正常市场经济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但是逆经济规律的做法是要付出额外代价的。

计划经济下不存在「成本」的概念,莫斯科一个命令就能在贝加尔湖畔的伊尔库茨克建立飞机制造厂,基于同样的原因,无数采矿、冶炼和制造业在西伯利亚被建立起来。在这些交通落后、人烟稀少、离核心地区过于遥远的地方展开工业化,成本之高昂不吝于一场战争。但是只要一道命令,成千上万的人、无数物资都会向这里倾斜,所以苏联才能在远东完成最不可能的工业化。维持这种工业化的成本是由整个苏联承担了,这种负担一直存在。

工业本身是生产工业品,只有在生产获得的利润高于成本时工厂才能生存。但在苏联根本不存在利润,一切生产都是政府指标。苏联的许多工业品产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但是苏联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市场去消化这些产能(经互会集团一共才3亿人),大量产能根本不产生利润,生产越多赔的越多。正常企业这么干早倒闭了。就算再提高消费水平,人也不可能靠钢铁水泥活着啊。飞机大炮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而苏联缺乏能够让工业盈利的手段。


苏联解体后,没有一个不计代价、无视成本的政府为工业化的代价买单,莫斯科不再继续从其他领域抽血补贴工业,那些本就无根之萍的工业自然会完蛋的。

在俄罗斯绝大多数地区,人口持续流失,资本外逃,基建落后,民生凋敝,按照市场原则这种地方没有任何维持工业的条件。当地根本不能满足生产所需要的消费需求,而恶劣的交通条件极大抬高成本,根本不可能靠外销盈利。但凡是依靠市场的工业必然会死,不会存活下来。

在俄罗斯能够靠自身存活下来的工业地区只有靠近伏尔加河流域的工业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喀山、雷宾斯克、萨马拉、彼尔姆、罗斯托夫等。他们处于俄罗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本身靠近市场终端,而且依靠尚可的铁路、公路系统和内河航运,运输成本较低。在这以外的地方本质上就是资本黑洞,如果没有极高的补贴就必然会成片倒闭,俄罗斯财政困难,再加上资本外流,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俄罗斯本身有1.48亿人口,在外部市场不足、内部市场不振的情况下,工业水平根本扩张不起来。美国工业有全世界的市场才能做到那种地步,俄罗斯走市场化路线注定是拼不过美国的,美国的内需市场规模是俄罗斯的9倍,意味着即便是都拼本国市场,美国的工业水平也该是俄罗斯的9倍。更何况每个人都知道美国有世界。

我说这么多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不对,而是以计划经济体系下搭建起的工业化基础,是无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活的。就像海鱼被放进淡水里会死一样。苏联工业只是计划,不需要考虑成本,但是俄罗斯工业需要考虑成本,所以苏联工业强大,俄罗斯工业半死不活。

大搞工业化,要么内部市场够大,要么出口发展很好,这俩你必须有一个。俩都没有,那就只能走非市场路线,靠不计代价、不惜成本把工业堆上去。


怎么总是有人不看内容就瞎评论呢。

本文完全没有打算去评价哪种经济模式的好坏,而是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俄罗斯的工业化那么差」。

我们假设一下,你的企业需要采购一些配件,然而配件厂离你4000公里远,仅仅是物流成本比配件本身还贵。那我为什么不就近采购芬兰的配件(离我才300公里)。苏联工业的分布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俄罗斯如果强行维持,要付出多少额外代价?你强迫资本家用更贵的产品,这符合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吗?

苏联建立的工业不能靠自身循环而存在,工业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需要和其他领域协作才能生存,它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苏联时代美国人的工业品进不来,没人和他们竞争,自然能活的很滋润,并且日益兴盛。苏联不需要计较成本,但是俄罗斯需要,所以俄罗斯工业变成了现在这样。

现在俄罗斯也是世界经济循环的一员,俄罗斯工业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俄罗斯工业不可能维持苏联时期的规模(会赔死的)。

俄罗斯有限的资金都用来维持国防工业了,民用工业自然会死一片的。

user avatar

电子管与晶体管分野后,工业大不同

user avatar

苏联和俄罗斯是二个国家。很多人习惯性的延伸把这二者混为一谈是错的。

最简单的比较,苏联有航母制造能力,但是俄罗斯连航母建造船坞都没有,因为苏联的航母建造地点是在现今乌克兰境内,苏联解体后这个能力是乌克兰继承的,并不是俄罗斯继承。

所以俄罗斯和苏联是两码事,俄罗斯继承苏联的只有部分并不是全部,而工业化本身是一环套一环的。缺失一环就需要补偿,但是其他分裂各国并没有能力维持自己原本的一环,这就造成俄罗斯没有办法补充上缺少的一环。那么整个产业都会出现问题,其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网上有个说法,马卡洛夫的话是:“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前面的不分析,8000家配套工厂!这个数字可能夸张点,这些工厂哪怕是4000家但是苏联分裂成十五个国家,这些工厂也同样分散在十五国家,更可怕的是这些工厂是配套的!也就是说缺少的一环除非原样复健否则没有替代品!

而独立的国家单一配套工厂,实际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缺失的环节更多。保留工厂生产力和工人对于这些新兴的国家来说维护这样的工厂完全没有意义。也看不到意义,因为继承最多的俄罗斯直接休克了。

user avatar

地球上能俯视俄罗斯工业的国家,小半只手的指头掰得过来。

很差?恁哪个星球来的?我们SOL3小庙里容不下贵大佛。

user avatar

苏联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强大的计划经济能力之上的工业化,也是建立在国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而俄罗斯恰恰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忽悠着俄罗斯搞全民股权制度,之后又通过金融手段以极低的价格从俄罗斯人民手中收购了大量苏联的经济遗产。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经济的掠夺,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国有企业,美国彻底打废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

在苏联时代,国家要计划发展一项工业体系,可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而在现在的俄罗斯,外国资本已经控制了其工业体系中的很多环节,如果俄罗斯想要发展的工业体系跟国外资本的利益相冲突,那么这些资本就绝对不可能配合俄罗斯实现工业化。

user avatar

苏联工业本来就是

大萧条引进一波

苏德密约引进一波

二战租借物资给的设备和技术、占领德国捷克工业区和战后初期西欧洲经济萧条发展一波(156计划就是靠这一波,比如一汽解放就是美国技术开发的车型,加上捷克和东德的机床)

60年代初赫鲁晓夫引进一波

70年代石油大涨引进一波

有点外汇都去买欧美技术,这样发展起来的。

现在俄罗斯外汇不够用,而且还要进口欧美中商品,引进技术搞不起来当然工业就不行了。

而且苏联时代成本高、质量差,好歹国内能用外国货一般也买不到,还有市场,企业还能活下去。

现在成本高技术差质量差,进口又放开了,不蠢的谁买国产货啊?在自己国内都卖不掉,工业企业就只能等死了。



实际上别以为苏联工业就咋样好了,36年第一个小型装置开始实验使用,到43年美国就已经大规模普及催化裂化了,直出81号汽油,加点铅就是95号,而且美国人还普及了更高的催化重整,加千分之一点几的四乙基铅混合液体就是100/130号(苏联的B78汽油是加千分之三的铅才到93号,到95号要加千分之四,千分之三火花塞就很容易损坏了),一年产100/130号汽油是六百万吨以上。加上烷基汽油、异辛烷等(这些是不加铅就能95号到100/130的,网上吵苏联国产航空汽油占二战消耗比例,依赖不依赖援助,其实就是吵用自己的B70兑美国援助的异辛烷新己烷到95号,算是苏联国产汽油,还是租借物资),近千万吨产量。

苏联是41年在列宁格勒也搞了个实验装置,结果到苏联解体,汽油催化裂化率还是工业化国家倒数第一。更不要说更高端的催化重整,乃至于烷基汽油了。

95年俄罗斯75%的汽油是A76汽油,研究法81号,看起来跟二战催化裂化汽油差不多是吧?这是加铅,还是大量加铅的……就算这样的汽油,苏联-俄罗斯汽油总产量也就2000万吨左右,世界第一产油大国,95年的炼油业被45年的美国吊锤。这工业强?


下面有说苏联卫星火箭的,实际上这也是初期还能勉强跟得上(其实也跟不上,算是望其项背),美国一发力就被甩远了。

1960年,第一颗卫星才发射两年,美国已经有传输型侦察卫星了,当然这时候电子摄像还不发达,是在卫星上自动冲洗胶卷扫描发回地面,但是很快锁眼系列就很牛了,二苏联第一颗传输型成像卫星是82年了。美国发一颗卫星可以用几年,十几年一直拍个不停,可以选最巨大的相机,苏联人一颗短则几个星期,长则几个月(几个月那是基本不拍照才行),效率那可是差百倍了,完全是被吊起来锤。

通信卫星的差距就更不用提了,惨绝人寰。

苏联完蛋的一个诱因就是美国人70年代搞了多光谱成像卫星上天,苏联能打多少粮食一看就知道。之前苏联人习惯用数据造假在国际市场造成波动,比如出现大规模歉收就伪装成丰收,压低粮食价格,好便宜收货。等到卫星一出,莫斯科都还不知道产量粗略预估的时候,芝加哥就一清二楚知道精确数据了,资本家那多精明啊,所以之后苏联每次想抄底买粮都买在山顶上,还是珠穆朗玛峰山顶,没几年外汇就山穷水尽了。



毛粉开始在下面扯苏联能造航空汽油!!!能造航空汽油!!!苏联工业不落后,苏联工业很先进了。

43年苏联接收1007千吨,其中有144千吨是美国英国给的95号和100/130汽油,452.5千吨是用美国给的调和料调和的95号汽油,苏联自己?410.5千吨最大93号的汽油,好牛好牛。

44年美国援助量增加,总量1334千吨,里面有486千吨原装汽油,810千吨调和汽油,国产汽油呐?这个数字都懒得说了吧。

大师恐怕也不知道,93号汽油还是雅克1最低要求战斗汽油,95号才是标准汽油。43年援助汽油多了,谁还用3B78这样性能又烂,还毁发动机的汽油啊。尤其是ASH82发动机那得用95号汽油起跳,都没飞机用3B78了,干脆苏联自己都不生产航空汽油了。

苏联战前有没有航空汽油啊?有啊,主力是最大88号的4B70,那火花塞积铅,啧啧,画美不看,而且是新飞机全没法用的货色。4B78那产量惨不忍睹,只够动员计划的多少?4%……不是40%哦。


另外,就这么点劣质航空汽油,那也是美国人手指缝里流出来的,大师说什么搞飞机的时候就有航空汽油,当然有啊,38年美国人一口气帮苏联开了乌法,格罗兹尼,萨拉托夫三个精炼厂生产B78,苏联人造新式战斗机就是按照这三个厂投产后的产量做的计划。奈何苏芬战争爆发,世界民意沸腾,美国人借机禁运,三个大厂全部停止建设,所以41年有飞机没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工业化的确曾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建国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和专家,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对于中国早期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此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联系起来,并以此推断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然而,将俄罗斯目前的工业状况完全归咎于“苏联带领”的论断.............
  • 回答
    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的腾飞,以及中国在此方面遇到的挑战,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制度。苏联重高端军事工业崛起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苏联并非“一夜之间”崛起,其高端军事工业的发展是经历了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尤.............
  • 回答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20世纪2030年代相比中国(主要指1950年代后的工业化)确实展现出一定的“顺利性”,但这一结论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策逻辑和国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比较: 一、历史背景与资源禀赋差异1. 苏联的资源基础 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
  • 回答
    关于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帮助能否补偿在东北洗劫的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且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双方的叙事和历史解读也存在显著差异。苏联在东北的“洗劫”与“拆迁”首先,需要明确“洗劫”这个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出兵东北,一方面是按照同盟国协定的反.............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往往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农耕文明的烙印深刻,工业化如同一个遥远而奢侈的梦想。然而,为了生存和发展,国家不得不踏上这条艰难的道路,而工业化原始积累的过程,更是充满着艰辛、探索与牺牲。一、 早期萌芽与曲折探索(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最早的火种并非来自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趣,也切中了很多人的认知盲点。很多人一提起印度,就想到“农业大国”、“服务业发达”,然后跟“制造业不行”、“没工业化”挂钩,最后再联系到他们认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空气质量差异,就觉得印度空气污染严重这件事“不合逻辑”。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印度空气污染比中国一些地方.............
  • 回答
    新中国成立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来概括。这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非常落后,但同时又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未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当时的工业化水平:一、 工业基础的总体状况: .............
  • 回答
    要回答2020年中国工业能力是日本的多少倍,特别是是否达到十倍,这需要我们对“工业能力”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并引用相关数据。由于工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难以完全量化的概念,我们通常会从几个关键的经济指标来侧面反映。首先,我们得明白“工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它不仅仅是工业产值,还包括了技术水平、研发.............
  • 回答
    中国的“工业党”和“自干五”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两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他们在中国政治和经济议题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尽管它们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其核心关注、论述逻辑以及具体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两者的区别与相同点: 一、 区别 (Differences) 1. 核心关注点.............
  • 回答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增速迅猛,大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势。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有一个核心零部件却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那就是 RV 减速机。提起 RV 减速机,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日本的 Nabtesco、住友,它们几乎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高端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那为什么中国的工业机.............
  • 回答
    工业基础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基石,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它涵盖了所有为了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而必需的基础性、通用性工业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工业基础的核心要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基础原材料工业(上游产业): 这是工业的“.............
  • 回答
    俄罗斯电子工业的现状,与中国和美国相比,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甚至被一些评论者戏称为“笑话”。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多重历史、经济、政治和全球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历史包袱与冷战遗产:首先,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其基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苏联时期。那个.............
  • 回答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无数中国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史诗。要详细讲述这段历程,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与脉搏。一、 觉醒与萌芽:近代工业的筚路蓝缕(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在19世纪中叶,沉睡的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也由此拉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这并.............
  • 回答
    关于中国企业综合税率是否是美国的2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综合税率”的定义有很多种,而且两国税收体系的差异巨大,直接对比并不完全准确。如果笼统地说,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税负,在某些环节和某些类型的企业上,确实可能比美国的企业感受到的要重,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2倍”就能概括的。美国的企业税收结.............
  • 回答
    .......
  • 回答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论调,我持保留和辩证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以农为本,这种经济模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例如: 集体主义与乡土情结: 农.............
  • 回答
    中国工业中最稀缺的化学元素,如果抛开稀土这类大家熟知的“战略性”资源,真正影响广泛、且在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却又在本土供应上捉襟见肘的,我个人认为,首先会指向一些稀有金属,特别是那些在高性能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尖端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这里面,锂绝对是绕不开的。虽然中国是全球锂资源储量大国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