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要把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这个“清朝人”?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这个新生共和国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革命力量的分散与弱小: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由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全面领导,而是各地新军和革命党人自发或联合推动的结果。虽然各地纷纷独立,但革命政权的组织性和军事力量普遍较弱,缺乏整合全国、有效统治的能力。
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 新生的中华民国,尤其是在南方,其统治力并未完全覆盖全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控制着实际兵权的北洋军阀,仍然效忠于清政府。
对“共和”形式的追求压倒一切: 对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来说,推翻帝制,建立一个共和政体是其最根本的政治理想。而当时,能够真正掌握全国实权,并且有能力维持国家统一和秩序的,只有掌握北洋军权的袁世凯。

二、 袁世凯的实力与“和平统一”的诱惑

袁世凯是晚清时期最重要、最有实权的军政人物。他一手缔造并掌控着拥有先进装备和严密组织的北洋陆军,这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军事实力是关键: 革命党虽然推翻了清朝,但在军事上,尤其是在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对抗上,并不占优势。如果革命与袁世凯的军队发生大规模冲突,很可能导致国家再次陷入内战,甚至可能让清朝的残余势力(如一些忠于皇室的军队)趁机作乱,对新生共和国造成更大的威胁。
“和平”的吸引力: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非常清楚,如果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让清帝退位,并由袁世凯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比通过一场血腥的内战来实现看似“纯粹”的革命要有利得多。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建立共和体制的意义重大,而避免国家陷入更大的混乱同样重要。
袁世凯的政治手腕: 袁世凯本人也深谙政治斗争的艺术。他一边与清廷周旋,一边又通过北洋军的实力与革命党人博弈。他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迫使清廷同意发布退位诏书,同时也向革命党人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

三、 妥协的代价:权力与理想的角力

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以退位的方式,换取清帝的退位和国家的统一。这背后是对革命初衷的某种程度的“牺牲”,但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考量。

“逼宫”的策略: 革命党人通过政治施压和军事上的潜在威胁,迫使袁世凯在推动清帝退位的问题上采取行动。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确实在与清廷进行谈判,并最终促成了宣统皇帝的退位。
“让位”的条件: 孙中山的“让位”并非无条件的。他提出,如果袁世凯能够迫使清帝退位,并且中国能够真正实现共和,那么他愿意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这个条件的核心在于“共和”的实现,以及袁世凯对“共和”的承诺(至少在形式上)。
国内外的压力: 当时的国际社会,尤其是列强,普遍对中国国内的动荡感到担忧。他们更倾向于由一个能够控制局面的强大人物来管理中国,以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袁世凯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使其成为列强眼中更“可靠”的合作对象。国内的南方保皇党也倾向于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实现“君主立宪”的改良,而非彻底的共和。

四、 孙中山的政治考量与历史局限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也是他基于当时革命党自身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

革命党缺乏执政经验和统一指挥: 尽管有理想,但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缺乏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执政经验,也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对袁世凯的“期望”: 孙中山希望袁世凯能够利用其掌握的实权,维护国家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共和国。他认为,袁世凯或许可以通过一种“过渡”的方式,逐步将国家引向共和。
历史的悲剧性: 事后来看,孙中山的这一决定无疑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袁世凯最终并没有遵守承诺,而是走向了复辟帝制。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孙中山当时决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那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时刻,他试图在“保全革命成果”和“避免国家分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总结来说,孙中山之所以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不是因为袁世凯是“清朝人”而孙中山不是(孙中山是革命的领导者),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为了促成清帝退位,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避免内战。
2. 袁世凯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唯一能够有效控制局面的人物。
3. 革命党自身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的统治能力。
4. 希望袁世凯能够成为“过渡”人物,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向共和体制过渡。

这是一种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政治妥协,是革命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面对强大阻力时的无奈之举,也是对国家命运的一种艰难选择。孙中山虽然放弃了总统之位,但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并未停止,之后他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啊。

来,咱们思考一件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1年12月3日开始制定,经过数次修改后于1912年1月5日形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参议院2月开始对草案进行讨论,最后将草案6章49条修改为7章56条。在临时约法出台以前,临时政府里总统最大,整个政府施行的是效仿美国的总统制;在这个约法出台之后,整个制度变成了内阁制,总统成了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内阁总理掌握实权,孙中山这些人一边跟老袁许愿让他做大总统,一边明目张胆地在这搞临时约法把总统架空了,老袁眼睁睁地看着革命党人给他挖坑,为啥非要跳下去?

——所以还记得《建党伟业》里的宋教仁说过什么吗?

这话一点都不假,让出一个总统的虚位,换取共和早日实现、战争及早结束,这是当时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的共识。

袁世凯是个奸黠狡诈、敢作敢为的人……只要他肯推翻清室,把尚未光复的半壁河山奉还汉族,我们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1]

而另外一部分革命党人虽然对让位这事还有疑虑,但是考虑到《临时约法》起草完毕之后,总统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虚位,即便是老袁上台也无所谓,所以最后也勉强点头答应了。但另外一个问题随之凸显:袁世凯不知道这个大总统已经变成虚位了么?为什么他愿意跟南方妥协,做这个虚位大总统?

答案很简单,就算是虚位大总统,运作得当,也未必不能掌握实权。

袁世凯宦海沉浮几十年,论搞官僚政治,孙中山宋教仁这些人捆到一起都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的时候孙中山以实权大总统的身份处处被人掣肘,而等到政权移交完毕,老袁做了虚位大总统之后纸面上的权力几乎不剩下什么了,反而是混得风生水起。平心而论,袁世凯上位之后的一套“组合拳”打得相当精彩,简直是行云流水,深刻地体现了袁世凯耍弄权术的能力——就任大总统之后老袁先是借北京兵变毁了定都南京的协定,从而守住了北京这个传统中国政治中心;然后掉过头来逼走唐绍仪,又在总统府中设秘书处,不断夺权,硬是在临时约法的框架下做出了架空内阁的举动;继而又请梁启超出马,在议会里组建进步党,跟革命党人打对台戏;最后还连续出台了“军民分治”、“改镇为师”等一堆阳谋,在加强了北洋嫡系的同时在南方革命军身上连续捅刀子。

老铁们,袁世凯耍弄权术的手段有多阴险?举个例子:革命军当时在南京附近有近20万大军,结果袁世凯轻飘飘的一纸《南京留守条例》,把负责善后的南京留守府财政归了北京财政部,人事给了江苏都督。革命党人最后只能下手自己撤军,数十万大军最后在自己人的手上做鸟兽散,留下来的一点部队甚至连稀粥都喝不上,黄兴被逼的干脆提桶跑路了!

南方各军及南京地方各官厅之人员 , 统由留守会同江苏都督任免 , 申报大总统[2] 只得把南京军队的伙食从干饭改为稀粥。以后连稀粥也不能维持了,乃将南京城的小火车向上海日商抵借二十万元,暂维现状[3]

但是!

但是革命党人也有自己的绝招:竞选。

论耍弄权术,革命党人远不如袁世凯;然而论满腔热情参与共和搞民主政治,袁世凯又不是革命党人的对手了。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你袁世凯再能耍弄权术,但只要一天临时约法还在,你就必须受其约束。只要我们能赢得议会选举,那你就是满盘皆输。

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治权,但是我们的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中华民国政权属于人民,我们可以自信,如若遵照总理孙先生指示的主义和方向切实进行,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的信赖。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4]

1913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在众议院的596席中占到了269席;参议院的274席中占到了123席。然后很多人的想法是……

孙中山你要卷土重来了吧?

在此次众议员选举上,属足下领导之国民党占有优势,约得议员之过半数,然则在今春将要召开之议会上,大总统之选举当然可能如贵党之意。由于足下之精力,功绩,威望种种关系,定为众望所归,当选无疑。君能勇承此重任否?[5]

袁世凯:这特么是人干的事?

没错,孙中山是有过表态,说什么“维持现状,我不如袁”、“十年内大总统非公(袁)莫属”,可问题是我老袁当年也说过自己纯主张君主立宪、拒绝共和的话啊!到时候选了你你不让,我能咋办?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老袁对革命党的信任一直都非常有限——这与孙中山等人的天真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中山这些人总归还是对袁世凯抱了点幻想,认为他是:“思想亦很新,不过作事手段稍涉于旧”“适足当之”的人选;而袁世凯这种宦海沉浮的老油条则完全不相信革命党人会有什么高风亮节之举,只要是吃不到嘴里的肉,那就是白扯!不然的话老袁也不会再南北议和过程中一度撕毁协定,亲自上阵了。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情况,我有官僚政治,你有共和大义。时间在革命党人这边,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两样东西:钱和枪。

论钱,老袁有善后大借款;论枪,改镇为师之后北洋军士气正旺。

北方各军官源于小站,故袁总统为北军之父母,今我北方军订互约三事,从者签名,不从者用武力对付。一、袁总统为北方各军之父母,无论何人,有与袁总统反对者必出死力与之抵抗;二、大总统有统辖海陆军全权,凡我军人,只知有总统,不知其他;三、凡我军人当绝对的服从总统命令。[6]

而革命党人……孙中山他们当年革命时管海外华侨借的旧债还没还完;原本在革命中聚集起来的南方诸军因为军费不足和连续的政策打击早就完蛋了,所以最后二次革命理所当然地失败了。

但一个人的命运啊,固然要看个人的努力,却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辛亥革命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也推翻了两千年帝制,让共和之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袁世凯的权术固然老辣,但在思想理念上,却始终不脱旧时代之窠臼。最后袁大总统权力无限膨胀,终于野心暴露,走上称帝之路,变成了时代的弃儿。

参考

  1. ^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 辛亥革命回忆录[J]. 中华书局, 1963.
  2. ^ 《南京留守条例》,《临时公报》1912 年4 月14 日
  3.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 辛亥革命回忆录[M].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1.
  4. ^ 陈旭麓. 宋教仁集[M]. 中华书局, 2011.
  5. ^ 孙中山:与亚细亚日报记者的谈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 孙中山全集[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
  6. ^ 袁总统之军事秘密·民国新闻1912年8月19日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你要反过来问问:

为什么袁世凯要一个有名无实的大总统(议会制下的“虚君”总统)?

你袁世凯要真那么吊,直接打穿南方、一统华夏,携再造寰宇之威,武力逼宫、登上实权大总统,岂不美哉?

真这么干,别说区区实权大总统,就是登基称帝,效拿破仑内平外攘之故事,又有谁敢说什么?


很多人连南北议和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大谈“为什么”。南北议和议的是什么?

1.袁世凯和北洋集团承认南京临时政府,逼清帝退位而归顺中华民国,改清廷黄龙旗为南京临时政府的五色旗,罢清廷资政院而尊南京临时参议院,废满族特权而尊南京临时政府的“五族共和”。(你看看有多少人以为五色旗、五族共和是北洋政府主张的?)

2.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让大总统于袁世凯,并答应将来保举其成为大总统,允诺袁世凯重组南北,配合建立统一之共和政府。

3.南北统一后,因双方战争、暗杀造成的伤亡恩怨一笔勾销,不记前仇。

4.优待清廷皇室,共和政府予以经济援助,清室必须尊重共和,不得抵触民国政体与法律

5.在宋教仁的主导下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南北双方共同遵守。

6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自己重组了一个政权,或是北洋政权来自清廷退位诏书所承接的,不是!而是南京临时政府迁往了北京,袁世凯在临时政府的政权框架内就任了临时大总统。


你再看看,南北和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辛亥革命只有四个月,但是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湖北光复,北洋新军南下,但徘徊不前,袁世凯复起,与北洋将领密谋“慢慢打”,意图养匪自重,列强也派兵到武汉,企图武力干涉革命。

第二阶段,1911年10月下旬到12月底,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除了汉地十八省,还有新疆伊犁、内蒙包头呼和浩特、东三省满清故地,清廷半壁江山已丢,至此袁世凯“养匪自重”“两边平衡”计划已失败,皆因事态大大超出他预期,他除了逼宫已无路可走,北洋军+禁卫军只有七八万人。同时列强鉴于革命声势浩大,清廷土崩瓦解,为不开罪将来可能的新政府,宣布“中立”,截流海关税收,清廷陷于财政危机。

第三阶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定约法,立总统,设参议院,政府靠广东接济、勉强运行。袁世凯为取得将来在临时政府的话语权加大了对南方革命军的进攻,然而除了安徽倪嗣冲,湖北依旧焦灼,革命军更杀到了孝感,江苏张勋一溃千里、败逃山东,山东烟台革命党又卷土重来,同时,北京旁边爆发以北洋中下级军官主导的滦州起义,北洋军内部不稳。英国为首的列强由“中立”转变为“调停”,再加上浙江章炳麟,湖北黎元洪,也全部支持袁世凯当总统。

至此,南北双方形成“均势”

经济上,北京、南京政府财政均告危机。

政治上,袁世凯得到立宪派、旧官僚、革命阵营右派(浙江章炳麟朱瑞、湖北黎元洪孙武)和帝国主义支持。

军事上,北洋军无力镇压革命军,甚至还有被反推的趋势,革命浪潮也渗透了北洋军内部。

再打下去的结果,无非是北方兵变,袁世凯等北洋军头被中下层官兵做掉,或者黎元洪章炳麟背刺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黄兴被搞掉。

这才产生了南北议和、双方妥协的情况。

孙中山让出大总统的原因:

1.大总统已经是“虚权”的鸡肋,给他就给他了,不心疼。

2我强烈怀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已有密约。当初孙中山要求总统制,宋教仁主张议会制,相持不下,最后是黄兴劝说了宋教仁,而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想必三人已有协定,宋支持孙当一任大总统,而后改总统制为议会制,孙支持宋组党组阁当总理。

3革命阵营内部盛行“功成不必在我”思潮,谁要是恋栈反而会遭到抨击,纷纷效法美国华盛顿之旧例,刀兵入库,马放南山。

4革命阵营盲目乐观、厌战,认为在约法与共和政体内可通过政治斗争来达成目的,所以遣散军队,黄兴的南京留守府一次性遣散20万人,孙中山把效忠自己的姚雨平北伐军遣散、甚至连精锐炮兵营都没留。

5革命党担心继续南北内战,引起中国持续分裂,进而导致列强干涉、瓜分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

6孙中山、黄兴作为革命阵营的左派,认为民族主义已经达到,民权主义可以交给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而自己要做的、与热衷做的便是民生主义:兴办矿务、铁路与实业,探索解决土地问题。

7孙中山、黄兴急需资金来填平革命时期的借款、债券,比如黄兴曾在日本借过高利贷、为躲债还逃难到宫崎滔天家里,孙中山在南洋华侨、北美华侨也曾举债,后来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流亡,无钱偿还债务,北美华侨催债甚急,为此同孙中山掰了,南洋华侨则继续支持孙中山,这也是后来孙中山有了广东地盘后给与南洋华侨相当优厚之政治回报的原因(陈楚楠、林义顺、陈嘉庚),讽刺的是,后来北美华侨鼓吹孙中山是北美洪门的红棍,日本学者也鼓吹日本对孙中山的资金捐赠,搞得好像多支持孙中山似的,然而在孙中山一生中对其资金贡献最大的是南洋华侨。——孙中山黄兴主动卸任、热衷实业,在主观上,是为了实现民生主义,在客观上,是为了还债,所以当年袁世凯说黄兴杀了宋教仁,当下一些人说孙中山杀宋教仁,都是无稽之谈,这俩要想整宋教仁最简单了,直接称病躲家里,债主自然都会找宋教仁,毕竟二人举债都是以同盟会的名义,宋教仁能还上么?

8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革命,彼时革命党毫无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他们借鉴的对象则是“同文同种”的日本,革命党常常几十几百人起义是效法当年高杉晋作功山寺起义,希望如他一般几十人起兵、滚雪球式的壮大、最后割据一方。而革命党期待袁世凯“反正”,也是希望他如幕府助力萨摩藩一样,结成联盟,共同推翻现有政权,最后组织萨长联合政府。然而袁世凯不是大久保利通,更不是西乡隆盛,伍廷芳、唐绍仪也不是坂本龙马。

孙中山黄兴希望的“同盟会——北洋”联合政府、共享政权、在约法与共和政体下通过和平政治斗争解决争端的幻想最终破灭,袁世凯终究不是大人物,最后双方只能斗个你死我活,袁世凯死于非命,孙中山两次护法,北洋与南方军政府二分天下,粤奉皖反直同盟,北洋嫡系的皖系直系手牵手滚蛋……一直斗到孙中山死时,北洋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势力虚弱的张作霖甚至不敢当大总统,只能抄袭孙中山建立大元帅府,一年后,北洋被国民大革命一波带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鲁迅先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进入教育部任职,并且一干就是十四年,这中间涉及的背景、机遇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段值得细细道来的历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梳理:一、 北洋政府的背景与用人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新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研制出盾构机后不以外商价格的九成出售而是以一成价格出售”这个说法,它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过于简化的表述。更准确的理解是,中国在掌握了盾构机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后,不仅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品牌.............
  • 回答
    中华民国,这个名字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历史和制度探索。在回答它究竟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以及为何在成立之初选择了某种制度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潮以及先辈们的构想。中华民国的政体:一个动态的演进直接给中华民国的政体下定论,会有些过于简化。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政.............
  • 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成为最铁的盟国,这听起来像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但细想之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要达成这种“最铁”的程度,需要跨越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层面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两国关系中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罪行,在中.............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在78年后取得了超英赶美的成就”以及“78年以前没有”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辨析和澄清。首先,对于“超英赶美”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关于“超英赶美”的定义: 经济总量(GDP): 这是最常见的衡量标准。中国在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经济总量上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罗马帝国遗产对欧洲历史走向的深远影响,也引出了一个常见的历史学讨论点:为什么欧洲不像中国那样长期保持统一,而是演变成了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版图。要说罗马帝国统一大部分欧洲后的“宽容政策”导致了后来的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角度,但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我们得明确罗.............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援助对象与重点:中国对外援助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兄弟国家。援助的重点放在了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工业体系、改善.............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确实出现过县政府搬迁导致县城降格为镇的情况,这往往伴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您提到的汾城和慈城是很好的例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这类例子: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回答
    新中国海军的诞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体系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的创新史。回望过去,从一穷二白到走向深蓝,人民海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汗水和智慧。一、 孕育与诞生:从“海上游击队”到“人民海军”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大.............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识别工作之所以被摆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如此大张旗鼓地进行,绝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或简单的区分人口,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年代。首先,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统一中国版图的需要是首要的。.............
  • 回答
    月球,这片亘古的寂静之地,被中华民族的足迹轻轻叩响。当舱门缓缓打开,一道身影沐浴着来自地球的万丈光芒,缓步踏上那银色的土地。他,是中国登月第一人,肩负着无数期待与梦想,他的脚步,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此刻,所有聚焦的目光都汇聚在他身上,所有的呼吸都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月球稀薄的空气,.............
  • 回答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激起了层层涟漪。当时各国的心情,可以用“复杂”二字来形容,既有震惊、担忧,也夹杂着审视、揣摩,更有少数国家看到了新的战略平衡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从当时的地缘政治大背景来看。20世纪60年代,.............
  • 回答
    “中国美发美容协会美牙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着实像一颗炸弹投入了牙医界的平静湖面,激起了滔天巨浪。不少牙医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甚至可以说是“炮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和行业认知的碰撞。首先,最直接的担忧来自于“合法性”与“专业性”的边界模糊。传统观念里,牙齿的治疗和护理,毫无疑问是医学范畴.............
  • 回答
    1947年印巴分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国都经历了漫长的殖民统治后独立,理论上都站在了相似的起点。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际地位上似乎都取得了比印度更为显著的成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印度“落后中国这么多”。要深入探讨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两.............
  • 回答
    “中国在几十年里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这句话是否成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经济发展模式、历史进程以及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从数据和成就来看,这句话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如果我们仅仅从一些关键的经济指标来看,比如GDP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生.............
  • 回答
    崔卫平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所做出的具体行动,都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中国”的走向。它鼓励人们不要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或抽象的抱怨,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至于“更多的好人进入体制内,最终就有可能改变体制”这句话,是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设想一下若干年后,中国已经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美国则退居次席。这样的世界,恐怕会有不少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地方,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延续。首先,从国际政治格局来看,那种“一超多强”或者说是“两强争霸”的局面将会被打破。中国成为第一强国,意味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