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民国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政府成立之初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制度?

回答
中华民国,这个名字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历史和制度探索。在回答它究竟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以及为何在成立之初选择了某种制度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潮以及先辈们的构想。

中华民国的政体:一个动态的演进

直接给中华民国的政体下定论,会有些过于简化。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政体特征有所侧重,并且一直在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存在着张力与融合。

法理上的总统制,但带有强烈的议会制色彩: 从中华民国创建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始,就明确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一种典型的议会制特征。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和内阁的制约。内阁阁员由总统任命,但对国会负责,如果内阁得不到国会信任,将被迫辞职。这与英、法等国典型的议会制国家非常相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权力的集中,以及后续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府的实际运作往往偏离了法定的议会制轨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如《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虽然也设计了总统和内阁,但总统的权力被进一步强化,开始显露出总统制的倾向。但同时,行政院仍需对国民大会负责,这又保留了议会制的影子。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与“混合制”的定位: 1947年施行的《中华民国宪法》在设计上,更接近于一种总统与议会并重的混合制政体。宪法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并负有代表国家对外及对内之权。同时,行政院院长(即总理)由总统任命,并且行政院向国民大会负责。国民大会拥有罢免总统、副总统的权力。立法院拥有对行政院不信任案的提出权。
关键点在于: 这种设计上,总统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完全依附于国会。但同时,行政院的运作又需要国会的支持,以及国民大会的监督和制约。这使得它既不像纯粹的美国式总统制那样,总统独立于国会;也不像纯粹的英国式议会制那样,行政首脑完全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它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半总统制”色彩的混合政体。

政府成立之初选择制度的考量:革命的理想与现实的权衡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选择制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帝制弊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和借鉴。这种选择是理想主义的激情与对现实政治运作的谨慎考量交织的产物。

1. 彻底告别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深受帝王专制之苦,对任何形式的“一人独裁”都有着强烈的警惕。
共和理念的吸引: 共和政体,强调主权在民,民选政府,三权分立,自然成为革命者追寻的理想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覆辙。

2. 学习西方“成功”模式,但存在选择的困惑:
英美法模式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大量接触了西方政治思想。他们看到了英国的议会制如何实现君主立宪,权力受到制约;看到了美国的总统制如何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元首,但又通过三权分立来防止权力滥用。法国的共和制也提供了另一种参考。
关于“责任内阁制”的选择: 孙中山先生及其追随者在早期倾向于实行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其理由主要有:
制约权力,防止独裁: 他们认为,内阁由国会产生,对国会负责,这意味着政府的更迭将更加平稳,权力更容易受到制约。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但权力有限,不能像皇帝那样为所欲为。这符合他们对防止袁世凯这类野心家掌权的担忧。
效率与稳定性的考量: 虽然有些观点认为议会制可能导致内阁频繁更迭,但孙中山先生相信,一个强有力的国会和负责任的内阁,能够更好地代表民意,实现政治稳定。
对英法的借鉴: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议会共和制,都是他们眼中相对成功的范例,显示了议会制度的活力。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制度的基石
革命党人的智慧结晶: 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宋教仁等一批革命党人积极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这部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明确规定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以及内阁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孙中山先生的退让与妥协: 虽然孙中山先生早期对政体有更激进的想法,但在实际建国过程中,他与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温和派和更倾向于英式议会制的政治家们进行了妥协,最终确立了以议会制为基础的政体框架。这体现了在国家初创时期,政治力量的博弈和对现实可行性的考虑。

4. 袁世凯的出现与制度的扭曲:
历史的无奈: 然而,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的崛起和随后的独裁统治,是对共和制度的严峻考验。他利用手中的军权和政治手腕,架空国会,破坏宪法,最终试图复辟帝制。
制度初衷的挑战: 袁世凯的经历暴露了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的复杂性。革命党人所设计的议会制,在缺乏强大的民主政治基础、军阀势力盘踞、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难以有效抵御个人权力的膨胀。这导致了从法理上的议会制,到实际运作上的权力集中与混乱的巨大反差。

总结来说:

中华民国在政府成立之初,法理上选择了带有强烈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特征的政体,其核心是希望通过国会和内阁的相互制约,防止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的重演,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家。这是对中国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和借鉴。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等动荡时期,这种制度的设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扭曲。后来的《中华民国宪法》在设计上试图融合总统制和议会制的优点,形成一种混合制,但其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诸多复杂情况。

理解中华民国的政体,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纯粹的总统制或议会制,而应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动态演变和制度特征的融合与张力。最初选择议会制,是革命者在告别帝制、拥抱共和理想下的理性抉择,尽管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充满坎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立足于两个视角:静态的制度设计与动态的政治过程;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和欧美制度的形成历史。

在观察一个政权的体制时,除了载于法律条文之上的静态制度本身,还要考虑处于政治过程之中的不同势力之间的角逐,以及这种角逐对制度的演化作用,而民国初年的体制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民国的体制并不是仅仅依靠《临时约法》确定的,真正完成这个体制的是北京参议院时期的一系列立法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会组织法》,基于上述法律规范,民国构成了两院制下的责任内阁制,这也是西方世界19世纪中期以来的出现的一种趋势,但是在民国此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体制是不稳定的,甚至是虚假的。实际上民国初年的体制仍然是传统帝制的延续,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不仅仅是北洋威权政治的威胁,更是民初议员“徒有其表”的共和主义。

如果仅看“民国是传统政治的延续”这一结论,那么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多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能从民国初年看出帝制时代的影子,但是我在这里其实更想强调的民国议员们共和主义的“徒有其表”,这一点之所以被长期忽略,恰恰是因为我们在观察民国时,往往忽略了民国的制度构建同样是19世纪欧美政治发展下的产物,那么这个制度的“奠基之父”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这个体制的形成过程与依据,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于这个体制运行的认知,然而遗憾的是,民国精英们对于这个体制的了解并不比我们今天更好,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将这种体制视为一种“既成事实”,而没有探究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和依据,因此立足于19世纪欧美政治的发展过程,回望民国制度的形成,能够更有利于的揭示出民国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仅仅将其默认为传统政治的延续,将他放在中国古代史的延长线中,那么就忽略民国新旧交杂中的“新”的一面。

具体而言,我们能够从下述三组矛盾中看到民国体制中存在的弊病:总统与内阁总理、参议院与众议院、议员与民众,透过这三种矛盾,我想表达实际是我长期以来对于民国政治的一个观点:民国初年的问题不是共和,而是不够共和。

首先来看第一组矛盾,总统与内阁总理,关于二者的权责不清历来是讨论的重点,但是本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角度,那就是我们应当更多的将目光集中于“议会”,而非“总理”个人,按照19世界欧美政治的框架,内阁总理是议会的浓缩,因此总统与总理的矛盾本质上是作为个体的总统与作为多数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这种争论实际上是自18世纪开始欧美世界就已经出现。在18世纪,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体具有一种典范意义,他由君主、贵族院和下议院组成,他们按照古典时代的理论,认为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完美混合,然而进入18世纪后,以辉格党为代表的下议院开始进一步向王权发起进攻,他们认为英国国王正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腐化这个混合体制,因此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

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宪法中君主制元素并不仅指世袭的国王,而是着眼于强大的行政权本身,因此不仅国王需要警惕,民选的行政首脑同样需要防范。这种思潮同样影响了相同语境下的美国社会,正如独立战争后一句流行的政治谚语所说:“谨防一年一度的选举结束之日,亦即专政暴政开始之时”。依据此种思想,在1776年各州纷纷限制了州长的权力,使其仅仅成为执行的工具,而权力则被收归州议会的所有。然而到了1787年,奠基之父们认为州议会同样存在滥用权力的风险,因此联邦党人要求设置一个强力的总统以实现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平衡,而反联邦党人则因此斥之为“君主派”。通过上述争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总统的认识在美国宪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总统显然由民选产生且不世袭,但是反联邦党人依然将其视为“君主制”的威胁,其原因便在于它本身握有强大的行政权力。

然而民国宪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出于对总统权力的担忧,民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但是我们看不到民国精英们关于“总统与君主制”之间的联想,民国精英似乎认为民选的总统与世袭的皇帝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但是从之后的民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们是怎样扮演一位军人皇帝。回到法律文本中,尽管《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总统保有“总揽政务”“任免文武职员”“统帅全国海陆军队”的巨大权力,按照此种表述,我们不禁怀疑:即使严格的落实临时约法,这种总统权限能够被称为责任内阁制么?

如果进一步考察总理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则能进一步看到所谓“责任内阁制”的虚假。责任内阁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织,因此责任内阁制本质上是议会中心制,但是如果我们考察民国的历任总理,会发现总理与议会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总理无法作为议会的代表。首先,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本身就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赵凤昌的表述最具代表性:“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文、袁世凯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少川先生最为适当……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为会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直以袁世凯心腹的身份出现,但是唐绍仪在担任内阁总理时确实做到了尽职尽责,甚至与北洋系冲突不断,赵秉钧甚至以内务部全体辞职要挟唐绍仪,并从此不再出席国务会议,直接与袁世凯联系。由于唐绍仪经常不愿副属袁世凯,总统府武官在接见唐绍仪时也讥讽道:“今日唐总理又来欺辱我总统耶?”副属本身是责任内阁制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北洋眼中却是一种“掣肘”和“欺辱”,新旧之间的冲突已然显露。

而当唐绍仪因为这种新旧冲突而黯然下台后,此后的内阁总理甚至愈演愈烈,继任的陆徵祥本想以超然于两派的名流身份任职,但是在其就职演说中丝毫不提施政纲领,反而和议员们叙起了家常,结果当天便被国会提出不信任案,引发了内阁、国会、总统之间的冲突。而在陆徵祥倒阁后,继任的赵秉钧内阁彻底变成了总统副属,“陆内阁时代,事无大小,皆总统府决之,赵内阁时代,则直移国务会议于总统府。”正是因为这种现状,宋教仁等人才认识到民国责任内阁的虚假,无论是所谓超然于党派之外的陆徵祥还是唯袁世凯马首是瞻的赵秉钧,显然都不是议会的代表,必须以议会多数党建立政党内阁才能真正落实责任内阁制:“唐内阁成立以来,一切政务不能着手进行,实因党派意见不一致之故……今后应组织政党内阁或无党派的超然内阁,如果再组织混合内阁,同盟决定不再参加。”然而这种尝试随着宋教仁遇刺最终失败,从此民国的责任内阁制再无挽救的余地。

回顾民国历史上,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呈现出两种权力模式,一种类似于传统政治,内阁只是总统的幕僚机构,如赵秉钧之于袁世凯,钱能训之于徐世昌,另一种则是双头政治,最终引发府院之争,如段祺瑞和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府院之争可能是伪命题,之所以出现府院之争不是因为内阁总理有能力与总统争权,而是因为段祺瑞有能力与总统争权,所有府院之争的存在都是因为总理是段祺瑞),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与以国会为中心的责任内阁制大相径庭,而多数党的领袖只能担任组织会议的议长,与内阁总理显然差距极大,尤为讽刺的是,在安福国会被实质解散后,责任内阁制的民国竟然出现有内阁无国会的神奇景象,在1916年宪法讨论中,议员们竟然通过议案,议员不得进入内阁担任国务员,主动切断了内阁与国会的联系。至此,民国的责任内阁制与议会再无一点关联。

实际上,总统与内阁总理之间权责不明并非民国特例,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创立之初也曾存在类似现象,君主派的麦克马洪占据总统之位,在其将一位共和派总理解职后,引起了议会的强烈反抗,甘必大称之为“5.16政变”,当矛盾升级麦克马洪决定解散众议院,而甘必大则在离开前留下豪言壮语:“离开时我们是363人,回来时我们将是400人。”最终共和派大获全胜,麦克马洪黯然下台,从此总统在第三共和国基本沦为虚职,权力被掌握在内阁总理以及作为其基础的众议院手中。当同样的解散议会发生在民国,发生的不是甘必大的王者归来,而是袁世凯的走向复辟,几乎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清晰的表明军人干政对民国政局的强烈影响,在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公民军队”观念使得军队不再附属于某个军事领袖,唯一的例外就是拿破仑,在1830、1848年革命中,我们都会看到国民卫队向巴黎民众倒戈,最终普选制代替了军队,成为共和国运转的核心,然而在民国,军队的私有化构成了军阀混战的基础。

如果说在总统与内阁总理的矛盾中,民国的精英们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屈服于北洋军人的权威,那么在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设置问题上,则充分暴露了他们自身的缺陷。在北京参议院时期,《国会组织法》的第一条就是国会应当采取一院制还是两院制,这本身就是议会制度的核心问题,然而连续四五位发言者均主张两院制,会议主席询问有无主张一院制者,竟无一人应答,最终竟然罕见的全体一致通过,这一议会制最为重要的问题竟然以如此轻松的方式通过,显然是极其荒诞的,尤其讽刺的是,在全院轻松通过两院制的情况下,议员们接下来竟然为两院分别取什么名字争论了整整三个小时,元老院与代议院、参政院与庶议院、上议院与下议院、左院与右院,没有一个提案能够获得半数通过,最终仿照美国采取参议院与众议院。

议员们轻松通过两院制却为名字争论不休,这不仅体现了他们自身的荒谬,更展现了两院制本身的问题。如前所述,近代两院并列的体制起源于英国,其背景是英国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对立,在美国采取两院制是为了使得参议院代表州权,并与众议院制衡,但是中国既没有贵族阶层也没有具有独立性的州权,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两院究竟代表了何种不同利益?此外,美国设置两院也存在担心一院制会导致立法机构专权的情况发生,但是实际上在中国完全不存在此种顾虑,因为真正值得限权是恰恰是代表行政权的总统,而非立法权的议会,在行政权本身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进一步切割国会无疑是作茧自缚。

实际上对于两院制的批评早已有之,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哥在书信中批评:“美国各州宪法却并不令人满意,把本应集中于一个中心机构的全部权力,分别赋予众议院、参议院和州长这三个机构;这无异于模仿英国体制,而在一个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的共和国,这样做完全是不必要的。”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国的整体观念,大革命呈现出与英美完全不同的制度建构,在中央层面,他们否决了两院制,同时也没有采取总统制,在处死路易十六后,行政权和立法权都集中于国民公会,以及有其产生的救国委员会,从某种程度上救国委员会可以看成粗糙版的内阁,但是救国委员会中没有总理,只有轮流主席,其人员本身也是流动的。甚至到了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仍然希望设立一个没有参议院和总统的众议院中心制,但是最终与奥尔良派妥协达成了此种设计,但是在麦克马洪下台后,总统与参议院的权力都被削弱,众议院成为毫无疑问的权力中心。

然而,上述两院制与一院制的讨论辨析全然不见于民国精英的讨论中,他们仅仅因为“两院制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中国国会宜从同”而轻率的确认了两院制,这最为典型的揭示出了民国精英对于欧美政治制度的了解。在民国的政治实践中,参议院和众议院并未显示出功能上的不同,反而因为法令需要往返于两院之间影响了国会作用的发挥。尽管按照《国会组织法》,参议院采取“地方主义”,但是除了选举方式外并未体现出这种特征。

第三组矛盾来自于议员与民众之间,毋庸多言,在人民主权的框架下,议员显然是人民的代表,在欧美的政治观念中,关于代表的性质存在一个长期的争论:代表应该忠实的反映选民的意愿,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还是应当独立判断,作为公共利益的利益,在这方面美国与法国也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在美国,人们愈发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复杂化,追求统一的公共利益已经愈发困难,一个费城的律师无法代表纽约的鞋匠的利益,因此在美国,议员们更多代表自身选民的意志,而这种竞争性民主也成为以身份政治为核心的现代民主制的基石。而法国则不同,大革命前期的一个重要议案就是允许议员中断与地方选民的关联,按照自己的意志判断公共利益,甚至到了第三共和国时期,甘必大同样强调:“议员的行动是靠他们个人判断作出的……这里只涉及议员的意志;一旦任何别的意志取代议员本人意志,他立刻回变成懦夫和受骗者。”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理解,议员毫无疑问是人民的代表,即使是采取法国的解读,公共利益的基石仍然是民众本身,无论是罗伯斯庇尔还是甘必大,均未丧失这种联系,但是这些民国的议员们却将自己隔绝与人民之外。当梁孝肃、段宇清提出采取普选制,因为“既称民国,应无贫富之界限”时,一百多名参议员中只有六人赞成他们的意见,最终民国的选举仍然保留了财产资格的限制。

而在议院之外,罗伯斯庇尔和布里索曾在雅各宾派俱乐部中面对巴黎民众整天整夜的辩论,然而在民国我们却看不到议员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公共意见”反而被军阀所掌控,袁世凯、段祺瑞一再施展出“公民团”的闹剧威胁议员,而议员们却从未考虑过动员其民众,在城市中、在街垒上对抗北洋。民众真正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要等到20年代的驱彭运动,民众们要求议员们否决目无法纪的教育部长彭允彝,可是这些议员们最终还是让民众失望了。最大的讽刺在于,当他们在法统重光期间,把自己的任期无限期延长时,他们已经在实质上将自己变成了中华民国的“贵族”

回顾民国初年的政治史,总统是皇帝,内阁是幕僚,国会是言官,他们的作用仅限于制宪、选举总统、审议内阁、审议外交和财政条约,自身并无决策之权,就此而言,民初共和的确只是传统政治的延续。共和民国的失败自然包括了很多原因,比如制度设计不合理:出席人数要求过高、恶意流会、恶意少投名片导致投票无效,当然也包括军人力量的压制,但是民国精英自身也同样存在重大的缺陷,他们在创建民国体制缺乏对欧美政治的系统认知,这导致民国的责任内阁制存在重大缺陷:总统权力过大,内阁总理与国会的联系被切断,沦为总统的附庸;两院之间无谓的切割反而掣肘了国会;议员与人民之间缺乏联系,议员们反而将其视为暴民,一心只想着“刷新政治,以防止革命。”当他们在1913年集结为民国首届国会议员时,他们还是平均年龄不到35岁、接受过西式教育、意气风发的“民国之精英”,然而在10年之后,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那些曾经指责政府的议员们早已失去了锐气,要么甘为贿选议员,要么干脆直接沦为军阀在国会中的走狗。诚然,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在于民初军阀的强势以及军队的非国家化,但是对于这些民国议员而言,当他们决心承担责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时,他们是否真的清楚,何谓共和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民国,这个名字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历史和制度探索。在回答它究竟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以及为何在成立之初选择了某种制度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思潮以及先辈们的构想。中华民国的政体:一个动态的演进直接给中华民国的政体下定论,会有些过于简化。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政.............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关于“病毒是中国人的”这一说法,以及其“只要我还当总统,这个说法就不成立”的表述,可以说是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尝试剥离那些可能带有个人色彩或政治动机的成分,聚焦于事实、逻辑和更广泛的国际关系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特朗普在说什么,以及他为什么会这.............
  • 回答
    “韬光养晦”这个词,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一方面,我们能听到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赞颂,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中国仍需保持低调。那么,媒体为何热衷于宣传中国的成就?这背后是迎合大众心理,还是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信息传播的本质和媒体的职.............
  • 回答
    中国近代民族灾难的根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需要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社会结构的矛盾以及内外因素的互动中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封建制度的腐朽:制度性缺陷的长期影响1. 政治体制的僵化 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政治革新。科举制度导致人才选拔局限于八股文和儒家经典.............
  • 回答
    你提出的“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这种情结,确实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并且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大国情结”。然而,要判断这是“独属于我们”还是“外国也有”,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结并非凭空出现,而是.............
  • 回答
    日本的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在呈现中国相关内容时出现灰蒙蒙的画面效果,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技术层面、主观创作意图、文化视角与政治语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技术原因:自然环境与拍摄条件1.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中国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如雾霾.............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关于“俄罗斯是美国最大威胁,中国是最大竞争对手”的表态,是其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论述之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多层含义。要理解这一表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对“威胁”与“竞争对手”的界定首先,理解拜登为何将俄罗斯定位为“威胁”,而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要说美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因为“友好”二字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美这样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里,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由一系列政策、言论以及两国互动所交织而成的。如果非要挑出一位,我个人认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在中国获得的普遍正面评价,与其执政期间的对华政策以及一些个人特质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一、 对华关系的稳定与缓和:改善了萨德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萨德部署问题无疑是文在寅上任前中韩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这项部署被中国视为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一度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冰点,旅游、.............
  • 回答
    巴西卫生部长宣布购买中国疫苗后,却被总统批为“购买未经批准的疫苗是叛国行为”,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全球疫情与疫苗竞赛 疫情的严峻性: 巴西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都居高不下。在疫情如此严峻.............
  • 回答
    .......
  • 回答
    中国人聪明勤劳,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这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产。但要问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不是最强大的国家,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这就像一个人,虽然天资聪颖,父母也曾是辉煌的家族,但要达到顶尖的成就,还需要很多时机、环境和战略的配合。首先,我们要理解“聪明”、“勤劳.............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民族认同”、“文化归属”以及“文学形象”的理解。乔峰,这个金庸笔下的顶天立地的英雄,虽然他的身世背景设定上并非汉族,但他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像中国人”,甚至“就是中国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乔峰在小说中的成长环境.............
  • 回答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列强的侵略无疑是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切苦难和动荡的根源,犹如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摧毁了旧有的社会结构,播下了无数动荡的种子。说它是“一切灾难和祸根的总根源”,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那段屈辱历史深刻的洞察。一、 政治上的主权沦丧与国家分裂的开端列强的侵略,最直接、最根本的破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视频里提到的关于2018年美国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重要数据点:美国股票总市值、中国GDP,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提到的核心信息: 2018年美国股票总市值:30万亿美元 2018年中国GDP:比美国少30% 美国股票总市值是中国的5倍左右这些数据背后反.............
  • 回答
    美国能够长期维持接近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并非单一政策或原因所能解释。它更多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移民政策以及一定程度的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相比,美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验并非可以直接套用,但其中一些内在逻辑和趋势,对于理解生育行为和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