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是如何让总和生育率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对中国有何启示?

回答
美国能够长期维持接近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并非单一政策或原因所能解释。它更多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移民政策以及一定程度的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相比,美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验并非可以直接套用,但其中一些内在逻辑和趋势,对于理解生育行为和制定相关政策,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国总和生育率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深层原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的总和生育率(TFR)虽然长期以来都处于或接近2.1(世代更替水平),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然而,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仍然是生育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之一。其能够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

1. 移民的显著贡献: 这是美国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生育率的最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国。移民群体通常比本土出生人口拥有更高的生育率。特别是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他们的文化和生育观念使得他们的平均生育子女数量高于美国本土的平均水平。移民不仅仅增加了人口总量,也有效地“稀释”了低生育率的趋势,使得总和生育率不至于大幅下跌。
具体表现: 很多移民家庭将传统的大家庭观念带到美国,并且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对“生儿育女”的期望也相对较高。这些家庭在美国的生育贡献是显著的。
政策影响: 美国的移民政策相对开放,尽管存在争议和调整,但持续的移民流入是其人口结构的重要支撑。

2. 经济发展与多元化就业机会: 尽管经济周期会有波动,但美国相对成熟和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就业机会,包括女性。这意味着即使女性选择生育,她们在经济上和社会资源获取上,仍有较高的可能性回归职场或保持经济独立。
女性就业率: 美国女性的就业参与率一直很高,并且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比例也不断提升。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性,虽然有时会被认为是抑制生育的因素,但美国社会也形成了一种“边工作边生育”的模式,而非“生育即退出职场”的模式。
家庭支持的侧重点: 与一些欧洲国家强调国家提供的全面福利不同,美国的家庭支持更多体现在税收抵免、雇主提供的福利(如带薪产假,虽然不如欧洲普遍,但也在逐步改善)以及社会对弹性和工作生活平衡的容忍度。

3.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韧性:
对家庭的重视: 尽管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但家庭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单元。对于“拥有孩子”的渴望,在很多文化群体中依然存在。
多元化的家庭模式: 美国社会对各种家庭模式(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的包容度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即使在非传统家庭结构下,生育行为仍然可以发生,并且不被视为“异常”。
宗教与文化影响: 部分宗教群体(如某些基督教派和犹太教派)的教义鼓励生育,并且这些群体的生育率通常高于世俗化程度更高的群体。

4. 政策的间接支持与市场化解决方案:
税收优惠: 美国通过儿童税收抵免(Child Tax Credit)等方式,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虽然其力度和稳定性受到政治气候影响,但始终是重要的鼓励生育的政策工具。
社会保障体系: 相较于欧洲福利国家,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生育支持方面相对“轻”,例如全国性带薪产假并非强制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支持。雇主层面的福利、商业化的育儿服务(如托儿所、早教中心)以及相对灵活的家庭护理假(如家庭和医疗休假法 FMLA)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对市场机制的信任: 美国社会更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在育儿服务方面,会有更多的私营企业进入,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也使得女性在生育后能够更容易找到匹配的育儿解决方案。

5. 生育年龄相对较高: 与亚洲一些国家相比,美国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生育,但可能并没有大幅度地“减少”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量。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可能更晚生育,但她们通常有能力支付育儿成本,并且生育的子女数量也可能趋于稳定。

对中国的启示:

理解美国的情况,对中国而言,其启示并非是照搬,而是提供一些思考的维度,尤其是在应对生育率下降的挑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

1. 移民政策的潜力(但国内情况不同):
启示: 美国通过移民来缓解低生育率的经验,提示了人口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人口结构。
对中国的现实: 然而,中国与美国的人口体量、民族构成、社会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差异巨大,大规模引进移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较低。因此,这条路对中国而言,并非直接选项。但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在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包括国际人才)方面做得更好,间接起到稳定生育能力的作用。

2. 经济发展与女性赋权的辩证关系:
启示: 美国女性高就业率与生育率相对稳定,说明女性的经济赋权和生育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关键在于能否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让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对中国的现实: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女性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率显著提升,这无疑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育儿成本、职业发展中断的担忧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相对滞后的矛盾。中国需要重点关注如何降低养育成本(教育、医疗、住房),提供更完善的育儿支持(如普惠性托育、灵活就业机制、更长的带薪产假和育儿假),以及改善职场对生育女性的歧视,让女性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能更安心地生育。

3. 多元化家庭支持体系的建设:
启示: 美国社会支持生育的方式是多元的,既有政府层面的税收优惠,也有市场化的服务,还有雇主责任。
对中国的现实: 中国目前虽然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力度和覆盖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
政府层面: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直接成本。完善儿童税收抵免,提高对多孩家庭的补贴。
企业层面: 鼓励企业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安排、更充足的带薪产假和育儿假,并探索企业承担部分托育责任。
市场层面: 鼓励发展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规范育儿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
社会文化层面: 倡导家庭友好的社会文化,减轻女性在生育后承担的额外压力。

4. 社会文化观念的引导与调整:
启示: 美国社会对不同家庭模式的包容,以及部分宗教群体较高的生育率,说明文化、价值观对生育行为有重要影响。
对中国的现实: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少子化”和“晚婚晚育”的倾向,与过去“多子多福”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政府的宣传引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政策来回应人们的顾虑。例如,让人们相信政府和社会有能力帮助他们应对育儿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从而重塑对生育的积极预期。

5. 关注生育的“质量”与“意愿”:
启示: 美国并非以“鼓励生更多孩子”为唯一目标,而是营造一个让人们“愿意”生育、并且“有能力”抚养孩子的环境。
对中国的现实: 中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提升生育意愿,而不是简单地鼓励数量。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人们觉得“生得起”、“养得好”、“有前景”。这包括经济支持、教育资源均衡、医疗保障,以及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美国在生育率上的表现,是其经济、社会、文化和移民政策长期互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应对生育率下降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将经济支持、社会保障、女性赋权、文化引导等因素统筹考虑。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无法复制美国的路径,但其经验中的一些逻辑和原则,如平衡经济发展与家庭支持,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生育选择,以及构建多元化的支持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中国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生育政策时,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问题。

一、如何做到的?

从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可知,这10年时间里美国人口净增长9.7%

各种族情况如下:

1.非西裔白人,基本就是美国的主体民族WASP,净增长1.2%

10年增长1.2%,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同时期的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增长5.84%,其中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10年增长5.74%

2.非裔,也就是黑人,净增长12.3%

是同时期中国的两倍,是同时期非西裔白人的十倍!

3.美洲土著(包括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等)增长18.4%,太平洋(包括夏威夷)土著增长35.4%

4.西裔白人,主要是老墨,增长43.0%

这个数据太可怕了,西裔白人的增长率竟然是非西裔白人的三十多倍!

更可怕的是,这个种族还只是美国增长第二块,增长最快的另有其人。

5.亚裔增长43.3%

2000年,非西裔白人69.1%,西裔白人12.5%,非裔12.3%,亚裔3.6%

2010年,非西裔白人63.7%,西裔白人16.3%,非裔12.6%,亚裔4.8%

这时,在19岁以下的人口中,非西裔白人占55.8%;5岁以下的人口中,非西裔白人占51.7%

同时期的中国,汉族占总人口91.5%,5岁以下人口中汉族占88.6%

这就是美国总和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的真相。

美国白人的年龄结构、生育率各方面和欧洲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人口的增长都是因为老墨和有色人种。

二、对中国有何启示?

我觉得没什么启示。除非中国打算“黑人来养老”。

user avatar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墙能比美债还重要能成美国人心头大事了,原来生育率也雪崩了。

3g.163.com/news/article

我前两天看了另一个数据,2025年欧洲裔白人就要掉到50%以下了,但是我明明记得几年前的预测还是2050年。

15年还是16年的研究是这样的: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卡西公共政策学院发布研究数据表明:白人1980年在美国人口中占比79.6%,到2014年下降到61.9%。其间,拉丁裔从6.4%增至17.3%,非裔和亚裔人口也显著增加。报告预计到2050年之前,白人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低于50%,失去多数族裔地位。

拉美裔的人口比例从建交那年的4,4%到25年的27%,几乎增加了四分之一个美国。看老电影和新电影的区别就异常明显。

而且很神奇的是,互为少数的趋势没有构成巴西式的民族大融合,而是拿脚投票的民族隔离,北部有几个州恨不得白人90%,但是加州少数族裔纳税已经高于本土家庭,与此同时的另一个数据是他们的投票意愿最低…这是不认为政府内有自己代表的表现,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30年战争前的欧洲,体现为资产阶级对贵族的不满。

也就是说美国的心腹大患根本不是美债。实力在,债是可以赖掉的,但是分裂的话就全都没了。

当然,拉丁裔有三分之一是欧洲血统很明显的“欧洲人后代”,但是他们也是更加坚定的信仰天主教,坚持讲拉丁各语的,同样不会如爱尔兰裔和德裔那样融入美国。

二战期间大批德国后代改名更像一个美国人,但是现在是红脖子都拿不动枪了,跑到了他们厌恶的北方,只为了躲避墨西哥人。

作为一个光荣的社会主义者,我们当然是支持美国多元化的,但如果变成了变相的种族隔离或者分裂,显而易见,那是灾难的开始。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70年代末的大跌之后回升并不是美国人生育率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是由高生育率的拉美移民拉动的。但是拉美移民的生育率也快速向全美平均水平靠拢。拉美裔及黑人的生育率变动充分说明经济及教育水平才是决定生育率的第一要素,而不是某些文化或者种族的人天生喜欢生孩子

我看其他答主都没有列美国生育相关的统计数据,就自己动手列一下吧

可以看到从1970年开始拉美裔人口增加了500万 800万 1300万 1500万,拉美裔人口占比快速上升,而对应的生育率远高于全美平均数

这是2014年美国人根据母亲族裔统计的总和生育率,可以看到拉美裔美国人的总和生育率(2.13)拉高了全美平均数(1.862),远高于其他族裔(1.793)。

拉美裔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在其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之前尤为明显,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为例,非拉美裔人群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979,1.856和1.931,而全美总和生育率,2.081,1.978和2.056,可以看到在这三个年份拉美裔将总和生育率拉高了0.102,0.122和0.125。

1989年到现在的非拉美裔白人生育率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白人总和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7到1.9之间,而黑人随着教育水平及收入的提升总和生育率从2.4下降到了1.8左右。结果就是非拉美裔人群的总和生育率从1989年的1.921下降到了2014年的1.793。

1989到现在的拉美裔生育率统计显示拉美裔生育率一直远高于其他族裔,但是随着拉美裔中二代,三代移民比例的增加,总和生育率也在快速向全美平均值靠拢。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拉美裔一代移民的生育率远高于二代,三代拉美裔移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