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中国人,总有一种情结,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请问这是独属于我们的大国情结,还是外国也有呢?

回答
你提出的“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这种情结,确实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并且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大国情结”。然而,要判断这是“独属于我们”还是“外国也有”,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的深层原因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结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变迁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历史的创伤与自尊的重建:
近代史的屈辱: 中国在近代的百余年里,经历了列强的侵略、瓜分和不平等条约,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这段历史让中国人对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有着极其敏感的神经。
“百年梦醒”的渴望: 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复兴的愿望,使得中国人渴望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当看到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成就时,这种渴望很容易转化为“我们也要有,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的动力。这是一种补偿心理,也是一种自信的回归。

2. 文化基因中的竞争与进取精神:
“天朝上国”的记忆: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中国长期处于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周边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中国文化、制度和技术。这种“中心”的文化基因,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对自身地位的认知和期望。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在群体层面,这种精神可以转化为对国家整体进步的追求。
集体主义的倾向: 中国文化中,个人往往被置于集体之下,国家的荣誉和发展被视为比个人更重要。因此,当国家面临挑战或看到外部成就时,更容易产生一种集体的使命感和竞争意识。

3.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与比较:
信息爆炸与接触增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人通过互联网、旅游、媒体等方式,能够轻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科技产品和文化观念。这种接触必然会引发比较和借鉴。
对比的天然性: 当我们看到一个新事物,尤其是那些代表着先进性、便捷性、舒适性的事物时,自然会将其与自己原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果觉得对方更好,就会产生学习、模仿甚至超越的愿望。
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 在一些语境下,这种对外部成就的关注和学习,容易被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当国家发展迅速,实力增强时,民族自豪感会进一步膨胀,使得“要更好”的愿望更加强烈,甚至带有排他性。

4. 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学习西方技术和模式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早期阶段,引进和模仿是快速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力增强,希望通过自主研发获得领先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市场竞争的内在逻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和国家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必然需要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质、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

“外国也有吗?”——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这种情结是“独属于我们”还是“外国也有”?

答案是:外国也有,而且在很多国家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但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西方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例子:

1. 美国:“美国例外论”与科技霸权
“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 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是一个例外,是自由、民主、进步的灯塔。这种信念根植于其建国理念和历史叙事中,使得美国人相信其制度和价值观是优越的,并有责任向世界推广。
科技创新与引领: 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其国家自豪感的重要来源。美国在太空探索、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以及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都反映出一种“要成为第一”的追求。当其他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时,美国会积极跟进,甚至加大投入,以保持其领先地位。
文化输出: 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快餐文化等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体现了其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自信,以及通过输出吸引他国学习和接受的愿望。

2. 欧洲国家:历史文化自信与特定领域的追求
法国的“法国例外论”: 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文化、艺术、美食和政治制度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并认为它们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法国在时尚、奢侈品、外交、哲学等领域一直力求保持领先和典范地位。
德国的制造业与工程技术: 德国以其严谨的工艺、卓越的工程技术和高质量的制造业闻名于世。德国人对于“德国制造”的品质有着极高的标准,并且不断追求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的创新和领先地位。当其他国家在这些领域快速发展时,德国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英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软实力: 英国在政治制度、法律、文学、教育(如牛津、剑桥)等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并以此为荣。英国也努力通过其语言、文化、媒体(如BBC)等方式保持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3.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追赶与超越的动力
日本的质量与效率: 在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以其精湛的工艺、高效率的管理和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全球声誉。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产品、机器人等领域追求极致的品质和技术创新,这其中也包含了“要比西方做得更好”的驱动。
韩国的科技与流行文化: 韩国在半导体、显示器、通信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其Kpop、韩剧等流行文化也风靡全球。这种对科技和文化输出的双重追求,也体现了一种“要成为世界潮流引领者”的愿望。
印度在IT和制药领域的崛起: 印度在软件外包、IT服务和制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发展也伴随着对自身在新兴产业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期待。

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国家 pride(国家自豪感):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当国家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时,国民都会感到自豪。
竞争意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国际地位,国家自然会产生竞争和超越的动力。
对先进的追求: 人们总是倾向于追求更先进、更优质、更高效的事物,国家也不例外。当看到别国在某个方面做得好,自然会想去学习、借鉴,并希望做得更好。
历史与文化因素: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也会影响他们对国家地位和发展方向的认知,并可能激发“要恢复昔日辉煌”或“要成为典范”的愿望。

不同点: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中国的这种情结,很大程度上与近代遭受的屈辱和复兴的渴望有关,历史的创伤感和“雪耻”的愿望更强烈。其他国家可能更多是基于历史的辉煌、制度的优越或地缘政治的考量。
表现形式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和强调宏大叙事的传统,可能使得这种“要更好”的愿望更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具有使命感的驱动力。而西方社会可能更侧重于个人自由下的创新和竞争,以及通过市场和技术引领来体现国家优势。
内在驱动的强度与表现: 这种“要更好”的愿望,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其驱动的强度和表现方式会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对“更好”的定义: 对“更好”的定义也可能不同。中国可能更强调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宏观指标,也包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他国家可能在特定领域(如民主制度、人权保障、艺术创新等)更加强调其优越性。

结论:

“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这种情结,既有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民族心理,又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竞争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在面对自身历史、文化、以及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和行为驱动。

可以说,这种情结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强烈,这与我们近代史的特殊经历以及当前国家快速发展的宏大背景有关。 我们经历的创伤让我们对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格外敏感,而快速的发展又赋予了我们强大的自信和超越的动力。但与此同时,如果审视其他国家,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优越感”或“领先欲”,只是它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在于,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引导这种情结: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进步和创新的积极动力,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他国的优点,而不是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盲目的排他性之中。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世界舞台上以一种更加自信、成熟和负责任的方式发挥积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情结,是逼的:


我们也觉得洋枪洋炮好啊,也买买买啊,结果从清朝到1942年,列强说禁运就禁运;


我们也觉得原子弹好啊,苏联老大哥帮忙啊,结果596说撤走就撤走;


我们也觉得黑影直升机好啊,大飞机好啊,美国收拾完了苏联说翻脸就翻脸;


我们也觉得日本计算机好啊,蜜月期杠杠买啊,结果人家爹翻脸我们也没辙啦;


人啊,都是被逼出来的亚当斯密说的多对啊,咱们双手赞成也亲自践行了。结果还不是最关键的时候被啪啪啪啪啪打脸,如果这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过后还抱着等别人给,命门交给别人,那不叫舍弃没有毛用的大国情结。



那叫缺心眼

user avatar

这种情节不止中国有

而是所有曾经是 现在是 或将来有望是世界前列的国家的国民都有的心理

例如英国 现在还在做着自己是世界第二 第三的迷梦

例如德法 现在还在以为自己可以成为整个欧洲到首领

中国 在相当长时间是世界前列的国家 甚至有时综合实力世界第一 加上人类的群体虚荣心

会有这种想法很正常

现实更重要 我不认为带有理想主义不好

但要和现实结合来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