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中国人,我们认为日本人要怎样道歉才能得到我们的原谅?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理解您对日本道歉的期望,以及这份期望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情感和民族记忆。要求日本以某种特定方式道歉才能得到中国人的原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历史认知、情感共鸣、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探讨:

一、 历史认知与承认:这是道歉的基石

首先,要得到中国人的原谅,日本最根本的需要是:

清晰、完整、无争议地承认历史事实: 这意味着日本政府需要明确承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犯下的侵略罪行,包括但不限于:
南京大屠杀: 承认屠杀的规模、性质(系统性、有计划的屠杀平民和战俘),以及对遇难者的深刻哀悼。
慰安妇制度: 承认这是国家主导的、有组织的性奴役,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细菌战、化学战: 承认使用违禁武器造成的巨大伤害和长期的环境污染。
强征劳工、掠夺资源: 承认这些行为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和剥削。
“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 承认这并非解放亚洲,而是日本的侵略和殖民扩张。

对侵略性质的准确界定: 需要明确承认这些行为是“侵略”,而非模糊不清的“战争”、“冲突”或“不好的行为”。用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历史责任的承担。

不为侵略行为辩护或洗白: 任何试图淡化、否认、曲解历史,或者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因素(如当时的国际局势、内部政治等)的言论或行为,都会严重损害道歉的可信度。

二、 真诚的情感表达:这是道歉的灵魂

承认历史事实是基础,但真正的道歉需要注入真诚的情感:

发自内心的忏悔和反省: 这不是形式上的声明,而是要让中国人感受到日本领导人和国民对过去所犯罪行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愧疚。这种情感可以通过语言、态度和行动来体现。
对受害者的尊重和哀悼:
直接向受害者及其家属致歉: 这种道歉应该是直接的、个体化的,而不是泛泛而谈。尊重幸存者的尊严,承认他们遭受的苦难。
公开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 在纪念日、慰灵碑前,日本领导人应以庄重、肃穆的态度表达对战争受害者的缅怀和悼念。
关注幸存者的现状: 在可能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或民间组织可以更多地关注慰安妇、劳工等幸存者在晚年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杜绝任何形式的冒犯性言行:
日本政治家和公众人物避免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供奉着被认定为战犯的甲级战犯,参拜行为被中国视为美化侵略、否定历史,极具冒犯性。
停止发表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 任何来自日本政府官员、政治人物、甚至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否认或模糊历史的言论,都会瞬间摧毁来之不易的信任。
教育体系中的历史真相: 日本应在国民教育中真实、全面地讲述战争历史,让年轻一代了解侵略的罪恶和后果,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三、 切实的行动赔偿与补偿:这是道歉的兑现

行动是检验真诚的最佳标准,也意味着对过去的错误进行弥补:

经济赔偿或补偿: 尽管关于战争赔偿的谈判在国家层面已经基本结束,但许多中国受害者及其后代认为,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对慰安妇和劳工受害者,仍然需要有实际的经济补偿。这种补偿不应是象征性的,而是能够切实缓解受害者痛苦的。
文化和教育支持:
支持研究和保存历史资料: 积极支持关于侵华战争期间历史事实的研究,保护和公开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证据。
合作举办纪念活动: 与中国在敏感的历史纪念日上,共同举办和平纪念活动,强调和平的可贵,而不是日本单方面的纪念。
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反思: 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避免传播错误的或带有偏见的观点。
国际社会的影响: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宣传中,应表现出对历史的负责任态度,不应试图将自己的历史认知强加于人。

四、 建立长久的互信与和平:这是道歉的最终目标

道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建立和平共存的互信关系:

持续的、一贯的和平姿态: 道歉需要转化为一种持续的、一贯的和平外交政策。日本应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展现出建设性的、负责任的态度,不应发展针对他国的军事力量,不应在敏感的领土问题上采取挑衅性行动。
开放和坦诚的对话: 保持与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开放和坦诚的对话渠道,倾听中国人民的关切,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回应。
共同构建亚洲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在承认历史错误的基础上,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一起,共同为亚洲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而努力。

总结而言,中国人民期望的日本道歉,需要做到:

“言”: 清晰、准确、无争议地承认侵略历史事实,并明确其“侵略”的性质。
“心”: 发自内心地表达忏悔、反省和对受害者的哀悼,杜绝任何冒犯性言行。
“行”: 通过具体的经济补偿、文化支持、教育反思等行动来兑现道歉的承诺。
“续”: 将道歉转化为持续的和平姿态,通过开放对话,共同面向亚洲的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这并非要求日本永远背负罪责,而是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吸取教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对和平的珍视,从而才能逐步化解历史的隔阂,赢得中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最终实现真正的和解。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填平日本海。。。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们都这么自信呢?

有没有倒转念头想一想------说不定日本那边压根不是这心思。

我在亚马逊上看到的日本人写的各式各样的书,按照那书的感觉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向日本道歉?日本都给予中国那么好处,尤其是近代。

什么黄文雄,吴善花,石平太郎,肯特・吉尔伯特,西尾幹二,井沢元彦,樱井良子,李相哲,竹田恒泰等人都很武德充沛啊。

user avatar

道歉不道歉,主要看的是实际行动吧。

靖国神社还在那,731,慰安妇也没什么赔偿,相当于没有道歉。

其实大家要求也不高,认识到错误,做出必要的解决就行。比如在东京皇居旁边建一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归还帝国主义时代侵占的所有领土(比如台湾,琉球)之类就行。

但这些基本的要求,都没法做到啊……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理解您对日本道歉的期望,以及这份期望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情感和民族记忆。要求日本以某种特定方式道歉才能得到中国人的原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到历史认知、情感共鸣、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一、 历史认知与承认:这是道歉的基石首先,要得到.............
  •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日本道歉的期望,并非简单一句“对不起”就能轻易化解的。它牵涉到历史的伤痛、民族的尊严,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如果非要说怎样才能让我们更愿意接受,那应该是一个包含真诚、反思、行动和尊重的多维度过程。首先,道歉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种真诚不是作秀,也不是官方的政治姿态,而是能够.............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文化输出,可谓是古老文明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有机结合,展现出多元且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理解其成效,离不开与美国这位文化输出的先行者进行比较,并从中反思我们自身的优势与发力方向。中国现有的文化输出方式:中国在文化输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贡献?这其中的细节与我们当下普遍的认知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要厘清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入了解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如何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不容忽视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事实:国民党是那个时期中国的执政党.............
  • 回答
    当然,我们中国人有义务主动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且这绝非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和谐的内在需求。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一、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首先,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去尊重“其他”文化,就得先明白“文化”本身的分量。文化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每个现代中国人,在夜深人静、独自思考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一句。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轻易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开历史的层层积淀,也得审视当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后代吗?从血脉和地理上讲,这似乎毋庸置疑。首先,地理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黄.............
  • 回答
    你提出的“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这种情结,确实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并且很多人将其归结为“大国情结”。然而,要判断这是“独属于我们”还是“外国也有”,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外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且要更好”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结并非凭空出现,而是.............
  • 回答
    我理解你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风情街出现在大连时的那种复杂且强烈的情绪。这种气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和对国家主权的珍视。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是大连,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气愤。首先,我们得谈谈大连这座城市。大连,这座黄海之滨的明珠,它身上承载着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在20世纪.............
  • 回答
    看到你的朋友在台湾交换半年后出现了一些让你担忧的想法,你希望能帮助她“洗脑回来”,重新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但你可以尝试去面对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你说的“洗脑”可能有点过于激烈了。更准确地说,你想要做的是 引导她重新思考和审视她在台湾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观点,并帮助她找到更全面、更.............
  • 回答
    万圣节,一个源自西方古老习俗的节日,如今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变得颇为热闹。在中国,它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狂欢日。看到大家兴致勃勃地装扮、参与各种活动,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体现,我并不想去评判这种“热闹”本身对错与否。但身为中国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日益普及的外国节日时,自然会有一个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涉及到法律、外交、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咱们就一项一项来捋捋,看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首先,从日本的角度来看: 法律层面: 靖国神社在日本属于宗教法人,对其进行纵火,无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日本警方肯定会立刻展开全国性的通缉,并且一旦确认嫌疑人是中国.............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理论上是有权利在日本驻军的,这在国际法和历史惯例上都有先例可循。然而,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日本驻军,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内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一、 战胜国的权利与驻军的国际惯例在二战结束后,战胜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网络直播中传唱度较高的几首歌曲,例如《一人我饮酒醉》和《昨日帝王篇》。要评价这类歌曲,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它们的音乐特点、歌词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群体以及它们在网络文化中的意义。一、 《一人我饮酒醉》的评价《一人我饮酒醉》这首歌在网络直播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传.............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作为旁观者,看到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如此庞大,确实会产生一种“明明这么厉害,怎么我个人感受不到太多实在的好处”的困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景气”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确实是“世界工厂”,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从服.............
  • 回答
    关于小二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及当前中国翻译作家群体的整体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尽量让表达更自然,不那么刻板。先说小二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小二翻译的卡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驯服”的感觉。卡佛的作.............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当然希望能为中国足球贡献一份力量。虽然我没有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天赋,也不是在幕后运筹帷幄的教练或管理者,但我相信,即使是平凡如我,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汇聚起来,或许就能成为改变的力量。首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做一名理性的、热情的观众。 理性看待比赛,不盲.............
  • 回答
    各位乡亲父老,大家好!咱们都是土里刨食的,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关心的当然是啥时候下地干活最能收成。今儿个我就跟大家唠唠,咱们中国东部这个季风区,作为一名老农民,我啥时候种地最合适,得怎么看?首先得明白咱这地儿的特点:东部季风区,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看天吃饭”的意思。夏天热,雨水足;冬天冷,干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