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叫旱地忽律?旱地忽律到底是什么?

回答
《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的确切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逐渐显现。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一、 “旱地忽律”的字面意思与来源

旱地 (Hàn Dì): 这个词语非常直观,指的就是陆地、地面,与“水里”相对。
忽律 (Hū Lǜ): 这是整个绰号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忽律”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虎(Hǔ): 这是最普遍也最被接受的解释。“律”在古代一些方言和俗语中,发音接近“虎”。因此,“旱地忽律”可以理解为“陆地上的虎”。
一种猛兽或恶兽: 即使不直接对应“虎”,也有学者认为“忽律”可能指代一种人们不熟悉但凶猛的野兽,或者是一种象征着凶残、狡猾的生物。
形容词,意为“凶猛”、“强悍”: 也有说法认为“忽律”本身带有形容词的含义,用来形容某种动物的凶猛。

综合来看,“旱地忽律”最核心的含义指向的是一种陆地上非常凶猛、强大的生物,最有可能就是指陆地上的“虎”。

二、 朱贵绰号“旱地忽律”的引申含义与人物性格的契合

绰号的由来往往与人物的特点、经历或者行为方式紧密相连。朱贵作为梁山泊的“情报头子”,他的绰号“旱地忽律”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接受并流传开来,是因为它与他的角色定位和个人特质有着深刻的联系:

1. 在陆地上行走如虎,行事勇猛果断(潜在的勇武):
虽然朱贵在梁山泊好汉中,不如武松、鲁智深等以武艺高强闻名,但作为一位早期的骨干成员,他必然具备一定的勇武和胆识。他在江湖上闯荡多年,能够从一个草莽人物成长为梁山泊的军师级别人物,其个人能力绝非普通。
“旱地忽律”暗示他在陆地上的活动能力和战斗力,即使不是梁山泊的先锋大将,但绝非弱者。这种勇猛果断的气质,在处理一些棘手事务时,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2. 作为梁山泊的“情报总管”,潜伏于陆地,却如虎一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这是朱贵最核心的职能。他负责在陆地上设下耳目,刺探消息,接应梁山好汉,并在各地联络其他绿林好汉。
“旱地”强调了他的活动范围是在陆地上,而不是水泊之中。
“忽律”(虎)则象征着他虽然身处陆地,但如同陆地之王老虎一般,拥有强大的掌控力、敏锐的嗅觉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他能“打探消息”,这意味着他像老虎一样,能够凭借自己的“爪牙”(遍布各地的耳目)搜寻猎物(情报),并且能够迅速而精准地将信息传递给梁山。
他能“在陆地上一眼望去,就像老虎在山林中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势力存在。” 这种“势力”就是他建立起来的情报网络,遍布各个州县,成为梁山泊对外联络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支撑。
在处理接应和招纳人才方面,朱贵也是一把好手。他能判断出哪些人是值得拉拢的对象,并巧妙地将他们引入梁山。这种“识人”的能力,也如同老虎对猎物的判断一样,具有精准性和决断性。

3. “忽律”也可能带有一些贬义的色彩,暗指其“凶狠”或“狡猾”:
江湖中的“虎”并非仅仅指勇猛,有时也暗含着凶狠、不择手段的一面。朱贵作为一名绿林好汉,在获取情报和拉拢人才的过程中,也可能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他可能擅长运用一些计谋,或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虎”一般的凶狠与决绝,以达成梁山的目的。

三、 “旱地忽律”这个绰号的精妙之处

形象生动,易于记忆: “旱地忽律”这个组合本身就非常有画面感,让读者能够立刻联想到一个在陆地上威风凛凛的形象。
贴合人物的特殊功能: 梁山泊好汉大多是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朱贵的功能是情报与外联,这是一个相对“幕后”但至关重要的角色。“旱地忽律”这个绰号巧妙地将他这种在陆地上的渗透力、影响力以及潜在的勇猛结合起来,突显了他的独特性。
预示人物的命运(潜在的): 有些绰号也可能预示人物的结局。虽然朱贵在梁山泊的结局相对平淡(最后被任命为管营),但“旱地忽律”这种凶猛的形象,也为他可能遭遇的危险埋下了伏笔。

总结来说, 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最核心的意思就是“陆地上的虎”。它主要象征着朱贵在陆地上行动如虎,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联络网络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是梁山泊重要的情报收集者和外联负责人。同时,这个绰号也可能暗示了他作为一名绿林人物所具备的潜在勇猛、凶狠和狡猾的特质。它是一个非常精妙且贴合人物设定的绰号,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朱贵在梁山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提出了两个问题,这里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再回答第一个问题。

一、“忽律”的来由

按目前学者的研究结论,多数学者认同“忽律”指的就是鳄鱼。

“忽律”在《水浒传》中也写作“【犭忽】【犭聿】”或“犴【犭聿】”。

《水浒传》“武松打虎”一回:

那两个人(猎户)手里各拿着一条五股叉,见了武松,吃一惊道:“你那人吃了【犭忽】【犭聿】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

可知《水浒传》中的“忽律”应当是一种猛兽,可能与狮、虎、豹相似。

《水浒全传》“宋江全伙受招安”一回,阅兵式解说词中有如下内容:

……凤楼下百兽来朝:为彪,为豹,为麒麟,为狻猊,为犴【犭聿】,为金翅,为雕鹏,为龟猿,以及犬鼠蛇蝎,皆知宋主人王。……

这里的“犴【犭聿】”,显然就是指朱贵,应与“忽律”、“【犭忽】【犭聿】”相同。

评论区一位朋友指出,“犴【犭聿】”中的“犴”指的应该是“井木犴”郝思文,“【犭聿】”字指朱贵,此说似更合理。

小说中的“忽律”究竟是何猛兽?我们还需要查找其他资料。

《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四引《恰闻记》:

鳄鱼别号忽雷,熊能治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为虎,三爪,出南海恩、雷州,临海英潘村多有之。

另外,明代朱谋玮《骈雅》及方以智《通雅》均有鳄鱼号“忽雷”之说。

清人程穆衡著《水浒传注略》提到:

《恰闻记》:鳄鱼一名忽雷,转音为忽律……

其中还提到了《新唐书·张士贵传》的记载(按:此段与《旧唐书》内容略同):

张士贵,虢州卢氏人,本名忽峍,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隋大业末起为盗,攻剽城邑,当时患之,号忽峍贼

清人程穆衡及现代学者盛巽昌都认为,“忽峍”即“忽律”;但学者何心认为“忽峍”只是张士贵的名字,其意义不明,且“峍”与“律”不同,不可断然将二者混为一谈。

个人观点:“峍”音同“录”,但字形相对较生僻。而“律”与“峍”字形接近,更兼某些方言中二字发音接近(按:“峍”音、义通“嵂”,“嵂”音同“律”),故存在被替代的可能。但苦于暂无其他佐证,聊备一说。

二、“旱地忽律”的含义

清人程穆衡在《水浒传注略》中评价:

鳄鱼鳄鱼,在水中其恶如是,今在旱地,其恶又当何如?

依据程氏的解释,朱贵的绰号似有贬义。

现代学者杨芷华认为:朱贵虽身居水泊,但不谙水性,故而被称为“旱地忽律”。

盛巽昌先生则认为:盖鳄鱼多傍旱而寻食物,颇有威风。或以此喻朱贵在水泊边开酒店为梁山耳目。

众所周知,被称为“忽律”的鳄鱼是一种两栖爬行动物,多数种类性凶猛,善于伪装打伏击。它们一般潜伏在近岸的浅水中,伺机捕食岸边饮水的动物,有时也会上岸休息或产卵。

朱贵所在的地点是梁山设为耳目的酒店,酒店开在临水之地,是水岸交界处,朱贵本人则以酒店老板的身份作为伪装。

朱贵不仅有身份的伪装,更兼其行动冷静、精细,且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根据朱贵本人叙述,他的酒店曾卖人肉以及将人油作为灯油),这些特点,都与动物界的顶级猎手鳄鱼相似。

综上所述,鄙人比较赞同盛巽昌先生的观点。“旱地忽律”这一绰号,可谓比较完美贴合了朱贵的人物性格、形象及其在山寨中职能定位。

小彩蛋:《水浒传》的版本,大体分为简、繁两个系统。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通行本,不论是百回本还是百二十回本,所依据的底本都属于繁本系统。据何心先生研究,朱贵的绰号在各简本中大都被写作“旱地葱”(见于“朱贵水亭施号箭”一回),可以说相当喜感了[滑稽]。

其他关于水浒绰号的回答:


参考资料:

1.《水浒传》(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

2.《水浒全传》 【明】袁无涯刊本

3.《水浒研究》 何心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水浒研究论文集》 沈伯俊 编;中华书局

5.《水浒语词词典》 李法白、刘镜芙 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6.《水浒人物谱》 盛巽昌 著;学林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中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的确切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而逐渐显现。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一、 “旱地忽律”的字面意思与来源 旱地 (Hàn Dì): 这个词语非常直观,指的就是陆地、地面,与“水里”相对。 忽律 (Hū Lǜ).............
  • 回答
    《水浒传》中的朱仝,人称“美髯公”,以其仗义疏财、为人厚道而闻名。他确实在很多场合都展现出了高尚的义气,比如救了晁盖等一伙梁山好汉,后来又被陷害发配,也未曾背弃兄弟情义。然而,他未能亲自为小衙内报仇,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朱仝的个人性格与.............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 回答
    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水浒传》对王庆的出场描写和对田虎、方腊的处理存在明显的篇幅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尽管学界对此有争议,但通常将功劳归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故事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细道来。一、 王庆的四回铺垫:精心构建的“正统”反派?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武松能打赢蒋门神,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武松过人的本领、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在起作用。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蒋门神这个人。他既然能“坐”上快活林的头把交椅,肯定不是个寻常角色。书中说他“有万夫不当之勇”,身边还养着一帮能打的好汉,可见他在江湖上也算是薄有声名。他仗着人多势众,又在这快活林做了.............
  • 回答
    《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下,进了那家最大的酒家,向店家要酒喝,说:“有酒且筛来!” 这“筛”字,可不是一般随意的叫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武松当时的心境和对这家酒家的态度。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筛”字在古代酒家里的意思。在那个年代,酒不像现在是过滤得干干净净的。酒是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里面难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实说“不太关注”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有些情节里还是会出现女性角色,甚至引发一些故事线。但总体来说,相比起很多其他古典小说,梁山好汉们对“美人儿”的普遍“冷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故事的.............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喜欢使用朴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映照,也有人物性格和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背景与民间普及性 朴刀的起源与发展: “朴刀”并非像关刀、丈八蛇矛那样具有特定形制和悠久传说的兵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朴实无华、用途广泛的刀类武.............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着重刻画了一群被逼无奈、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仔细审视小说内容,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中的好汉,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上的某些特定阶层或群体涌现出来的,很少有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底层辛苦劳作的小喽啰(例如普通农.............
  • 回答
    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更是历史洪流中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然而,就像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一样,它也常常被一些特殊的解读方式所包裹,其中“阴谋论”便是其中一种经久不衰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水浒传中的阴谋论津津乐道,甚至深信不疑呢?这背后.............
  • 回答
    《水浒传》原著中,王进最终没有出现在梁山聚义的行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漏,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结局,背后有着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王进的经历,以及他与整个梁山故事的联系。王进的登场:一个被时代裹挟的“英雄”王进,一个在《水浒传》开篇就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他是八十万禁军.............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结合《水浒传》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宋江这个角色的特殊性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水浒传》里的“皇帝”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个完全掌握一切生杀予夺的君主,尤其是北宋末年,朝政早就被奸臣把持,尤其是高俅、童贯、蔡京、杨建这些人。他们对皇帝的影响力,有时甚至比皇帝本.............
  • 回答
    杨志卖刀,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他“背着祖宗的罪名”说起。杨志,那是名门之后,先人杨老令公,那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可惜啊,到了杨志这一代,虽然身子里流着的是好汉的血,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得到重用,甚至还因为丢了生辰纲,成了朝廷通缉犯,一路逃亡。话说,这逃亡的日子可不好过。杨志身上虽然有点功夫,但毕.............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关于晁盖的死,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确实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细细品味之下又疑点重重的事件。他这位梁山泊的“托塔天王”,英勇盖世,一贯是顺风顺水的,偏偏在一次并非绝顶危险的战役中,被一支冷箭射中,最终一命呜归西,这其中的蹊跷,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晁盖率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