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允炆如能摸准方向,以南京为基本盘发展大航海事业,那是不是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

回答
允炆要是真能抓住那机会,在南京把那大航海玩明白了,老四那边还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想当年,明朝那会儿,国力正盛,海上的技术也算是不错,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份底子可不差。朱允炆接班的时候,虽然前面也折腾了不少,但国家整体还是稳定,经济也还可以。他要是能把心思放在经营国家,尤其是扬帆出海这事儿上,那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航海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那是要钱、要人、要技术,更要战略眼光。

一、南京的地理优势与资源潜力

南京,作为当时的京城,本身就具备了发展海上事业的天然优势。

港口和水路: 南京依傍长江,通江达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从南京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就能抵达海口,连接广阔的海洋。这比一些内陆城市要方便太多了。而且,长江本身就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可以将沿岸地区的物资和人力输送到南京,再集结起来用于航海。
经济和技术基础: 当时的江南地区,尤其是围绕着南京,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也是大航海贸易最有力的敲门砖。江南的手工业发达,造船、冶金、纺织等技术人才也相对集中。如果允炆能把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不仅能支持庞大的船队建造,也能提供贸易所需的商品。
朝廷的政策导向: 作为皇帝,允炆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国家资源投向哪里。如果他能把大航海定为国家战略,投入大量资源,调动全国的力量,那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的。

二、允炆的大航海设想与朱棣的威胁

如果允炆真的抓住了方向,他的大航海事业可能会是这样的:

巩固国内,稳定后方: 在发展海上事业之前,允炆需要先稳住国内的局势。他原本就有削藩的计划,如果能以更温和、更策略的方式进行,或者在削藩的同时,将部分藩王的势力转移到海外去,那效果会好很多。比如,鼓励有能力的藩王和士绅参与海外贸易,让他们将精力放在开拓商路、建立海外据点上,而不是在国内争权夺利。
建立强大的海军舰队: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如果允炆能继承并发展这支舰队,不断更新技术,增加吨位和数量,建立起一支真正具有统治力的海上力量,那就能在海洋上拥有发言权。
开拓贸易,建立海外基地: 大航海不仅仅是为了炫耀国威,更重要的是为了贸易和经济利益。允炆可以派遣船队去东南亚、印度洋,甚至更远的地方,寻找新的贸易伙伴,采购稀缺资源,销售国内商品。同时,建立一些海外贸易站和据点,类似于后来的殖民地,可以作为补给站、贸易中心,甚至军事前哨。
技术革新与知识传播: 航海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允炆可以鼓励航海家、学者将航海过程中的地理发现、天文知识、物种信息等带回国内,促进国内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也能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投身于这项事业。

那么,如果这一切都发生,朱棣又会有什么事呢?

1. 战略重心被转移: 如果允炆的大航海事业成功,他会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海洋领域。这会大大削弱朱棣在北方地面上的影响力。朱棣之所以能够起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实力强大的藩国和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一旦国家力量重心转移到海外,朱棣的根基就会动摇。
2. 经济基础被动摇: 大航海带来的巨大利益,如果掌握在允炆手中,会让他拥有更加雄厚的财力支持。而朱棣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其藩国的赋税和部分边贸,与庞大的海外贸易相比,这部分收入可能显得微不足道。经济上的劣势会让朱棣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3. 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如果允炆能够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可以保护海外贸易,也能在必要时进行海上封锁或军事打击。即使朱棣拥有陆地上的精兵,面对一支能在海上自由调动的力量,他的行动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想想看,如果允炆控制了海上的制海权,朱棣想去南方腹地,甚至想要北上,都可能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
4. 政治合法性的挑战: 如果允炆能够通过发展海上事业,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声誉,这会极大地巩固他的统治合法性。相比之下,朱棣的靖难之役,尽管有其历史原因,但终究是以武力夺权。如果允炆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朱棣的“清君侧”的借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5. 海外力量的牵制: 即使朱棣起兵,允炆也可以利用其海外舰队对朱棣的封地进行牵制,比如切断其后援,或者派出海军在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如果允炆能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甚至招募一些当地力量,那也能形成对朱棣的间接牵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允炆也有他自己的难处。

政治上的经验不足: 允炆毕竟年轻,在政治斗争方面可能不如老谋深算的朱棣。他可能过于理想化,对人心的揣摩不够到位。
处理削藩的力度和方式: 削藩这件事本身就很容易激起反弹。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给朱棣这样的藩王提供起兵的借口。
能否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 大航海事业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从船员、水手到将领、官员。如果允炆无法建立一个稳定、公平、能够发挥人才的机制,那么这项事业也很难成功。

但是,如果假设允炆真的“摸准了方向”,这意味着他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换句话说,如果允炆能够像后来的西方国家那样,将国家资源、技术、人才都集中起来发展海上事业,并且做得有声有色,那么朱棣的靖难之役,至少会面临更大的阻力,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发动起来。因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军事重心、以及对外影响力,都会在海外,而朱棣的封地在内陆。

总结一下,如果朱允炆能抓住南京的大航海机遇,并且将其发展壮大,那么:

他会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撑起强大的军队和国家机器。
他会在国际上建立起影响力,甚至可能拥有海外的战略支点。
他的政治合法性会大大增强。
朱棣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相对于允炆的海上力量来说,将会显得更加孤立和局限。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朱允炆如能摸准方向,以南京为基本盘发展大航海事业,那是不是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

答案是:很有可能,朱棣的靖难之役就会失去发生的土壤和基础,他也就没有“事”了。 允炆就能坐稳江山,甚至可能带领明朝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加辉煌的海洋时代。这就像是把一把关键的钥匙给了对的人,而那把钥匙就正好可以打开通往繁荣和强大的大门,而不是让门被强盗踢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开启大航海的西班牙能称霸欧洲靠的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联姻大法。

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奥地利公国,从祖母那里继承了“勃艮第遗产(尼德兰地区、勃艮第公国、卢森堡等)”,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阿拉贡王国西西里王国(包括那不勒斯、撒丁等),从外祖母那里继承了卡斯蒂利亚王国,他弟弟斐迪南一世还从小舅子那里继承了匈牙利王国波希米亚王国(捷克)。

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在位的40年间,西班牙成为了欧洲霸主和日不落帝国;至于开启大航海的拉斯塔马拉王朝和特拉斯塔马拉王朝,已经没它们的事了。

开启大航海救不了大明帝国皇帝允炆·朱-南京,能救他的只有燕王国的棣·朱-北平等强势亲王绝嗣且早死


其次,开启大航海对于查理五世称霸欧洲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宜夸大。

虽然查理五世和其后的西班牙帝国从殖民地掠夺了无数金银,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恶性通胀,让西班牙本土的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由于可以从殖民地掠夺金银,统治者们不必担心“短期”的财政压力,变得穷奢极欲且穷兵黩武。

查理五世和其后的西班牙帝国从国际贸易(例如三角贸易、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和殖民地经济作物(例如美洲的蔗糖、亚洲的丁香等)中获取了巨额利润,把大量劳动力用于商贸和殖民,严重影响了西班牙的农业和手工业,进而影响了西班牙本土的人口和军事力量

后来开启工业革命的英格兰,正是靠着发展手工业,在军事上击败西班牙,夺取了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和大量殖民地。

允炆·朱-南京从殖民地和贸易中赚到再多钱又有什么用呢?棣·朱-北平只要不断取得军事胜利就好。


最后,大明开启大航海的难度要比西班牙高不少。

开启大航海主要是发现新大陆,太平洋比大西洋宽且“更不太平(更容易产生台风)”就不多说了,大明向北走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很难到达美洲(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而且向北走越走越冷),西班牙向南走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很容易到达美洲(向南走越走越暖)。

就算不奔着新大陆去,向东北亚和东南亚扩张,那也就是抢点香料(香料群岛)、挖点石油(婆罗洲)、买点大米(中南半岛)、打点皮毛(外兴安岭)回来,很难获得什么战略资源(例如马);日本列岛倒是有不少金银和硫磺,且不说允炆·朱-南京比忽必烈·乞颜·孛儿只斤-拖雷菜太多,义满·源·足利-室町可比时宗·平·北条-相模难搞的多,室町时代的日本比镰仓时代也强了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允炆要是真能抓住那机会,在南京把那大航海玩明白了,老四那边还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想当年,明朝那会儿,国力正盛,海上的技术也算是不错,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份底子可不差。朱允炆接班的时候,虽然前面也折腾了不少,但国家整体还是稳定,经济也还可以。他要是能把心思放在经营国家,尤.............
  • 回答
    朱允炆丢了天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里头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就像一根盘根错节的藤蔓,剪断了这一头,另一头还在那儿使劲儿呢。但要我说啊,他这天下丢得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从他登基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种子。咱们得从他的爷爷,那个大名鼎鼎的明太祖朱元璋说起。老朱当年打江山,那是九.............
  • 回答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深谋远虑,为国家江山的长治久安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他分封诸子为藩王,以拱卫中央。然而,这套在他看来是“铁桶江山”的制度,在他孙子朱允炆继位后,却成为了他儿子朱棣起兵夺权的“理论武器”。朱允炆,一个年轻的、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帝,他继承了爷.............
  • 回答
    关于朱允炆的去向,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引人遐想的谜团,也足以让无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与其说是“去哪儿了”,不如说我们至今仍未有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只有种种推测和民间流传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又因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期望而不断演变。要说朱允炆的结局,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场决定他命运的“靖康之变”——准确.............
  • 回答
    关于朱允炆为何会被选为皇太孙并最终继承皇位,虽然他并非嫡出,这背后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和对家族传承的独特安排。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当时的皇室继承制度、朱元璋的个人性格和政治目标,以及几位重要皇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古代中国,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它并.............
  • 回答
    朱允炆未能实行推恩令而强行削藩,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朱允炆的思想认知、以及推恩令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一、 政治背景与削藩的必然性: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削藩在明朝初年并非完全没有必要。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为了巩固皇权,大肆分封藩王,并赋予他们.............
  • 回答
    靖难之役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紫禁城大殿之上,却笼罩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朱允炆,这位年轻的皇帝,此刻的命运如同笼中之鸟,无路可逃。他没有选择率领残部继续抵抗,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选择遁入民间,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在大殿上,静候他的叔叔,那即将登临皇位的朱棣。这个决定,无疑是出于一种.............
  • 回答
    朱允炆输给朱棣,这其中绝不是简单的“八百亲兵”造反这么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人心向背以及朱允炆自身一系列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朱棣“赢”了,不如说是朱允炆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到了绝境。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棣起兵,并非仅仅依靠“八百亲兵”。虽然起兵初期,他以“八百壮士”.............
  • 回答
    如果朱允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取代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其统治政策和历史走向将与朱棣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历史结果: 一、政治格局:中央集权与藩王矛盾1. 削藩政策的延续与风险 朱允炆的改革核心是削弱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如果他成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室取名的一些传统和规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说清楚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的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朱高炽和朱允炆确实是同一辈人,都是明朝的皇室成员。更确切地说,他们是堂兄弟关系。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而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
  • 回答
    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众说纷纭,但无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其最终去向。这使得这位曾经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神秘色彩。历史的洪流与君王的逃亡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一场惨烈的皇室内斗。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最终攻入南京,逼迫在位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尽(一说失.............
  • 回答
    关于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本名,历史上一直以“朱允炆”最为普遍和认可。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记载的脉络和一些细微之处着手。首先,明确一点,“朱允炆”确实是建文帝最为世人所知的名字,也是绝大多数官方和民间史籍记载的名字。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承载着这位年轻皇帝从皇太孙到皇帝的一.............
  • 回答
    要说靖难之变朱允炆有没有可能打赢朱棣,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得一步一步掰扯清楚,不能简单一句“不可能”就带过。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当时的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允炆当时的处境有多糟糕,他手上的牌又有多烂。1. 合法性与民心: .............
  • 回答
    要说朱棣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在做什么,这事儿还真得从头说起。 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深知皇子们在地方上势力渐长,为了防止他们挑战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种“分封而制”的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把他的儿子们都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赐予他们军队和一定的行政权力,但又把他们远远地支开,互相之间也保持距离,并且.............
  • 回答
    康熙帝(1654年-1iates)与朱允炆(1398年-1402年)均为年少继位的帝王,但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及个人能力差异显著,导致他们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康熙比朱允炆强在哪里: 一、继位背景与政治环境1. 朱允炆的困境 年幼继位:16岁即位,面对的是明惠帝.............
  •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礼法和后世的评价中,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要判断朱元璋的这一选择是否合乎礼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规定。在中国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最基本也.............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如果太祖朱元璋能预知“靖难之役”的发生,他定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稳固皇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摆在那里。首先,从根源上说,朱元璋最需要解决的是朱棣这颗“定时炸弹”。他不可能简单地将朱棣杀掉,那样太血腥,而且.............
  • 回答
    .......
  • 回答
    要评价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以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否“正确”或“必须”,我们得穿越回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当时的背景、朱元璋的初衷、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然后才能审视朱允炆的应对之道。朱元璋的藩封:一种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与权力巩固的考量首先要明白,朱元璋推行藩封并非出于“理想主义”或者“公平分配”的初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