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后如果在大殿上等朱棣会怎样?

回答
靖难之役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紫禁城大殿之上,却笼罩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朱允炆,这位年轻的皇帝,此刻的命运如同笼中之鸟,无路可逃。他没有选择率领残部继续抵抗,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选择遁入民间,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在大殿上,静候他的叔叔,那即将登临皇位的朱棣。

这个决定,无疑是出于一种深沉的绝望,或许也夹杂着一丝不甘。他曾是天子的继承人,是万民敬仰的君王,如今却要面对叔父的铁蹄踏入自己的宫殿。宫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高高在上的龙椅,此刻更像是一个冰冷的刑台,等待着审判的降临。

朱允炆穿戴整齐,一袭明黄色的龙袍在他身上显得有些空荡。他没有披甲,也没有带任何随从,只有两名近侍,同样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他独自一人走到了殿中央,面向宫门的方向,挺直了腰杆,但那紧抿的双唇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殿内陈设依旧华丽,但那些金碧辉煌的装饰,此刻都仿佛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过去一秒,都像是催促着死亡的到来。宫外的喧嚣,隐约可闻,那是属于胜利者的鼓噪,是属于朱棣的军队的号角。每一次风吹过窗棂,都会在朱允炆的心头激起一阵涟漪。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那些曾经在宫中度过的日子,想起那些对他寄予厚望的臣子。那些过往,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他在这寂静的等待中倍感孤寂。

终于,宫门被一股强悍的力量推开,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和钢铁的碰撞声。朱棣,这位靖难之役的胜利者,身着戎装,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气,出现在了殿门口。他身后的将士们,个个神情肃穆,目光如炬,仿佛要把眼前的一切都焚毁。

朱棣缓步走入大殿,他的目光直接锁定了站在殿中央的朱允炆。这一刻,祖孙二人,或者说是叔侄二人的对峙,成为了整个皇宫乃至整个天下的焦点。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场宿命对决的最终章。

朱允炆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朱棣。没有哀求,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孩童面对长辈时的复杂情绪。他向前走了几步,停在了朱棣数步之外。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朱允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想说些什么,关于江山社稷,关于父皇的嘱托,关于这普天之下,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朱棣只是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他的眼中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仿佛卸下了巨大包袱的释然。他一步步走近,直到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得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呼吸。

“侄儿,你……”朱棣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似乎也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朱允炆没有等朱棣把话说完,他缓缓地抬起了手中的一块玉佩,那是他父皇留下的遗物,也是他作为储君的信物。“叔父,这江山……是父皇托付于我。今日,我无话可说。”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随后,他将那块玉佩放在了身旁的香炉上,然后缓缓地走向殿前的台阶。他的步伐依然稳健,但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卷轴之上。他没有回头,也没有再发出任何声音。

朱棣看着朱允炆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阶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看到了朱允炆在那阶梯前停下,然后……

接下来的场景,便取决于那个“如果”的细微差别。

可能性一:朱允炆选择以死明志

如果朱允炆走向的是那象征着皇帝权力的御座,他或许会以一种绝然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可能不会选择自刎,那样过于普通,而是会做出一件更加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

他可能会走到御座前,然后,在那至高无上象征权力的宝座前,纵身一跃。跳下的高度并不高,但足以让他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结束生命。或许他会在跳下之前,高喊一声:“我身死,大明江山依旧!”然后,在冰冷的地面上,血染龙袍,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场靖难之役画上一个血腥而悲壮的句号。

他的两名近侍,在看到这一幕后,可能会惊慌失措,但也许也会跟随主人一同赴死,以示忠心。而朱棣,在目睹了这一切后,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内疚?是怜悯?还是只是冷漠地让手下清理尸体,然后坐上那把刚刚见证了悲剧的龙椅?

可能性二:朱允炆选择投降并请求宽恕

虽然朱允炆的性格不像一个轻易认输的人,但绝境之下,人心易变。或许他会选择一种更具策略性的方式。

他会走到朱棣面前,然后深深地行了一个礼。“叔父,侄儿能力不足,辜负了父皇的嘱托。如今叔父兵临城下,侄儿愿降。只求叔父念及父皇生前之恩情,放过朝中诸臣,以及宫中无辜之人。”他的声音会带着恳求,甚至会流露出几滴眼泪。

这样的举动,可能会让朱棣感到一丝掌控感。朱棣毕竟是他的叔父,看到侄儿的低头认输,心中或许会泛起一丝涟漪。他可能会象征性地责问朱允炆几句,然后,出于政治考量,选择“废黜”朱允炆,将其软禁,而非直接处死。毕竟,一个被“废黜”的前皇帝,比起一个被处死的皇帝,在政治上的意义更为复杂,也更容易被某些势力利用。

可能性三:朱允炆选择激怒朱棣,意图同归于尽

他可能并没有打算活下去,而是想在临死前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会用最尖锐的语言,最激烈的言辞,去指责朱棣的“谋逆”和“篡位”。他可能会拿起殿中的某件器物,比如御笔或者镇纸,然后冲向朱棣,意图伤他。他或许知道自己无法成功,但只是想在最后的时刻,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屈。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激怒朱棣。朱棣的性格本就刚毅,面对侄儿的挑衅,他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他可能会拔剑,直接了结朱允炆的性命。而大殿上的那场对峙,便会以一场血腥的搏斗告终。

无论哪种结局,都无法改变历史的洪流

无论朱允炆在大殿上做出了何种选择,他都无法改变靖难之役的最终结局。朱棣的胜利是必然的,而他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逆转的。他选择在大殿上等待,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悲壮的宿命感。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种近乎坦然的姿态,面对自己注定的命运。

如果他只是在大殿上静静地等待,而没有做出任何激烈的举动,那么朱棣的反应也将是关键。朱棣可能会下令将其押下,然后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朱允炆的结局,很可能如同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被秘密处死,或者在民间流亡,但不管如何,他的皇帝生涯,都在这一刻,真正地画上了句号。

宫殿的宏伟,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那曾经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殿堂,如今只是一个见证者,见证着一个王朝的更迭,见证着一个年轻皇帝的陨落。朱允炆的这次选择,与其说是绝望的抵抗,不如说是一种对命运的最后审视,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统治画上一个不那么狼狈的句号,尽管这个句号,依旧被血色和绝望所浸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文四年,

燕王入殿,见帝,叔侄相对而泣。帝自言年少德薄,为奸臣所误,幸有燕王兴兵讨贼,救万民于倒悬,不然,社稷危矣。侄酿此大错,实无颜为社稷主,燕王为宗室长者,素有功勋,愿禅位于燕王,以保江山万年。

燕王闻之大惊,奏曰:“陛下何出此言。臣惟愿效周公辅成王,佐陛下为尧舜之主。若觊觎神器,如何见先帝于九泉之下”

帝不准,固请燕王受位,燕王固辞不受。帝拔剑抵颈,以死逼之,燕王不得已,乃受。是日,凤凰现世,金龙腾空,世人以为吉。受禅台上,燕王践位,怅然而叹曰:“尧舜之事,吾于今日知矣,吾侄真尧舜也。”乃封帝为让王,位列诸王之上。未几,让王与诸子俱薨,燕王大悲,亲往祭之,恨不共死,群臣劝之乃止。后人闻此事,长叹曰:“让帝位,共生死,古来叔侄之情,莫过于明永乐帝与让王矣。”

user avatar

大家都误解朱棣了。

他们见面当然是痛哭流涕叔侄相认,然后朱棣宽慰朱允炆,“奸人已除,圣上乃有道明君,可保我大明万世”,然后自己求一个闲职安度余生了。

朱棣打了这么多仗,吃了这么多苦,不就是为了把朱允炆身边的奸臣除掉,匡扶朝政么。你们真以为他忘了太祖皇帝对他的嘱托么,忘了先太子和他的手足之情么。

现在奸臣也除了,朝政也匡了,朱棣作为一堂堂君子忠君爱国之臣,当时是主动恭迎朱允炆啊,然后就是叔慈侄孝,兄友弟恭。这才是朱棣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在找朱允炆,不就是为了把这个大明盛世交给他,然后自己远离朝堂做一个江湖散人。

当然万一朱允炆在叔侄见面的当晚,不小心因为左脚先踏进的门槛而得了急症暴毙,那朱棣只能忍着巨大的痛苦白发人送黑发人,然后接过这个天底下最难的差事了。

希望朱棣不要太难过,允炆不在了大家都很难受,你看你痛苦的都合不拢嘴了,几天不见你都难受的胖了十斤,希望你不要在这么下去了,还是祖宗社稷为重,希望你早点振作起来,大明江山不能没有你,么么哒。(今天午时转发此消息,转发一条赏封锦衣卫小旗,括号内的内容不发)

user avatar

还好我没有四叔,也没有皇位。

user avatar

你怎么知道朱允炆没在大殿等?

user avatar

这个太简单,朱棣本来就不承认朱允炆的正统性。这点从他后来篡位称帝后该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毫不客气的将朱允炆的儿子囚禁,兄弟变着法整死。

所以,朱棣进城,朱允炆必死。

如果朱允炆坐在大殿上等朱棣,朱棣会怎么样?

方法一:先让人把殿门堵上,然后放把火,万事大吉。史曰:帝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方法二:派人杀入宫中,犁庭扫穴、鸡犬不留。史曰:燕王未及进城,而宫中乱起,帝薨于权奸之乱。

方法三:派人入殿,将建文勒死,然后吊在梁上。史曰:闻靖难军至,权奸胁帝悬梁自尽。

方法四:派人入殿,将建文拖至后宫,灌上几大碗毒药。史曰:靖难军至,权奸迫帝饮鸩而薨。

...

不管用哪种方法,朱棣都不能见朱允炆,以避嫌疑,而且必须将责任都推给朱允炆的大臣,乘机名正言顺一网打尽,也应了“清君侧”的口号,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