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人实验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深刻之处。关于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科学家在实验上“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的说法,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其背后的科学内涵和实验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标准量子力学(Standard Quantum Mechanics): 这是我们当前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石理论。它的核心在于量子态的描述,而量子态通常用一个复数矢量(波函数)来表示,这个矢量存在于一个叫做希尔伯特空间(Hilbert space)的数学空间中。量子态的演化由薛定谔方程描述,而可观测量的测量结果则通过这些复数矢量进行概率计算。
实数(Real numbers):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字,例如1, 2.5, π, √2 等。它们可以被排定顺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复数(Complex numbers): 由实部和虚部组成,形式为 a + bi,其中 i 是虚数单位(i² = 1)。复数在量子力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波函数的相位就与复数密切相关。

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科学家团队的研究方向与“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的关联:

您提到的“实验证明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的表述,可能需要稍微精确一下。科学研究通常不是“证明”一个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原有理论的框架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或者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预测,甚至发现其局限性或需要修正的地方。

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与陆朝阳、朱晓波等密切合作)是世界顶级的量子信息科学家,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领域。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大量运用和发展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尤其是在量子纠缠、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计算的硬件实现和量子算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么,与“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相关的研究可能指向哪些方面呢?

1. 量子叠加态的本质: 标准量子力学中,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态,例如一个电子可以同时是“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叠加。这种叠加态的描述依赖于复数作为波函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系统只能用实数来描述,那么它就无法展现出这种“同时性”,也无法解释很多量子现象。

2. 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奇特也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影响到其他粒子的状态。这种关联的“非局域性”和“超距作用”的表象,正是通过复数波函数的相位变化来体现的。简单来说,复数的相位携带着比实数更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是纠缠的关键。

贝尔不等式实验: 为了检验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约翰·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如果经典实在论成立(即物理量在测量前就有确定的值,并且这种确定性不受测量行为影响),那么实验结果会满足贝尔不等式。然而,大量的量子力学实验,包括由潘建伟团队进行的许多精密实验,都违反了贝尔不等式。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经典实在论的某些基本假设。
这些实验的意义: 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间接证明了量子叠加和纠缠的有效性,而这两种现象都离不开复数描述的量子态。如果一个系统只能用实数描述,它就无法产生这种纠缠的关联,自然也无法违反贝尔不等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实验揭示了仅用实数不足以捕捉量子世界的全部奥秘。

3. 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优势: 量子计算利用了量子叠加和纠缠的特性来执行某些计算任务,其速度远超经典计算机。例如,量子比特(qubit)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而经典比特只能是0或1。这种量子叠加态的描述,复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用实数来表示量子比特的状态,那么就无法实现量子计算的指数级加速优势。

潘建伟团队在量子计算方面的贡献,例如构建了多个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大量的量子比特操作,其核心理论基础就依赖于复数表示的量子态和酉演化(Unitary evolution),而酉演化正是由矩阵乘法描述的,矩阵的元素通常是复数。

4. 量子测量的概率解释: 量子力学中,测量一个可观测量得到某个特定结果的概率,是通过波函数模平方(|ψ|²)来计算的。这里的模平方涉及到复数的共轭,例如 |a + bi|² = (a + bi)(a bi) = a² + b²,这是一个实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复数本身不重要。波函数ψ(a + bi)的相位(即复数在复平面上的角度)决定了不同态叠加时的干涉效应,而干涉效应是量子世界最核心的特征之一,也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基础。

如果只允许用实数来描述量子态,那么就无法描述这种相位信息,也就无法解释量子干涉,更无法实现高效的量子计算和通信。

总结来说,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科学家团队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精密实验(如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构建高效量子信息处理系统等),

有力地证实了量子叠加和纠缠等核心量子现象的存在和威力。
这些现象的理论描述,都离不开复数作为量子态表示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实验结果从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印证了仅用实数是无法完整捕捉和描述标准量子力学所描绘的量子世界的奇特性质的。
他们的工作不是“证明实数错了”,而是通过实验将量子力学理论的预测推向极致,从而凸显了复数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量子世界与我们日常直觉的巨大差异。

这就像在说,用一维尺子无法完整测量一个三维物体的体积和形状一样,实数无法捕捉到量子态中蕴含的相位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干涉和纠缠效应。他们的工作,是人类理解和利用量子世界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关于去除AI痕迹的说明:我尝试以一种更口语化、更具探索性的方式来解释,避免了过于生硬的陈述和模板化的表达。例如,将科学概念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比喻,并着重于实验和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也避免了使用过于绝对的断言,更倾向于描述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定谔:我怎么记得波函数一开始就有虚数部分

懂了,薛定谔、海森堡和波恩也是潘建伟院士团队的!

user avatar

媒体学一点科学哲学吧,求你们了,这报道说的根本就不是有意义的话,只会误导读者,这个实验不是在说什么复数的客观实在或物理意义,当然也不简单,但没有报道说的那么革命性……

user avatar

别的我不知道,所谓虚数改变物理学根基....

这是庞加莱在1900年写的...

另外,薛定谔方程中有i不是常识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