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回答
如果我是建文帝,面对燕王朱棣虎视眈眈的篡位野心,我会采取一系列更为审慎、主动且不留情面的措施,以期在萌芽阶段就扼杀其叛乱的可能性。以下是我会考虑的详细策略:

第一阶段:信息封锁与情报先行,了解敌人,知己知彼

在即位初期,我就应该高度警惕所有潜在的威胁,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地位不稳、根基不深的叔王们。对于燕王朱棣,我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臣服。

建立高效、忠诚的情报网络:
内部渗透: 在燕王府及北平官场内部安插自己的心腹,他们不一定是朝廷官员,可以是燕王信任的幕僚、亲信甚至家奴,通过他们获取最真实、最核心的信息。
外部监视: 在北平城内外设置秘密的耳目,监视燕王的行动、言论、来往人员,甚至是军队的动态。任何异常的军事操练、物资囤积、人员调动都必须第一时间汇报。
信息加密与反侦察: 建立一套严格的信息传递和加密机制,确保情报不被截获。同时,对可能泄露信息的内部人员进行严密监控和甄别,防止被朱棣收买或利用。
重点关注: 燕王的经济状况(是否有大量军费开支)、军事实力(是否扩充军队、训练精兵)、人脉关系(是否与地方势力、功臣旧部勾结)以及他的政治思想(是否对中央集权有异议)。

全面了解燕王背景与支持者:
深入分析“靖难之役”的根源: 并非简单认为他是为了“忠君”,而是要挖掘其不满的真正原因:是父皇的偏爱?是对集权的不满?还是个人野心?理解其动机才能对症下药。
识别其核心支持者: 北平的将领、文官、地方豪强,以及那些在洪武年间受到打压或不满朝政的旧势力,他们是朱棣可以拉拢的对象。我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与朱棣的联系程度。

第二阶段:削藩的策略与手段,主动出击,防患未然

面对燕王的威胁,被动等待只有死路一条。我会采取比历史上更激进但更隐蔽的削藩策略,将其权力逐步瓦解。

釜底抽薪式的削藩:
经济控制: 逐步收回燕王在边疆的经济特权,比如盐税、商税等,将其经济来源收归中央。同时,限制其在北平的财政支出,使其军费开支捉襟见肘。
军事制衡:
分散军事权力: 将燕王麾下一些精锐部队调往其他地区驻守,或者将其拆分重组,由中央直接调动。在北平城内,不让燕王拥有绝对的军事指挥权,可能在北平增设其他军事机构,形成制衡。
监视与控制军队: 在燕军中安插自己的忠诚将领或监军,实时监控其军队动态。严禁燕王私自调动军队,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得到中央批准。
加强边防: 并非仅仅为了防御外敌,而是通过加强边防,将原本属于燕王管辖的军事力量分散出去,削弱其在北平的军事影响力。
政治孤立与分化:
拉拢燕王身边人: 通过利益、官职、甚至亲情(如果可能的话,比如将公主嫁给燕王府中有潜力但忠诚度不高的人,或者利用其子女的婚姻关系)来拉拢燕王府的幕僚和将领,挑拨其内部关系,制造不信任。
安抚与拉拢北平地方势力: 对北平地区有影响力的士绅、官员,给予适当的优待和重用,让他们与燕王之间产生利益上的隔阂,让他们看到中央的“恩泽”大于燕王的“属地”。
挑拨离间: 寻找机会在朱棣的叔伯兄弟之间散布不利于他的言论,让他们对朱棣产生警惕,从而孤立他。

诱导与试探:
封官许愿,看似恩宠: 适时给予朱棣一些“荣誉”封赏,但这些封赏在实际权力上却毫无增益,甚至暗含监视和控制的意味。例如,封其为“太师”,但实际权力却被架空。
提出看似合理的“要求”: 例如,要求燕王进京述职,或者参与某个全国性的重大项目,以此来考验他的忠诚度,并伺机控制他。一旦他拒绝,就可以成为动手的理由。

第三阶段:果断行动,一击必杀,不留后患

如果经过以上阶段的试探和削弱,依然不能完全消除朱棣的威胁,或者发现他已经准备发动叛乱,那么就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

掌握主动权:
“诱捕”或“围捕”燕王: 如果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或者认为时机成熟,可以设计一个圈套,将燕王诱至南京,然后将其控制甚至逮捕。这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强大的执行力。
突袭北平: 如果“诱捕”失败,或者无法安全地将他带来南京,那么就要准备对北平进行军事突袭。
集中兵力: 将朝廷最精锐的部队集结起来,并辅以掌握中央调动权的北平附近军队,形成压倒性优势。
奇袭为主: 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击,迅速瓦解其军事力量,控制关键人物。
信息封锁: 在行动前严格保密,防止消息泄露给燕王。
铲除其核心势力: 在行动中,必须优先铲除朱棣身边最核心的将领和幕僚。

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公开审判: 对朱棣及其主要同谋进行公开审判,揭露其叛乱罪行,以正视听,稳定人心。
株连处理: 对于参与叛乱的将士、官员,根据其参与程度进行严惩。对于其家族成员,也应进行适当的隔离或流放,以绝后患。
清理残余势力: 在行动后,必须对北平地区以及与燕王有勾结的势力进行彻底的清理,防止其死灰复燃。

贯穿始终的原则:

绝对忠诚是基石: 选拔和任用官员时,将忠诚度放在首位,而不是能力。即使能力稍弱,但忠诚度极高的人,也比有能力但可能背叛的人更值得信赖。
不轻信任何人,尤其是亲信: 即便是最亲近的亲信,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有备用的替代者。
信息不对称: 永远让对手处于信息劣势,而自己掌握主动权。
时机与决心: 在关键时刻,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采取果断措施,犹豫不决只会错失良机。
民心与舆论: 在采取行动时,要通过宣传和论述,将燕王的叛乱描绘成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争取民心和舆论的支持。

对比历史的思考:

历史上,建文帝的削藩策略过于急躁、公开且缺乏周密的部署,反而激起了燕王的叛乱。我的策略则强调隐蔽、循序渐进,并且在必要时会采取雷霆手段。关键在于,我要让朱棣在感受到威胁之前,就已经被削弱到无法构成威胁的程度,或者让他在动手之前就丧失了所有可以依仗的力量。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会把稳定皇权、铲除威胁作为最高优先级,而不是仅仅追求“仁政”或“德治”。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仁慈往往是软弱的代名词。我会成为一个更冷酷、更果断的君主,以确保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落入他人之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建文帝,我一定会遵从自己祖父的教导。如果我遵循自己祖父的教导,燕王自然无法威胁我的。
建文帝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竟然认为朱元璋没有政治头脑。
总而言之,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都知道,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再总而言之,随便拉出个初中生也知道,分封诸王会随时威胁皇帝的权力,而朱元璋竟然要分封诸王?既然如此,建文帝自然只能靠自己了,所以朱元璋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开始对诸王磨刀霍霍了。

其实呢,如果削藩真的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朱元璋为什么不不消藩呢?总不成,朱元璋不希望建文帝坐稳皇位吧?

如果我是建文帝,在人们教唆我削藩时,我一定会仔细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分藩?为什么在生前,不帮自己去削藩?
如果把这个问题思考通了,自然就不会犯后来的错误。

许多人习惯性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建文帝上位必须马上削藩;否则就会危险之极。通常是因为我们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有几个片段,太深人心了。其实呢,那些历史片段,都是断章取意罢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们通常只看到秦始皇、李斯强调分封的弊端;却没有看淳于越和王绾的话。
淳于越说,如果不分封诸王,那一旦有田常之类的人出现,谁来帮助皇帝呢?[注1]

[注1]: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王绾说,如果不分封诸王,一旦关东有事,谁来帮皇帝防守呢?[注2]

[注2]: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后来事实证明,淳于越、王绾的担忧都成了现实。因为,秦始皇尸骨未寒,他的子女就被李斯、赵高屠杀的干干净净。当然了,秦始皇尸骨未寒,整个天下就砖崩瓦解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刘邦取得天下后,才恢复分封制。
对于刘邦分封诸王,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无非是因为我们只看到晁错所说的,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问题是,我们却常常忘了,刘邦死后,吕氏权势薰天,却只能让刘氏夺回权力;周勃、陈平如虎如狼,却只能任由文帝摆布,就是因为刘邦分封了诸王。
事实上,周勃、陈平等人让文帝到长安当皇帝时。文帝都非常害怕,因为他实在没有信心驾驭周勃、陈平。但是他的亲信告诉他,现在天下还是刘氏的天下,有强大的刘氏皇族在,周勃、陈平不敢把你怎么样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文帝才敢到去当皇帝的。[注3]

[注3]: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分封诸王绝不是简单的开历史倒车,而废分封制,也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代表了先进的政治思想。

后来,晋武帝统一天下,分封诸王,结果晋帝国在诸王内讧中灭亡了。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再一次告诉我们,分封诸王是开历史倒车,而且后果很严重。
问题是,我们却常常忘了。
后来,东晋、南北朝的帝国,大都是分封诸王的;虽然说,分封诸王的弊端,谁也知道,问题是,不分封诸王的弊端,身在局中的人,都也知道。
更主要的是,拒绝分封诸王的帝国(常常只是诸王力量比较弱),常常灭亡的更快,因为老皇帝一死,他的儿子们,通常都被人成群结队的拉去杀头。


甚至而言,一直到了李世民时代,也是大肆分封诸王的。李世民分封诸王的势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看这样一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了。 [注4]

[注4]:贞观十年;李世民“改封赵王李元景为荆王,鲁王李元昌为汉王,郑王李元礼为徐王,徐王李元嘉为韩王,荆王李元则为彭王,滕王李元懿为郑王,吴王李元轨为霍王,豳王李元凤为虢王,陈王李元庆为道王,魏王李灵夔为燕王,蜀王李恪为吴王,越王李泰为魏王,燕王李为齐王,梁王李为蜀王,郯王李恽为蒋王,汉王李贞为越王,申王李慎为纪王。”
“二月,乙丑,以元景为荆州都督,元昌为梁州都督,元礼为徐州都督,元嘉为潞州都督,元则为遂州都督,灵夔为幽州都督,恪为潭州都督,泰为相州都督,为齐州都督,为益州都督,恽为安州都督,贞为扬州都督。”

真正可悲的还在于,李世民分封的诸王势力这么大,但是因为他对诸王做了种种限制,所以面对屠夫一样的武则天,那是让差点屠杀殆尽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李氏民的子孙里,有许多人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大唐帝国肯定就此灭亡了。因为,面对武则天的屠刀,整个李氏皇族毫无抵抗之力。

如果李氏皇族的力量再大一些,会怎样呢?大约武则天是没有机会了,因为李氏皇族力量够大,武则天敢那样嚣张,恐怕也就是西晋贾后的命运。

反过来说,如果西晋诸王势力就李唐那样弱,贾后也未必没有机会成为武则天。事实上,西晋诸王势力那样大,晋武帝死后,大晋帝国到底姓司马,还是姓贾也是有点模糊不清的。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是错误的。不过是因为我们常常只看到历史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看到另一部分。换而言之,分封诸王是有很多弊端,但是在许多时候,不分封诸王,弊端更多。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王呢?
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这种结果,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克服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然就是迁都。问题是,迁都是一个大工程,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是显然的,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不让皇帝的儿子、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
自己的儿子、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就一定可信?

事实上,在曹丕儿子大肆打压曹氏诸王时,曹植就是这样说的。[注5]

[注5]:植复上疏曰:“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车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也,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

当然了,后来结果也证明,曹氏诸王有可能威胁皇权,其它人同样可以威胁皇权。如果曹氏诸王势力巨大,司马懿靠什么篡位呢?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对诸王做了众多的限制。比如,在诸王所在地,还有众多由中央政府任命、指挥的军政长官,与诸王共同管理当地;再比如,分封王了众多王爷,他们各据一方,本身就可以互相牵制。

建文帝猜忌周王,周王毫无反抗之力被流放、被关进监狱。[建文帝猜忌代王,代王同样毫无反抗被废为庶人。齐王、岷王、湘王亦如是也![注6]

[注6]: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

甚至于建文帝既猜忌湘王,湘王吓得全家自杀也不敢做半点反抗。[注7]

[注7]: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明初诸王对皇权威胁,真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大吗?
建文帝当皇帝后,磨刀霍霍欲剪灭诸王之势已是路人皆知!在这种背景下,想奢求诸藩王依旧效忠建文帝可以吗?

甚至而言,建文帝猜忌燕王(后来明成祖),燕王马上把三个儿子全部送到京城当人质。如果燕王最初真有造反的念头,会把三个儿子全送到京城当人质吗?要知道,燕王这三个儿子之所以能活着逃回出南京城,完全是侥幸之极的事;完全是因建文帝犯了掩耳盗铃的错误。[注8]

[注8]:收其三子,等于授之以柄,使其发难有名;不若纵其子归藩,以示不疑,方可乘其懈怠不备而袭取之。

明初诸王畏惧建文帝已到如此地步!
但,建文帝欲剪尽诸王之心,已是渐渐路人皆知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决心造反有什么稀奇的?

看建文帝削藩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要结婚了。
她的父母对她说,你以后好好与丈夫过日子,这样才能婚姻美满。她的一个朋友则对她说,夫妻之间离婚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你结婚后时刻要在经济上、感情有上做好离婚的准备!
这个女人认为自己朋友说的话非常正确,认为自己父母说的话非常幼稚。当然了,她婚后始终按着自己朋友教的方法行事。
最后这个女人终于离婚了。
通过自己离婚这件事,这个女人则更认为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幼稚、而自己朋友所说的话正确了。
我以为:读史如此,还不如不读历史!

建文帝,为什么从不听自己祖父的话呢?
他祖父出身农民,却给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建文帝却显然认为自己祖父太缺乏政治远见了!于是他祖父一死,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去改变帝国政治格局。
建文帝一心听从齐泰、黄子澄的话。于是一年之后,帝国内部大乱;四年之后皇权丧失。但建文帝到死,恐怕也认为这失败的种子是自己祖父埋下的,一切与齐、黄无关!

朱元璋问朱允玟以后如何对待自己众位叔父,朱允玟说了:我用礼仪束缚他们,如不行就削减他的封地,再不行就废他为庶人,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注9]

[注9]: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以的话,就要举兵讨之了。

朱元璋闻此说:是啊!这种方法对极了!
问题是:朱允玟当皇帝后,真是如此做的吗?显然不是的!朱允文一当皇帝马上就急不可耐的欲图把自己的所有叔父挨个剪灭!
我只是奇怪,朱允玟对自己祖父认为最可靠的、最正确的方法用也不用,却毫不犹豫的听从黄、齐那种腐儒的教唆。难道,黄、齐等人的政治才能、政治远见真的会远高于朱元璋?

user avatar

朱棣。?你的目标是美洲好不好。年轻人,dreambigger。

user avatar

躺平不香吗?建文帝的问题在于,输一百次都能赢的局,他愣输了一百零一次!

好好的在后宫,广纳妾,多生孩子他不香吗?

藩王的问题在于一代都比较强,二代三代就开始拉了。你才二十多岁,熬不死你四叔吗?

给小叔叔们封近一点小一点。对秦晋燕宁代这种边藩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给好处的给好处,改控制的控制

我干不过你,我还干不过你儿子吗?再还干不过你孙子吗?

大部分皇帝的问题在于折腾,当个种马真的不香吗?生上二十个儿子,封地把燕藩围了。啊不香吗

user avatar

不削藩。给诸藩补贴。让他们自行北伐。且许可诸藩申请存爵废藩。

朱元璋分封诸王,要么是负责守卫边疆,要么就是监管地方。

不位中央又搞不了八王之乱。正常操作不互相兼并根本打不赢中央军。

让有能力的藩王镇守边疆能大大的减少军费开支。

不削藩使其无造反意愿。

让诸王北伐,则耗其财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