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深圳新闻网。
------------------------------------------------
为防止失联,请大家关注公众号和微博号:赤色星灵佐伊
我会授权上述号发表佐伊23的文章,这个公众号也会发一些其他的文章,内容以民生、时政、社畜生活为主,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投稿。
不胜感激
四个字:五味杂陈。
我小时候的深圳(90年代),人人眼镜都是发亮的,是那种,怎么说呢,充满希望和向往的发亮。
去做生意的人,是兴奋和充实的,满地的机会,试错机会多,这个蓝海不对,半个月就能换另一个蓝海,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小学生是快乐的,小区空旷可以瞎跑,不像现在人行道都停满了车;周六日去图书馆或者书城,可以泡一天。
市民每天都会买深圳特区报,上面总会有让人惊奇的发展和新鲜事物出现。
我中学时候的深圳(00年代),城市改造升级,某市领导为了城市“洗脸梳头”,不安置和不赔偿(定义违建)的强拆大量楼房、厂房,进行强行整改。身边大量的人变成惊弓之鸟,开始有出现逃离深圳,也开始有买房置业。
那个年代,科技园并不出名,城市重心还是在罗湖和福田。香港因SARS也开始开通自由行。山寨手机、炒房、香港代购开始兴起。满地的机会越发的开始浮躁
炒房当时非常火爆,08年~09年放水后一窝蜂的炒。
我大学时候的深圳(10年代),科技开始崛起,日新月异的是不断建高的办公楼群,但住房的小区却没有增加太多。
大量的shopping mall开始兴起,你在coco park我也在coco park,但是我们见不到因为你在龙岗coco我在福田coco。
马太效应、幂律效应不断彰显,撑的撑死...
现在(20年代),晚上9点过后在科技园是打不到车的.....10点地铁还是挤得....房价是宇宙顶峰的...
人们是疲劳的,办公楼是空置的,企业在南山法院是无敌的。
------分割线------
写了删,删了写,写了删,删了写,太纠结了。
深圳就是我的故乡,我记得在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时,我发过一条微博。
深圳就是即使他再好再差,都是我所热爱的城市,都是我的根。
但越来越多的奇怪事情让这个城市变味了,甚至在我出差其他城市时,人们都会觉得以前引以自豪的深圳,变成一个类似“香港”的畸形产物。
更多的竟不是讨论科技发达、机会公平、来了就是深圳人等。
更多的是必胜客、更多的是996、更多的是房价.....
我想反驳,但是又发现这是事实,只能叹气连连。
有多少人是为了渡个金来深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选择和这个城市共存亡。
我只是希望,有一天,深圳会变回儿时那会儿,大家眼里都是充满希望和向往的发亮,心里都是自豪的称“咱们深圳”。
你和我,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
先说结论:深圳要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优化湾区通勤体验
首先祝深圳生日快乐,深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全体国民自尊与希望。
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 9,424 亿[1],超过了除广东以外、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省,超万亿指日可待。
当然深圳汇集全国的人力和财富(以及海关出入口),有赚全国甚至世界人民钱的亲儿子腾讯、招商、平安和华为,用这个算法有失公允,即便上缴 60%,计入转移性收入也有惊人的 5,079 亿人民币,仅次于京沪港,深府的确有钱。
基础设施全国第一流,不但有外表 fancy 的楼宇,虽然和内地大城市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还配备了包括人行道反光钉和橘黄色的行人防撞柱在内的基础设施,这原本是发达国家标配,在国内其余城市未必有那么多财力。
这个我们作为打工仔,享受到了不能选择性忽略。
深圳 40 岁的一个集体焦虑和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是土地供应,更准确的说是住宅用地指标不足,对个人而言就是一辈子无法负担的房价和工资日渐追不上的租金。
那对于普通打工仔而言,居住在其余湾区城市,透过轨道交通通勤回市区便成了填海以外看似最务实的选择。
目前涉及深圳的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原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2])共有 2 条:
* 莞惠城际;
* 穗深城际;
加上不属于这套系统,但实际上被湾区居民用作通勤的还有这 4 条:
* 广深港高铁(广州南经深圳北和福田到西九龙);
* 广深城际(广州东到罗湖口岸);
* 坪山城际(使用厦深线);
* 深圳地铁 11 号线(绿龟系统);
未来在建,以及近中期规划的还有这 7 条[3]:
* 穗深城际前海保税区至惠州城南段;
* 深大城际(深圳机场到坪山);
* 深惠城际南延线(深圳机场到福田和皇岗口岸);
* 塘厦至龙岗城际;
* 常平至龙华城际;
* 深珠城际(深圳到珠海跨海高铁);
* 港深机场铁路(搁浅中)。
第 5 个 10 年,深圳拥有地铁网络的总里程还会翻番,外加十多条城际铁路,融入到湾区超过 5,700 公里的轨道系统,看似可以满足通勤族东莞买房,前海上班的便捷的交通需求对吧?
其实远远不能,目前借助轨道交通回深圳市区的体验非常差劲,相对而言是比较失败的实践,原因如下:
当初内地轨道交通拜错了山头跟错了师傅,学港铁搞站站乐,冗长的郊区线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多数乘客的非目的地上。
相对而言,深圳建成区小,没有广州增城或上海嘉定那种长距离通勤的痛点,对快慢线的需求自然也没那么迫切。
当然广州和成都的地铁都尝试了快慢线改良,体验有大幅度提升,让居住在郊区卫星市镇的居民回市区上班没那么痛苦,据我所知,深圳未来的新线路中还没此应用。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地铁安检对错的本身,因为依据法律,实施和配合安检的确是所有个人和组织的的义务。
取消是不可能取消了,只能维持现状。但我期待的是对安检手段的改良,比如全面升级到以下视频提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赫兹安检设备:
视频中,传统的金属安检门 + 手持金属探测仪并未能检出藏匿在身上的陶瓷刀、塑料仿真枪和袋装液体,而且耗时费力;而换作太赫兹设备后,危险物品无所遁形,且基本不用耗费额外的人力和时间。
唯一的缺点就是设备贵,目前深圳地铁的福田站已经开始引入:
能花钱解决的,相信对于深圳而言都不是问题。
人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最大的浪费无疑是对人类劳动的浪费。我很替在深圳地铁站工作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惋惜,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里,在一些没有技术含量且终究被替代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包括未来要搞垃圾分类的各位朋友们。
更好的城市,是让年轻人不负青春。
国铁和地铁通勤融合比较好的实践,我想深圳可以借鉴日本 JR[4]。
以东京为例,虽然 JR 系统的山手线、成田线和东京地铁[5]系统隶属两个不同的计费网络,但乘客通勤体验上并未感受到过大的势能差。
多数 JR 站和东京地下铁(地铁)、新都市铁道所运营的线路共享一个物业,对于乘客而言有连续的冷气连接区,实践上感受不到几个系统的区别,车站有大有小但多数有行人传送带,如果换乘太长也不至于太累。
以东京地铁和都营地铁混用的大手町站为例,都营的三田线(图中左边 I09 站台)和东京地铁运营的 4 条线(C11 / T09 / M18 / Z08 站台)属于两个不同的计费系统,虽然换乘需要出入闸机,但同属一个建筑物,体验落差并不大。
如果说都营和东京地铁换乘的比喻不恰当,那我再那含有和我们国铁比较相似的 JR 的涩谷站举例:
涩谷站包含 JR 的 3 条,东急的 2 条以及东京地铁的 3 条共计 8 条线路,结构看起来恐怖,但实际导视不差,换乘便捷,没有深圳北站地铁转城铁那么累。
而对于深圳,一个常见的湾区通勤场景就是:
1 | 早起步行 10 分钟到地铁站安检,搭乘 5 号线;
2 | 站站乐 31 分钟到达深圳北站后,从地铁站台步行差不多一公里,再次排队接受安检;
3 | 刷身份证走人脸识别通道验票入站,人多时排队预计 5 分钟;
4 | 再根据班次步行 100m 到达指定检票闸口等 10 到 30 分钟;
5 | 列车实际开行 26 分钟到坪山或惠州南站;
6 | 步行 15 分钟从月台到出闸,再转乘巴士或出租车到目的地。
最乐观来看,门到门通勤也要 1 小时 29 分(按站厅等车 10 分钟算,我不信你敢只预留 10 分钟等城铁),和东京都市圈近郊到新宿 / 六本目体验差的真的很多。
开发商广告「三站到福田」的站,不出意外说的就是高铁站,而这类楼盘通常就是惠阳的物业。
实践上来看,从惠州南到深圳北,再转车的到福田的净消耗时间不长,但结合第 2 条,花费在走路、安检和等车的时间太多,除非他的时间不值钱。
再者我们的国铁系统有指定班次甚至坐席,对于通勤而言毫无意义。当然广铁旗下的珠三角城轨和广州地铁(羊角)也做了很多值得称赞的改进实践:
* 广深城际试行微信 / 支付宝的乘车二维码,随到随走,节省了定点班次无意义的候车时间;
* 广珠城际(民间俗称的轻轨)开设专用快速安检进站口和候车室,和长途线区分,体验上无限接近城市轻轨,令不少居住于中山和珠海的湾区市民尝试通勤回广州工作;
* 羊角首次运营珠三角城轨,这货其实比国铁更聪明,期待广佛环线有更好的体验,比如直接刷羊城通入闸。
总结以上的问题,对于深圳的不惑之年,我想说的还是在交通体验上以创新求变。
* 地铁 / 城铁建设永无止境,下个十年地铁里程突破 1,000 公里,城际轨道融入到湾区超过 5,000 公里的网络中,细节和东京湾区越来越像;
* 地铁增设快慢车;
* 将安检升级为兼顾时间和节省人力的太赫兹设备;
* 持续改善国铁和地铁的换乘体验,除了增设行人传送带,还可以考虑公交化运营;
* 最后外加一个改善行人的步行体验:
有答案提及全面和香港脱钩,我认为此观点过于偏激。
深圳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早期成功利用了港资和内地的廉价劳动力融入世界贸易秩序,完成原始积累后进行创新和资本增殖。
香港在管理密集大都会人口上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深圳在行政或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多少少学习了一河之隔的香港,单纯脱钩或别出心裁地闭门造车并不可取。
拿步行举例,香港的电气化天桥系统和风雨连廊设施,值得深圳继续学习,我在香港工作时基本可以做到夏日炎炎,穿西装从家坐港铁,然后走到中环办公室不出汗,或者雨天不带伞,因为港铁和各大地产商有大量有机衔接的避雨甚至封闭建筑物。
深圳财力雄厚,以一市超过多数省,这个提升其实有在做,比如很多新修的天桥都有遮阳棚盖和电梯,新开设的公交车站都有衔接的风雨连廊,但远远没够。
期待最终在福田商务区 / 科技园区能创造舒适无缝的步行体验。
感谢阅读。
深圳不应该做任何楼市调控,相反,应该放开限购,让全中国的热钱全部进入深圳楼市,而其他城市则保持限购。中国的城市功能应该需要追加多一个:炒房。没错,就是专门用来炒房的城市,专门搞泡沫,专门做金融。
而深圳满足这个条件,隔壁又是香港,索性房价彻底香港化,让有钱人全部进来深圳的楼市,并且让产权从70年变成200年,甚至以上,让深圳的房地产与全国各城市的学区挂钩,买学区房不在当地买,而是去深圳买,户口虽然在深圳,但是可在学生所在地通用,即深圳户口+深圳学区房通用于全国各,越好的学区就越贵,彻底将房子的学区功能,福利功能,户口功能给单独剥离出来,让炒房的人使劲去炒,而其他地区的房子则没有学区等升值功能,仅仅是用来居住。
这样一来,需要居住的人,就买当地的房子,需要投资的人就去深圳买房子,而深圳的大企业可以将总部设置在深圳,但只是个空壳,只具有象征作用,所有的销售,生产,行政全部在其他城市完成,员工也不需要去深圳上班,让深圳安安心心地炒房,成为一个现实版,实体化的A股,巨大化的澳门赌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进场,并可以引进外商投资房产,做空外商割外商韭菜之类的。
玩,就玩大点,科技已经是过去,炒房博彩化才是深圳的未来,当深圳走上这条路时,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时代的选择,深圳若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成为一个专门炒房的城市,那么不仅是世界首创的经济模式,更是金融界的一次革命。
炒房吧!深圳!
今天晚上看到这样一篇视频,我觉得回答的很透彻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Z4y1P7t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