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他输了。
军事上的失败,只能是军事上决定的。
最简单,他动了自己的基本盘。
在其他宗室那里,朱允炆的皇帝信用已然破产。
靖难之役的本质,是继承权的争夺。
朱棣打朱允炆,是小宗打大宗。
这种事,在农村,不用朱允炆自己动手。家里的其他人都帮着朱允炆打服朱棣。
但是朱允炆盲目削藩,寒了自家人的心。
大家两不相帮,就等着看叔侄俩的笑话。
最后叔叔技高一筹,打败了侄子。
向其他人保证了利益不受损。
大家也就认了朱老四当新族长。
朱允炆太蠢,盲目相信自己手里的权力。
没有意识到,权力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整个体系的。
削藩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太过激。
你要削减别人的兵权,就要给别人补偿,别人才不会抵触。
宗室是他的依靠,也是明朝皇室可以统治的核心基础。
朱元璋为什么对臣子那么严苛,没有臣子敢真的造反的。
地方兵权都在朱元璋的儿子手里。
中央禁军在朱元璋手里。
大臣们怎么敢动?
结果朱允炆一继位,就把自己的基本盘砸了。
逼死了自己的叔叔。
给天下所有朱姓宗室一个最负面的形象,也给了燕王反抗的大义。
失掉宗室,朱允炆也只能依靠没有军权的大臣。
地方实力派自然观望。等到彻底决出胜负之后再下注。
朱允炆手里就只有中央禁军可以调动,燕王和南京实际上1V1.
南京的军事力量没有了朱元璋时期对北方的绝对性优势。
当然,中央禁军也打得朱棣很惨。
如果继续耗下去,朱棣会被耗死。
其他人也就乖乖的从了朱允炆。
但是生死之际,军事天才朱棣发现了唯一的机会,中央空虚。
只要端掉中央机构,观望的人自然就会下注给自己。
一个迂回斩首,朱允炆满盘皆输。
而且,最离谱的,南京城是朱允炆手下大将李景隆开城门迎朱棣进来的。
连手下的心腹都能被收买,离朱允炆更远的守军大将,可信么?
朱棣给李景隆出了什么价,能收买掉他???
可以说朱允炆的输是朱元璋的错。
相信了朱允炆,一个不懂得帝王之术,权力运用的不合格储君。
造就了一个历史上唯一一个靖难之役。
朱是儒家思想教育出的皇帝,注定了他的失败。明代的儒家思想和女拳非常相似,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遇事想当然,觉得只要站住道德别人就会跪舔。于是朱允炆上台之后几项政策直接给武将整蒙圈了。
1、设立保举法。文官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把控了上升渠道。
2、大规模裁军。北方许多重镇和卫所原地解散,不给遣散费。
3、以文制武。大幅度增加文员的编制并提高文官的品级。
这严重损害了武将的利益。于是大明朝就割裂了,文官紧紧抱团朱允炆说这是建文新政好得不得了,武将们集体向朱棣倒戈。
耿炳文带着十三万人征讨北平,首战嘟指挥杨松九千骑兵连人带马被俘虏八千多。按正常人的逻辑,骑兵打不过可以跑呀。朱棣只有八百骑兵,是怎么俘虏八千骑兵的?更离谱的是,嘟嘟潘忠带着三万步兵赶来救援,然后朱棣这八百骑兵,带着刚俘虏的八千人+马,又俘虏了几万步兵。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七天之后耿炳文在真定迎战朱棣。朱棣麾下朱能率二十骑一个冲锋,耿炳文就败了。然后九万人被俘,战马被俘两万匹。
兵被俘了还得有人带不是?巧了!被俘的还有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宁中,嘟嘟顾成、潘忠,嘟指挥杨松、刘遂,直接原将带原兵。连建制都没变,这就是临阵倒戈。
读到这你肯能会问,武将支持朱棣为什么要这么费劲的演戏?
因为明朝武将只负责带兵,行军路线后勤补给都是兵部负责的。随军有监军,南京城还有人质。你如果提前投降,监军杀了你再派个指挥官就好。就算杀了监军,部队也不一定都跟你走,因为南京兵部随时可以掐断你的后勤补给。所以,只有临阵倒戈,才能在不连累南京人质的前提下,把部队带着后勤补给整建制的交给朱棣。耿炳文没有降,他得回南京替下属承担责任。具体就是我耿炳文玩的菜才导致全军覆没,米娜桑才不是叛逃呢,要不你就砍了我吧!朱允炆才不敢。
朱允炆于是启用了李景隆征讨北平,可李景隆也是武将。朱棣一看是自己发小来了,得嘞,北平都不守了,带着全部主力去大宁救十七弟宁王朱权了。
李景隆心里苦,我曹国公不要面子嘛?演都不演一下咯?于是派嘟嘟瞿能带一千骑兵攻城。注意,李景隆十万大军,却只给了瞿能一千骑兵攻城。可瞿能没领悟领导的意思,史书记载瞿能势甚锐,城垂破,朱高炽惊呼师傅我坚持不住啦。于是景隆密止之,退十五里而军。
墨迹了两个月,等朱棣回来之后。李景隆按着耿炳文的剧本,反正就是打不过数万人失踪数万人投降,辎重粮草仍在原地跑回山东了。
然后朱允文又派徐辉祖支援山东。朱棣一看小舅子来了,当机立断,不管山东直奔南京,完全不担心徐辉祖给他菊花来一下子。
之后就是一路的投降,武将只有平安和盛庸在抵抗。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只能靠各个知府县令纠众勤王,惨到没有兵只能靠文官和公务员守城。朱允炆这才明白自己是被武将阶级卖了,然后跑到城墙上砍了徐增寿,算是夺回了左顺门。还想砍李景隆,没想到这边先一步开门了。
无论多么高大上的政策,最终都要人去执行。而明朝的儒家思想恰恰就是最看不起底层人民。他们不明白,汉武帝能削藩是因为汉武帝有兵又有粮。他们不明白,削藩和裁军不能同时进行。他们不明白,即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丘八,也有改变命运和阶级越迁的诉求。所以他们输了。
根本原因在于他就不该当这个皇帝。
朱允炆是作为朱标的备胎强行扶上位的,他本人完全不懂军事,也不懂经济和政治,当皇帝就相当于一个小孩子掌握了核按钮。如果没有朱棣,带明会有极大概率成为继隋朝之后又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朝代。
朱元璋废除宰相、强化集权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的运行从双核变成了单核,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大,对于皇帝个人素质的要求也随着水涨船高。从明代开始,皇帝就必须是超人全才,否则国家就会失控。而朱允炆,很不幸他是全才的反面——全不才。
所以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根本就不合理,朱元璋构建了一套只有超人才能玩得转的权力体系,然后靠老天爷随机抽卡选接班人,这不是拿国家前途开玩笑是什么?结果第二位就抽到了朱允炆,第六位又抽了个朱祁镇。两个活宝彻底断送了带明的国运,导致本应是上升期四处出击的带明,反而被各种奇葩事件整得狼狈不堪。朱允炆仓促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把半个北方打成白地,而朱祁镇不仅仅在土木堡把帝国精锐一波尽丧,更是用夺门之变以及随后的一系列骚操作辣了所有人的眼睛。带明立国不足百年就经历了一次全面内战和一次亡国级惨败,顺带造成了两次的法统危机,简直是大一统王朝之耻。
试想一下,如果带清第二代皇太极换成朱允炆,或者第六代乾隆换成朱祁镇,带清会是个什么下场?别看我天天黑带明,我是真恨铁不成钢。带明有着历代大一统王朝里最完美的开局,结果搞成一地鸡毛,根子就在这个完全不合时宜的嫡长子继承制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