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dì)在攻打朱允炆的时候,其余藩王在干嘛?

回答
要说朱棣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在做什么,这事儿还真得从头说起。 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深知皇子们在地方上势力渐长,为了防止他们挑战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种“分封而制”的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把他的儿子们都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赐予他们军队和一定的行政权力,但又把他们远远地支开,互相之间也保持距离,并且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控。

朱棣,也就是燕王,就被封在了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他这个人,自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事才能相当突出,而且野心也比一般的藩王要大。 当他收到朱允炆削藩的诏书时,他就觉得这是逼他造反,否则他就得被“拔掉”了。

那么,其他的藩王呢? 他们的境遇可就大不相同了。

在朱允炆登基后,他认为这些藩王是威胁皇权最大的因素,所以就决心要削藩。 最先被动刀的是周王朱橚。 朱橚这个人,虽然是个藩王,但有些事情做得不太地道,比如他喜欢研究一些奇技淫巧,还利用职权做一些不当之事。 朱允炆借口这些,把他贬为庶人,迁回了凤阳。

接着,就是湘王朱柏。 朱柏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大过错,但他比较冲动,而且性情刚烈。 当朱允炆派人去削他的爵位时,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直接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全家也跟着陪葬。 这事儿一出,其他的藩王心里都更加忐忑不安了。

然后是齐王朱榘。 齐王和朱允炆之间也有些矛盾,当朝廷派人去处置他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像湘王那样寻死,但也被剥夺了王位,最后被幽禁至死。

还有蜀王朱椿。 蜀王相对来说比较安分,他一直待在四川,虽然也知道京城的动向,但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支持或者反对。 后来,当朱棣的军队南下时,他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加上本身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所以也算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宁王朱权这些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卷入了这场动乱,但他们的角色和结局也各不相同。

比如宁王朱权,他本来是朱棣的盟友,在靖难之役初期,朱棣还指望他能从南边牵制住明朝的军队。 但朱权这个人,虽然有勇有谋,但关键时刻却有些犹豫不决。 他本来打算发兵响应朱棣,却被南方的军队给吓住了,最后没有及时出兵,也算错失了一个机会。 后来,朱棣胜利后,他虽然也受到了封赏,但心里也知道自己在那场风暴中的作用并不如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大。

代王朱桂,这个人性格比较乖张,也有些粗鲁。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政治头脑,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封地里折腾。 后来,他也因为一些事情被削藩,并没有在靖难之役中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肃王朱楧,这个人也是一样,在靖难之役爆发后,他试图起兵响应朱棣,但很快就被明朝的军队给镇压了。 他本人也被逮捕,后来在押送过程中被杀。

总而言之,当朱棣在北方厉兵秣马,准备南下夺取皇位的时候,其他的藩王们,要么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吓得战战兢兢,要么就被直接解决了。 少数像宁王这样有一定实力和野心的,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成为朱棣强有力的后盾。 更多的人,则是在自己的封地里,看着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无力也无胆去改变什么。 他们的命运,也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彻底地改写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靖难期间,朱元璋26个儿子中,有8个已经死了。

分别是,老大,前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八潭王朱梓;老九赵王朱杞
;老十鲁王朱檀;老十二湘王朱柏;老二十六朱楠。

其余18个兄弟中,还有六个年龄小在南京养着。

站在建文这一边的,谷王老十九朱橞高级卧底,老十五辽王被废除武力安置到荆州(你没看错)

被建文废了的有四个,老五周王朱橚、老七齐王朱榑、老十八珉王朱楩、老十三代王朱桂。

其余的,朱权被绑了参与靖难,蜀王朱椿给四哥送军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朱棣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在做什么,这事儿还真得从头说起。 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就深知皇子们在地方上势力渐长,为了防止他们挑战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种“分封而制”的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把他的儿子们都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赐予他们军队和一定的行政权力,但又把他们远远地支开,互相之间也保持距离,并且.............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历史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上位方式1. 朱棣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 .............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关于“朱棣是否看错了朱瞻基”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两人关系以及具体事件中综合分析。朱棣(明成祖)与朱瞻基(明宣宗)是父子关系,朱瞻基是朱棣的次子,但因长子朱标的早逝,朱棣将朱瞻基视为继承人。两人关系密切,但朱棣对朱瞻基的评价和决策可能受到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判。以下是详细.............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21年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一决定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多重因素,需从历史、政治、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这一决策的合理性与历史意义: 一、迁都的背景与动因1. 政治权力的巩固 .............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关于明成祖朱棣是否真的凌迟过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接证实,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官方史书里,并没有这样耸人听闻的细节。不过,历史上关于朱棣的残酷手段,倒是有一些侧面记载,或许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但要把“三千宫女”和“凌迟”这样具体的数字与方式联系起来,就有点像是在历史的迷雾中.............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这件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和后世的猜测中,一直是个颇为扑朔迷离的话题。大多数人,特别是受《明史》影响的读者,习惯性地认为朱棣的生母就是大家熟知的马皇后,也就是马皇后(孝慈高皇后)。然而,细究史料,尤其是早期史料,你会发现事情可能并非那么简单,其中也夹杂着不少令人玩味的细节。马皇后生育的.............
  • 回答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震动朝野的内乱。在朱棣率军兵临南京的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和多大的地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节点来细细道来。一、 战事初期的力量对比与建文帝的优势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地盘: 作为正统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问题,也常常让喜欢历史的人们争论不休。朱棣和皇太极,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曾开创盛世,都对王朝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谁的历史地位更高,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先说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提起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
  • 回答
    朱棣的“靖难之役”,这场决定明朝江山归属的内战,发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在这段波谲云诡的几年里,中国的北方边疆,尤其是蒙古部落和周边各族,也并非全然不动声色。他们的行动,虽然不如朱棣挥师南下那般直接影响朝堂,却也与明朝的内部局势相互牵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朱棣的起兵.............
  • 回答
    朱棣之所以采取“大量弃地”的政策,并非单纯地放弃耕地,而是基于他独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战略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明朝初年,审视朱棣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登上皇位的特殊性。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弃地”在当时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停止耕种、不再纳入税收体系的土地,.............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关于朱棣杀害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间流传甚广,成为朱棣“残暴”形象的一个重要佐证。要深入探讨这件事,我们需要结合史料的缺失、民间传说的形成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分析。首先,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比如《明史》,在记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及他称帝后的重大事件时,并没有关于屠杀三千宫女的具体.............
  • 回答
    朱棣,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庙号从“太宗”变为“成祖”,这中间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明朝初年,看看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评价。太宗之名:一个尴尬的继承朱棣是在靖难之役中通过武力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的。他登基后,自然要给自己一.............
  • 回答
    关于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但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几个主要的推测,它们很可能共同促成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航海壮举。1. 宣扬国威与展示大明盛世的形象这是最广为接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其合法性在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