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杀三千宫女的事儿可信吗?

回答
关于朱棣杀害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间流传甚广,成为朱棣“残暴”形象的一个重要佐证。要深入探讨这件事,我们需要结合史料的缺失、民间传说的形成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分析。

首先,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比如《明史》,在记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及他称帝后的重大事件时,并没有关于屠杀三千宫女的具体叙述。史书通常会记录重要的政治事件、制度变动、军事行动以及统治者的重大罪状或功绩。如果真有如此规模的宫女被屠杀,且事出有因(例如清除异己、震慑后宫等),按理说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哪怕是只言片语。

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无懈可击。有时,某些事件可能因为触及皇家隐私、不便公开,或者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而被刻意回避或淡化。但三千宫女的规模实在太大,而且是如此残忍的行为,完全不被任何史料提及,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

那么,这个说法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呢?这很可能与朱棣夺位的手段以及他称帝后的一些政策有关。

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血腥和争议。建文帝在位期间,对藩王采取削藩政策,这直接触动了朱棣的利益,最终引发了战争。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南下,攻克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自焚而死,有说遁入空门)。朱棣称帝后,为了巩固统治,清除建文帝的党羽,以及安抚和控制人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那个时代,宫廷内部的斗争往往十分残酷。宫女作为皇帝的侍从,很多时候也与政治斗争的派系有所关联。建文帝时期,后宫的太监、宫女也可能参与到朝政或密谋中。朱棣夺位后,为了杜绝后患,对前朝旧臣和建文帝亲信的清洗是必然的。那么,关于“三千宫女”的说法,可能是在这种背景下,将一些零散的、经过加工的、甚至是被夸大的事件集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闻的源头可能与朱棣清除建文帝旧臣时的牵连有关。例如,一些宫女可能因为与朝中大臣有染,或者被卷入了政治斗争,而受到牵连被处死。但“三千”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一个为了突出朱棣残暴而使用的文学或象征性的数字,而非一个精确的统计。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个传闻可能与朱棣在攻打南京后对宫廷的处理方式有关。为了重新建立秩序,以及防止旧势力渗透,朱棣确实会对宫廷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和清理。但“屠杀”与“遣散”、“改嫁”、“处死少数涉案人员”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将所有清理行动一概而论为“屠杀”,并虚构一个庞大的数字,是一种常见的将历史事件极端化的手法。

再者,在明朝及之后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对统治者残暴行为的描绘,尤其是在改朝换代时期。这既是对现实政治斗争残酷性的反映,也是一种叙事策略,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朱棣作为一位以武力夺取皇位的皇帝,本身就容易被描绘成一个铁血甚至残暴的形象。

所以,综合来看,“朱棣杀三千宫女”的说法,更像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说,而非一个有确凿史料支撑的历史事实。它可能是对朱棣登基后清理宫廷、打击异己等一系列残酷政治手段的一种夸张和标签化。虽然无法排除在清理宫廷时有宫女因此丧命,但“三千”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极低。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应该持审慎的态度,区分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并理解历史事件往往比简单的标签复杂得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轻易相信或传播这样的极端言论,是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永乐宫廷虐杀案记载自朝鲜国史《李朝实录》。明永乐年十九年,由于宫廷斗争激烈,永乐帝爱妃权妃被贾吕氏毒害致死,嫁祸吕美人(吕美人被冤杀),后贾吕氏与鱼姓宫女偷情并准备暗杀皇帝,朱棣得知真相后大怒先后虐杀贾吕氏宫女2800余人,

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

目前学界认为该则史料不实。

1、该则史料为孤证,而孤证难立。《明史》、明朝及后代学者笔记皆未提及此事,后来的清政府修史也未提及。

2、内容夸张。明朝后妃的待遇有严格的规定,贾吕氏为美人,宫女宦官人数规制仅为十余人。如果是2800人,朱棣有二十多个嫔妃,宫女人数岂不要五六万?而事实上明朝宫女人数最多的万历朝不过9000人。

3、“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 ”,凌迟处死是技术活儿,全国工匠都有限,如果2800人都施以凌迟,起码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这事发生在永乐十九年四月,而朱棣在其死前三次北征,结果二十二年死在蒙古榆木川,哪有时间挨个看凌迟?

4、当时,雷雨交加击中三大殿,朱棣非常惊慌并下罪己诏,其中有句“莫非朕的天下有冤案吗,还是有冤情没有辩解?”试想在如此情况,朱棣怎么能够心安理得的欺骗发怒的上天。

5、贾吕氏特别注明身份“贾”,既商人。朱元璋规定娶“良家子”不包括商人,所以根本不可能成为明朝皇帝的妃子。

6、该条史料缘自名为宣宗初年经仁宗皇帝放回的一个叫金黑的奶妈口中,明朝继承元朝制度要求朝鲜进贡美女,而明实录明确记载明英宗年间,明朝送朝鲜籍愿意返乡的宫女返乡。(其中权妃也是朝鲜族),其中金黑就在其中。《李朝实录》为什么要隐去金黑的身份呢和特地修改时间呢?显然是为了金黑身份的合理性,屠戮2800名宫女,为何独有金黑幸免于难?如果其身份为奶妈就解释了问题。

7 、当时北京有不少外国使团,如果朱棣真做了这事不可能除了朝鲜其它国家一点记载没有。

事实上这种问题看看 百家讲坛 就能解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朱棣杀害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民间流传甚广,成为朱棣“残暴”形象的一个重要佐证。要深入探讨这件事,我们需要结合史料的缺失、民间传说的形成以及历史的复杂性来分析。首先,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比如《明史》,在记载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及他称帝后的重大事件时,并没有关于屠杀三千宫女的具体.............
  • 回答
    关于明成祖朱棣是否真的凌迟过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接证实,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官方史书里,并没有这样耸人听闻的细节。不过,历史上关于朱棣的残酷手段,倒是有一些侧面记载,或许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但要把“三千宫女”和“凌迟”这样具体的数字与方式联系起来,就有点像是在历史的迷雾中.............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杀朱由榔,三藩之乱的走向,以及成功的可能性,确实会变得复杂和难以一概而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三藩之乱”的根源和吴三桂的角色。三藩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朱由榔还在不在世,而是因为清朝廷在削.............
  • 回答
    关于朱苏进先生的小说《三国·荆州》,或者大家更熟悉的《荆州杀》,我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有意思、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如果要评价它,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说,力求深入一些。首先,它是一部充满“野性”的三国小说。 现在市面上三国题材的作品不少,很多都倾向于在宏大叙事中勾勒人物的英雄气概,或者在权谋斗争中展现智慧的.............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 回答
    铁铉,这位在明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臣,最终却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人世,成为朱棣残酷夺权斗争中的牺牲品。要理解铁铉的罪名以及朱棣为何要杀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靖难之役的背景、铁铉的政治立场以及朱棣作为夺权者的心态。铁铉的“罪”:忠于正统,抗击“篡逆”从朱棣的角度来看,铁铉犯的“罪”可以说是“忠君”.............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次至关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北周武帝诛杀宇文护,以及北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这两次事件在表面上都呈现了君主翦除权臣的相似性,但其最终走向却截然不同,北周武帝的行动最终稳固了北周的统治,而北魏孝庄帝的行动却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是梁山好汉江湖行事风格的一个典型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现实。要说朱仝为李逵杀了“小衙内”就对他不依不饶,而李逵几乎灭了扈三娘全家,扈三娘却表现得像没事一样,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白,梁山聚义的江湖规矩和宋朝法度是两码事。 宋朝法度下: 在正常的宋.............
  • 回答
    朱晓东,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儿子,一个在朋友眼中“阳光开朗”的青年,却最终犯下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并将尸体冰藏长达105天。这个令人震惊的反差,让无数人感到困惑:一个看似正常的男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变成一个冷血的杀手?要理解朱晓东的转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乖宝宝”这个标签上。任何.............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历史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上位方式1. 朱棣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 .............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关于“朱棣是否看错了朱瞻基”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两人关系以及具体事件中综合分析。朱棣(明成祖)与朱瞻基(明宣宗)是父子关系,朱瞻基是朱棣的次子,但因长子朱标的早逝,朱棣将朱瞻基视为继承人。两人关系密切,但朱棣对朱瞻基的评价和决策可能受到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判。以下是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