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和皇太极谁的历史地位更高?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问题,也常常让喜欢历史的人们争论不休。朱棣和皇太极,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曾开创盛世,都对王朝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谁的历史地位更高,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

咱先说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提起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 这是朱棣人生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笔。作为燕王,他拥兵自重,后来以“清君侧”为名,讨伐了他的侄子,也就是建文帝。这场内战打了几年,过程惨烈,最终朱棣夺取了皇位。你说他有没有争议?那肯定有,毕竟是通过武力推翻了正统朝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也稳住了大明江山。

迁都北京: 这是朱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雄才大略的体现。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这可不是件小事。当时,北方边境时常受到蒙古的侵扰,而南京相对偏南,地理位置的考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北京作为明朝在北部边疆的战略重镇,迁都于此,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防御,也象征着明朝将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心一同北移,直接与北方游牧民族对峙。这一迁都,直接奠定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想想看,这影响力有多大?

对外征伐与郑和下西洋: 朱棣可不是个只顾着国内安稳的主儿。他曾多次亲征漠北,试图彻底击垮北元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边境。同时,他还派遣了郑和七次下西洋,这可是一项空前的壮举。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最远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这不仅展现了明朝强大的国力,也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宣扬了中华文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

编纂《永乐大典》: 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汇集了当时中国文化、科技、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朱棣是一位雷厉风行、雄心勃勃的君主,他的政策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在巩固国家统一、拓展疆域、加强海外交流方面,功绩卓著。

再来看看皇太极,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的第二位君主。跟朱棣比起来,他接手的摊子,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可能还不如明朝的鼎盛时期,但他硬生生把它做大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改国号为“清”: 这可能是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他战略眼光的重要体现。他看到了“后金”这个名字带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和对明朝的针对性,不便于将来统一中国。改国号为“大清”,取“清净”、“光明”之意,也为后来入主中原,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王朝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改革政治制度: 皇太极学明朝,但又有所创新。他废除了满洲贵族的“议政会”权力,建立了更具中央集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他设立了六部,仿效明朝官制,对国家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后金的政治运作更加规范高效,也为后来清朝统一中国后的统治模式打下了基础。

军事上的杰出表现: 皇太极的军事才能同样不容小觑。他多次率军攻打明朝,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例如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就是在他继位前,但他的崛起与此息息相关。他入关前,就多次大规模征伐明朝,攻占了宁远,还曾一度兵临北京城下。同时,他还注重骑兵和步兵的结合,吸取明军长处,不断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民族融合的先行者: 皇太极不仅统一了女真各部,还积极吸纳蒙古、汉等民族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他允许汉人保留汉族习俗,也任用汉官,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他后来统一中国,赢得人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确立“满汉一家”的理念: 尽管满族是统治者,但皇太极很早就提出了“满汉一家”的理念,并试图通过政策来实现。这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是相当有远见的,也为清朝长治久安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皇太极是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带领后金从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入主中原的强大力量。他的改革不仅增强了后金的国力,也为清朝的最终统一和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谁的历史地位更高呢?

这其实更像是在问,“开国之君”和“守成(或扩张)之君”谁更重要?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虽然他是通过武力夺取的皇位,但他的统治时期,将明朝推向了鼎盛时期。他不仅巩固了刚刚建立不久的明王朝,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迁都北京,对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持续性的影响。你可以说,他为后来的明朝,甚至为整个中国,塑造了一个更宏伟的政治版图和文化格局。

皇太极则是将一个新兴的、尚不稳固的后金政权,打造成了能够与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明朝分庭抗礼,并最终取而代之的强大力量。 他是清朝开创盛世的关键奠基者。他的功绩在于将一个游牧民族的政权,改造成为一个能够统治广阔中华帝国的、具有高度组织性和适应性的政治实体。他为清朝入关、统一中国,铺平了道路,而且他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超前性,也为清朝长期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从“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角度来看,皇太极将后金打造成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并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其作为“开国之君”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关键。没有皇太极的改革和扩张,就没有后来清朝的入关。

但是,如果从“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直接、持久影响”来看,朱棣的“迁都北京”以及他所塑造的那个强大、开放的明朝,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北京成为首都,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地理格局的核心,这影响至今。

硬要说谁“地位更高”,可能有点像是在比较“打地基的人”和“在高地上建起宏伟宫殿的人”谁更厉害。

朱棣,他是在一个相对稳固的明朝基础上,将它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改变了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地理坐标。他的成就是“锦上添花”式的,但这个“花”是如此璀璨,以至于改变了整个格局。

皇太极,他是在一个相对弱小的后金基础上,硬生生将其“从无到有”地发展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他的成就是“从零到一”的突破,而且这个“一”最终改变了整个中国的主导民族和王朝。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有绝对的答案。

如果你看重国家疆域的拓展、对外交流的空前盛况、以及直接改变中国首都至今的决策,那么朱棣的历史地位可能更高。

如果你看重一个政权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及最终完成民族大一统和王朝更迭的开创性伟业,那么皇太极的历史地位可能更重。

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以卓越的才能和魄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但侧重点不同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君主,只是评判的标准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像你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谁更重要?都是划时代的贡献,但影响的层面和带来的革命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提示“违反法律”,我被封了一周,好吧,我改。

……………………………………

谢邀。

不客气地讲,二者没有可比性,永乐皇帝是华夏天子,黄台吉为化外酋长,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事物,怎么比?如果问题为“朱棣与李世民谁的历史地位高”,那是可比的。

不要觉得我偏激,事实上,自崛起以来,满洲杀人越货,屠城无数、无恶不作,罪恶滔天,为祸华夏达300年之久,它们是完完全全的野蛮人,其所作所为完全不容于华夏道统与文明价值观。

满清非中国,非日本人首创,而是明末汉人、明朝遗民、反清民间组织、汉民族思想启蒙者、辛亥先烈先贤、抗日英烈、周边藩属或国家的共识!

满清非中国,是阎应元、张苍水、夏完淳、李晋王、郑成功、钱谦益、王夫之、黄宗羲、邹容、陈天华、秋谨、吴樾、林觉民、孙中山、赵一曼……等无数人的共识!

满清非中国,是《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同盟会宣言》、《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等无数历史文献记载的共识!

现代中国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无数先烈先贤。我华夏可以失败,但不能失节。

此生无悔入华夏,生死都从李晋王。

----------------分界线-----------------------

评论中出现了一些争论或不同看法,我没有回,觉得不值得回,但是,看的人多,评论也多,而有些问题很典型,统一在这里讲讲吧:

1、破坏名族团劫?之所以不回,就是因为这种论调很可笑,然而,可悲的是,居然某些汉族网友也持此观点,所以有必要讲讲。大家要有辨识力,而辨识力建立于方法论之上,脱离方法论,书读得越多,人越糊涂。读史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史观”,简单讲:唯物,指尊重历史客观;辩证,指历史与现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码事,既要联系起来看,又不可混为一谈。“满清非中国”是历史当事人的结论,是历史客观存在,无数的历史文献就摆在那里,无论现代人如何看,这个历史客观都不以人的主观而改变,现代人也无权歪曲历史当事人的结论,因为只有历史当事人才是历史亲历者,唯他们有资格定义历史;同时,现代满族与古代满洲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码事,现代满族人没有屠城,他们没有罪责,历史责任只能由历史当事人承担。大家可以看原答案或我的评论,我没有任何攻击现代满族人的言论,又何来“破坏名族团劫”?如果遗老遗少们非要视自己与古代满洲为一体,自动背锅,我没有办法。

2、汉人也杀汉人,明朝也杀汉人,你为什么揪住满清不放?这个论调同样可笑,打个比方,某小偷被抓,他说,世间的小偷多得很,你为什么抓我?我不否认明朝有其黑暗的一面,谁要批判明朝,我完全没意见。但是,试问,明朝何曾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残忍的无差别大屠杀?崇祯皇帝昏庸无能,然而他至少说“贼亦朕之赤子”,赦免了不少造反的人,直到临死,他还不忘告诫“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他的本心是善良而高贵的。而满洲呢?入关前,关外的三百万汉人就被屠光,野猪皮发起疯来,连“无谷之人”也被屠,你家没粮,你全家都不配活着,入关后,满洲人更是屠城无数,神州大地处处挂满人头,直到满清末期,满洲人的屠杀传统仍然不曾改变,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洲镇江守将海龄先屠杀镇江汉人,再迎战英军。在它们眼里,汉人永远是敌人,不可信任,要决战英军,先屠汉人,解决后顾之忧。有历史学家认为,晚明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充满无限可能,然而我们却走了一条最坏的道路,晚明君昏臣奸,灭亡不冤,但是,神州沦于野蛮人之手,是华夏五千年来最大的不幸与耻辱。

3、你说满清非中国,东北还要不要了?这种论调不只是可笑了。东北是我皇明故土,本就属于我中国,野猪皮是通古斯入侵者,它们杀光东北汉人,占据了这里。对于野猪皮的来源,慈禧的弟弟的孙子郝晓辉说,最早的满洲人来自通古斯,即今天的西伯利亚。难道遗老遗少们比他更权威?中国现今版图的法理依据不是所谓的“自古以来”,而决定于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以及中国通过朝鲜战争对雅尔塔体系权力结构的改变。在现代史上,争夺东北这片土地的是汉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另有盎格鲁-撒克森人在外围下注,满人没有任何发言权。中国没有从满清手上“继承”任何领土,历史真相是,汉人发动战争推翻满清,攻占其领土。

还有很多奇葩的论调,以后我可以再更新。有兴趣的话,大家仔细看看评论,反对我的人从来不正面反驳答案中的观点,可笑不?最后下个结论:否定“满清非中国”,不仅背叛无数被屠杀的先人,背叛无数先烈先贤,更可怕的后果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被打断:既然屠城无数的满清是中国,那么,如果日本侵华成功,它也是中国?更进一步讲,以后我们再遇侵略,干脆不要反抗算了,让人家占领,反正以后它会自动变成中国。试问,这样的所谓中国,何异于人尽可夫的表子?又有何存在的意义?

人,不是动物!人,追求精神,追求意义!

---------------------------------分界线-------------------------------------

再更新一次吧,我尽量说清楚,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1、我坦率地承认,我是汉名族主义者,但是,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会相信,我内心是反名族主义的,原因是:我是理想主义者,我相信,人类不分高低贵贱,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名族最终会消亡,当然,这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交过不少朋友,包括满族朋友,他们并无区别于我们,大家相处得很愉快,我为什么要恨他们?在上一次更新中,我也特别说明,我支持“唯物辩证史观”,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我支持“满清非中国”,并不表示我否定当今满族人的中国公民地位。未来的中国,需要走中山先生拟定的路线,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消弥名族差异,整合为国族。

2、有网友在评论中提到,当今官方承认满清为中国,还提到了老人家。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事实上,最老的一辈都是反清起家的,包括老人家。在入学湖南一师前,他当过兵,扛起了一支编号8341的枪,参加了辛亥革命。作为政治巨人,他不会随意发表他的看法,但我们不难从他的著作中找到他的观点,比如: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元朝灭宋,清朝灭明,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在他眼里,满清等同于日本、英国侵略者,你说他承认“满清中国论”?老人家上山起家,他的军队被命名为“第四军”,为什么不是“第一军”?“第四军”这个番号代表什么?“第四军”这个番号最早可追溯到辛亥革命的粤军“讨虏军”(中山先生的嫡系军队,由其忠诚追随者姚雨平率领),该军光复南京,迎来中山先生,使之成为临时大总统,并打过长江,攻占徐州,打开了北进大门。老人家之所以取“第四军”这个番号,是向全国人民宣示:他继承的是中山先生的衣钵。

3、又有网友说,满清与汉人王朝没有区别,在他们的统治下,老百姓都是被压迫者,所以满清是中国。这观点显然荒谬。在古代汉人王朝的更替战争中,造反口号往往是这样的:“伐无道,诛暴秦”、“均贫富,分田地”、“替天行道”、“清君侧”等等,唯独反元、反清战争的口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历史当事人显然不承认蒙元、满清为中国,这是摆明的历史事实。不仅是古代汉人不承认满清为中国,古代满洲人也不承认满清为中国,比如:在《大义觉迷录》中,满洲酋长歪曲舜为东夷,歪曲文王为西戎,既然他们被视为中国正统,你们为什么不承认满洲人为正统(徒谓朕非中国之君而主中国之事)?我想问,既然古代的所有人否定满清为中国,现代人有什么资格定义满清为中国?

4、“满清中国论”存在无法解决的逻辑困局。“满清中国论”的逻辑之一为:当今的满族人是中国公民,所以历史上的满清就是中国,你反对,你破坏名族团劫。按这个逻辑推理下去:当今中国有俄罗斯族,他们也是中国公民,难道历史上的沙俄就不是侵略者了?声讨沙俄侵略,破坏了名团劫?我一再讲了,正确的史观建立于正确的方法论之上,不坚持“唯物辩证史观”,搞“历史实用主义”,混古今为一谈,只会自相矛盾,越搞越混乱,越搞越糊涂。

匡正国史,正本清源!

----分界线----

该讲的,我都讲了,列举了历史事实,说明了方法论与逻辑,再针对争议进行了论证。还有人反对的话,我也没办法了。我不怕反对,反而欢迎反对,但是,我希望你讲出道理,如果你的反证无可辩驳,我将改正错误并致谢。

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更新了,主要讲一下“领土继承论”,因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迷惑性。

对于认同“当今中国版图继承自满清”的网友,我问几个问题:

1、当今美国继承了谁的版图?

2、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它是移民国家。好吧,我再问:俄罗斯或前苏联拥有西伯利亚、库页岛、北方四岛等领土的主权,是继承来的吗?

3、如果当今中国的领土继承自满清,那么,满清的领土继承自谁?有人说,蒙古高原、西域不属于大明,是满清打下来的,如果没有满清,当今中国的领土会小得多。好啊,问题来了,既然满清打下了领土,不是继承来的,这是满清功劳,那么,汉人击败满清,并通过之后的一系列战争取得如今版图,为什么就是继承来的?为什么功劳还是满清的?同样都是打下领土,为什么得出两种结论?这不是双标吗?这逻辑合理吗?

好了,看了上面几个问题,只要稍有逻辑思维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美国、俄国的领土没有继承性,然而其合法性仍然得到确立,所谓“中国领土继承自满清”的观点甚至无法满足逻辑自洽,它根本站不住脚。纵观近现代史,领土的合法性来自国际秩序,而国际秩序决定于实力博弈。最明显的例证为二战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根本就是实力最强的三巨头划分世界,苏联拥有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权益,是得到包括民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承认的,只不过后来的中国出了巨人,打赢了朝鲜战争,改变了雅尔塔体系的权力结构,迫使苏联让渡了东北权益。

大争之世,争于实力。不要沉迷于“继承论”而自欺欺人了。

user avatar

写给某些认为皇太极吊打朱棣的

盛庸兵团在东昌,设下包围圈一度让朱棣陷入危局

平安与瞿能在白沟河冲锋,逼得朱棣三易坐骑、佩剑损坏

火耳灰在淝河奋勇前击,在接近朱棣的位置被童信射落

这些人都有几近击杀朱棣的战绩,可恶啊,怎么燕逆就是不死?

铁铉在济南城门设伏出阴招,几乎击杀朱棣,只砸死坐骑,铁铉为主尽忠,忠心耿耿啊

相比之下曹变蛟冲击皇太极御营,可恨,明人真是卑鄙无耻,不讲武德


皇太极对手是崇祯、林丹巴图尔和光海君,天命在大清啊,对面都是菜鸡

朱棣对手是李景隆和朱允炆,朱棣运气真好,要是换个正常人,分分钟干死他

孔有德部队因为一只鸡导致兵变,投靠大清,从此大清拥有了远程火器输出能力,孔有德好样的,弃暗投明

灵璧战役,因为三声炮响的巧合,平安、何福兵团大败,朱棣运气真特么好,气死了


同样送给那些认为古代阶级矛盾无限大于民族矛盾的人

皇太极五入内地,次次劫掠二三十万人口,好厉害啊

从1583年努尔哈赤开始扩张算,到1643年皇太极嗝屁,花了60年也没有真正入关占据敌方首都北京,从建国开始算花了27年也没有占据

朱棣四年打下应天,开局只有亲卫,击败宋忠迎回旧部,然后真定大破耿炳文,北上袭夺大宁,一个回马枪,杀溃屯守在北平周边的几十万南军

夹河、滹沱河击败盛庸,藁城击败吴杰,灵璧击败何福、平安,攻克浦子口、泗州、盱眙,直抵应天

四年间,大小战役六十多,鲜有败绩,歼灭南军数十万大军,战争烈度规模极大

有没有吊打你老奴、黄台吉?

建文朝廷的组织度、君臣向心力吊打崇祯朝廷,而且没有晚明的历史包袱

算到1662年吴国贵勒死永历帝,大清花了79年才拿下汉地,前后三代人时间

汉唐宋明从势力发展期统一汉地,就没有超过三十年的

user avatar

皇太极时间太短。如果他能活着问鼎中原,那么毫无疑问地位更高。

其实这就是满清最大的问题,本来大一统王朝应该有个最高的开国君主。

但是到了清朝会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叫死。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你算那个都不为过,你刨除另外三/四位都不对。

从这方面看朱棣地位更高。

user avatar

单就对各自王朝的贡献来说,皇太极是真正的奠基者,大清的缔造者。永乐只是大明继承者。皇太极留下的是大好的局面和正确的战略,永乐留下了一堆隐患和灾难。

不过综合比较俩人的作为,永乐做的比皇太极强太多了。毕竟朱棣当了很长时间皇帝,下西洋是他永远的骄傲,打蒙古效果不如皇太极,对海洋的探索比清后期都强。明朝在永乐时到了极盛,但也盛极而衰,类似于清朝的乾隆。

虽然不想承认,但在看了关于乾隆的史料后觉得乾隆还是很强的,并非败家子。但盛极必衰,汉武帝,唐玄宗,明太宗,清世宗都是这个节点上的皇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问题,也常常让喜欢历史的人们争论不休。朱棣和皇太极,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曾开创盛世,都对王朝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谁的历史地位更高,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先说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提起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
  • 回答
    关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继位人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朱棣本人能从叔叔手中夺取皇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非凡的政治手腕。然而,在他统治的后期,他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谁才是最适合继承他宏伟事业的儿子?朱棣有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可能继承大统的,无疑是他的嫡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明仁宗朱.............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咱们聊聊朱标要是没早走,朱棣这老弟到底会不会跟亲哥较劲这桩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看看朱标这个人。朱元璋这老爹,那可是从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手段铁腕,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能者上位”的基因。他之所以立朱标为太子,不是因为朱标是长子,而是因.............
  • 回答
    要解答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是否祭拜过明孝陵,咱们得先弄明白明孝陵是哪儿,以及谁是朱棣。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就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朱元璋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洪武盛世。而朱棣,就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后来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那么,朱.............
  • 回答
    朱棣的孩子,特别是早年出生的几个,确实多数出自徐皇后之手,这背后当然有他们夫妻二人深厚情谊的因素,但如果要说“基本都是”因为恩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首先,徐皇后,也就是后来的仁孝文皇后,她确确实实是朱棣的原配夫人,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徐皇后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那个年代.............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说。如果当年那位“削藩”的建文皇帝没有丢掉皇位,他真的能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吗?这事儿吧,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不像他那位老爷爷朱元璋那样.............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年),其朝中确实存在一些军事将领,但整体上与朱棣(明成祖)的军事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建文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1. 李景隆 身份:建文帝的弟弟,原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后被建文帝削职。 能力:李景隆在建文帝初期.............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如果太祖朱元璋能预知“靖难之役”的发生,他定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稳固皇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摆在那里。首先,从根源上说,朱元璋最需要解决的是朱棣这颗“定时炸弹”。他不可能简单地将朱棣杀掉,那样太血腥,而且.............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明朝的皇帝们,在追溯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统治合法性时,对于“开国祖宗”的归属感,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具体到某位皇帝的个人经历和政治考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作为“开国祖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且无法撼动的。朱棣的地位则更加特殊,他是一位“创业君主”,.............
  • 回答
    提起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和清朝的康熙皇帝,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形象。要说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但又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先说说朱棣。这位从藩王起兵夺取皇位的皇帝,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彪悍和勇猛。他年轻时就随父皇.............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368年-1424年)和唐太宗李世民(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朝代,但都以卓越的治国能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著称。以下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同点 1. 通过政变上位,确立统治 朱棣:14世纪初,朱棣作为燕王,因朝廷内部.............
  • 回答
    要论朱棣和赵光义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厉害”的体现方式都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对比一下,尽量还原历史的面貌,也避免AI那种过于“公正客观”的腔调。一、 龙椅是怎么坐上去的:夺嫡与弑父? 赵光义: 他是通过“烛影斧声”的谜案.............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大明王朝的奠基者和巩固者,初时身份卑微,并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甚至称得上是“半文盲”。然而,他们却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凭借着惊人的军事才能、决断魄力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最终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底层摸.............
  • 回答
    要比较康熙和朱棣谁的贡献更大,这是一个相当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留下的遗产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更大”的结论是很困难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朱棣:从藩王到天子,奠定大明中后期的格局朱棣,明朝第.............
  • 回答
    明朝初年,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即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转而启用内阁。这场变革,无疑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推动的这一转型,对于整个明朝而言,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朱元璋为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