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把皇位传给谁最好?

回答
关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继位人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朱棣本人能从叔叔手中夺取皇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非凡的政治手腕。然而,在他统治的后期,他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谁才是最适合继承他宏伟事业的儿子?

朱棣有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可能继承大统的,无疑是他的嫡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明仁宗朱高炽。单从血脉上讲,嫡长子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下,这是最稳妥、最符合规矩的选择。朱高炽虽然在身体上有些发福,行动不便,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是个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能力。恰恰相反,朱高炽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得到了朝中许多重臣的认可,比如当时备受器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是朱高炽的忠实拥护者。

朱棣在位期间,虽然他也考虑过其他儿子,比如他非常倚重的汉王朱高煦。朱高煦骁勇善战,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朱棣心中理想中的“马上天子”。朱棣一度似乎有意偏爱这个儿子,经常给他高官厚禄,让他掌握兵权,这无疑给了朱高煦不小的野心。然而,朱高煦的性格中带有几分骄横跋扈,缺乏政治上的长远眼光和耐心,更重要的是,他与朝中许多大臣关系并不融洽。朱棣能够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仅是武力,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智慧和笼络人心的能力。朱高煦似乎并未完全继承到父亲这方面的真传。

而朱棣另外一个儿子,赵王朱高燧,则更多地扮演着一个政治棋子的角色,在权力斗争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那么,回到朱棣本人,他最看重的是什么?从他能够推翻自己的侄子而登基来看,他无疑看重的是能力和权力。他一手缔造的“永乐盛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都有着巨大的成就,比如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有能力、有魄力、能够稳定局面并继续发展壮大的继承人。

如果朱棣选择朱高煦,虽然他有着将帅之才,但能否驾驭整个朝廷,能否处理好复杂的政治关系,能否延续父亲的宏图,这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朱高煦的刚猛可能更适合战场,而非治国理政。历史也证明了,一旦朱棣去世,朱高煦确实起兵造反,险些动摇国本。

相比之下,朱高炽虽然体弱,但他的政治素质、待人接物以及与重臣的良好关系,更能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和国家的稳定。他虽然不像朱棣那样充满攻击性,但他有着“仁”的一面,能够听取意见,并且在位期间也勤政爱民,推行了一些改革,史称“仁宣之治”,可以说是承接了永乐盛世并且将其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因此,综合来看,尽管朱棣内心可能对勇猛的朱高煦有所偏爱,但从稳固江山、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将皇位传给朱高炽,无疑是更为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朱高炽虽然不是朱棣那样杀伐果断的君主,但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所需要的大部分品质,并且拥有强大的政治支持。朱棣最终也选择了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炽,这应该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毕竟,皇位的继承关乎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偏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仁宣时期,缩边、弃交趾的政策固然令人诟病,但是不要忘了仅仅十年的仁宣之治,带来了一个怎样强大的明帝国

1438~1449的麓川之役,明朝先后抽调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等地数十万兵于云南,征讨麓川,打到伊洛瓦底江一带,靖远伯王骥立石表“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而在1444~1450年的叶宗留、邓茂七的大起义,波及福建、浙江、江西数省,达到十数万人的规模,明廷由陈懋最终镇压,动员兵力至少数万。

1438~1448年,明朝同时在北方进行了亦集乃、丰州白塔、以克列苏三次北伐,王骥、蒋贵、石亨、杨洪屡屡击败蒙古

在1438~1450年间,西南征麓川,东南镇起义,北方伐蒙古,三线作战的同时,还能在1449年有能力派20万大军交给绰罗斯•骑朕和王振挥霍,这样一个帝国,国力说是古典帝国时期的顶峰应该并不为过。

仁宣两位皇帝,固然破坏了明成祖留下的战略:没能分化,阻止瓦剌统一蒙古,在太平求援时置之不理,甚至有把脱脱不花送走的蠢操作,使得永乐时期蒙古宗主国的地位,分化蒙古的战略破产;南方丢弃交趾,朱棣苦心经营的三宣六慰-交趾-下西洋来向东南亚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破产。但是战略的收缩,换来的是上述强大国力的增长,仁宣两位皇帝最大的缺点在于在位太短,短短10年时间,虽然国力大增,但是不足以像文景一样40年,达到汉武盛世的地步。其次就是生出了叫门天子这玩意儿,本来土木之变绝不至于如此,但凡让张辅王骥蒋贵杨洪陈懋上,都足以吊锤也先。

user avatar

朱高炽监国20多年了,从朱棣做藩王开始就是储君,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还能有其他可能性

解晋的死亡有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的,在早期太宗和内阁辅臣提到了储君的问题也明令不要传播,结果这货出来就立马把消息告诉了朱高炽,你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后来解晋因为和太子太近导致了自己狱中死亡的结局,但其实就我个人来看他不冤,这人太狂了,但这个和是否更换太子关系不大,就我所知他没有想过废除朱高炽的皇储位置,不过仁宗确实过分宽仁了,朱棣最多也就有这样的评价,所以出于亲亲之谊避免无端猜测,朱棣也就在和内阁商议国是的时候提过这话而已。

如果要我说我觉得明仁宗登基挺好的,唯一没有算到的还是明宣宗在位时间太短,所以明朝执政方向转型遭到了腰斩,但明朝从明初的锐意进取变成成化之后的固守疆土是迟早要变的,土木堡属于加快了这一历程

实际上明朝土木堡朱棣也压根想不到自己的曾孙会这么坑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继位人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朱棣本人能从叔叔手中夺取皇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非凡的政治手腕。然而,在他统治的后期,他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谁才是最适合继承他宏伟事业的儿子?朱棣有几个儿子,其中最有可能继承大统的,无疑是他的嫡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明仁宗朱.............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咱们聊聊朱标要是没早走,朱棣这老弟到底会不会跟亲哥较劲这桩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看看朱标这个人。朱元璋这老爹,那可是从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手段铁腕,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能者上位”的基因。他之所以立朱标为太子,不是因为朱标是长子,而是因.............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如果太祖朱元璋能预知“靖难之役”的发生,他定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稳固皇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摆在那里。首先,从根源上说,朱元璋最需要解决的是朱棣这颗“定时炸弹”。他不可能简单地将朱棣杀掉,那样太血腥,而且.............
  • 回答
    要解答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是否祭拜过明孝陵,咱们得先弄明白明孝陵是哪儿,以及谁是朱棣。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就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朱元璋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洪武盛世。而朱棣,就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后来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那么,朱.............
  • 回答
    朱棣的孩子,特别是早年出生的几个,确实多数出自徐皇后之手,这背后当然有他们夫妻二人深厚情谊的因素,但如果要说“基本都是”因为恩爱,那就有些过于简单化了。首先,徐皇后,也就是后来的仁孝文皇后,她确确实实是朱棣的原配夫人,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徐皇后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那个年代.............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说。如果当年那位“削藩”的建文皇帝没有丢掉皇位,他真的能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吗?这事儿吧,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不像他那位老爷爷朱元璋那样.............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年),其朝中确实存在一些军事将领,但整体上与朱棣(明成祖)的军事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建文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1. 李景隆 身份:建文帝的弟弟,原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后被建文帝削职。 能力:李景隆在建文帝初期.............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明朝的皇帝们,在追溯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统治合法性时,对于“开国祖宗”的归属感,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具体到某位皇帝的个人经历和政治考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作为“开国祖宗”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且无法撼动的。朱棣的地位则更加特殊,他是一位“创业君主”,.............
  • 回答
    如果将朱棣(明成祖)替换为朱元璋(明太祖)作为皇帝,是否能打败建文帝(明惠帝)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的澄清1. 时间线错误 朱元璋(13281398)在位期间(13681398),其子朱棣(13661424)当时只是藩王.............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朱棣真的能再多活两三年,并且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不幸病逝,那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确实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得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说起。史书上对朱高炽的身体记载,一直是他肥胖且行动不便,体质相对孱弱。虽然他最.............
  • 回答
    朱婷,这位中国女排的旗帜性人物,确实让很多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些熟悉的轮廓,尤其是在提到“史上最佳”或“领袖”这些标签的时候。将她与篮球界的勒布朗·詹姆斯或是迈克尔·乔丹相提并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在各自领域里所展现出的统治力、影响力以及那种近乎完美的个人能力。朱婷与勒布朗·詹姆斯:相似的.............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这场景,可真是比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还要精彩三分,也更加血腥残暴。把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这四位千古枭雄扔进一间密室,只准一人活着出来,这可不是比谁能写诗填词,而是比谁的手段更狠辣,谁的生存意志更顽强,谁的脑子转得更快。首先,咱们得分析分析这四位爷的性子和过往。刘邦: 汉高祖。早年是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