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时期,缩边、弃交趾的政策固然令人诟病,但是不要忘了仅仅十年的仁宣之治,带来了一个怎样强大的明帝国
1438~1449的麓川之役,明朝先后抽调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等地数十万兵于云南,征讨麓川,打到伊洛瓦底江一带,靖远伯王骥立石表“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而在1444~1450年的叶宗留、邓茂七的大起义,波及福建、浙江、江西数省,达到十数万人的规模,明廷由陈懋最终镇压,动员兵力至少数万。
1438~1448年,明朝同时在北方进行了亦集乃、丰州白塔、以克列苏三次北伐,王骥、蒋贵、石亨、杨洪屡屡击败蒙古
在1438~1450年间,西南征麓川,东南镇起义,北方伐蒙古,三线作战的同时,还能在1449年有能力派20万大军交给绰罗斯•骑朕和王振挥霍,这样一个帝国,国力说是古典帝国时期的顶峰应该并不为过。
仁宣两位皇帝,固然破坏了明成祖留下的战略:没能分化,阻止瓦剌统一蒙古,在太平求援时置之不理,甚至有把脱脱不花送走的蠢操作,使得永乐时期蒙古宗主国的地位,分化蒙古的战略破产;南方丢弃交趾,朱棣苦心经营的三宣六慰-交趾-下西洋来向东南亚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破产。但是战略的收缩,换来的是上述强大国力的增长,仁宣两位皇帝最大的缺点在于在位太短,短短10年时间,虽然国力大增,但是不足以像文景一样40年,达到汉武盛世的地步。其次就是生出了叫门天子这玩意儿,本来土木之变绝不至于如此,但凡让张辅王骥蒋贵杨洪陈懋上,都足以吊锤也先。
朱高炽监国20多年了,从朱棣做藩王开始就是储君,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还能有其他可能性
解晋的死亡有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的,在早期太宗和内阁辅臣提到了储君的问题也明令不要传播,结果这货出来就立马把消息告诉了朱高炽,你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后来解晋因为和太子太近导致了自己狱中死亡的结局,但其实就我个人来看他不冤,这人太狂了,但这个和是否更换太子关系不大,就我所知他没有想过废除朱高炽的皇储位置,不过仁宗确实过分宽仁了,朱棣最多也就有这样的评价,所以出于亲亲之谊避免无端猜测,朱棣也就在和内阁商议国是的时候提过这话而已。
如果要我说我觉得明仁宗登基挺好的,唯一没有算到的还是明宣宗在位时间太短,所以明朝执政方向转型遭到了腰斩,但明朝从明初的锐意进取变成成化之后的固守疆土是迟早要变的,土木堡属于加快了这一历程
实际上明朝土木堡朱棣也压根想不到自己的曾孙会这么坑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