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朱棣再活两三年,把仁宗熬死了,继位的会是朱高煦吗,还是效仿朱元璋传位宣宗?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朱棣真的能再多活两三年,并且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不幸病逝,那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确实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得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说起。史书上对朱高炽的身体记载,一直是他肥胖且行动不便,体质相对孱弱。虽然他最终顺利继位,并且在位期间展现出了仁厚的政治才能,但若是在朱棣还在世时就因病去世,这无疑会给朱棣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最有可能面临的继承人选择,无非是他的两个有力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高煦。这位燕王,是朱棣的次子,以勇武好战著称,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朱棣的喜爱和倚重。他的性格张扬跋扈,渴望权力,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朱棣晚年,朱高煦也一直在外地任职,并且有自己的势力,这使得他在继承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至少在朱棣的心中,他可能比更文弱的朱高燧更能继承他的“马上得天下”的精神。

然而,朱高煦并非没有明显的缺点。他的性格冲动,好大喜功,而且与他的长兄朱高炽相比,他在政治上的老练和耐心都相差甚远。朱棣自己是依靠武力夺取皇位的,他或许会欣赏朱高煦的勇猛,但他也深知统治江山需要的是稳健和智慧。如果朱高炽早逝,朱棣在临终前,或许会仔细权衡朱高煦的勇猛与他的冲动之间的利弊。

接着,我们看看朱高燧。他是朱棣的第三子,同样有军功,但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似乎不如朱高炽和朱高煦。他的野心和能力,相较于朱高煦,似乎也略逊一筹,而且他的性格中似乎也没有那种非要争夺皇位的决绝。

现在,关键在于朱棣在面临长子突然病逝时的选择。

一种可能性是,朱棣会遵从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即使朱高炽不在了,他会考虑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这个孙子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在朱高炽继位后,就被立为太子,这说明朱高炽本人及其父亲朱棣,都对朱瞻基寄予厚望。如果朱棣在朱高炽去世后,觉得朱高煦的品行和能力不足以承载大统,而又希望延续皇室的稳定,那么效仿朱元璋传位给孙子的模式,选择朱瞻基,是有很大可能的。朱元璋当年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其他儿子,正是出于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他对这种“祖制”的参照性是了解的。

另一种可能性,也是更直接的,就是朱棣直接选择朱高煦继位。如果朱棣对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和他的“勇猛”有着极深的认可,并且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一位更加强悍的君主来巩固皇权,他可能会冒险将皇位传给朱高煦。毕竟,朱棣本人就是通过武力夺取的皇位,他对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而且,朱高煦一直在朱棣身边,更容易得到朱棣的直接影响和培养,他的政治手腕或许在朱棣看来,也并非不可雕也。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朱高煦的局限性。他的性格缺陷实在太明显了,好勇斗狠,容易冲动,缺乏政治远见。如果朱棣选择了他,很可能预示着大明王朝将迎来一段充满动荡的时期。朱高煦继位后,很可能会大肆剪除异己,重用自己的党羽,这与朱棣晚年逐渐显露出的稳定统治的倾向,可能会有所出入。

那么,朱棣是否会“效仿朱元璋传位宣宗”呢?这里面的“宣宗”指的是朱瞻基。这个选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朱棣如何看待朱高煦和朱瞻基。如果朱棣认为朱高煦的能力和品德都远逊于朱瞻基,并且他深知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一个好大喜功、缺乏稳重之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那么他极有可能选择跳过朱高煦,直接传位给他的孙子朱瞻基。这在当时并不是没有先例,而且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这种“越位”传位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但我们也不能低估朱棣本人对权力的掌控欲和对儿子们的感情。如果朱棣真的认为朱高煦更有能力担当大任,或者他对朱高煦有某种特殊的愧疚,他也可能力排众议,将皇位直接传给朱高煦。

总而言之,如果朱棣多活两三年,而仁宗朱高炽不幸早逝,皇位继承的局面会非常微妙。

朱高煦继位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他是朱棣的次子,且深受朱棣的喜爱和信任,并在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朱棣本人就是武将出身,可能更看重朱高煦的勇猛。
效仿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瞻基)的可能性:也相当高。这取决于朱棣对朱高煦的真实评价,以及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考量。如果朱棣认为朱高煦的能力和品德不足以担当大任,而朱瞻基又表现出可塑性,那么他很可能会选择这一条道路,以避免未来出现更大的动荡。

最终,谁会继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朱棣在最后这两年里的个人判断、对两位儿子的深入观察、以及他对国家未来的规划。他可能出于对儿子的宠爱而倾向朱高煦,也可能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感而选择朱瞻基。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假设,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机会,很简单,像李世民朱棣这种靠造反政变上台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子孙后代有样学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你能靖难我不能靖难吗?

为了后代江山稳定,一定会不遗余力的维护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都啥样了都不肯放弃。实在不行了,也只能在嫡子两个里面挑。

user avatar

继位的只可能是宣宗朱瞻基,基本没有丝毫其他可能。

效仿朱元璋?

很多人实在是大大低估了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和看重。

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重视和悉心培养是非常早、非常全面的,这远不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不得已选择的替补选手朱允炆能比的。

实际上,朱棣对于朱瞻基,既有一个皇帝对未来继承人的欣赏、看重和寄予厚望,又有一位爷爷对嫡亲孙子那种骨肉至亲的喜爱。

今天我就来好好讲讲朱棣和他的好圣孙朱瞻基之间的爷孙情。

其实我在这个回答下讲朱棣对他的太子朱高炽是如何委以重任——命其监国,将天下军国重任托付给他的时候,就提到了朱棣还同时在着手培养朱瞻基,逐渐给朱瞻基放权。

比如永乐八年朱棣亲征漠北,命太子朱高炽于南京监国,同时命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全权处理北京衙门事务。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多大呢?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二月初九,永乐八年(1410)二月初的时候才刚满11周岁。

永乐八年二月戊戌(二月初一日),朔,命皇长孙瞻基留守北京,命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议留守北京事宜。
庚子(二月初三日),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
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如遇万寿圣节,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长孙具色服于丹陛上行礼,文武官具朝服于北京行部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诣北京进贺,四夷朝贡俱送南京礼部,启皇太子施行。
其文选,行在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及北京行部所属衙门,如有缺员应除补者,五品以上,行在吏部移咨南京吏部启皇太子选补,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及对品改用常选官拨用吏典,俱循例启皇长孙施行。
其武选,行在五军都督府及行后军都督府所属衙门,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启皇长孙施行。自余非常选者,启皇太子斟酌行之。
一、内外官吏军民有犯,所司启皇长孙施行,若皇亲有犯,小事令其在家听候,所司启皇太子待报施行,若所犯情重及干谋逆者,即时拘执,先命皇亲会问,若事未当及犯人不服,乃命公侯伯六部五府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毕,将所伏情犯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其王府护卫指挥及长史有犯干恶逆者,先行收问,然后启皇太子。自余有犯,启皇太子待报收问。其行在刑部、都察院,北京刑部议拟囚人应死者,监候启皇太子待报施行,余悉启皇长孙裁决。
从之。

在前面的那个回答里我已经说明了,朱棣给朱高炽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如果说监国太子朱高炽是副皇帝,那么皇长孙朱瞻基就是副副皇帝。

相比于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行军作战而更擅长文治、处理国家庶务的朱高炽,本身更热衷于征战的朱棣可能更喜爱这个长孙朱瞻基,不仅早早地就让他参与政务,还经常让朱瞻基随侍左右,同他一起出征作战,爷孙俩完美体现了什么叫隔代亲。

一、册封为皇太孙之前——皇长孙朱瞻基

实际上朱棣对这个好圣孙的培养非常早,甚至朱瞻基和爷爷朱棣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和父亲朱高炽还要多。

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闰十一月,朱瞻基当时还不满五周岁,朱棣就命人将其送至北京,他要亲自养育。

永乐元年闰十一月癸亥(闰十一月二十日),皇长孙奉命至自北京,赐其从官指挥顾能等钞有差。

到了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朱瞻基八岁,朱棣就命其出阁就学,老师是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院待诏鲁瑄、郑礼等人。

姚广孝是谁?称得上是朱棣夺取天下的最大谋臣,是朱棣最为信任的“军师”,足可见朱棣对朱瞻基的重视和喜爱。

永乐五年四月辛卯(四月初七日),皇长孙出阁就学,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称贺,毕,上召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院待诏鲁瑄、郑礼等谕之曰:人之学问,常以先入之言为主,朕长孙天资明睿,尔等宜尽心开导,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日与讲究,浸渍之久,涵养之深,则德性纯而器识广,他日所资甚大,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也。
广孝等稽首受命,赐金织罗衣各一袭,命大官给旦暮酒馔。
四月甲午(四月初十日),召前礼部仪制司郎中兼右春坊右赞善李继鼎至,复以为右赞善,命侍皇长孙说书。继鼎以病免归岁余,至是上念藩邸旧人,复召用之。

而且朱棣是怎么说的,让姚广孝教朱瞻基可以经纶天下的帝王之学,“朕长孙天资明睿,尔等宜尽心开导,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日与讲究,浸渍之久,涵养之深,则德性纯而器识广,他日所资甚大,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也。这些话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到了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又下旨让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姚友直等内阁、部院、东宫重臣辅导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六年十一月甲寅(十一月初十日),命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司经局洗马姚友直等官辅导皇长孙,仍赐敕谕曰:
朕惟令德所成本乎天赋,养正之学实弘圣功,故有聪明纯一之资,必有诗书礼乐之教,所以充其德性而广其器识也。朕嫡长孙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年未一纪,体具志宁,动必中规,言必合道,好学之笃,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心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得中,斯实宗社之灵。上天锡庆,笃生异质,以福佑天下,而基命于无穷。然宏材之建,必由匠石之功,圭瓒之成,必假琢磨之力。卿等皆茂简德艺,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同志,辅导于成,推广仁义道德之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创业守成之难、生民稼穑之事,朝夕讲论,以涵养本源,恢弘智量,充其盛大之器,以为宗社生民之福,国家有无穷之休,卿等亦有无穷之闻。钦哉。

朱棣还专门强调朱瞻基是他的“嫡长孙”,对他大加赞美,这些夸耀之词,显示了朱棣对他的喜爱之情,像“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得中,斯实宗社之灵”、“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同志,辅导于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创业守成之难、生民稼穑之事”这些话,基本是明确说了以后是要让朱瞻基以后接朱高炽的班。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征漠北。出征前又敕夏原吉辅导皇长孙,而且明言今后“绍承有赖,尔亦与有光荣”:

二月辛丑(二月四日),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导皇长孙,敕原吉曰:朕长孙虽今幼龄,而克勤学问,正当涵养德性,充其大器。尔其勉尽乃心,朝夕辅导,俾智识益广,道德有成,将绍承有赖,尔亦与有光荣。钦哉。赐原吉米二十石、钞一千贯,仍命兼行在吏、户、兵三部事。

在朱棣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朱瞻基确实着手处理了一些政务,这里不再详谈。

十月,朱棣担心朱瞻基因自小生长深宫,以后会不知民间疾苦,所以专门让人编了《务本之训》,内容主要就是民情风俗及田野农桑勤劳之事,以及太祖创业之难,及往古圣贤之君昏乱之主兴亡得失,教导朱瞻基以后怎么当一个好皇帝。朱棣可谓是用心良苦。

十月癸卯(十月初十日),《务本之训》成。时上以皇长孙生长深宫,欲其知稼穑之艰难,因巡幸北京以侍行,使历观民情风俗及田野农桑勤劳之事,而知国用所需皆出于此,为民上者宜加悯恤,且举太祖高皇帝创业之难,及往古圣贤之君昏乱之主兴亡得失可为鉴戒者,以致饬励之意。书成,名《务本之训》云。

二、皇太孙朱瞻基

永乐九年十一月初十日,朱棣直接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一锤定音。

永乐九年十一月丁卯(十一月初十日),上御奉天殿,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冠于华盖殿。

在这以后,皇太孙朱瞻基三代继承人的位置可谓是稳固的很,他多次随同朱棣亲征,长期随侍左右,处理军务、民政的能力都经过长期的历练,得到了朱棣的认可。

尤其是因为朱棣的个人喜好,他更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今后能文武并举,不要忘了祖宗是马上打来的天下,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如永乐十年八月,从天下挑选勇健有武艺的壮士充当朱瞻基的随从,令其学问之暇兼讲武事。

永乐十年八月丙辰(八月初四日),上谓兵部尚书金忠等曰:皇太孙年长有志略,朕令其学问之暇兼讲武事,其遣人往直隶应天府及江北凤阳、滁、和等府州、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境内选民间子弟年十七至二十勇健有才艺者,官给路费廪食,送京师俾充随从。

十月,又命皇太孙于方山演武。

永乐十年十月丁卯(十月十五日),命皇太孙演武于方山。是日甘露降方山,遂采以进,群臣表贺。

当然,对文治也没有放松,朱棣不断挑选有才行的文士为皇太孙说书:

永乐十年八月癸酉(八月二十一日),擢翰林院庶吉士刘翀为礼科给事中,同吏科给事中张瑛、国子监学录王让侍皇太孙说书。
上曰:朕闻让孝于其亲,故擢用之。

永乐十一年的端午节,按照汉族的传统,朱棣带着皇太孙去东苑击球射柳,朱瞻基击射连发皆中,朱棣很高兴,当即出了上联让朱瞻基对,“万方玉帛风云会。”

皇太孙以“一统山河日月明”对,朱棣大喜,赏赐颇丰。

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先是命行在礼部议仪注,分击球官为两朋。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毕,进皇太孙,嘉劳之。因曰:“今日华夷之人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上喜甚,赐名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遂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及钞币。

永乐十二年三月,朱棣再次北征,令朱瞻基随行,明确跟左右侍臣说他的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要带着他手把手地教导“用兵出奇之法”,使其“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

当然,也不可偏废文事,每日营中闲暇,令胡广、杨荣、金幼孜等文臣给朱瞻基讲说经史。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三月十七日),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
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
又谓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曰:“每日营中闲暇,尔等即以经史于长孙前讲说,文事、武备不可偏废。”

三月二十五,大军至宣府,朱棣于军帐中同朱瞻基谈话,考察其见识、学问,朱瞻基的应对让朱棣很满意。在场侍臣都称其将来必为“太平天子”。

三月戊戌(三月二十五日),驻跸宣府,上坐帐中,皇太孙侍侧,上从容语以前代得失事及君臣相与保全之艰,皇太孙所对皆合上意。上喜,顾谓侍臣曰:“人必务学乃能增长智识,适与长孙语,其所对悉有权度,非寻常意见所及,亦其比来学问进矣。
侍臣叩首贺曰:“太孙殿下资识超越,他日必为太平天子,宗社生民之福也。
上曰:“朕尝命东宫官属协心辅之,尔等皆须尽诚。”

三月二十七,大军从宁远镇出发,走了十多里,翻过一座山坡,草丛见突然窜出一只兔子,朱棣立即叫朱瞻基来射,一击而中,将士欢呼,朱棣自然也很欢喜。

三月庚子(三月二十七日),车驾发宁远镇,将十里许,度一山坡,草间有兔突起,过马前,上命皇太孙射之,应弦而毙,将士皆欢呼踊跃。上亦喜曰:“射虽小艺,一发即中,亦人所难。”命中官以兔付尚膳,而赐皇太孙名马。

四月二十四日,大军离开清水源,皇太孙从行,爷孙俩谈论此次出征,朱瞻基的应对又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让他很满意。

四月丁卯(四月二十四日),车驾发清水源,皇太孙从行。上于马上指示山川险易及将士之勤劳,且曰:“汝知吾所以为此者乎?”
对曰:“陛下岂为图其土地,利其资畜,而勤远略哉!顾此虏禽兽之性,虽施以天地大恩,不知感戴,暂服而遽叛,非狝薙之久亦难制。昔禹之征苗,文王之伐崇密,皆非得已也。陛下尊居天位,享四海之奉,岂不自乐?而仰劳圣躬、跋涉远外者,无非欲驱此、除此虏于遐荒绝漠,令一迹不敢近塞下,使子孙臣民长享太平之福耳。”遂下马叩头。
上叹曰:“孙之语,吾之心也。”

五月初一,大军至杨林戍,爷孙俩又谈论创业守成之事,朱棣对朱瞻基多有教诲。

永乐十二年五月癸酉(五月初一日),朔,驻跸杨林戍,上阅武之暇,皇大孙侍,语及创业守成之难,且曰:“前代帝王多有生长深宫、狃于富贵安逸、不通古今、不识民难、于经国之务瞢然弗究而至于亡者,朕常以之为戒,汝将来有嗣统之责,须勉力学问。于凡天下之事,不可不周知,人之艰难,不可以不涉历。闻见广而涉历多,自然心胸开豁,于万几之来,皆有以处之而不差矣。如此非惟不负祖宗之付托,亦有福泽被及下人矣。汝勉之勉之。”
皇太孙叩首曰:“恭承圣训,不敢不勉。”

六月初五,大军抵达三峡口,前锋已遇见虏寇,朱棣亲自率军追击,命皇太孙同行,又担心孙子的安危,专门派了铁骑五百护卫。

六月丙午(六月初五日),车驾发双泉海,次三峡口,前锋都督刘江等哨见虏众,驰报,上率师兼程而进,命皇太孙于宝纛同行,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六月初七,大军至忽兰忽失温,遇虏大军,与之大战,明军先充分发挥火器优势,然后率骑兵猛冲,大败虏寇,斩获颇多。

当日傍晚,朱棣打算明天继续追击,皇太孙则请班师。朱棣听从了。

六月戊申(六月初七日),驻跸忽兰忽失温。是日,虏寇答里巴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率众逆我师,见行阵整列,遂顿兵山巔不发。
上驻高阜,望寇已分三路,令铁骑数人挑之,虏奋来战。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亲率铁骑击之,虏败而却。武安侯郑亨等追击虏,亨中流矢退,宁阳侯陈懋、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虏之右,虏不为动,都督朱崇、指挥吕兴等直前薄虏,连发神机铳炮,寇死者无算。
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马聚攻其左,虏尽死斗,聚被创,都指挥满都力战死,上遥见之,率铁骑驰击,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余众败走,大军乘胜追之,度两高山,虏勒余众复战,又败之,追至土剌河,生擒数十人,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
会日暮,未收兵,皇太孙遣骑兵四出觇视,知虏已败走,上始还帐中,皇太孙入见。上语以虏败之故,皇太孙叩头称贺。
上曰:“此虏尚未远,夜中尤须慎防,迟明追扑之,必尽歼乃已。
皇太孙对曰:“陛下督战勤劳,天威所加,虏众破胆矣。今既败走,假息无所,宁敢返顾乎?请不须穷追,宜及时班师。”
上从之。

永乐十三年四月,朱棣以之前挑选的幼军为基础,专门为皇太孙设置了一支亲军。

永乐十三年四月丁丑(四月初十日),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官属。初上选幼军随侍皇太孙,至是立卫,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
七月辛丑(七月初六日),上谕行在兵部臣曰:随侍皇太孙幼官,其间有孱弱者,宜别选壮锐易之。所设府军前卫指挥千百户镇抚管束幼军者,宜选用老成端正之人,庶几幼官有所视法。

永乐十五年三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汉王朱高煦三番五次作恶,多有不轨之举,终于惹恼了朱棣,遂被囚禁,打算将其废为庶人。皇太子屡次求情解救,遂令其之国乐安。

这里只说朱棣对皇太子朱高炽说的一段话:

上曰:“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他日皇太子复屡言之。
上曰:“汝若不从吾意,久当悔之。”
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

以及教导朱瞻基的一番话:

时皇太孙亦在侧,上语太孙曰:“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尔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足可见朱棣不可能改立朱高煦,以及他对朱瞻基的信重。

永乐十七年(1419),朱瞻基已满二十岁,长大成人了。从这以后,朱棣对朱瞻基的多道敕书,以及分派给他的差使,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甚至有一种即使动朱高炽都不可能改变朱瞻基即位的感觉。

永乐十七年八月癸未(八月十一日),敕皇太孙曰:尔年已长,正宜读书明理,以成大器。自古帝王莫不以读书明理为本,未有不读书明理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尔克勤学问,他日用之不穷,宗社得以永安,天下皆蒙福泽,尔勉之哉。
十二月丁亥(十二月十七日),敕皇太孙曰:立身之道莫先于孝弟忠信四者之行,立于身推而可达之于国家天下。尔为朕嫡长孙,必以此体之于身,明君臣之义,笃父子之亲,厚兄弟之爱,尽长幼之序,信以服众,仁以抚下,恕以待物,非正言不发,非正道不履,亲仁贤,远邪侫,节嗜欲,戒荒淫(戒荒淫:抱本淫作暴。),振纲纪,别淑慝,明赏罚,使人心悦而诚服,则天地、祖宗鉴悦,天下之人皆想望风采,仰尔之贤德,传尔之令名,将为国家神器之主,系宗社悠久之托,为天下生民之福。尔其勉之。
又曰:比闻出郊围猎,一军害民即惩之以法,使田里皆安,毫发无犯,人传尔之善至于北京,朕闻之甚喜,此可验尔勤学之效矣。大抵兵民相湏抚恤惟均,苟有所偏,必为所怨。今尔于此一事,使百姓知感德,军士知畏法,足为善行矣。夫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尔虽不自觉,而善名自然播之天下,将有不令而从,不言而信者矣。自今更宜夙夜勤励,读书明理,以广其智识,将来德成业就,为天下所瞻仰,亦不负朕期望之意。钦哉。

永乐十八年以后,很多祭祀活动也是朱瞻基代行,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朱瞻基已经全部参与了。

永乐十八年十月癸亥(十月二十八日),甘露降孝陵松柏,皇太孙采荐宗庙,遣人表献。
十一月癸酉(十一月初九日),冬至,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祭孝陵,命皇太孙行礼。

更典型的是永乐十九年的元旦,又逢正式迁都北京,有很多祭祀礼仪活动需要举行,于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一部分。

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正月初一日),朔,上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是日早,躬诣太庙,奉安五庙、太皇太后神主;命皇太子诣天地坛,奉安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太社太稷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礼毕,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至此,大明朝的三代皇帝,已经明确得不能再明确,就算朱棣再多活两三年,朱高炽没撑住提前去世了,也不会有任何波澜,甚至可能会比原来时空的帝位交接更平稳。

因为仁宗在世的时候又想迁都回南京,朱瞻基先被提前派去了南京,导致了皇帝和太子暂时的分离,这才起了一点风波。


最后,还想说几句,不要拿以往历史上其他的太子、太孙来揣度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祖孙三代,他们仨在打江山、征战外敌的过程中,共同经历过太多血雨腥风,朱棣是马上天子,敢于放权给朱高炽、朱瞻基,他自己更热衷于征战;朱高炽擅长文治,其执政时间也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永乐盛世至少有他的三成功劳;更不要怀疑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和看重。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朱棣真的能再多活两三年,并且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不幸病逝,那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确实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得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说起。史书上对朱高炽的身体记载,一直是他肥胖且行动不便,体质相对孱弱。虽然他最.............
  • 回答
    要探讨马皇后假如活到朱元璋死后,朱棣是否还敢“靖难”,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推测。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敢”或“不敢”,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当时的情况,以及马皇后的存在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朱棣为何会“靖难”。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围绕着“皇位继承权”和“权力真空”展开的。朱元璋这个人太.............
  • 回答
    朱棣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明朝的存续和灭亡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朱棣未迁都北京,明朝的灭亡可能不会如此迅速,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迁都北京的直接动因与战略考量1. 军事防御需求 朱棣迁都北京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初,蒙古势力在北方.............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与朝鲜的关系复杂,但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他直接出兵攻伐朝鲜的事件。若假设朱棣出兵朝鲜,需结合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朝鲜的防御能力及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动机1. 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朝鲜在明朝时期为“藩属国”,与明朝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说。如果当年那位“削藩”的建文皇帝没有丢掉皇位,他真的能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吗?这事儿吧,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不像他那位老爷爷朱元璋那样.............
  • 回答
    要说朱棣要是指挥土木堡之战,那可真是好戏连连,咱们就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别一股子科技味儿。首先得明白,朱棣是谁?他可不是成祖,那是永乐大帝。人家当年靖难之役,一把年纪愣是把侄子赶下台,那手段,那胆识,那军事才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再看看那土木堡之战时的明英宗,年轻,冲动,身边全.............
  • 回答
    燕王朱棣心头的野望,犹如潜藏在深水中的巨兽,随着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年事渐高,愈发蠢蠢欲动。他并非没有见过“玄武门之变”的先例,李世民能够将李建成、李元吉父子一网打尽,最终开创“贞观之治”,这种权力交接的方式,在某些时刻,似乎比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更加稳固、也更具效率。如果朱棣真的效仿李世民,在关键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靖难之役,朱棣挑战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如果战场上的对手换成了他的父亲,那位开创大明王朝、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那么朱棣是否还有胜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名字替换一下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剖析,就像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在揣摩“假如”会发生.............
  • 回答
    如果将朱棣(明成祖)替换为朱元璋(明太祖)作为皇帝,是否能打败建文帝(明惠帝)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的澄清1. 时间线错误 朱元璋(13281398)在位期间(13681398),其子朱棣(13661424)当时只是藩王.............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胆的假设,要是太祖爷朱元璋当年真的做出了这样的安排,那大明朝的历史走向,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琢磨琢磨,如果朱棣真的被任命为摄政,辅佐年幼的朱允炆,这其中会有多少故事,多少可能性。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会选中朱棣?虽然历史记载里,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疼.............
  • 回答
    咱们聊聊朱标要是没早走,朱棣这老弟到底会不会跟亲哥较劲这桩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看看朱标这个人。朱元璋这老爹,那可是从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手段铁腕,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能者上位”的基因。他之所以立朱标为太子,不是因为朱标是长子,而是因.............
  • 回答
    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明朝的历史发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种假设需要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推演。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朱元璋传位的可能性分析1. 年龄与健康状况 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时年仅64岁,而朱棣当时14岁(1381年出生),远未达到成年。若朱元璋在朱允炆(1.............
  • 回答
    如果朱允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取代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其统治政策和历史走向将与朱棣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历史结果: 一、政治格局:中央集权与藩王矛盾1. 削藩政策的延续与风险 朱允炆的改革核心是削弱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如果他成功.............
  • 回答
    如果蓝玉活着,朱棣是否敢反叛,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逻辑推演: 一、蓝玉与朱棣的关系:权力结构中的关键节点1. 蓝玉的地位与作用 蓝玉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受封“凉国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在靖难之役中曾参与对抗朱棣的军.............
  • 回答
    从靖难到革新:一位明朝皇帝的近代化蓝图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的身上烙印着征服者的勇猛,却也隐藏着变革者的锐气。如果我一觉醒来,便是这永乐大帝,握着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心中激荡的,将不仅仅是巩固皇权、威震四海的宏图,更有一股渴望将这古老帝国推向一个全新时代的冲动——一个能够与世界文明接轨,焕.............
  • 回答
    穿越回明朝,若是成了朱元璋或朱棣,这绝对是一个能让历史拐弯的机会。咱们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光环”,就脚踏实地地想,以他们二位的魄力、眼光和手腕,再加上我们现代人关于地理、技术和管理的知识,能不能硬生生给大明开启一个“大航海时代”,甚至把目标定在发现并移民美洲?这事儿,细细道来,还真有几分可行性,但绝.............
  • 回答
    如果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没有早逝,朱棣是否敢发动靖难之役,需要从多个历史背景和权力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推理过程: 一、朱标的地位与权力基础1. 朱标的政治地位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起被立为太子,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朱元璋晚年对朱标极为信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趣味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朱棣个人的性格特质。如果朱标没有死,并且对藩王进行了“削藩”,朱棣是否会造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推演:一、 朱标的性格与统治风格对削藩的影响首先,朱标的性格是关键.............
  • 回答
    这盘棋可真是够乱的,而且个个都是狠角色,你这当皇帝的压力可不小啊!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老朽就跟你捋一捋,看看咱们怎么把这个局面盘活,顺便把这几个搅局的安抚好。首先,咱们得明白眼前这局面有多复杂。 你母后武则天: 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娘娘,她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权力欲和政治手腕那是炉火纯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