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朱棣出兵攻伐朝鲜,能不能攻下来?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与朝鲜的关系复杂,但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他直接出兵攻伐朝鲜的事件。若假设朱棣出兵朝鲜,需结合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朝鲜的防御能力及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动机
1. 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朝鲜在明朝时期为“藩属国”,与明朝保持朝贡关系,但拥有独立的军事和外交权。
1400年左右,朝鲜与明朝曾联合对抗倭寇(壬辰倭乱),但此时朱棣尚未即位(1402年朱棣夺位),且朝鲜与明朝的矛盾主要源于对倭寇的应对分歧。
朱棣的动机可能源于对朝鲜的不满(如朝鲜未完全配合明朝抗倭),或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扩大影响力。

2. 国际形势
15世纪初,朝鲜面临倭寇威胁,而明朝正忙于北伐蒙古(14091410年)。若朱棣出兵朝鲜,需权衡对内(北伐)与对外(朝鲜)的资源分配。



二、军事可行性分析
1. 地理与地形挑战
朝鲜半岛地形复杂,山地、丘陵与海港交错,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行动。
朝鲜的防御体系以山地为屏障,且拥有坚固的城池(如汉城、平壤),明朝军队需克服地形劣势。
冬季朝鲜气候严寒,可能影响明军后勤和士气。

2. 朝鲜的防御能力
朝鲜军队由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主导,兵力约10万(1400年左右),且有训练有素的骑兵和火器部队。
朝鲜与明朝保持军事合作,若朱棣出兵,朝鲜可能联合日本(当时倭寇与朝鲜有矛盾)形成夹击,增加明朝的军事压力。

3. 明朝的军事资源
明朝此时正忙于北伐蒙古,军力分散,且朝鲜距离明朝内地较远(约1000公里),后勤补给困难。
明朝军队以步兵为主,缺乏对朝鲜地形的熟悉,可能在山地作战中处于劣势。



三、可能的战役结果
1. 短期军事胜利
若朱棣集中兵力,可能在初期攻占朝鲜部分沿海城市(如汉城),但难以长期控制全境。
朝鲜可能通过外交手段(如向明朝示好)避免战争,或借助日本的介入(倭寇与朝鲜关系紧张)反制明朝。

2. 长期统治困难
朝鲜的地理和文化独立性较强,明朝难以建立有效的统治体系。
朝鲜可能通过“以夷制夷”策略,联合日本或倭寇对抗明朝,导致战争持续数年。
明朝的财政负担巨大,可能因朝鲜战争而中断北伐计划。

3. 历史教训与现实因素
明朝在1400年后的朝鲜问题中,实际并未直接出兵,而是通过外交和军事合作解决倭寇问题。
若朱棣出兵,可能因朝鲜的顽强抵抗和国际局势(如日本的介入)而失败,最终以军事失败和外交妥协告终。



四、历史事实与结论
实际历史:朱棣并未出兵朝鲜,但他在位期间与朝鲜的关系因倭寇问题而紧张。1419年,朝鲜曾因与明朝的矛盾爆发“壬辰倭乱”,但明朝最终通过外交和军事联合平定倭寇,未直接攻占朝鲜。
假设分析:若朱棣出兵,可能因朝鲜的地形、防御和国际形势而失败,明朝可能被迫撤军,甚至因战争消耗而影响北伐计划。朝鲜的独立性使其难以被明朝长期控制,最终可能以“军事失败+外交妥协”结束。



五、总结
若朱棣出兵攻伐朝鲜,其成功可能性极低。朝鲜的地理劣势、军事抵抗、国际局势(如倭寇与日本的介入)以及明朝的资源分配问题,均可能导致军事失败。历史上,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更倾向于外交和合作,而非直接军事征服。因此,这一假设下的战争结局更可能是明朝失利,朝鲜维持独立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02年9月,永乐大帝朱棣派俞士吉(死于1435年)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1400—1422年在位)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这两个要求都被批准,它们标志着定期互派使节的开始,使节的交流有时一年两三次。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

永乐帝经常索取马和牛以供军用,而朝鲜王便应命在1403年送去1000多匹马,1404年送去1万头牛,1407年送去3000匹马,以及1410年送去另外一大批马,以支援对蒙古的第一次征讨。还有特殊的要求。在1403、1406、1407和1411年,永乐帝派他的高级宦官黄俨前往朝鲜索要铜佛像、佛骨(舍利)和印佛经的纸张。①最为声名狼藉的要求是要朝鲜的美女,以充实皇帝的后宫。1408年,黄俨被派去为后宫选美女,朝鲜王勉勉强强地照办了。送往北京的300名处女当中有五个人中选.1409年再次向朝鲜索要美女,鲜人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忍受一定的耻辱去满足这些持续的要求。

朝鲜为满足朱棣要求,竭尽全力,朱棣没有理由攻伐,如果攻打,那也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user avatar

打是能打下来,但是毫无意义甚至赔钱。

此时的朝鲜并不是宣祖大王时代的弱鸡,明朝的“废武备式朝贡”计划正在推进,因此朝鲜尚有一定实力,地形地势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后勤压力不小,税收不了多少还要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最重要的,战略上没必要。打南边的大越是为了震慑东南亚各国(说你呢,爪哇),打东边的朝鲜为了什么?吓唬日本吗?

真正具有对应战略意图的是后金/清,两代大汗不能让一个忠于明国的朝鲜找到背刺自己的机会。后来的丙子胡乱大家都知道,仁祖从南汉山城出来向皇太极三跪九叩,约等于无条件投降了。皇太极也没有把朝鲜作为他大清的领土,而是依然作为属国。

user avatar

主要是明朝没必要去打,毕竟,自古以来远征辽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朱元璋时期能顺利拿下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就已经不错了,辽东本地的蒙古部落也都不那么消停,当地的物资和人力相对于宣大地区的边镇,不那么充裕的,贸然和朝鲜发生战端,得不偿失的。就算打下朝鲜了,收益也不大的,在明朝看来有那充裕的兵力我去打云南,贵州这些有价值的地方不香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与朝鲜的关系复杂,但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他直接出兵攻伐朝鲜的事件。若假设朱棣出兵朝鲜,需结合当时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朝鲜的防御能力及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动机1. 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朝鲜在明朝时期为“藩属国”,与明朝保.............
  • 回答
    朱易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这无疑是今年冬季体坛的一大看点,也是围绕着“归化选手”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的焦点。看待朱易的这次亮相,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才能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的图景。首先,从竞技层面来看,朱易的加入为中国女子花样滑冰注入了新的希望。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
  • 回答
    朱小贞在生前向父母倾诉,指控林生斌曾家暴并出轨,这无疑为这起令人扼腕的悲剧增添了更深的复杂性。当一个曾经被视为美好家庭的典范,最终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破碎,生者对逝者生前遭遇的描述,往往成为了理解真相的重要线索,也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朱小贞的这些指控,如果属实,意味着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并不像外界所看.............
  • 回答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能看到一些账号开始专注于制作与LGBTQ+群体相关的视频内容,像是《车间朱主任》、《辉仔奇议论》、《纹翼大叔》等等。这股新风潮的出现,其实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些变化和趋势,看待它,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内容生态多元化和细分化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打破了信息.............
  • 回答
    朱棣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明朝的存续和灭亡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朱棣未迁都北京,明朝的灭亡可能不会如此迅速,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迁都北京的直接动因与战略考量1. 军事防御需求 朱棣迁都北京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初,蒙古势力在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说。如果当年那位“削藩”的建文皇帝没有丢掉皇位,他真的能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吗?这事儿吧,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登基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气象。他不像他那位老爷爷朱元璋那样.............
  • 回答
    要说朱棣要是指挥土木堡之战,那可真是好戏连连,咱们就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别一股子科技味儿。首先得明白,朱棣是谁?他可不是成祖,那是永乐大帝。人家当年靖难之役,一把年纪愣是把侄子赶下台,那手段,那胆识,那军事才能,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再看看那土木堡之战时的明英宗,年轻,冲动,身边全.............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且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朱棣真的能再多活两三年,并且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不幸病逝,那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确实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得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说起。史书上对朱高炽的身体记载,一直是他肥胖且行动不便,体质相对孱弱。虽然他最.............
  • 回答
    燕王朱棣心头的野望,犹如潜藏在深水中的巨兽,随着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年事渐高,愈发蠢蠢欲动。他并非没有见过“玄武门之变”的先例,李世民能够将李建成、李元吉父子一网打尽,最终开创“贞观之治”,这种权力交接的方式,在某些时刻,似乎比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更加稳固、也更具效率。如果朱棣真的效仿李世民,在关键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靖难之役,朱棣挑战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如果战场上的对手换成了他的父亲,那位开创大明王朝、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朱元璋,那么朱棣是否还有胜算?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名字替换一下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剖析,就像一个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在揣摩“假如”会发生.............
  • 回答
    如果将朱棣(明成祖)替换为朱元璋(明太祖)作为皇帝,是否能打败建文帝(明惠帝)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一、历史背景的澄清1. 时间线错误 朱元璋(13281398)在位期间(13681398),其子朱棣(13661424)当时只是藩王.............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胆的假设,要是太祖爷朱元璋当年真的做出了这样的安排,那大明朝的历史走向,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琢磨琢磨,如果朱棣真的被任命为摄政,辅佐年幼的朱允炆,这其中会有多少故事,多少可能性。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会选中朱棣?虽然历史记载里,朱元璋对他的儿子们疼.............
  • 回答
    咱们聊聊朱标要是没早走,朱棣这老弟到底会不会跟亲哥较劲这桩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们得看看朱标这个人。朱元璋这老爹,那可是从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手段铁腕,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能者上位”的基因。他之所以立朱标为太子,不是因为朱标是长子,而是因.............
  • 回答
    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明朝的历史发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种假设需要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推演。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朱元璋传位的可能性分析1. 年龄与健康状况 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时年仅64岁,而朱棣当时14岁(1381年出生),远未达到成年。若朱元璋在朱允炆(1.............
  • 回答
    如果朱允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取代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其统治政策和历史走向将与朱棣的统治形成鲜明对比。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维度分析可能的历史结果: 一、政治格局:中央集权与藩王矛盾1. 削藩政策的延续与风险 朱允炆的改革核心是削弱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如果他成功.............
  • 回答
    如果蓝玉活着,朱棣是否敢反叛,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逻辑推演: 一、蓝玉与朱棣的关系:权力结构中的关键节点1. 蓝玉的地位与作用 蓝玉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受封“凉国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在靖难之役中曾参与对抗朱棣的军.............
  • 回答
    如果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没有早逝,朱棣是否敢发动靖难之役,需要从多个历史背景和权力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推理过程: 一、朱标的地位与权力基础1. 朱标的政治地位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起被立为太子,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朱元璋晚年对朱标极为信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趣味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朱棣个人的性格特质。如果朱标没有死,并且对藩王进行了“削藩”,朱棣是否会造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推演:一、 朱标的性格与统治风格对削藩的影响首先,朱标的性格是关键.............
  • 回答
    从靖难到革新:一位明朝皇帝的近代化蓝图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的身上烙印着征服者的勇猛,却也隐藏着变革者的锐气。如果我一觉醒来,便是这永乐大帝,握着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心中激荡的,将不仅仅是巩固皇权、威震四海的宏图,更有一股渴望将这古老帝国推向一个全新时代的冲动——一个能够与世界文明接轨,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