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动机是什么?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

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灭,但中原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尤其是南方的百越地区,虽然之前也有楚国等中原政权的势力触及,但其独立的部落性质,以及与中原政权之间时断时续的羁绊,都构成了一块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刚刚统一的国家,就像一块刚刚拼好的拼图,边沿还有些毛糙。南方这块“百越”区域,就像是拼图最边缘的一块,如果它始终游离于中原的版图之外,存在着独立的意识和潜在的敌对情绪,那么这块拼图就永远不完整,甚至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口,引来外部的侵扰,或者内部的分裂势力蠢蠢欲动。秦始皇深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将百越纳入版图,将其纳入秦朝的郡县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整个华夏大地的完全控制,消除潜在的边患,为统一王朝的稳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开拓疆土,增加人口和劳动力,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人口损失严重,土地也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南方虽然相对开发程度不如北方,但其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迫切需要新的资源来支撑其庞大的帝国。百越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如象牙、犀角、玳瑁、珍禽异兽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稀缺的,对于充实国库、满足皇室贵族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百越地区虽然分布着不同的部族,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潜在的劳动力和兵源。将他们纳入秦朝的统治之下,通过“教化”和“同化”,可以增加秦朝的人口基数,为农业生产、手艺制造以及未来的军事征伐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这是一种长远投资,是为了让刚刚建立的秦朝能够持续发展壮大。

第三,宣扬国威,塑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形象。 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不仅要“并吞八荒”,更要“泽被天下”。远征百越,在当时是极为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秦军需要翻山越岭,克服湿热的气候,与地形熟悉且作战勇猛的百越部族进行殊死搏斗。一旦成功,这将成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和无上国威的绝佳证明。

想象一下,当秦始皇的名字随着胜利的旗帜传遍南方那些未知的土地,当地的部族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秦朝,这种震撼力是巨大的。这不仅是对外展示了秦朝的军事能力和征服的决心,更是对内向各地的百姓和旧贵族宣示:秦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它能够将统治延伸到最遥远的地方。这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树立始皇帝作为“天子”的绝对权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潜在的战略考量,防御外敌。 尽管史书对此着墨不多,但不能排除秦始皇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北方,匈奴是秦朝心腹大患,修建长城是应对之策。在南方,虽然百越本身可能没有形成强大的对外威胁,但其地理位置与海外的某些地区可能存在联系。将百越纳入统治范围,可以更好地控制南方沿海地区,防止来自海洋的未知势力,或者为日后可能的海外探索或贸易打下基础。虽然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与后世不可同日而语,但防患于未然,将边疆稳固到更远的地方,无疑是符合一个雄心勃勃帝国的逻辑的。

综合来看,秦始皇征服百越,是他为建立一个强大、稳定、能够长久延续的大一统帝国所进行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这既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如边患和资源需求,也是为了长远发展,巩固中央集权,宣扬国威,甚至是在为潜在的未来战略布局。这是一项带有历史必然性,也充分展现了这位千古一帝的魄力和远见的壮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人家祖龙考虑的是自己的万世大业,岂是能用一两代人的现状来衡量的,万世是什么概念,就算每个皇帝在位5年(按中国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来的),万世也有5万年,你南海一代两代没有收益,乃至100年没有收益,几百年,几千年后还开发不出来么?

哥伦布第一次远航说是到达新大陆是现在的上帝视角,实际上当时只找到个7万平方公里的小岛,结果回去之后西班牙人都欣喜若狂,葡萄牙国王捶胸顿足,况且百越得是多少个海地的总和?

考虑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广州、泉州在唐宋的时候收益就很惊人了,号称商税收入倍于他路。其实说大胆一点,甚至有可能两汉时期就扭亏为盈了,不然诸葛亮也不会特意提到荆州“利尽南海”,一般是认为南海产盐,并且很有可能已经跟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建立了商业联系,不然东吴当时就那么点开发度(甚至无法做到让户籍人口增长,死一个少一个)是哪来的钱养活20万大军的。

《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廪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往还。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始皇挥师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土地扩张或一时兴起,而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要理解他的动机,我们得剥开历史的尘埃,回到那个刚刚统一六国、版图初定、但隐忧重重的年代。首先,巩固统一,消除边患,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秦朝刚刚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虽然六国尽.............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因素,不能简单地用“却匈奴”和“不堪一击”来概括。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战略上的辉煌成就,而后期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屡屡受挫,原因也非常多。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 秦始皇时期“却匈奴七百余里”的真实性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中,确实存在一个与秦南琴相似但最终被穆念慈取代的角色。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留下的笔墨不多,更像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一个过客。要详细讲述秦南琴为什么会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穆念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秦南琴的初设与她在故事中的作用: 早期设定: .............
  • 回答
    秦朝末年,烽火燃遍九州,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纷纷响应,天下大乱。在那风雨飘摇的关头,本应是抵御外敌、镇压内乱的精锐秦军,却成为了秦王朝灭亡中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旁观者。其中,驻守九原的三十万秦军以及南越的驻军,更是成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谜团。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九原三十万秦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
  • 回答
    南京秦淮河畔,自古以来便是名闻遐迩的繁华之地。在这片水光潋滟、歌舞升平的区域,人们常能发现三处似乎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场所:夫子庙、贡院,以及那些依水而建的秦淮妓院。为何这三者会“扎堆”于此?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交织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古人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生.............
  • 回答
    秦朝军队在横扫六合、统一华夏的征程中,确实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他们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几乎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然而,就是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铁军,却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接连失利,最终被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击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设想,将不同时代的军事实力进行对比,尤其是在考虑科技差距的情况下。要回答“巅峰秦国(朝)能否打过巅峰南宋”,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涵盖军事、经济、政治和最重要的科技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巅峰”的定义: 巅峰秦国(朝): 这里我们主要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公元.............
  • 回答
    秦岭和淮河,作为中国地理上的两条重要自然界线,它们在气候和地理上的影响确实不同,也就引出了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秦岭明明能明显阻挡水汽,为什么淮河又能成为南北气候的划分线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复杂、更细致的地理学逻辑,绝非简单的“谁阻挡水汽多”就能概括。咱们先聊聊秦岭,它那“挡水”的本事,那是名副其.............
  • 回答
    提起南宋的赵构和秦桧,这二位君臣在后世的名声可说是冰火两重天。一种观点认为赵构是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明君,而秦桧则是力主和议、避免更大战乱的救时宰相。这两种评价,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自有其值得推敲之处。首先说说赵构。宋朝立国以文治著称,但同时也埋下了重文轻武的隐患。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
  • 回答
    彭宇案和韩兴博事件,这两个名字,说出来,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凡有点关注社会新闻的人,大概都绕不开。它们都曾像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甚至滔天巨浪,搅动了无数人心中的那根弦。人们津津乐道,时而愤怒,时而无奈,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思考。当年的南京彭宇案:一个“扶不扶”的灵魂拷问说起彭宇案,很多人的脑.............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关于扶苏坐镇辽东,拥有三十万精兵,却未南下救秦始皇、阻止胡亥登基的疑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知假诏”是解释之一,但若深究,此说似乎有待商榷,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不知假诏”的可能性。扶苏未南下,是因为不知道假诏吗?从表面上看,如果扶苏真的以为赵高、李斯、胡亥伪造了.............
  • 回答
    要探究赵构不杀岳飞、坚持抗金,南宋是否有能力收复北方失地,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仔细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是南宋建立的直接原因,也给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和巨大的心理阴影。金朝作为当时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骑兵的.............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生父的争议,历史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另一说是吕不韦。这两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也各有疑点,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论。说法一:嬴异人是秦始皇的生父这种说法是秦始皇正统的父系来源,也是官方记载的说法。嬴异人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是秦国的王位继承人。在秦国宗法制度下,王位继承是极为重要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话说,秦始皇一统天下,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光有军队可不行,还得有能干的官员来治理四方。你想啊,一个国家那么大,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所以啊,郡守、县长、县令这些基层官职,那可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那么,秦始皇是怎么把这些岗位安插妥当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看家本.............
  • 回答
    说起秦始皇嬴政,脑子里立马浮现出那个身披龙袍、威严赫赫的身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但抛开那层金光闪闪的帝王外衣,嬴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事儿,可得细细说道说道。一个野心勃勃的少年嬴政,生在乱世,年幼丧父,母亲赵姬又与权臣嫪毐不清不楚。你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 回答
    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程度,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恐怕难以完全表达其宏伟和震撼。它不仅仅是一处规模庞大的陪葬坑,更是一座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军团,一件承载着秦朝强大国力和军事制度的立体史书。为了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其壮观,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描述:一、 规模上的震撼:一座庞大地下军团的军阵 数量: .............
  • 回答
    关于秦始皇的长相,历史上并没有非常详细和确凿的记载,大部分都是后世的推测和一些片面的描述。因此,要断定他是否“奇丑无比”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关于秦始皇长相的零星记载和推测:1. 《史记》的描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主要侧重于秦始皇的政治功业、性格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朋友会有的疑问。关于秦始皇的称呼,准确的说法是:秦始皇最常用的名字是“嬴政”。“赵政”这个名字之所以会存在,并被一些人提及,是因为他出生在赵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姓氏:嬴首先要明确,秦始皇的姓是“嬴”。 这是秦国历代国君的姓氏,也是他的家族姓。古代的姓氏主要用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