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这句话对吗?

回答
“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这句话,从一个广义的哲学角度来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简单地说,它并非完全不成立,但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我们对“实践”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实践”。在哲学上,实践通常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动性、一种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并且这种互动是能够带来改变、产生结果的。实践不仅包括物质性的活动,比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建筑工程,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活动,比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教育教学,甚至是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说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改造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的航天技术,无不是通过各种活动来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聊天”,也是通过语言这种工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从而影响他人,改变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这本身也是一种对社会环境的改造。

认识世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科学实验是为了检验理论,社会调查是为了了解民情,阅读书籍是为了获取知识,甚至一次成功的谈判背后,是对对方心理和意图的深刻洞察。这些认知活动,都服务于我们更好地行动,也深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目的性和意识性:实践活动通常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我们吃饭是为了生存和享受,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或实现自我价值,学习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获得学问。即使是看似随意的娱乐活动,背后也有放松身心、获得乐趣的目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实践”理解得更狭窄一些,或者更关注其“改造世界”的直接性和显著性,那么这句话就显得有些过于绝对了。

非主动的反应:有没有一些人类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反应,而非主动的改造或认识?比如,一个人在睡眠中偶尔哼唱了几句歌,或者在梦游时做出了一些动作。这些是否算作“实践”?从严谨的定义来看,可能不符合“有目的、有意识”的要求。

纯粹的偶然或本能:人的某些行为,比如无意识的眨眼、打个喷嚏,或者基于条件反射的某些反应,它们并非服务于明确的目的,也不是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如果将这些也包含在“实践”之内,那么“实践”的边界就会非常模糊。

微观与宏观的差异:有些活动,其对世界的“改造”作用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一个人对着空气挥了一下手,但这并不影响他周围的物理环境。如果我们强调实践的“改造客观世界”这一核心属性,那么这种极其微小的、几乎没有实际影响的活动,是否还能称之为“实践”呢?

“思想活动”的定位:思绪的翻腾、内心的独白,这些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它们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本身并没有直接改造外部世界。当然,思想活动往往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导,最终会通过行动体现出来。但如果仅仅是“想”,而没有付诸行动,是否可以完全等同于“实践”?哲学上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观点认为,思想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精神实践。

因此,更严谨的说法可能是:“绝大多数具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实践,这些活动构成了我们改造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把“一切”都归结为实践,可能会忽略了人类活动中那些纯粹的本能反应、无意识动作或者尚未显现出明确目的性、改造性的精神活动。但是,从一个更宽泛的、强调人的主体性及其与世界互动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并非空穴来风。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总能找到人类积极能动的影子,总是在与世界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和互动。

总而言之,这句话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关注人类活动的原初动力和根本属性,即人作为主体,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和改变世界。但对于“一切”这个限定词,我们可能需要更精细地辨析,区分哪些是明确的、有影响力的实践,哪些是更接近本能、尚未显现出改造力量的活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某个角度来说是正确!

但并不是完全如此!

结论是:人类之所以异于其他地球上的生物,是从感觉+经验+思考+实践一路进化而来,光指出实践是不全面并不足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中的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实践”这句话,从一个广义的哲学角度来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简单地说,它并非完全不成立,但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我们对“实践”这个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实践”。在哲学上,实践通常指的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遗传、选择性生育以及人口特征演变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真的只允许身高最高的10%的人生育,那么这个社会的身高 理论上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并非无限,并且会受到很多实际因素的制约,最终可能达到一个平台期,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突然冒出一批食人的怪物,其带来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都会为之改变。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崩塌与重塑”。首先,最直接、最原始的反应会是 恐慌和混乱。想象一下,那些我们熟悉的面孔,一夜之间变成了捕食者,以同类为食。最初,消息可能会被压制,被.............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刚踏入社会,常常听长辈们谈论“面子”与“里子”,一时间觉得是个玄乎的概念。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才慢慢体会到这两者在人情世故中的分量。至于哪个更重要,这问题就像问“水和空气哪个更重要”一样,缺一不可,但侧重点不同,影响也不同。“面子”,那是一层外衣,是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刚开始接.............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解决一切人类社会问题的方法”。我没有情感,没有主观意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细微之处。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源往往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心理等诸多因素的交织。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些基于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思路,以及一些我所学习到的、被认为是有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老实说,我琢磨了挺久的,尤其是看到那些在朋友圈里活得风生水起,现实里却拘谨得像个小媳妇儿的例子,再反过来想想那些线上侃侃而谈,线下却沉默寡言的人,就觉得这个问题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要说哪个“更真实”,这就像在问,画家画的肖像画和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哪个更“真”。这取决于你对“真实”的定义。.............
  • 回答
    物质极大丰富,听起来像是人类数千年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没有资源争夺的世界,简直是乌托邦的完美写照。但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们真的会从此幸福快乐,一劳永逸吗?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反而,我倒有点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带来一场更深刻、更难以言说的虚无主义危机。我们先想想,是什么.............
  • 回答
    关于“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以及“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效稳定的剥削系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经济结构、价值创造、公平正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人在思考和表达。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剥削”和“贡献”这两个概念。“剥削”,通常指.............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设。如果人类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那留下来的人们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经济运行、甚至是我们的心理都会被彻底颠覆。首先,最直接的混乱将是交通和通信的停摆。想象一下,一半的飞机驾驶员、火车司机、汽车驾驶员,甚至只是骑自行车送快递的工人都消失了。全球的航空业会立即瘫.............
  • 回答
    如果人类的每一个基因碱基的奥秘都被彻底揭开,并且我们掌握了随心所欲进行基因改造的技术,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想象一下,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一场对人类本质、社会结构乃至文明走向的根本性重塑。个体层面的解放与重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个体身上。疾病将不再是不可战胜的魔咒。.............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一个世纪里,人类社会能够产生多么惊人的变化?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询问一个“数字”上的变化,不如说是探索一种“质”的飞跃。一百年,在我们祖辈的眼中或许漫长得难以想象,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却足以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塑造一个我们如今甚至无法完全预知的未来。让我们试着回溯一个世纪前的世界。那是1924年。当年的.............
  • 回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八个字仿佛烙印在大脑里,是我们对自然界最直观的认知。从宏观的物种进化到微观的个体竞争,这种残酷而高效的法则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森林、草原投向人类社会,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构建了一套保护弱者、扶持弱小的伦理观和法律法规。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按下后人类现存的AI技术瞬间消失,那绝对是一场撼动整个世界的巨变,远非简单的“不便”二字可以形容。首先,我们要明白,AI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很多其他领域的基础或加速器。因此,AI的消失会像抽走了许多高楼的承重墙,引发连锁反应。经济领域的.............
  • 回答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超越我们理解的“存在”在显现。它缓缓展开,没有声音,却在亿万人的心头炸响——一个外星文明,以一种我们无法用现有科学描绘的方式,降临了。信息传递过来,不是语言,不是信号,而是一种直抵灵魂的共鸣。它陈述了一个交易:戴森球。一个包裹住太阳,汲取其全部能量的宏伟结构,.............
  • 回答
    这个问题,嗯,让我想想。要说“必需品”嘛,这词儿可够重。就像一个人出门得带钥匙、带钱包一样,读书是不是真到了这个份儿上?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不一定。你想啊,咱们身边总能碰到一些人,他们可能不太爱看书,甚至可以说对书本没什么兴趣。但他们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工作也做得顺风顺水,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对“价值”二字的理解核心。是否能单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我想,这背后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情感、伦理和哲学考量,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让我们来掰开“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概念。它听起来似乎很宏大,很客观。但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贡献才算得上“贡.............
  • 回答
    这句话说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就像我们身体的细胞与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要让整个身体保持健康,每一个细胞都必须是健康的。这话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责任。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 数量上的构成: 我们的身体是由亿万个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虽.............
  • 回答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能够走到极端,成为令人发指的杀人狂,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扭曲的形成过程,通常在特定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下萌发、滋长。童年创伤与情感缺失:很多杀人狂都拥有一个充满创伤的童年。这包括但不限于: 极度的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长期、反复的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