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一个人类社会中,只有身高最高的10%的人有权生育,那么这个社会的身高会一直增长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遗传、选择性生育以及人口特征演变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真的只允许身高最高的10%的人生育,那么这个社会的身高 理论上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并非无限,并且会受到很多实际因素的制约,最终可能达到一个平台期,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身高很大程度上是 遗传 的产物。当然,后天的营养、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身高,但最基础的“潜力”是基因决定的。身高是一个 多基因遗传 的性状,这意味着有很多基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最终身高,而不是单一基因就能说了算。

当社会实施了“只有身高最高的10%的人有权生育”的政策时,这本质上是一种 强烈的定向选择。我们想象一下,在任何一个正常人群中,身高是遵循一个大致的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身高都在平均值附近,少数人非常高,少数人非常矮。

如果只允许最顶端的10%生育,这意味着我们将 系统性地、大幅度地提升下一代人群的平均身高基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父母如果都属于身高最高的10%,那么他们传递给你的身高相关基因,大概率是那些“有利于长高”的基因。而那些身高低于平均值的人,他们的“长高基因”就很难传递下去。

所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代人的平均身高,因为选拔机制的存在,都会比前一代 更有可能 获得更高的身高基因组合。这就像一个筛子,只放过最高的那部分人,把他们优良的“长高因子”下一代。

那么,身高会一直增长下去吗?

这里就需要加入一些现实的考量了:

1. 基因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身高差异都是由我们现在已知的基因决定的。很多基因对身高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且可能存在 基因的上限。就像一个种子的生长潜能是有限的,你给予它再好的养分,它也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这里不是说人能长成树)。可能存在生理上的限制,比如骨骼生长的成熟速度、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等。即使基因非常有利于长高,身体的生物机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天花板”。

2. 基因的混合与重组: 遗传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父母双方的基因会以复杂的组合方式传递给子女。即使父母双方都非常高,子女的身高也可能因为基因的随机重组而出现波动。有时候,即使是基因非常“优秀”的组合,也可能产生身高不如预期的后代,反之亦然(虽然在这种政策下可能性较低)。

3. “最优”人群的定义: 谁是“身高最高的10%”?这个定义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模糊性。是男性平均身高?女性平均身高?还是整体的平均身高? 如果是根据整体平均身高来选拔,那么男女之间身高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问题。

4. 潜在的副作用与基因漂变:
其他性状的牺牲: 基因就像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 基因连锁,也就是说,某些基因常常会一起传递。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某个性状(身高),很可能会 无意中 也会传递或选择上一些与身高 无关 但也 同时 存在于这些高个子身上的其他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例如,某些与高血压、特定疾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如果碰巧和高身高基因连锁,那这个社会未来可能就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这种极端的选择性生育会 大幅度降低 人口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于物种的生存和适应至关重要。当人口的遗传构成变得越来越单一时,一旦出现某种新的环境压力(例如一种新的疾病),这个社会就可能 整体上更容易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大部分人的基因构成相似,对同一问题的反应也可能相似,缺乏“多样性”的抵抗力。
“超高”人群的生理负担: 极度高大也可能伴随着生理上的挑战,比如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骨骼磨损等问题。

5. 代际效应与平台期: 即使身高基因在不断筛选,但由于基因的组合和生理上限,身高增长可能不是线性的。可能会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然后由于上述各种因素,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最终 趋于一个平台期。也就是说,可能一代比一代高,但增长的幅度会越来越小,直到达到一个瓶颈。

举个例子来更直观地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一片种子上,想要培育出果实最大的苹果树。你每年都只挑选苹果最大的那10%的树的种子来种。最初,你会看到苹果的平均大小确实在增加。但很快,你可能会发现,虽然苹果变得更大了,但树的整体生长似乎受到了一些限制,而且你可能发现,这些大苹果树的叶子颜色也变了一些,或者对某种病虫害的抵抗力变弱了。

结论:

所以,如果一个社会实施这种政策, 身高在初期确实会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这种增长 不太可能无限持续下去。生理和遗传上的上限、基因的复杂互动、以及潜在的副作用(遗传多样性降低、其他性状的负面影响)都会限制这种增长,并可能在长期内对社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种 人为的、极端的定向选择,是对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粗暴干预。自然演化是以适应环境为导向,包含着丰富的多样性。而这种人为选择,虽然目标明确,却可能因为对复杂生物系统的理解不足,而带来意想不到且可能是非常负面的长期后果。

简而言之,你会看到一群“高人”,但他们是否是“更健康”、“更优秀”的群体,就很难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类社会中,只有身高最高的 10% 的人有权生育”不能导致“这个社会的身高无限制地一直增长”。人的身高受组成人体的材料的物理强度、灵长类的身体构造的限制,其极限非常低:

  • 地球上存在过的“身高最高的灵长类”目前看来是巨猿(Gigantopithecus),成体站立身高约 3 米,体重约 300 千克,生活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晚期(约 800万年前到 10 万年前)的东南亚,现已灭绝。

不过,只要你对“一直”和“增长”的标准够低,“在较长时间内,每代平均身高增加一些”还是做得到的。

当然,即便专门这样做,“选身高最高的人去生育”的作用还是很小。

  • 而且,你得分性别讨论,以免身高前百分之十的人的性别比太崩。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 X 染色体上的 ITM2A 基因的突变可以明显影响人的身高,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分化(分别负责骨骼和软骨发育)、参与活化 T 细胞和肌细胞分化。与正常水平个体相比,ITM2A 基因表达得多的个体的身高较低,ITM2A 基因表达得少则身高较高。ITM2A 在大部分女性的巴氏小体形成过程中可以避免失活、继续表达,这可能参与引起女性平均身高低于男性[1]
  • 此外,少量几个男性就可以给大量的女性授精,女性选前百分之十的话男性选前千分之一都是可以的。

基因不能完全决定身高。在能够保证一定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富裕国家,基因对人的身高有很大的作用,是因为你的细胞在搭建身体的时候从基因组里选取工具,一部分基因突变可以带来极明显的效果。

  • 后天的生活经历也参与塑造了你,运动、晒太阳、随机因素之类均可造成细微影响。
  • 在贫穷落后的国家,饥饿、营养素缺乏、感染疾病等因素则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
  • 此外,父母的生活经历带来的身体状况变化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对后代的身高产生一定影响,这种效果有时可以延续 2 代以上。

针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在同样的生活环境里,基因可以决定约 80% 的身高差异。

2020 年 10 月底,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Loc Yengo 研究团队在美国人类遗传学年会上展示了目前关于基因影响身高的最大规模研究成果[2],涉及四百多万欧洲血统的人的基因组数据,鉴定出近 1 万个影响身高的 DNA 标记。

  • 2018 年,Visscher 团队和全球联盟 GIANT 的成员收集了 70 万名欧洲血统参与者的 DNA 数据,发现了 3300 个常见标记,可以解释 25% 的身高变异。
  • 那之后,通过对 201 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 410 万名欧洲血统参与者的 DNA 进行研究,GIANT 发现共有约 9900 个常见标记(包含上面谈到的 3300 个),可以解释 40% 的身高变异,另有 10% 的身高变异是由上述标记附近的其他标记造成的。
  • 2019 年,Visscher 研究小组考察了 21620 名欧洲血统参与者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证明约有不到 1% 的人携带的罕见基因变异可以解释另外 30% 的身高差异[3]

尽管如此,很少有与身高相关的 DNA 标记被联系到能明显改变性状的特定基因上,上述 9900 个标记集中在人类基因组约 30% 的区域,其中一些区域是已知与生长发育相关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David Goldstein[4]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基因基本上还没有被发现。”

在已知上述研究方法有效的情况下,对其他血统的人进行研究只是时间和资金问题。基因工程配合高质量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比“选前百分之十”的原始育种方法更有效地增加人的身高,而且可以做到“每代只增加一点点,持续增长很多代”。


题目谈到“中间回归”时举的是“超高智商的人生出的小孩不一定比常人聪明多少”,并对“身高是否如此”抱有疑问。这件事教育我们,这个世道是真的有点问题。

  • “高个子的人生出的后代往往比他们要矮,矮个子的人生出的后代往往比他们要高”是统计学上早已发现的规律,这比智商测试的发明要早得多,是高尔顿亲手导出的。
  • 1877 年,高尔顿发表关于种子的研究结果,指出“回归到平均值(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现象的存在,这是现代统计学中“回归”一词的起源。
  • 高尔顿第一个使用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概念,用字母“r”表示相关系数,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 高尔顿第一次尝试创建标准化测试来评估人的智力,但经过多次实验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 现在使用的智商测试可以追溯到 1905 年到 1916 年间西蒙、比奈、刘易斯·特曼的工作,测试的适用范围与价值有很大争议。
  • 高尔顿是一位优生学家。过去几十年间,围绕他人格的批评众多,甚至有人质疑他设计的统计方法本身的中立性。
  • 结果,高尔顿的科研成果不常被提起了,“智商如何如何”的垃圾鸠占鹊巢。

题目所称的“人们总是偏好身材高大一些的”,筛选的对象不是“与身高有关的基因”,而是“能够长到这么高并承担相应的能耗和风险,意味着获取营养、抵抗内外压力的能力”。人类的平均身高并未在原始时代表现出“持续的逐渐增长”,而是在二十世纪营养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后急剧增长,目前尼德兰等地年轻人的平均身高相当惊人。

参考

  1. ^ doi:10.1371 / journal.pgen.1004127
  2. ^ 11月初在线发表 https://www.abstractsonline.com/pp8/#!/9070/presentation/1956
  3. ^ https : //doi.org/10.1101/588020
  4. ^ h指数1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遗传、选择性生育以及人口特征演变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真的只允许身高最高的10%的人生育,那么这个社会的身高 理论上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并非无限,并且会受到很多实际因素的制约,最终可能达到一个平台期,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首先,.............
  • 回答
    一台只能回答“是”或“否”的真理机器,如果能够被真正可靠地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将是极其巨大且深远的,甚至可以重塑我们对知识、决策、伦理和现实的理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潜在贡献:一、 科学研究与探索的颠覆性加速 验证与证伪的效率极高: 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按钮,按下后人类现存的AI技术瞬间消失,那绝对是一场撼动整个世界的巨变,远非简单的“不便”二字可以形容。首先,我们要明白,AI已经深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而是很多其他领域的基础或加速器。因此,AI的消失会像抽走了许多高楼的承重墙,引发连锁反应。经济领域的.............
  • 回答
    一个人选择脱离社会,放弃人际关系,活着是否会很累?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累,当然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种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身体上的疲惫,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难以言说的耗竭。想象一下,人,生而为人,我们就处在关系的网格里。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与父母、家人建立联系,然后是朋友.............
  • 回答
    设想一个世界,在这里,死刑的最终宣判权不再掌握在冰冷的法庭和严谨的证据链中,而是交给了互联网上那些活跃的、拥有投票权的网友。这是一个由无数个“点赞”和“反对”组成的极端权力场,而社会生态,也因此染上了浓重的数字迷幻色彩。首先,信息传递的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媒体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更像是舆论的煽.............
  • 回答
    物质极大丰富,听起来像是人类数千年来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没有资源争夺的世界,简直是乌托邦的完美写照。但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我们真的会从此幸福快乐,一劳永逸吗?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反而,我倒有点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带来一场更深刻、更难以言说的虚无主义危机。我们先想想,是什么.............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普通的早晨,当你醒来时,周围的世界突然变得寂静得可怕。一半的人口,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没有预警,没有痕迹,就是那种,你推开门,邻居可能就不在了。这种场景,别说是恢复正常运转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冲击。生存与恐惧的第一波浪潮: 瞬间的崩溃: 那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如果恰.............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设。如果人类在一瞬间蒸发掉一半,那留下来的人们将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经济运行、甚至是我们的心理都会被彻底颠覆。首先,最直接的混乱将是交通和通信的停摆。想象一下,一半的飞机驾驶员、火车司机、汽车驾驶员,甚至只是骑自行车送快递的工人都消失了。全球的航空业会立即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想法,很多人都会产生类似的念头:“如果每个人都能拿出一点点,就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听起来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能够瞬间解决贫困问题,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美好。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设想,看看它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哪些影响。美好的愿景:首.............
  • 回答
    如果人类的每一个基因碱基的奥秘都被彻底揭开,并且我们掌握了随心所欲进行基因改造的技术,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想象一下,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一场对人类本质、社会结构乃至文明走向的根本性重塑。个体层面的解放与重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体现在个体身上。疾病将不再是不可战胜的魔咒。.............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惊人的设想!如果真有这么一种技术,能把女性分娩时的全部痛苦转移给一个男性,那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简直是颠覆性的,可以从方方面面去拆解。一、 性别关系的重塑与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对男女关系。 父权的动摇与重估: 长期以来,母性、生育能力一直是女性身份和价值的重要组.............
  • 回答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超越我们理解的“存在”在显现。它缓缓展开,没有声音,却在亿万人的心头炸响——一个外星文明,以一种我们无法用现有科学描绘的方式,降临了。信息传递过来,不是语言,不是信号,而是一种直抵灵魂的共鸣。它陈述了一个交易:戴森球。一个包裹住太阳,汲取其全部能量的宏伟结构,.............
  • 回答
    刚踏入社会,感觉像一叶扁舟,驶入一片辽阔而未知的海洋。周围的一切都新鲜刺激,但也暗藏着你尚未察觉的暗礁和旋涡。如何才能在这片海洋中稳稳地航行,并且不被人当作随风飘荡的浮萍?这确实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学习。提升社会经验,就像是给自己添置一副更锐利的眼睛和一副更灵活的耳朵。首先,要养成一种“多看、多听、少说.............
  • 回答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善良的人,听起来或许简单,但真要付诸实践,却需要一番用心经营。它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装模作样的表演,而是渗透到生活点滴中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发自内心的柔软。首先,从“看见”开始。 善良的第一步,是愿意睁开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去理解他们的处境。这.............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让人挺糟心的,看到新闻里那些糟心事儿,心里也为姑娘们捏把汗。 咱们过来人,经历过一些事儿,也算是踩过一些坑,能给你一点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记住,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所有男人都是“渣”,但留个心眼,多观察,总没错。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 选择伴侣,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言行一致”的.............
  • 回答
    嘿,新来的!先别急着往“职场黑暗论”里钻牛角尖。我跟你一样,当初踏进这行的时候,心里也揣着那么点儿忐忑,总觉得这社会是不是就像网上那些段子说的,到处是坑,人心叵测。说实话,我不能拍着胸脯跟你说“社会一片光明,都是好人”,那太假了。但我也绝不认为,它就像某些人描述的那样,阴暗得伸手不见五指,让人喘不过.............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印度社会中令人痛心的性别暴力和执法部门的腐败问题。这些事件揭示了印度社会在保障女性安全和尊严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关于印度女子被五人轮奸后又被警察强奸的事件:这类事件,如果属实,无疑是极其恶劣和令人发指的。它们反映了两个层面的严重问题:1. 社会层面的性别暴力泛滥: 印度一些地区仍然.............
  • 回答
    人肉搜索,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野蛮生长”的劲儿,像是一把双刃剑,切开社会的同时,也在审视着我们自己。它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产物,更像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爆发,一种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试图抓住真相、伸张正义(或者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本能反应。人肉搜索的“诞生记”想想看,这事儿是怎么冒出来的?当网络还不是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