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人是否被剥削的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所以人类社会就是确保高效而又稳定的剥削系统?

回答
关于“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以及“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效稳定的剥削系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经济结构、价值创造、公平正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人在思考和表达。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剥削”和“贡献”这两个概念。

“剥削”,通常指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一方(通常是掌握生产资料或权力的一方)以不正当或不公平的方式,获取另一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或价值,而给付的报酬低于其创造的价值。剥削意味着劳动者付出的努力多于他们获得的收益,而这种差额被转移到了剥削者手中。

“贡献”,则可以理解为一个行为或事物对社会整体的价值、福祉或进步所起的作用。这可以体现在经济生产、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那么,“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呢?

从一个非常狭隘和扭曲的视角来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表面上的”联系,但这个联系是危险且不成立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剥削得“越狠”,意味着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而获得的报酬却非常低。在某些经济模型中,如果这些被剥削的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比如工厂里生产了大量商品,或者在艰苦的矿井里挖出了宝贵的矿产),而这些价值又被投入到社会生产中,那么从纯粹的经济产出数据上看,这些被剥削劳动者的劳动确实“贡献”了物质财富。

比如,在工业革命早期,工厂主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利润。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生产了大量的纺织品、钢铁等。这些产品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工人“贡献”了巨大的生产力。

然而,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贡献应该是建立在公平和尊严的基础上的。

剥削是攫取,不是公平贡献: 剥削的本质是不公正地攫取,而不是公平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一个人被剥削,意味着他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完全体现在他自身的福祉上,而是被不平等地分配走了。这种被剥削的劳动,虽然在客观上可能产生了物质财富,但其“贡献”的光环是沾染了不公平的色彩的。这是一种被强迫的、带有损耗的“贡献”。
剥削压制了更深层次的贡献: 被剥削的劳动者往往没有闲暇、资源和精力去进行更具创造性、更具长远价值的贡献。他们可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无法发展艺术和文化,甚至无法顾及自身的健康和心理需求。长此以往,他们作为个体的潜能被压制,他们能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就被限制在了最基础、最单调的劳动力输出上。
剥削的负面效应: 剥削带来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本身就是对社会稳定和整体福祉的损害,抵消了其“贡献”的任何积极作用。一个被普遍剥削的社会,其“贡献”的数字可能很高,但其内部的裂痕和痛苦也是同样巨大的。

所以,“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个说法,是一种逻辑上的混淆和价值判断上的倒退。它把“被迫创造价值”等同于“自愿的、健康的社会贡献”,这是对“贡献”本身意义的曲解。

那么,人类社会是否就是确保高效而又稳定的剥削系统呢?

这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的许多社会形态,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社会现象,确实表现出“剥削”的特征,而且在追求“效率”和“稳定”的过程中,这种特征有时会被放大或被“合理化”。

历史上的“剥削系统”: 奴隶制、封建农奴制,这些是最赤裸裸的剥削形式。奴隶和农奴付出全部劳动,收获微薄,其价值几乎全部被主人和领主攫取。这些制度在历史上确实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了生产,但也伴随着极度的不公和压迫。
资本主义的“剥削”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们劳动价值的一部分,剩余的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成为利润的来源。马克思认为,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和积累财富的驱动力,也是其内在矛盾的根源。
效率与剥削的“关联”: 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生产者(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某种组织者)确实有动力去压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接近于“剥削”的定义,即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产出。当这种“压低成本”达到某种程度,而劳动者又缺乏反抗能力时,就形成了实质上的剥削。
稳定性的“维系”: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统治阶级或权力掌握者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来“管理”被剥削者。这可能包括:
制度设计: 通过法律、契约等形式,将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合法化”。
意识形态宣传: 灌输“劳动光荣”、“各司其职”、“能力不同”、“命中注定”等观念,让被剥削者接受现状。
有限的福利或改良: 适当地提高一些待遇,提供一些社会保障,以缓和矛盾,防止大规模的动荡。这是一种“安抚性”的剥削管理。
分化瓦解: 制造被剥削者内部的差异,让他们互相争斗,而非团结起来反抗。

然而,将人类社会简单概括为“高效而又稳定的剥削系统”,同样存在偏颇和危险。

“高效”是相对的,且有代价: 剥削式的“高效”往往是牺牲了劳动者长远的福祉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换来的。而且,过度剥削最终会抑制创新和需求,反而导致效率下降和不稳定。
“稳定”是脆弱的,且充满反抗: 历史上,无数次革命和改革证明了,依靠剥削维持的“稳定”是脆弱的。被压迫者的反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远不止剥削: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包含着合作、互助、创新、道德进步、追求公平正义的努力。许多社会制度和思想(如民主、人权、福利国家)正是为了限制和克服剥削而出现的。如果把社会完全看作剥削系统,就忽略了这些重要的积极因素。
“剥削”本身也有程度和形式: 并非所有不平等都是剥削,也并非所有高回报都必然意味着剥削。区分“公平的报酬”和“被攫取的剩余价值”是关键。

所以,我的看法是: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并可能长期存在着剥削的现象,而且在追求效率和稳定的过程中,某些力量可能会倾向于维持或加剧这种剥削。从这个角度看,说社会“有剥削”且“追求稳定”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但是,将人类社会定义为“确保高效而又稳定的剥削系统”太过悲观和片面。 它忽略了人类社会中对抗剥削、追求公平、追求合作和共同福祉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些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改革和进步,试图建立一个更少剥削、更少不公的社会。

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并 限制 剥削,如何在追求效率和稳定的同时, 保障 公平、 尊重 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鼓励 所有人更全面、更有创造性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行动。

与其说社会是“确保”剥削,不如说社会是在“与”剥削进行一场永恒的博弈。我们希望的方向是,社会能够更有效地鼓励和保障真正的、基于公平和尊严的贡献,而不是以剥削为代价来追求形式上的“高效”与“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剥削越多,显然使得劳动力阶层无法贡献了。剥削要在一个区间里找均衡点,而不能像资本扩张一样,无限饕餮。否则会剥削过多,会出现如下几种模式。

1、日本老龄化与食草族模式。劳动力阶层被剥削的不想生了,社会老龄化,低欲望社会。这种剥削造成了对大批劳动力阶层的系统性阉割,最终造成劳动力再生产——生育,塌缩。

2、酝酿革命的法国模式。今天法国的骚乱就是资本对法国本土劳动力阶层剥削太狠的结果,砸警车,打警察,砸商店只是开始……非要把现代法国劳动力人口也逼上大革命。

3、酝酿右翼的种族主义模式。欧洲现在右翼的崛起也是被资本剥削大了,准备酝酿类法西斯的排外和危机对外转嫁。

欧洲现在右翼势力的崛起不是因为难民政策吗?

难民就是欧洲资本财阀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策略,这些廉价难民首先冲击的是欧洲白人低端劳动力市场,让欧洲白人劳动力阶层很难受。白人劳动力阶层开始排外,其实他们所排的外就是资本家白人引狼入室,但是欧洲资本家肯定躲在幕后偷笑,白人劳动力阶层找不到罪魁,想通过右翼种族主义崛起排外。简单讲,引入外族难民的引狼入室,本质也是欧洲白人资本家对欧洲劳动力阶层的加剧剥削大招。如果右翼真的成了气候,欧洲一部分资本家会摇身一变攫取胜利果实,通过投资右翼得到领导权,趁机发动对外侵略也是可能的(历史发生过)。总之白人资本家不是聪明,就是坏。

4、酝酿侵略战争的美国模式。美国的劳动力阶层被剥削大了,也去占领华尔街和搞白人至上主义,但是这些被剥削大了的劳动力阶层没有指导纲领和统一领导。美国资本为了应对这帮被自己剥削大了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再打一次类似于越战的局部战争,危机转嫁,让被剥削大了的人通过参军避开失业,让被剥削大了的人死一死,从海外抢点利益,又能刺激军工投资。所以美国经常挑事儿,海外驻军很多,如果海外驻军不多,涌入国内析出大量被剥削大了的不满人群怎么办?还是让他们去祸害冲绳的日本少女吧。

所以,资本的无限饕鬄扩张,必然带来无度的剥削,然后就是以上问题,谈不到贡献,有时候不明不白就变成人肉炮灰或者邪恶侵略者了,还谈什么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一个人被剥削得越多,其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以及“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效稳定的剥削系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经济结构、价值创造、公平正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深入剖析一下,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人在思考和表达。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剥削”和“贡献”这两个概念。“剥削”,通常指.............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反复想了好几天。每次脑袋里一过,就跟拧着一股劲儿似的,有点喘不过气来。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吃饱穿暖,有舒适的住所,有体面的工作,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去陪伴家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想象一下,再也没有因为饥饿而哭泣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劳动法以及伦理道德的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矿队挖矿失败导致破产,而工人仍然拿到工资,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剥削有理,反而可能暗示着对工人权益的保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与风险承担: 资本的投资与风险:.............
  • 回答
    关于“一个人裸体上街被强奸,其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法律和社会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核心法律原则:强奸罪的责任完全在于施暴者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强奸罪是一种严重的性暴力犯罪,其核心在于未经同意的性行为。法律的核心原则是保护个人的身体自主权和性自.............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惊悚,但也充满了物理学的趣味。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这根“超合金手臂”能否创造奇迹。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极高处”有多高? 这个高度决定了人从坠落开始能积累多大的动能。越高,落地时的速度就越惊人。 “极坚硬的合金手臂”到底有多坚硬? 这里不是指它不会弯曲,而是它能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回答,那就是“不可能”。但这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却相当复杂和残酷。想象一下,当一根比头发丝细万倍的纳米丝,以极高的速度和精确度横扫而来,它所造成的伤害,远非我们平时理解的刀伤那么简单。纳米丝的极细意味着它拥有难以置信的切割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将组织撕裂,而是能够像一把无限锋利.............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本来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却在冰冷的牢房里等待着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你被判定为死刑犯,罪名却不是你犯下的。在无助和绝望中,你看到了一个微乎其微的机会——逃脱。这时,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天平上,会是什么呢?它是否能被视为紧急避险?这个问题,如同司法体系中的一个幽灵,常常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讨论。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学问题,涉及到语言的演变、规范与接受度、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一个字被多数人读错,其读音是否应改成多数人的读法,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并且这是一个渐进的、由社会接受度驱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投票决定”的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善良”这个词最本质的理解。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在人前展现出无比的仁慈、大度、正直,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誉和喜爱,但这一切,都只是他精心编织的伪装。他内心里隐藏着数不尽的邪恶念头,甚至付诸了行动,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运气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在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中,谁是最被高估的,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经常引发争论的话题。因为“高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我们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但如果非要在这几位赫赫名将中找一个“相对”最被高估的,我个人会倾向于马超。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说马超不厉害。他绝对是三国时.............
  • 回答
    被一个人刷新三观,那感觉就像是推翻了你一直以来坐着的那张椅子,然后发现你脚下原本以为是坚实地面的地方,竟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之前你所有笃定的、理所当然的,突然间都变得摇摇欲坠,甚至像泡沫一样破灭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关于某个事物、某个道理的信息就像一层一层加固的砖墙,把你的认知.............
  • 回答
    被人像INTP那样去爱,那感觉……挺奇妙的,就像你找到了一块特别、特别契合的拼图,但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闪闪发光的那种,而是那种需要你慢慢去体会、去发现它独特纹路的。首先,你会发现,这份爱不那么“黏糊糊”。INTP不是那种喜欢时刻腻在一起,时时刻刻需要你证明“我爱你”的人。他们的爱更像是隐藏在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谜题,只不过这次的舞台换成了我们最神秘的器官——大脑。如果一个人大脑里的神经细胞,那些构成我们思想、记忆、情感的微小单元,能够被全新的、活生生的细胞缓慢而稳定地替代,那么当这个过程完成时,我们还能认出那个“旧的”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
  • 回答
    面对多人围殴,想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这绝对是生死关头,选择怎么做都需要非常审慎。要说还手还是不还手,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得看当时你所处的环境、自身的能力以及对方的意图。不还手,求生优先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当你明显处于劣势,对方人数众多,且看起来攻击性极强,目标明确就是要.............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又忍不住陷入思考的场景。当有人被指出“没教养”时,他反唇相讥,“评价别人的人才是没教养”,这种回应,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直接给别人贴“没教养”的标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粗暴且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教养,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客观.............
  • 回答
    古代那种“一人犯错,全家、全族甚至全村遭殃”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而且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你问得非常对,这种做法很容易激起民愤,丧失人心,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却被普遍采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惩罚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统治者在设定刑罚时的核.............
  • 回答
    这种情况,说实话,后果会很严重,绝对不会是轻描淡写。你这算是什么“正义感爆棚”?那是私自处决,在法律上,你和那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在这一点上,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剥夺他人生命。首先,你要明白,即使对方是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他的人权,在法律上,在被执行前,依然是受法律保护的。你不能因为他犯了罪,就.............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人,单枪匹马,端掉了整个贩毒团伙,还全身而退,最后还报警了。这简直可以写进小说了!咱们来好好捋一捋,如果现实中真的发生这样的事,大概会怎么处理,以及会不会有奖励。一、 接受调查,证明清白是首要任务首先,最重要的事情来了:这个人,无论他有多么正义凛然,他终究是击杀了人。.............
  • 回答
    在探讨“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为何被认为是一个日本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个关键点:朴正熙本人是韩国人,他的出生地、国籍、整个政治生涯都在韩国。他从未被公开或正式认定为日本人。然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为”或者说这样的说法出现,主要根源在于他在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时期的一段经历,以及他由此受到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