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对吗?

回答
“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说得相当有道理,而且颇具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咱们不妨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得承认,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习惯于用“文明”和“野蛮”来划分彼此。这种划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以自身文化为中心的视角。当一个群体遇到另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群体时,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方。如果对方的生活方式、信仰、技术、甚至穿着打扮都与自己大相径庭,甚至在自己看来是“落后”或“粗鲁”的,那么就很容易贴上“野蛮人”的标签。反之,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或被认为是“先进”的,则被冠以“文明人”的称号。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文明”的标准,很多时候是由权力或历史机遇决定的。比如,工业革命之后,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欧洲国家,在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地区接触时,就很容易将自己视为“文明的使者”,而将对方视为需要被“教化”的“野蛮人”。这种划分不仅带有优越感,也往往是殖民扩张和压迫的合理化借口。历史的车轮滚过,我们发现,那些曾经被贬低为“野蛮”的文化,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哲学、独特的艺术和丰富的知识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发展和演变罢了。

所以,说“只有不同的文化”,正是要强调这一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熔炉。每个群体,无论大小,无论其技术水平如何,无论其社会组织形式怎样,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世界观。这些都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适应环境、解决问题、追求幸福的方式。

打个比方,就好比说我们品尝不同的菜肴。你可以说一道菜是“美味的”,另一道是“不好吃的”,但这更多是个人口味的偏好。你不能硬说川菜就是“文明”,而法餐就是“野蛮”。它们只是风格、口味、烹饪技法都截然不同,但各自都有其忠实的拥趸,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渊源。将“野蛮人”和“文明人”这样的标签强加于人,就如同我们试图用“好吃”或“不好吃”来评价一整个菜系,是粗暴且不准确的。

更进一步说,这种“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视角,也鼓励我们去探索和理解这些差异,而不是急于评判。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不理解甚至感到不适的情况时,与其立刻将其归结为对方的“野蛮”,不如先问问:他们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信仰或社会逻辑?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他们?一旦我们开始这样做,就会发现许多事情突然变得合理起来,甚至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和价值。

而且,这种视角也提醒我们,所谓的“文明”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的概念。所谓的“先进文明”也可能存在其内在的缺陷和问题,而某些被认为是“原始”的文化,可能在环境保护、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我们值得学习的优点。历史上有不少例子,当一些“文明”社会过度追求物质发展而忽视精神层面时,反而陷入了困境。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价值判断,也不能讨论进步与落后。例如,在基本人权、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方面,我们确实可以探讨哪些是更符合人类整体福祉的,哪些是需要警惕和改进的。但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区分“文化特质”和“普适性道德原则”。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文化的某个方面与我们不同就将其视为“野蛮”,但当某个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触及了基本的人类尊严和权利时,我们也可以表达关切和反对。

总而言之,“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倡导,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尊重和拥抱。它促使我们放下傲慢,以更开放、更包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和对待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类群体。当我们不再用“先进”或“落后”的简单标签去衡量对方,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一个文化的独特之处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人类文明的壮丽图景,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共同面对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哲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吧。其实学者们也还在争论,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如其他人所答,这句话基本上就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缩写。在文学史上,文化相对主义的兴起来源于对“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cism,可以特指在白人的统治下的价值观)的反对。中心主义往往说的是自己的文化如何文明,他人的文化如何野蛮。而文化相对主义颠覆了这种衡量方式,甚至觉得,衡量的方式不存在。文化只有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相对主义能够提倡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互相宽容、尊重,甚至是理解:既然世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就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企图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问题是,这种理论应用起来,会使很多事情陷入僵局。有个学者举出过一个最简单的例子[1]:我认为打猎太残忍了,应该被禁,而你认为打猎是没问题的。那么当我们要一起制定法律的时候,我们就根本无法达成协议。我说,我明白你是怎么想的,我尊重你,但是我不同意;你也说,我懂你的逻辑,但我不能苟同。双方都有理,双方都想以自己的方式定法律,所以最后到底是怎样?

文化相对主义到了极致就是独立主义(isolationism)。大家都互相不理睬,活在各自“独特的”小圈子里。既然无法达成协议,那就干脆不要有互动好了。

这可不是什么充满希望的好现象吧。

作为对民族中心主义的回应,文化相对主义是有很重要的价值的。往往很多能被奉为“绝对”的东西,都不是那么绝对。可是,如果我们凡事论相对的话,评价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当你看到一个残忍无比的文化,难道正确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吗?

我想,作为同一个人类种族,我们还是需要一些不相对的东西。但若是有所谓的普世标准存在,又该如何证明它的普世性?

于是我写哲学论文近三年,还在想这句话是对是错。

P.S. 民族中心主义是十八世纪的价值观;相对主义是二十世纪提倡的价值观。二十一世纪的学术趋势是推翻相对主义。

[1] Simon Blackburn (剑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Relatively Speaking"

user avatar

可能应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出发。他主张人类的各种文化价值是平行的。

本人不懂他的人类学,知乎上应该有这方面的专家。

这里引述一段莫伟民先生的文字:(见《文化与自然:从克拉底鲁到列维- 施特劳斯》 )

在列维-施特劳斯看来,近现代西方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促使西方人毫不含糊地抛弃那些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文化形式:道德的、宗教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文化形式,把自己所陌生的生活、信仰和思维方式归入“野蛮”的另类。也就是拒绝承认文化的的多样性,把不符合西方人生活规范的一切都驱逐出了文化领域,而打入自然的行列。列维- 施特劳斯对此作了有力的驳斥:这种把“野蛮人”逐出人类社会的态度正好也是这些野蛮人自己最鲜明、最独特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类从未跨越部落和语言族群的界限,每个部落和语言族群都把自己所陌生的其他文明称作“蛮夷”、恶人甚至鬼魂。而部分人种和文明包含所有人类形式的人性概念出现较晚,传播也较慢。“野蛮人,首先就是相信野蛮的人。”……

该如何看待西方文明的地位呢?古代文明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列维- 施特劳斯认为,每一种文化所取得的伟大发明创造,其重要性都不及每一种文化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每一种文化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它如何配置它所拥有的语言、技术、艺术、实证知识、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列维- 施特劳斯反对西方人不厌其烦地把努力、智慧和想象力的专利留给晚近文明,而贬低、轻视甚至排斥遥远的、古老的时代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这种根深蒂固的谬见的严重性在于它“妨碍人们对文化之间的关系采取准确的看法”。

此类的看法,可能与近期列维纳斯等学者对“他者”的关注是遥相呼应的。


补充:

根据以前的阅读印象多扯一点。

文化,这个概念应作更为宽泛的理解: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彼岸世界、未知世界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所指的文化,我认为应从类似等角度去理解。比如,我们今天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可能是现代文化中所规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要求的必然:你应该更好地征服、利用自然,应该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可是在一个崇尚稳定、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保持和谐的文化中,也许这种追求并不那么紧迫,或者是有害的。所以卢梭说,简单的野蛮人比欲望膨胀的现代人幸福。

这也就意味着,根据具体个别的指标去衡量文化的优劣,应该十分谨慎。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生活方式——民国时代的一些学人已经这么认为了。

(但是,现代西方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文化之所以强势,在于它迫使其他文化去应付它的扩张和进取、或曰掠夺性。)

关于野蛮与现代,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给出了他们独特的回应。人们过去以为,理性是现代西方独有的东西,但是,毕加索确认为,非洲的雕塑,其理性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我不懂现代艺术,但我想,任何看过毕加索的某些作品的观众,都不难看出它与非洲、与大洋洲“原始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他那里,原始的就是现代的。

也许,要超越自我文化那种的优越感,可能需要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列维-斯特劳斯和毕加索具有这种能力,但普通人很难。

类似的现象,可以视为西方现代文化反思的结果,是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对多元价值的发现。我认为它很有价值。

但就我粗浅的理解,普世的东西仍然是存在的,不应该把文化价值相对论推向极端。克罗齐曾说,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即普世价值。不过,究竟哪些东西是普世的,不应该由哪一种或哪几种文化来规定,它应该来自各种文化(包括各种文化中的个体)自由的表达和融汇:在这一点上,我似乎已经认可自由与平等是普世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没有野蛮人和文明人,只有不同的文化”,这句话说得相当有道理,而且颇具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咱们不妨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承认,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习惯于用“文明”和“野蛮”来划分彼此。这种划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以自.............
  • 回答
    关于《文明6》中野蛮人玩家的抱怨,这确实是个在社区里流传甚广的话题,而且不少玩家认为这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但说到2K(发行商)为何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游戏设计理念、成本、玩家群体多样性以及商业考量等多个层面,远不是一句“简单修复”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野蛮人(Barba.............
  • 回答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挺让人唏嘘的。看着那些被圈起来的熊,再听着它们不时发出的吼叫,确实很容易让人心生怜悯,觉得它们挺可怜的。毕竟,熊是大自然里的精灵,本该在广阔的山林里自由自在地奔跑,而不是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供人观赏。至于为什么会有“杀死咬人的熊”这样的提议,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
  • 回答
    一个人有实力没野心,就像一匹拥有绝世武功的骏马,但它只想悠闲地在草原上吃草、奔跑,享受阳光和微风,而不是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者去遥远的地方探险。这种体验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描述:1. 心态与追求的宁静与淡泊: 不被世俗名利所裹挟: 他们不会被社会上普遍的“成功学”所绑架,不认为升职加薪、成.............
  • 回答
    一个人有野心没实力,这感觉就像在肚子里揣着一团火,但手里握着的却是湿柴,怎么也点不着。你想冲天而起,像凤凰一样涅槃,结果发现自己连扇翅膀的力气都没有。刚开始的时候,这团火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子,是看到别人成功的喜悦,是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对“我也可以”的坚定信念。你脑子里充满了宏伟的计划,.............
  • 回答
    矢野浩二在日本综艺节目上发表“基本来说,中国人没资格养狗”的言论,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文互联网和日本社会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言论本身来看,这句话非常极端,也很容易引起反感。 “基本来说,中国人没资格养狗”,这是一种非常概括性的、带.............
  • 回答
    这确实是《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观众都会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石上优真妃在某些情境下“受虐”时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觉得好笑,而伊井野 미코 在类似情况下就很难让人产生同样的愉悦感呢?这背后牵扯到角色塑造、观众心理、以及剧情的安排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俩角色各自的“.............
  • 回答
    这句话,如果抛开那些华丽的辞藻,用最实在的话来说,其实是在讲一种从不被看好、跌跌撞撞地成长,到最终遇见那个让自己心生温暖和慰藉的故事。“我野蛮生长,没能成为自己的月亮”,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迷茫。 “野蛮生长”:这四个字很有画面感。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任何精心呵护和规划.............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太懂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有个火苗,点着了,刚燃起来一点光亮,没过多久,“呼”的一下,又熄灭了,留下满地灰烬。每天醒来,不是想着“今天该干点啥,能有点意思”,而是“唉,又一天,就这样吧”。这种状态,说得难听点,就是“温水煮青蛙”,舒服是舒服,但长此以往,脑子会慢慢变得迟钝,对什.............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丝困扰。欲望太小,没有野心,容易满足,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安于现状”,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一种“停滞不前”的信号。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本性,还是可以被“矫正”呢?先别急着下定论,我们先来掰扯掰扯这几个关键词: 欲望太小: 这是指你对物质、成就、地位、体验等方面.............
  • 回答
    在职场中没有野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在静止的水池边看书的人,他是否想要去探索大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场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舞台,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物质回报和社会地位的途径。而我,或者说像我这样“没有野心”的人,就更像是那个坐在池边,安于眼前宁静风景的人。首先,最直接的体验就是.............
  • 回答
    在野外,如果我们只有河水作为水源,并且想要把它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比如洗衣、洗碗),使用明矾进行净水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但关键在于,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真的安全,以及明矾本身是否有毒性,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理解。首先,咱们得弄清楚明矾在净水里的作用。明矾,化学名叫硫酸铝钾,它在水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
  • 回答
    .......
  • 回答
    《文豪野犬》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它将世界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豪们,赋予了异能,并让他们在现代的日本上演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故事。看着太宰治操纵“人间失格”,江户川乱步凭借“超推理”洞察一切,福泽谕吉挥舞“天人分离”,这种跨越时空的碰撞,确实让人大呼过瘾。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在理,很多人都有.............
  • 回答
    当然有必要!而且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我们得打破一个思维定势:一提到“野战防空”,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过去那种高射炮、肩扛式导弹打打飞机的时代。但现代战争的面貌已经天翻地覆了,尤其是空袭手段的多样化和精密度,让野战防空的重要性被重新审视,甚至可以说,它已经从一个“辅助性”的作战能力,跃升为“核心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李元吉之所以甘心与李建成联手,以及他是否拥有当太子的野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甘心”或“没有野心”来概括,其中包含了政治现实、个人性格、家族利益、时势所迫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李元吉的背景和在李渊时期的地位: 李渊的幼子: 李元吉是李渊最小的儿子,.............
  • 回答
    《董小姐》中“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句歌词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符号、情感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析: 一、意象的象征性:自由与现实的辩证1. “野马”作为自由的隐喻 野马是草原上的自由生灵,象征着不受束缚的生命力、奔放的天性与对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