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人有实力没野心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一个人有实力没野心,就像一匹拥有绝世武功的骏马,但它只想悠闲地在草原上吃草、奔跑,享受阳光和微风,而不是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者去遥远的地方探险。

这种体验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描述:

1. 心态与追求的宁静与淡泊:

不被世俗名利所裹挟: 他们不会被社会上普遍的“成功学”所绑架,不认为升职加薪、成为行业翘楚、拥有更多财富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他们对虚名和物质的占有欲不高,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享受当下,不焦虑未来: 有实力意味着他们具备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更好的生活。而没有野心,则让他们不会为未来的“未竟之事”感到焦虑,更倾向于活在当下,享受眼前的生活。
内在驱动力更强: 他们的动力并非来自外部的认可、竞争压力或对未来的恐惧,而是源于对知识、技能本身的兴趣,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享受,或者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即使没有“目标”,他们也会因为热爱而持续投入。
“够了”的满足感: 当他们达到了自己认为“足够好”的状态,或者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并有一些余力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深刻的满足,而不是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2. 工作与职业发展的表现:

精湛的技艺,但止于“做好”: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但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去寻求更具挑战性的项目,或者去管理一个更大的团队。他们的目标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出名”或“成为那个领域的No.1”。
乐于成为“螺丝钉”,但不渴望成为“发动机”: 他们可以成为一个部门里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不太会主动去承担领导责任,去规划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去开创新的业务。
拒绝不必要的加班与应酬: 如果工作能在正常时间内完成,并且达到要求,他们不会为了所谓的“表现”而牺牲休息时间。他们更愿意将业余时间用于个人爱好或陪伴家人。
不擅长“政治”: 在职场中,权力斗争、人际关系、向上管理往往是野心者需要掌握的技能。没有野心的人可能对这些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这些事情消耗精力,因此在这些方面可能显得比较“笨拙”。
拒绝晋升与管理岗位: 当有机会晋升到管理层,或者承担更重要的领导责任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拒绝,因为他们更喜欢专注于执行和技术层面,而不是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战略规划。

3. 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

低调的生活,不张扬: 他们不太会炫耀自己的能力或成就。他们的生活可能不豪华,但一定舒适且有品味,符合他们自己的标准。
朋友的选择更看重“合拍”: 他们不会为了拓展人脉而刻意结交一些“有用”的朋友,而是更倾向于和志同道合、相处舒服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对社交活动的态度: 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去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交活动或聚会,除非是有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想见到特定的人。他们更享受小范围的深度交流。
家庭与亲情的重视: 很多时候,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亲人身上,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扮演好一个好伴侣、好父母、好子女的角色。
爱好广泛且深入: 由于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投入很多,比如音乐、绘画、旅行、阅读、运动等等,并且常常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仅仅是因为热爱,而非为了比赛或名次。

4. 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被误解为“不上进”或“没有追求”: 在一个崇尚竞争和成功的社会里,他们这种状态很容易被他人贴上“不上进”、“平庸”、“没有出息”的标签,甚至被家人或朋友担心。
错失机会: 当机会(如升职、重要项目)来临时,因为缺乏主动争取和“抓住”的野心,他们可能会选择“错过”,这可能会让他们在职业或人生某些方面发展得比有野心的人慢。
被边缘化: 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领域或组织中,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和进步,即使有实力,也可能因为缺乏“向上”的动力而被逐渐边缘化。
内心偶尔的“不甘”: 尽管他们对现状感到满意,但当看到同龄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或者社会舆论不断强调某种成功模式时,他们内心也可能偶尔闪过一丝“我能不能也可以?”的念头,虽然这种念头很快会被他们内心的平静所压制。
被他人利用: 有实力又没有野心的人,可能更容易被那些有野心的人看中,并被安排承担繁重、辛苦但没有太多晋升空间的工作,因为他们“听话”且“有能力”。

总而言之,一个有实力没野心的人,就像一个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绝世高手,他可以将自己的武艺练到炉火纯青,但他的目标只是为了守护这片山林,或者只是享受练武的过程本身,而不是去争夺天下第一的称号。他们的生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是一种对平淡生活的高级享受,也是一种对自己人生节奏的坚定掌控。

这种体验并非“失败”,而是另一种维度的“成功”,一种更侧重于个人内在体验和幸福感的成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人生”,并在此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快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为刘表部下。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茅庐三顾,加入刘备。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主给诸葛亮开府权,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再加益州牧。加上之前的丞相录尚书事权柄。于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无论大小,都是诸葛亮说了算。

经历夷陵大败后,蜀汉名将劲卒,一时尽丧。魏国带头的诸位比如王朗王司徒,热情洋溢地给诸葛亮写信,劝他举国投降算啦,撑什么撑?

诸葛亮先与东吴修复联盟。亲自举兵南征成功,打了两个季度就搞定,还赚足了军资,国家富饶。于是两年后上表请战,北伐。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问题败北,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

第二次北伐,粮尽退军,杀王双。

第三次北伐,取了魏国两个郡。

第四次北伐,“甲首三千”,打到司马懿“畏蜀如虎”。粮尽退军,射杀魏国老牌军事长官张郃。

第五次北伐,打到司马懿跟魏明帝演双簧,千里请战。诸葛亮逝世于军中。

执政十二年,把一个敌国觉得动动嘴皮子就能招降的国家,打造成了富裕的铁桶江山,还能围着面积十倍的敌国打。


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意思是成都有八百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过日子也够了。他自己的生活,都是靠工资收成,就没别的产业了。自己死时,不会有多余的产业,不会亏负后主的——事实如此。


那是个什么时代呢?

东汉一朝,外戚主宰朝政,不提。

董卓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不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提。

曹丕接了爸爸魏王的位子,直接称帝。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就不用说了。废皇帝、杀皇帝,玩得兴起。

东吴那里孙权一死,孙亮被废,孙綝看皇帝不配合他喝酒就口吐怨言,那也是风生水起。

就这么一片杀帝废帝如宰鸡,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的时代


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授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得到了开府权、录尚书事这些实实在在的权力。他若有野心,想来个九锡、晋公、封王,简直随心所欲。

但他到死也不过武侯而已,清贫简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个表都写得小心翼翼,丁宁周至,唯恐被天下所疑。所以出征必须写表章,不止示于后主,而且示以天下。

为蜀汉实际统治者十二年,所谓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专权不难。

专权没有野心很难。

专权没有野心而令国人不疑更难。

专权而没有野心,最后令千古无从怨谤最难。

而且还身处那个杀帝废帝如宰鸡,是个权臣就要撒泼打滚的年代。


别的名不正言不顺的臭流氓都在玩废立皇帝,你一个得到先帝授权的还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好比一大个沸腾的牛油火锅里,捞出来一只白斩鸡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