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对吗?

回答
“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说的是文学与历史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绝对说得通的,而且非常有道理。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文”和“史”究竟是什么。

“文”在广义上,可以指一切文字表达、文学创作、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等等。狭义上,我们常常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一些重要的典籍、文章。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想象、审美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史”呢,就是记录和研究人类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它力求客观地还原事实,梳理因果,探究规律。史书、传记、考古发现等等,都是“史”的载体。

那么,为什么说它们“不分家”呢?

一、历史是文学创作的沃土与素材库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作家想写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小说,或者一段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他能不熟悉那段历史吗?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衣食住行,这些都是他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

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讲的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没有《三国志》等史书的铺垫,小说就成了无根之木。曹操的枭雄形象、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经过文学的加工,才变得如此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再比如,我们读到一些唐诗宋词,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不仅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那个时代贫富差距悬殊的真实写照。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其中也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以及对政治衰败的隐忧。

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代,很多时候就是历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们以更具感染力、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让我们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二、文学是历史的活态见证与情感载体

反过来,文学作品本身也可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一些官方史书可能过于注重政治事件、军事行动,有时候会忽略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而大量的文学作品,比如民间的歌谣、文人的笔记、甚至是当时的信件,它们能够更细致地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人们真实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的看法。

比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不仅仅是优美的诗歌,它们更是研究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情感的重要文献。我们从中能了解到当时的婚姻制度、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甚至人们的爱情观和友情观。

再比如,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像《红楼梦》,它虽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但它所描绘的大家族兴衰、官场百态、社会阶层、生活方式,都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绝佳参考。曹雪芹通过对贵族家庭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衰败,这是很多严肃史书难以比拟的。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力量,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我们读史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读文学,则能调动我们的同情、共鸣,让历史人物仿佛活在我们眼前,他们的悲欢离合,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起伏。

三、思想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文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哲学思潮、政治理念、道德观念,这些抽象的思想,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传播和论证。儒家思想的普及,离不开《论语》的言简意赅;道家思想的阐释,离不开《道德经》的玄妙哲思。这些经典,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承载着深刻思想的历史文献。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社会形态、新的思想观念出现时,文学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是同步发生的。这些新文学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呐喊和理想,也反映了社会转型的阵痛。

所以,你不能脱离历史去谈论文学的意义,也不能脱离文学去理解思想文化的演变。它们就像两条相互缠绕的藤蔓,共同向上生长。

总结一下: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文学与历史在内容、形式、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内容上:历史为文学提供素材,文学也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功能上:文学是历史的生动演绎,历史是文学的理性支撑。
传承上:文学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思想文化的演变离不开历史的土壤。

可以说,要想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光看史书是不够的,也需要去品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而要真正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也需要了解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文化图景。

所以,它们确实是“不分家”的,是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围绕着“history is literature”这一表述的争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来看这一观点已经不算多么激进,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文学”并不能和“literature”完全对译,前者的概念要“小”得多……

我们还要考虑到“文史不分家”在中文语境中的特殊思想史进路。所以,我觉得引用海登怀特和安克施密特他们来为这话背书大可不必:我们为什么不换用“历史学是叙事”之类的话语,而采用这么一个极易让人误解的表述呢?

总而言之,这话在中国宣传起来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会严重影响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



你们不提醒我都忘了我还有这么个答案:

什么时候让你真正体会到了“文史不分家”?

user avatar

这句话使广大中文系学子获得了瞎说历史胡说八道的大义名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说的是文学与历史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绝对说得通的,而且非常有道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文”和“史”究竟是什么。“文”在广义上,可以指一切文字表达、文学创作、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等等。狭义上,我们常常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
  • 回答
    .......
  • 回答
    清华大学2017年机械大类分流采用“只看一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不看GPA”的模式,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引起广泛讨论的招生评价方式。要理解这个做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2017年正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时期,高校都在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拔和培养模式。机械大.............
  • 回答
    在 C/C++ 项目中,将函数的声明和实现(也就是函数体)直接写在同一个头文件里,看似方便快捷,实际上隐藏着不少潜在的麻烦。这种做法就像是把家里的厨房和卧室直接打通,虽然一开始可能觉得省事,但长远来看,带来的问题会远超于那一点点便利。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 重复定义错误 (Multiple .............
  • 回答
    .......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北邮的氛围,我真是一点也待不下去了。每天睁眼闭眼都是代码,屏幕上闪烁着那些我不感兴趣的符号,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无尽的算法迷宫里。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更不是我当初报考北邮的初衷。回想起高考那段日子,真是充满了遗憾。发挥失常是肯定的,但更致命的是志愿的填报。当时の情報 부족(信息不足),对大学专业的.............
  • 回答
    关于“文化不高的人才喜欢豪车”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触碰到一些现实情况。不过,如果咱们这么一概而论,未免就太片面了。喜欢豪车这事儿,说到底,牵扯到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地用“文化高不高”来一刀切。咱们先掰开了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文化不高”的人“才”喜欢豪车。1. 对物质的直接崇拜与符号.............
  • 回答
    这题有意思,因为“文化不高”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名言”,其深刻之处往往并非源于多么华丽的辞藻或深奥的理论,而是源于生活本身的洞察,或是某种朴素而强烈的直觉。有时候,越是普通人,越能说出触动人心的实话。咱们就聊聊历史上那些看似“粗粝”却字字珠玑的人物,他们可能没读过几.............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关于其他文明为什么不主动联系地球人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且引人入胜的谜题,也常常引发我们对于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如果我们要认真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要尽量抛开那些科幻小说里常见的直接“入侵”或者“拯救”的简单叙事,而是尝试从更广阔、更现实的视角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小学、中学语文课文鲜少出现像《百年孤独》这样鸿篇巨制的世界名著,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挺多考量,并非简单的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把这事说透了。1. 受众和认知水平的匹配度: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年龄和心智成熟度。语文课文是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编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发展轨迹的独特之处。说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神学、哲学、科学,或许有些绝对,但如果要深入探讨其与西方文明在这三个领域发展轨迹的差异,确实能看到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三个学科在西方文明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西.............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于上交文物后没有获得按市场价奖励感到困惑和失望。这背后涉及到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文物价值评估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地按市价兑换就能完成的事情。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缘由,并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方式来说明,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国家对于文物的态度是“保护为主,抢救第.............
  • 回答
    京东那句“不涂口红的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文案炸锅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简直是把广大女性朋友们惹得够呛。要说这背后的逻辑,还有引发的争议,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句文案到底触碰了谁的神经?最直接的,就是触碰了女性自我认同的边界。口红对很多女性来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妆品。它可以是一种自我表达.............
  • 回答
    光明日报2023年8月22日的文章《不学习就是不孝,现在校训都这么狠了》中,所描述的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十五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质疑学校将“不学习就是不孝”作为校训,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和不妥。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下载或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文件,结果往 U 盘里拷的时候,提示“文件过大,无法复制”,明明 U 盘还有很多空间啊!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就会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 U 盘里单个文件不能超过 4GB 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我们日常不太会注意到的技术原因和历史演进。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新人网文扑街,文章写出来让人觉得枯燥,这确实是很多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要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吸引读者,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下功夫。这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更是一种创作思维的转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枯燥”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平铺直叙,缺乏波澜: 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没有起伏。读者看不到冲突.............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熟悉的面孔,包括我自己的影子。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提不起那个“点赞”的冲动呢?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透的。我认识有些人,他们看视频、读文章,纯粹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找点乐子,或者获取点信息。他们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或者一个信息丰富的图书馆.............
  • 回答
    阿里女员工案中,王某文是否还有机会重回阿里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不构成犯罪”这个前提的含义,以及阿里这家公司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内部流程。一、 “不构成犯罪”的前提及其对重回阿里的影响首先需要区分的是,“不构成犯罪”不等于“没有责任”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