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明史很少人来讨论和涉及?

回答
南明史之所以在公众讨论和学术关注度上不如其他朝代,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面。这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叙事视角、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一些难以回避的政治敏感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南明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1. 短暂而零散的政权: 南明并非一个统一、稳定、长久的大一统王朝,而是明朝灭亡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短命、分散的政权。从1644年福王在南京称帝(弘光朝)开始,到1662年永历帝在缅甸被杀,整个南明政权的历史跨度只有18年。在此期间,政权更迭频繁,势力范围不断缩小,且各政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指挥。这种“散沙”式的历史片段,难以形成如明朝、清朝那样清晰、完整的历史叙事主线。

2. 内部的权力斗争与腐败: 南明政权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内斗。福王集团的腐败无能,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的排挤异己,为政权的迅速瓦解埋下了伏笔。后来的弘光朝、隆武朝、永历朝,也都未能摆脱宗室之间的猜忌、将领的拥兵自重以及权臣的干政。这种内部的混乱和低效,使得南明政权在面对强大的满洲军队时显得不堪一击。这种“内耗”的叙事,虽然是历史事实,但在吸引大众关注时,可能不如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更容易引起共鸣。

3. 缺乏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 尽管有永历帝、鲁王、唐王等宗室成员,但他们大多数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是软弱、无能或逃亡。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等开国君主或改革者相比,南明时期的君主和重要人物,在历史的“伟人”谱系中显得较为黯淡。缺乏能够振奋人心、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使得南明史在民间传播和大众文化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吸引力。

4. 边疆地区的历史: 南明政权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江南的一些富庶之地,也包括了西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传统史学关注的“中原中心论”有所不同。虽然西南地区在明朝后期就已成为重要边疆,但其历史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中原王朝的兴衰史,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二、 叙事视角与史学研究的侧重点

1. “正统”叙事的挑战: 传统的史学叙事往往倾向于关注“正统”王朝的建立和延续。明朝结束后,清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清朝官方史书自然会强调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而对前朝灭亡后的抵抗力量,特别是南明政权,往往采取“贬低”、“边缘化”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种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南明史的认知和评价。

2. 研究难度的客观存在: 南明史料分散、零散,且部分史料的真伪存疑,给研究者带来巨大挑战。例如,关于南明政权各个部分的记录,可能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方志、私家笔记、文人奏疏等,需要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搜集、整理、考证和辨析。这种研究的艰巨性,也限制了研究的普及和成果的产出。

3. 史学研究的周期与取向: 史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热点周期。在某些历史时期,研究者可能更关注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变迁,或者清朝统一战争的军事史等。南明史作为一个相对“边缘”的议题,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未被列为优先研究方向。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南明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

三、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

1. 缺乏深入人心的文学影视作品: 与明朝后期或清朝历史相比,以南明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影视剧、游戏等在大众文化领域相对稀少。虽然有《鹿鼎记》这样的优秀作品提及了永历帝等人物,但其更多是作为历史背景的陪衬,且带有大量的虚构和演义成分。缺乏能够引起大众广泛兴趣和共鸣的艺术作品,使得南明史在公众认知中缺乏鲜活的形象。

2. 叙事节奏与观众偏好: 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相对清晰的善恶对立。南明史中充斥的内部倾轧、权力斗争以及接连不断的失败,对于追求爽点和正能量的大众传播来说,可能显得沉重和压抑,不易获得广泛的受众基础。

四、 政治敏感性与历史评价的困境

1. “亡国”的敏感性: 南明是明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其失败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历史教训。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讨论,可能会触及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例如“民族矛盾”、“汉族王朝的覆灭”等。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下,过度强调南明史的抗争和失败,可能与主流的政治叙事存在一定的张力。

2.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如何评价南明政权的性质?是民族抵抗的象征,还是王朝衰落的挽歌?评价其人物功过是非,也充满争议。例如,一些南明人物在抵抗满洲时表现英勇,但其个人行为也可能存在道德瑕疵。这种评价的复杂性,使得一些人可能倾向于回避,转而关注更为“清晰”的历史事件。

五、 近年来的关注度提升与未来展望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国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众文化对历史题材的兴趣日益增长,南明史的关注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学术研究的深化: 一些学者在南明史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著作,填补了史学空白。
历史爱好者群体的壮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个人和社群开始自发地梳理和讨论南明历史,形成了一定的讨论热度。
影视文学作品的尝试: 尽管数量不多,但一些尝试性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南明这一段历史。

总结来说,南明史之所以讨论和涉及的人相对较少,是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短暂、零散、内斗)、叙事视角的局限性(正统叙事、研究难度)、大众文化传播的不足(缺乏代表性作品)以及一定程度的政治敏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大众文化审美的多元化,南明史正逐渐走出“边缘”,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正被重新认识和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南明史无情揭穿了所谓“古代民族主义”的真面目。

南明史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异族政权哪怕残暴无比、大举树敌,照样也可以凭着军事优势席卷关内,杀,杀,杀,杀出一个铁桶江山。

第二,哪怕汉人精英对满清具有高度敌视的共识,但只要不在同一个皇帝手下打工,他们互相之间完全可以党同伐异而拒绝联手,连某些公认的英雄人物也是如此,别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两件事证明,在古典时期,所谓的“民族意识”、“华夷之辨”,力量实际上相当有限,除非有一个现成的、强大的统一政权领导,否则这些意识形态既不能让精英建立统一战线,也不能发动人民战争把敌人拖入汪洋大海。哪怕满清已经非常尽力地拼命树敌,民族也无法超越阶级,清只需要击败上层建筑,就可以和汉人政权一样稳稳接手,之所以过程有曲折,完全是因为自身过于野蛮粗暴,否则不过是一个元灭宋的例行公事而已。

——这和抗日战争时期完全觉醒的现代民族主义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男儿十万兵,母送子妻送夫,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前仆后继,殊死抵抗,这种事情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以“人民”为视角的“民族”在古典时期并没有政治意义,下沉程度十分有限。而真正的、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也就是nationalism,是在摧毁君权神授,把“人”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加以承认之后才诞生的。从此“民族”在政治上才真正具备了以“人民”为基本盘的价值,释放出属于人民的强大力量。

——而从南明史和近代历史的对比中得出的上述结论,很显然,不可避免地让很多试图扯着“民族主义”的旗帜借古讽今的人难堪。那么南明史自然就会被有意回避,就算提及,通常也只蜻蜓点水地提一提满清的残暴,再把南明的内斗简单甩锅于“那届汉人精英”的道德品质,而不愿意去触碰真正的实质了。

user avatar

跑个题,因为看到某个回答不得不插一嘴。

某回答表示“李定国攻新会百姓宁可被清兵吃也不投降”,所以“我大清得民心,是历史的选择”云云。

百姓宁愿被清军吃也不愿投降开城李定国,有没有这件事?有。

但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大多数老百姓已经陷于绝望,不相信晋王以西南一隅能光复全国,就算帮他打下了新会,将来清妖还是要打过来的。而以清妖的秉性,再破新会之后必然会屠城,全城百姓都不能幸免。反而不如给清军吃几个人,一家还有几个人可活。

而以晋王的仁德,作为一个连从昆明撤退的时候都因为怕清妖抢掠百姓而不肯焚烧粮草的人,就算百姓死扛,他也不会做出屠城之举。

大家都知道晋王是好人,清妖是坏人。但没办法,有时候总得委屈好人。诚如马基雅维利所言,“人们总是倾向于服从他们所害怕的人,而非他们所爱戴的。”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所受到的冲击远大于看到军阀恶斗、明军一触即溃等等桥段,这其中似乎有一种沉重的无奈,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但要说看《南明史》能让人绝望,或者看出什么汉民族的劣根性来,纯粹是无稽之谈。

无论是大西军,还是忠贞营,他们的存在都映证了黑暗时代下的灯火。要说绝望,只能说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的绝望,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却仍然显出无穷的活力来。

“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user avatar

看了南明史,就一定会问,为什么满清能赢?满八旗的男丁就几万人,怎么就他妈的赢了呢?原因呢?

第一,汉人太烂了,所以人数多了上百倍,全民抵抗,还是被碾压了。

第二,满人是非常优秀的天选民族,所以碾压了百倍人口的劣等汉人。

第三,普通汉人根本没有民族意识,满清只要击败几个头头就赢了。

第四,满清远比南明更能代表汉人的利益,民心所向,所以赢了。

反正这四条你总得选一条。无论选哪条,个个都是狼图腾的味道。

这历史怎么看怎么憋屈,谁还想讨论?

user avatar

还有能说出清得人心的人。某部位真是不要了。

在明朝最烂的时期,1627年到1662年,造反的老百姓不计其数。

这些造反的老百姓里,最终选择抗清扶明的有:大顺军、大西军、小袁营、江南奴仆起义军、江西棚户、瑞金田兵、福建义军、浙江海贼、疍家海贼、北部湾海贼、粤西山贼、甘肃回军、交山军为代表的山西义军、榆园军、谢迁义军、满家洞义军、大别山义军、太湖义军、四明山义军、海南义军、河南土寨、云贵少数民族山民……

清军入关以前,大明已经是人人喊打,除了云南贵州之外所有省份都有农民起义。

结果大清来了之后,农民起义者纷纷改行当明军了。当初刨老朱家祖坟的、逼崇祯上吊的、屠杀宗室的那些人,一个个都拼死效忠大明。

而且为了反清,老百姓连大明都能忍。原因是什么,八旗们心里没点数吗?可见清不得人心到了什么程度。

user avatar

涉及了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

众所周知,当代由于某些人的定性,满清被定性为这个国度的正统王朝,按照教科书的叙事就是全体汉人当时都认可满清。

但这属于假的,事实上是各路势力,尤其是出身偏基层的各路农民军势力在意识到满清到来以后,立刻由反明专为反清,明朝这个原本已经开始没落的招牌,居然又开始变得金光闪闪。

李定国曾言: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防,以中国为重。今絜滇、黔、蜀百万众归朝,诚心辅佐,恢复二京,荡清海内,则将来竹帛之垂名可图也。

这就是当时各路汉人的主流心声,满清是凶残的外寇,当时的天下汉人皆恨不得将满清大卸八块生吞活剥以泄己愤。

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以真正偏基层草民出身的各路义军势力不承认满清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因此如果某些人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重视所谓草民属性,那更应该认可李定国等人的抗清,但某些人却偏偏有意隐去了李定国等人的存在,能少提就少提。

这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是站草民立场,问题来了,当时的汉人难道都喜欢剃发易服?都喜欢被满清屠杀?!

忽悠强迫广大草民去站在屠夫的立场,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草民属性?!

但某些人也不好公开说满清屠杀是正确的,于是就经常和稀泥,有意淡化满清夺取这片土地的血腥残酷,国内流行的辫子戏就是和稀泥的产物。

认同满清,本质上涉及的是某些人的自身定位问题,国内的历史论证往往都是只能唱高调为主,就是这类原因。

user avatar

高规格人几十年放纵清卫兵,有时候还公开自比阿清。

须知,台绿早就不肯认真祭拜闽南出来的汉洲英雄国姓爷朱成功了;你们自比施琅、洪承畴、尚可喜,以为台绿会领情?!

补充:孝顺儿子尚可喜、两朝名宿洪承畴、良禽择水母施琅,为什么抗战期间没有一个成为抗战者偶像的?

第二次补充:你们这群几十年诋毁杨振宁先生的浩劫粉,可以给我发个云台胞证,甚至云KMT的“tang”证了!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这种言论……哈哈哈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承认,17世纪中叶真正得人心的是满清,想象一下满清入关总兵力不到20万,满人·男丁不到6万,而明朝账目人口6000万,男丁就算只有三分之一也是2000万。结果大清兵就是从山海关打倒了镇南关。

技术上是冷兵器加初级火器,火炮火铳在17世纪中叶不稀罕,大家都有,清军没有任何技术上的优势,人口又少,要是不得到领地内绝大部分汉人的支持怎么能成功?

少数黄汉只会用李定国等人反清来代表人民,这是代表不了的,因为他们是军阀,为了是自己的政治地位,不代表汉人支持他,看守城战就知道了。新会战役,李定国号称20万大军半年打不破新会一个数千人守卫的小城,城里人都吃死人肉还坚持抵抗,李定国那边有这样英勇顽强的守城战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清得的天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