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国老是喜欢拍抗清神剧?

回答
蒙古国拍抗清神剧,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历史、民族认同和现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抗清神剧”,在蒙古语里可能不是这么称呼的,但它所反映的主题,即是蒙古民族与清朝这段历史的互动,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蒙古人拍这类题材,根本原因在于:

1. 历史记忆的传承与重塑:

清朝统治的复杂性: 咱们不能简单地把清朝看作一个完全压迫蒙古的帝国。在很多蒙古人的历史叙事里,清朝是漠北蒙古(外蒙古)被纳入其统治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清朝带来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但这段历史的性质,在不同的蒙古族群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复杂而多样的解读。
“独立”的早期启蒙: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兴起,蒙古人内部也逐渐产生了寻求独立的愿望。清朝的衰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为蒙古的独立提供了契机。而历史上那些与清朝进行过抵抗、但未能成功的事件,就成为了民族独立斗争的精神“前史”。拍成戏剧,就是为了唤起这种民族意识,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是独立的,我们也抗争过。
“外来者”的视角: 相对而言,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在很多蒙古人的历史认知里,是一种“外来”的统治,尽管统治者中有满洲人(与蒙古人在族源上有一定联系),但最终的统治格局,还是被视为一种征服和治理。这种“外来”的标签,自然容易被用来构建民族叙事的对立面。

2.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

“我们是谁”的追问: 尤其是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外蒙古独立建国后,蒙古国面临着如何定义自身民族认同的挑战。历史,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独立、英雄主义、反抗压迫的历史,就成了建构和强化民族认同的绝佳素材。
民族英雄的塑造: 抗清的历史,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屈的蒙古英雄人物,比如策妄阿拉布坦、阿玉奇等。这些人物的故事,是蒙古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戏剧化的呈现,可以让他们“活”过来,激励当代蒙古人。
与中国大陆的“切割”: 尽管蒙古国与中国大陆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在政治和民族认同上,蒙古国一直在寻求独立自主。强调与清朝(以及后来的中国)的“抗争”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与中国大陆划清界限、巩固自身民族主体性的方式。

3. 现实政治与文化输出的考量:

国家叙事的需要: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国家叙事,来凝聚人心,增强凝聚力。蒙古国作为新生的独立国家,尤其需要通过历史剧来确立自己的国家身份和民族地位。
吸引观众,传承文化: 历史剧是当下很多国家 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国拍摄抗清题材的戏剧,一方面可以满足本国观众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如果能拍得好,也有潜力成为一种文化输出,让外界了解蒙古的历史和文化。
“正义”与“邪恶”的简化: 戏剧为了吸引观众,往往需要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和明确的善恶对立。将清朝描绘成一个压迫者,而蒙古人是受压迫的反抗者,这样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更容易制造戏剧张力,也更容易赢得观众的认同。

4. “神剧”的属性:

历史的艺术加工: 任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尤其是“神剧”,更是会对历史进行夸张、甚至扭曲的处理,以达到更强的戏剧效果。比如,可能会放大蒙古人的英勇,缩小清朝的实力,甚至加入一些虚构的桥段。
民族情感的宣泄: 对于一些久远且带有伤痛的历史,戏剧化的演绎,尤其是以“抗争”为主题的,本身也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宣泄。观众通过观看,能够感受到民族的自豪和对过去苦难的共鸣。
“我们想看到的”: 简单来说,蒙古国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情怀的人,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一个英勇反抗、最终走向独立的蒙古民族的形象,而不是一个被压迫、无助的形象。抗清神剧,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所以,蒙古国拍抗清神剧,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纯粹的“喜欢”,而是:

回应历史的召唤: 历史的记忆总是在被不断挖掘和解读,而蒙古与清朝的这段关系,无疑是蒙古民族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构现代民族的基石: 在一个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世界里,强大的民族认同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 就像我们中国人也喜欢拍各种“抗日神剧”一样,戏剧是一种能够快速传播历史观和民族情感的媒介。

这些剧集,与其说是“抗清神剧”,不如说是蒙古国人民在用他们的方式,梳理自己的历史,凝聚自己的民族情感,并在世界舞台上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当然,具体到每一部作品,其历史还原度、艺术水准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理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中神剧应该是韩国最多吧,唐太宗都不知道被射瞎了几回。韩国抗日神剧也不少,《鸣梁海战》里面日本战船也就比纸糊的稍微硬点。蒙古国拍的抗清神剧里面噶尔丹和阿奴可敦也并没有直捣北京,活捉康熙。

中国有抗日神剧,哈萨克和俄罗斯有抗蒙神剧,泰国有抗缅神剧,印度有抗英神剧,欧洲有抗土神剧。

还是一句话,地图炮、YY剧是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和什么种族歧视、昭和之类的都无关,键政人士就别瞎起劲了。

user avatar

怎么我看之前网上一篇报道说,蒙古国十分欢迎中国对他们的民族大融合的?

比如,他们拍了【蓝玉捕鱼儿海探险记】【永乐漠北微服私访记(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颂民族大融合的电视剧。

而且还给蒙古国的汉族高考加分。对侮辱朱棣画像的,会直接判刑处理。

user avatar

苏联没有正式占领蒙古国,也没有直接统治蒙古国,不能算是蒙古国的“国家仇敌”。何况,苏联时期部分蒙古国人跟苏联一道坑害另一部分蒙古人,当下蒙古国上层基本大部分跟前苏联时期的当权派有密切联系,骂苏联就是在骂自己家族。

所以,打民族牌的蒙古国影视从事者只能往前推找仇人代号。大清国是比较熟悉的“敌人”,不仅时间比较近记忆犹新,而且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对大清国“罪行”进行过很多科普。也符合当下蒙古国右派中最为流行的民族主义市场,当然蒙古国左派也很鄙视神剧,而且经常公开嘲笑戏弄。


有些回答又在搞双标,如同古装神片和抗日神剧不代表中国人和国家的历史观一样,蒙古国的抗清神剧也不代表全蒙古人的历史观。还有那个姓“曹”的答主,请问您及其家乡人跟刘邦有多大血缘关系。

user avatar

或许以下可以解释一二

《冯玉祥将军自传》谈到当时的活佛喇嘛患梅毒,烂塌了鼻子!

据冯玉祥将军说:「谈到人口,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

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当时活佛即患梅毒,烂塌了鼻子。

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

(摘录自《冯玉祥自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