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国草原蔓延至中国境内大火已扑灭,为何蒙古国草原经常起火?中蒙双方该如何防控?

回答
蒙古国草原起火,并蔓延至中国境内,这已不是新鲜事。这类事件频发,其背后原因复杂,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跨国合作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蒙古国草原为何“火烧不绝”?

蒙古国拥有辽阔的草原,这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游牧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然而,这种广袤而相对单一的植被类型,也为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

首先,自然因素是火灾的重要诱因。蒙古国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尤其在春季和秋季,降水稀少,空气湿度低。此时,枯黄的草料如同火柴棍一般,极易被点燃。强风也是助长火势的罪魁祸首。蒙古国素有“风大”的说法,尤其是春季的西北风,常常会将星星之火迅速吹成燎原之势,火线蔓延速度极快,扑救难度极大。

其次,人为活动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尽管人们一直在强调防火的重要性,但火源的出现却难以完全杜绝。

农牧民的生产活动: 为了清除牧草中的寄生虫和病菌,也为了促进新草的生长,牧民有焚烧草原的传统习俗。这种“燎地”行为如果控制不当,就可能引发大范围的火灾。此外,一些简易的灶火、篝火以及烟头,也可能因为疏忽大意而被丢弃在干燥的草地上,成为火种。
农业生产: 在草原与农耕区交界的地带,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也是潜在的火灾隐患。
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疏忽: 虽然概率较小,但林业工作或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不当使用明火也可能引发火灾。
蓄意纵火的可能性: 尽管不常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人为的恶意纵火行为。

再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间接增加了火灾风险。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蒙古国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干旱,草原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这使得草地更加干燥易燃。草原植被一旦退化,恢复起来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使得火灾的破坏性影响更加深远。

中蒙双方该如何携手应对?

蒙古国草原大火之所以会蔓延至中国境内,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上的毗邻和草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因此,有效的防控策略必然需要中蒙双方的紧密合作。

一、 源头管控与预防是关键: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火意识: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双方应联合开展广泛的防火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牧民、农民、林业工人、游客等所有可能接触火源的人群普及防火知识,强调非法用火的危害性和法律责任。重点宣传“人走火灭”、“严禁野外用火”等基本常识。
规范和限制草原火烧行为: 蒙古国应进一步完善草原防火法律法规,对草原火烧行为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明确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可以进行草原火烧,并设立审批和监管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可以探索更环保、更安全的替代性管理方式,例如机械化除草或引进耐旱的改良品种,减少对传统火烧的依赖。
加强生产生活中的火源管理: 牧民在冬季使用炉火取暖时,要确保炉灶的安全和防风措施到位;在春季生产活动中,要严格禁止在草场使用明火,严禁随意丢弃烟头等火源。农耕区要加强秸秆禁烧的管理。
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和退化治理: 从长远来看,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是降低火灾风险的根本途径。中蒙双方可以合作开展草原植被恢复、退化治理、防沙固沙等项目,增加植被覆盖率和草层厚度,提高草原的整体抗火能力。这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良草种,以及限制过度放牧等。

二、 联合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构建:

建立跨境火情监测网络: 中蒙两国应合作建立覆盖边境地区的高效火情监测系统。这可以包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地面瞭望塔以及巡护人员的报告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火情的早期发现和预警。
共享火情信息与预警数据: 双方应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渠道,及时通报边境地区的火情信息、火险等级预测以及可能蔓延的风险。通过联合会商,形成统一的预警发布机制,确保两国能够协同应对。
提高火情预报的准确性: 利用气象数据和植被覆盖情况,精确预测火灾高发时段和区域,提前发布预警,让基层做好应对准备。

三、 协同作战与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跨境灭火合作机制: 在发生跨境火情时,双方需要有明确的合作流程和协议,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协同灭火。这包括:
信息互通和指挥协调: 在火情发生时,两国边防、消防、林业等部门应立即建立联系,共享现场情况,并在指挥上进行协调,避免各自为战。
人员和装备的支援: 在必要时,两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互相提供专业灭火人员、消防车辆、灭火飞机等支援。当然,这种支援应建立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并做好前期沟通和协调。
联合演练: 定期组织中蒙联合防火演练,熟悉跨境灭火的流程、指挥体系和配合默契程度,提高实战能力。
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边境地区应加强防火通道、隔离带、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灭火作业提供便利。
培训与技术交流: 双方可以互派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分享先进的防火灭火技术和经验,提升整体能力。例如,在无人机灭火、高科技侦测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可以进行深度合作。

四、 长期合作与生态文明共建:

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合作: 气候变化是影响草原生态和火灾风险的重要因素。中蒙两国可以就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议题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草原地区推广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例如生态旅游、草产品加工等,让当地居民从保护生态中获益,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防火护林的主动性。
人文交流与理解: 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对彼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助于构建更牢固的合作基础。

总而言之,蒙古国草原的火灾问题,既是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中蒙两国从源头预防到应急响应,再到长远生态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地推进合作。只有双方携手,才能共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草原,避免火灾带来的悲剧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次草原火灾发生地位于中蒙边界附近,蒙古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气温逐渐回升,是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季节

蒙古这邻居也是绝了,一个号称要保持游牧民族传统的国家,现在牧草都搞成这样,前阵子沙尘暴,现在又大火

原来听边境的人说过,他们一没钱就故意放火,然后去内蒙古讹钱,不给钱就继续放

啥时候蒙古国缺钱,蒙古国人就在边境放火,等着内蒙给他们蒙古国打电话

年年如此,只要蒙古国的生态不改善,这种问题就没个完

要不了十天半个月,要是像上次一样引起沙尘暴这样的环境问题,韩国不知道又会怎么指着鼻子怪我们

古代历代统治者费尽财力物力,劳民伤财也要修长城不是没有道理的

user avatar

人为因素,每年外蒙古都有烧荒的习惯,然后我们每年都得灭火​,​火灾太多了,都十几年了,几乎年年都有。

不合理的放牧和矿产开采。

300万人,几千万头畜牧,越穷越放牧,又没有入海口外出大量销售,卖不出好价钱又增加放牧数量,价格内卷得一批,就和你在高中地理上学的一样,为了挣钱就有多养羊,养羊草质就要下降,下降了就要开辟新的牧场,荒漠化又不断加剧,这个国家前途惨淡。

现在春天,草场的草已经干燥了,隔离了只是把火控制在这个圈子里面,温度高了其他地方还是会起火的。

草原面积大飞机洒水覆盖是不太现实了,有条件能人工降雨最好。降雨把草打湿,不然也只有哪儿起火灭哪儿了,根本就不知道哪儿会起火只有被动的灭火。

希望消防员能平安


回答一下为什么蒙古要烧荒

蒙古养着几千万头畜牧,仅靠传统的游牧自然是不可能。无论是大牧场放牧业,还是农牧混合,都要有一定时间的土地修牧,也就是停止放牧抛荒。到了一定年份想要重新开发,最简单的方案就是“火烧”,省力省人工。

当然,也有每年春耕生产的因素

烧荒后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要撒下种子就有收成,有的稍松一下土播下种子就能长出来,更别说杀灭细菌和寄生虫的作用,开始草势长得挺好。

当然,害处极大,破坏植被,土地退化,基本上就是竭泽而渔,咱们国家严令禁止。蒙古过来沙尘暴也是因为过度放牧。评论区里边儿说的狼图腾时候外蒙古草势好,都过去多少年了。

蒙古过度放牧这个问题,除非咱们国家想再加一个省、区,基本上就是无解。

现阶段,蒙古减少放牧量或者增加牧场承载量来结决问题都不现实。

减少放牧量就是动了牧民的钱袋子,蒙古又不可能给出高额补贴,这法令是不可能实现的。

增加牧场承载量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产业结构优化……想想就行了,中国还没做完呢,你指望蒙古走在前面?

至于给蒙古资金援助和技术指导来解决问题,先问一下,咱们自家牧场问题都没解决,你愿意纳税人的钱给别的国家解决问题吗?

user avatar

4月19日,蒙古国草原大火蔓延至中国境内,当地消防连夜扑救,目前扑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user avatar

老问题了,不是新鲜事,原因嘛,上面链接自己看,这次不知道是不是。

现在重点是保护人,牲畜和财产安全。

不要以扑灭火灾为根本,主要是保护,撤离人员牲畜财产,设置隔离带。

user avatar

高情商:应该形成切实可行的跨境环境治理机制。

user avatar

要不,建个墙,并且要蒙古国出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国草原起火,并蔓延至中国境内,这已不是新鲜事。这类事件频发,其背后原因复杂,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跨国合作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蒙古国草原为何“火烧不绝”?蒙古国拥有辽阔的草原,这是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游牧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然而,这种广袤而相对单一的.............
  • 回答
    关于蒙古国草原火灾以及为何不直接惩罚蒙古国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国际关系、法律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惩罚”二字就能轻易解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责任认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草原火灾的性质。草原火灾的发生,无论是在蒙古国境内还是靠近边境.............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契丹与蒙古同为草原民族,但在历史成就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制度、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部统一性与政治制度1. 契丹的分裂与统治结构 契丹族在辽国时期(9071125年)虽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但其政治体系以“捺钵”为中.............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蒙牛22年首次更换Logo,以“汉字为骨,草原为魂”,这种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无疑为品牌的年轻化和国际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那么,这个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新Logo,究竟能否有效地帮助蒙牛弘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该如何传播,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新Logo:汉字为骨,草原为魂——一场文化重塑的信.............
  • 回答
    在蒙古草原上,要保证一家人每天都能吃到羊肉,这可不是一两只羊就能搞定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学问,就像我们牧民讲究的那些老规矩一样,得细细算计。首先,得看看这家里有多少张嘴吃饭。一家三口和一家七口,那吃的量可就差远了。我们牧民讲究的是“人丁兴旺”,但同时也要考虑实际的消耗。如果是一家三口,口味也不算.............
  • 回答
    关于元朝是否“封禁”蒙古草原,并且类比清朝封禁东北,这其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问题。简单来说,元朝并没有像清朝那样进行系统性的“封禁”,但其统治方式和政策确实对蒙古草原的游牧生态和人口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些方面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限制”或“管控”,而非大规模的、旨在隔绝的“封禁”。要理解.............
  • 回答
    坐在蒙古包里,外面的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枯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屋里升腾着牛粪燃烧的温暖气息,混合着羊奶茶特有的奶香和淡淡的烟熏味。这就是现代蒙古草原游牧生活的一个寻常午后,虽然时代在变,但那份与土地、与自然的深刻连接,依然鲜活地存在着。你要问现代蒙古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是怎样的?嗯,它不像你想象中那样.............
  • 回答
    说起汉人为什么没能在蒙古草原“扎根”,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生物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扎根”是啥意思。放在老百姓的语境里,扎根就是能在这儿安安稳稳地生活下来,娶妻生子,一代代传下去,形成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长久存在的矛盾——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与冲突。说古代汉族人“不能”在蒙古草原游牧,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从整体的趋势和现实情况来看,汉族主体确实难以在草原上实行他们熟悉的游牧生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生.............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蒙古国的沙尘暴问题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说蒙古国“特别”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场风暴,恰好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其能量和影响范围都被放大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沙尘暴,简单来说,就是强风将地面上松散的沙土卷起,形成能见度急剧下降的现.............
  • 回答
    蒙古国独立后,当地汉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记录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讲述,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一、 蒙古国独立前的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蒙古国独立之前,该地区长期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在清朝统治时期,汉族人口在漠北(外蒙古)相对较少,主.............
  • 回答
    蒙古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仅300万,这样的组合按理说应该能发展出相当不错的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古国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结构、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历史遗留的负面影响: 苏式计划经济.............
  • 回答
    蒙古国能否迎来“永久中立”的曙光?蒙古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内陆国度,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微妙而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永久中立”的设想一直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考量之一,尤其是在其两个庞大邻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这更是让这一设想显得尤为现实和具有吸引力。.............
  • 回答
    蒙古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其地缘战略位置十分特殊。它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两国都是蒙古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和经济来源。如果蒙古国对中俄以外的任何国家宣战,其面临的局势将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首先,从经济和后勤角度来看,蒙古国对任何其他国家的宣战,都意味着其需要建立独立于中俄的供应链和支持系统。蒙古国经济高度.............
  • 回答
    “地缘政治最不幸的国家”——这个标签,如果有人试图强加在蒙古国头上,恐怕会引发不少争议。说它“不幸”,或许有那么点道理,但要说它是“最”不幸,那可就有些武断了。毕竟,世界上地缘政治的棋局总是风云变幻,多少国家都身处大国夹缝中,各有各的难处。蒙古国的地缘政治处境,确实是它绕不开的现实。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蒙古海军的存在与否,是一个颇具趣味但也相当现实的议题,尤其考虑到蒙古的地理位置。蒙古,被誉为“蓝色的土地”,这个名字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湖泊和河流,但仔细审视其版图,会发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这意味着,蒙古既不临海,也没有可以直接通往大海的内陆水系(比如像俄罗斯伏尔加河那样可以连接波罗的海.............
  • 回答
    蒙古国没有海岸线,这一点是事实,也是许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原因。那么,这个内陆国家为何还要投入资源去“建设海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蒙古国并非是为了在海洋上扬帆远航而建设“海军”。他们所说的“海军”,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海军部队”或者“水上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能和使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