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鲜有蒙古国介绍?

回答
中国的媒体和公众对蒙古国的关注度相对不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并非全然是“鲜有介绍”。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差异、经济联系以及信息传播这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

一、 历史的烙印与地缘政治的现实:

“羁縻”与“宗藩”的遗产: 历史上,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代表)与蒙古地区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关系。从元朝开始,蒙古高原就与中国的政治版图紧密相连,但这种联系并非总是平等的。清朝对蒙古的统治,虽有“羁縻”和“宗藩”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到了近代,随着清朝的衰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蒙古高原走向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承认了蒙古国的独立,但历史上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心理上的隔阂,使得双方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而非深厚的文化认同。
地缘政治的“缓冲区”角色: 蒙古国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在冷战时期,其政治立场受到苏联的强烈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被视为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缓冲国”。这种背景下,中国在处理对蒙关系时,自然会受到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信息传播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以特定视角呈现。
“不结盟”与“多边外交”的平衡: 蒙古国奉行“不结盟”和“多支点”外交政策,力求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保持平衡,并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种政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色,而非简单地属于某个阵营。中国在介绍蒙古国时,也会考虑到这种外交现实,避免给外界留下“一家独大”或“中国主导”的印象。

二、 文化差异与认知鸿沟:

游牧文明的独特传承: 蒙古国主体民族是蒙古族,其文化根基深植于广袤的草原和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耕文明存在显著差异,在价值观、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文化的差异往往是相互理解的障碍,如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模糊或偏差。
语言和文字的隔阂: 尽管都是亚洲国家,但蒙古国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使用西里尔字母),与汉语和汉字体系有很大不同。虽然蒙古国也有部分人口学习汉语,但主流的传播和交流仍然存在语言上的壁垒。这就使得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的互相传播相对有限,增加了相互了解的难度。
“他者”的视角: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信息传播的限制,中国公众对蒙古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官方渠道、有限的学术研究以及一些带有刻板印象的媒体报道。这种“他者”视角,使得信息不够立体和深入,公众难以形成全面而真实的印象。

三、 经济联系与发展阶段的差异:

经济体量的悬殊: 从经济体量和发展水平来看,中国远超蒙古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与蒙古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更关注的是自身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对蒙古国的介绍,往往会集中在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关的层面,例如资源合作、贸易往来等,而非进行全面的国家介绍。
经济发展的侧重点: 蒙古国的经济高度依赖矿产资源(如煤炭、铜),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以内需和制造业为主导的模式有所不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也使得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相互了解,更多是务实性的,而非文化或社会层面的深度互动。
投资和贸易的现实需求: 中国企业和政府在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中,会更侧重于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和战略资源。因此,对蒙古国的介绍,会更多地服务于这些实际需求,例如关于投资环境、矿产政策、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信息,而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普及性介绍。

四、 信息传播的渠道与受众:

媒体的议程设置: 媒体报道内容往往受到受众需求、新闻价值、社会热点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相比于一些国内热点话题、国际大事件(如科技突破、地缘政治冲突),蒙古国的消息在吸引大众眼球方面不具备优势。除非出现重大的事件(如中蒙关系的重要节点、蒙古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或政治变动),否则其信息很难登上主流媒体的显著位置。
大众兴趣的“吸引力”: 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除非他们有特定的职业需求(如从事对蒙贸易、研究)或个人兴趣(如旅游、历史爱好者),否则对一个相对遥远、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其关注度自然不会像对周边一些经济文化联系更紧密或具有更多“故事性”的国家那样高。
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 尽管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化的信息传播和兴趣驱动的了解方式也在兴起。一些旅游博主、历史爱好者、在华蒙古留学生、以及一些关注特定领域的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蒙古国的介绍。但这些渠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主流媒体相比仍然有限。

“鲜有介绍”并非完全准确,而是一种相对性的说法。 事实上,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学术界、外交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对蒙古国的了解和研究是存在的。只是在面向普通大众的、广泛而深入的介绍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

总而言之,中国对蒙古国的介绍相对较少,是历史、地缘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这种状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双方关系的深入和民众交流的增多,对蒙古国的了解也在逐步深化。但要打破现有的认知框架,真正实现深入而全面的相互了解,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凤凰卫视的阮次山几年前曾经对蒙古国进行了一次专访,其中一个重要的采访内容就是中蒙两国相互之间的看法。按照阮次山的体会,大意就是蒙古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中国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恐惧,恐惧中国强大之后会对蒙古有吞并的企图,这种恐惧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而愈发强烈。包括中蒙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而使得蒙古国许多边民需要商品贸易和求医问药时不得不跑到中国二连浩特等地来,中国发达的社会发展水平使得不少蒙古人对中国产生了一种既羡慕又嫉妒的心态,这也是蒙古国内排华反华风气的根本。

接下来阮次山话锋一转说到:但在中国国内却鲜有关于蒙古国的新闻和信息,对于中国来说,吞并经济发展落后的蒙古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超过所得……

言下之意就是:别尼玛给自己加戏了,老子才看不上你呢。

当然我觉得如果解读阮次山的意思,除了蒙古国地大人稀,领土面积是中国的1/6,人口数量仅是一个地级市的规模,通常也没啥新闻之外,但也不排除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主要媒体得到过相关指示,为了避免让蒙古国产生“中国始终密切关注着蒙古”的感觉,而刻意减少对蒙古国的新闻报道。

【本文由蒙古国海军赞助撰写】

广告词: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user avatar

多年前参加会议去过————多年前,2010年前

每个答主都会遇到杠精,理睬他们是对教养的亵渎,最可笑的是一个刷大众点评跟我较真的,被我怼回去就撒泼打混,现实中怕也是个泼妇。还好99%的网友三观正常

低素质的杠精帖都删掉了,免得污了我们眼睛

—-—————————————————————

住宿:当时乌兰巴托唯一的5星级酒店,单人间里面只有一个小小的电视,小小的空调,晚上屋子里一股子烤肉的味道,楼下是露天烧烤店。比不上当时国内如家标准。

吃饭:日常全是肉啊,街边的店里肉包子快赶上我的手大了,合人民币就几块钱。我在那里一周就没吃到蔬菜,最后一天会议聚餐前,我流鼻血20分钟止不住那种……

商店:破地方比我老家那18线小城市都落后,最繁华的地段也只有一个破烂商店,满街都是膀大腰圆的男人女人,个个标准的蒙古脸……,细细的眼睛撇你一眼,能吓一哆嗦。

安全性:大白天的就被各种眼神从上到下扫一遍,晚上露天吃饭被陌生男人拉扯。。。虽然同去的都是大老爷们,但满眼200斤以上的男人,那拳头、那肌肉、那狠毒的小眼神……还是有点打怵出去。想想驻外企业工人,真不容易。

我们座位被安排在第一排,各国交流经验都很好,蒙古的NGO大爷发言的时候就变味了。人家搬个凳子坐我正对面,眼睛直视我说,中国在蒙古多少多少项目,每年挖走多少多少能源,留给蒙古多少多少污染,所以你们是坏人,在祸害蒙古。你们要么滚出去,要么赔偿我们……(我们没给你钱咋滴?你咋不骂其他国家呢?我们买你东西,给你们收入、就业机会,还对不起你们了呗?)

这大爷口水喷我满脸,实在受不了,起身走了。韩国领队冲我摆手,叫我别走,心想,滚犊子,我那座位肯定是你安排的,你丫还装好人!

最后发言的是我,也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愤怒情绪。仗着全英语交流,不信蒙古的同翻水平比我强多少。事实上,她确实没跟上我。舒畅了……

当时的整体感觉,蒙古国对中国人的敌对情绪是高涨的,公开的不友好。去投资建厂之类的都是要做血本无归的最坏准备,再备点武器装备防暴力事件。后来发生事情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怎么样真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媒体和公众对蒙古国的关注度相对不高,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并非全然是“鲜有介绍”。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差异、经济联系以及信息传播这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一、 历史的烙印与地缘政治的现实: “羁縻”与“宗藩”的遗产: 历史上,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代表)与蒙古地区有着漫长而复杂的.............
  • 回答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你会发现许多地名都带着历史的印记,或是描绘着山川风貌,或是寄托着人们的期盼。但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中国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似乎显得格外稀少。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命名习惯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从中国古代.............
  • 回答
    在中国,说“鲜有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可能是一种视角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将“知名”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拥有极高声誉和商业价值的,那么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立制作人进入这个行列的案例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而是他们的“知名”路径和呈现方式可能有.............
  • 回答
    在中国神话的浩瀚星河中,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偶尔会踏入凡尘,与凡人发生联系,甚至留下动人传说的,更多的是温柔美丽的女性仙子。相较之下,那些下凡历劫、或者因故来到人间的男仙,似乎就没那么频繁,也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集体形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神话叙事本身的特点.............
  • 回答
    阿富汗与中国拥有漫长的边界线,但公众视野中关于阿富汗难民涌入中国的报道却相对稀少。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两国之间的人口流动和难民问题呈现出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景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地理上的严峻挑战是第一.............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似印度那样,将“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核心的政治实践来发展和推广。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土壤差异,也有政治制度和现实考量的影响。首先,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忠”思想,虽然强调和谐,但其“和”的内涵更多是指一种“事功之和”,即.............
  • 回答
    读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你敏锐地观察到了革命和起义似乎鲜少从江浙地区发源,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一点,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而是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的“温床”与“束缚”:富庶之地,何以难以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江浙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中.............
  • 回答
    电商中鲜有Primaloft或新雪丽(GORETEX SHIELD等)作为填充物的棉服,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虽然这些高性能填充材料在户外装备中非常常见,但在大众化的电商棉服领域,它们确实相对少见。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成本与定价策略: .............
  • 回答
    承德,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土地,确实是普通话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熟知的滦州腔、承德官话,都对现代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们放眼当下央视、央广那些家喻户晓、声音响亮的主持人群体时,确实会发现来自承德的优秀主持人身影似乎并不那么显眼。这背后,并非是承德籍人才的匮.............
  • 回答
    关于张志新在狱中遭受虐待甚至强奸的事件,以及文革中刽子手们鲜有被处罚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解其发生的背景和后续的影响。张志新遭受的迫害与后续张志新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因为对当时政治的“左”倾错误提出质疑,并坚持自己独立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知和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演变。说“大多关心‘电’,而鲜有关心‘磁’”,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意味着磁就真的被忽视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在宏观认知和应用层面,电似乎显得更为突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鲜少出现西方概念中的“王子”与“公主”,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叙事传统的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政治体制与权力继承的差异: 西方概念中的“王子”与“公主”: 在欧洲封建社会,尤其是受到日耳曼和凯尔特文化影响的地区,王权通常是.............
  • 回答
    古诗词中樱花踪迹的稀少,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流传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樱花,确切地说,是人们今天熟知的那种观赏性极强的樱花,其大范围的种植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近一两百年来的事情。在古代,中国的确有“樱”的存在,但多指的是那种结小樱桃的“樱桃树”或“染料樱”。这些树木虽然也有花,但其观赏价值并不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金融市场最根本的奥秘之一,也是无数交易者毕生追求却又屡屡受挫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市场圣杯不存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市场的本质、人性的弱点以及交易策略的动态演变。市场的本质:动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生物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市场并非一个静态的、可以被某个固定公式破解的数学谜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能戳中很多人对俄罗斯教育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我们确实听过不少关于俄罗斯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领域人才辈出的故事,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或是科罗廖夫在航天领域的贡献,这些都让人觉得俄罗斯教育的底子应该很扎实。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那些著名的世界大学排名榜.............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一边是奶农血本无归,鲜奶堆积如山,另一边市场上牛奶的价格却纹丝不动,甚至有些品牌还暗自涨价。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要我说,这事儿真不是简单一句“供大于求”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牛奶从挤出来到咱们消费者手里,中间隔着多.............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