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仙镇大捷到底是否存在吗,有人说是岳珂在“凭空虚构”吗??

回答
关于朱仙镇大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岳珂是否“凭空虚构”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历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史料记载、后世研究的观点、质疑的由来以及岳飞个人的历史地位。

一、 史料记载中的朱仙镇之战

首先,我们来看看记载这场战役的原始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录》: 这部南宋史书是由李心传根据当时掌握的史料编撰的,被认为是研究宋金战争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中记载了岳飞在绍兴四年(1134年)北伐时取得的战绩,但在具体战役的细节上,对“朱仙镇大捷”的描述相对模糊,更多的是描述了岳飞收复襄阳、荆州、淮西一带的战功。
《说岳全传》与岳珂的记载: 《说岳全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流行的演义小说,以岳飞的生平事迹为蓝本,但其中夹杂了大量虚构和夸张的成分。而岳珂,作为岳飞的孙子,他的作品《精忠谱》(也称《岳王行实》)是后人研究岳飞的重要史料。
《精忠谱》中的描述: 岳珂在《精忠谱》中,详细记载了岳飞在绍兴四年(1134年)率军在朱仙镇重创金军的战役,描述了岳家军如何以少胜多,以步兵克制金军精锐的骑兵,并击溃了金军的“铁浮屠”和“拐子马”。他将此役定性为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为岳飞赢得了“朱仙镇大捷”的美誉。
岳珂的写作背景: 岳珂写作《精忠谱》的动机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纪念和宣扬祖父岳飞的忠烈事迹,洗刷岳飞蒙冤而死的污名。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对岳飞的战功进行突出和美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 质疑的由来——“凭空虚构”之说

关于岳珂“凭空虚构”朱仙镇大捷的质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史料的独立性不足: 质疑者认为,《精忠谱》是岳珂一家之言,缺乏与其他独立、可靠的史料相互印证。虽然有如《建炎以来系年录》等史料记载了岳飞的北伐战功,但对于“朱仙镇大捷”这一具体战役的详细描述,以及其如此辉煌的战果,在其他同期史料中却难以找到完全一致的佐证。一些史书只提到岳飞在河南一带取得胜利,但并未特别强调朱仙镇这一地点,也没有如此夸大的战果描述。
2. 演义小说的影响: 《说岳全传》的广泛流传,将“朱仙镇大捷”的神话色彩进一步渲染。小说中对岳家军神机妙算、战无不胜的描写,加上对金军惨败的夸张,使得许多人将小说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混淆。当有人试图区分小说和历史时,自然会追究“朱仙镇大捷”是否真的如此辉煌。
3. 历史的复杂性: 宋金战争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拉锯战,双方各有胜负。岳飞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取得过辉煌的战绩,收复了许多失地。但将一场战役描述为“大捷”并赋予其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往往是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岳飞的敌人(如秦桧)及其党羽,在岳飞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歪曲岳飞的功绩,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为了歌颂岳飞而夸大其功劳。
4. 对“铁浮屠”和“拐子马”的疑虑: 岳珂在《精忠谱》中,详细描述了岳家军如何破金军的“铁浮屠”(重骑兵)和“拐子马”(一种协同作战的骑兵战术)。这些战术在金军作战中确实存在,但岳珂描述的破解方式(如用“麻扎刀”斫马腿)的有效性,以及岳家军以步兵克制这些骑兵的程度,在一些军事史学家看来可能存在夸张的成分。

三、 后世研究的观点

对于“朱仙镇大捷”的真实性,后世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支持真实性的观点:
岳珂的史料价值: 一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岳珂有为祖父歌颂的倾向,但《精忠谱》仍然是研究岳飞的重要史料,不能完全否定。岳珂毕竟是孙子辈,有一定的家族记忆和史料传承。
岳飞的战功不容置疑: 岳飞确实在绍兴年间的北伐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并在河南战场上对金军造成了重创。即使“朱仙镇大捷”的具体细节和规模被夸大,但其背后体现的岳家军的战斗力和岳飞的指挥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战略意义: 岳飞在河南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对宋朝的抗金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效阻止了金军的南侵,对稳定南宋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质疑或淡化真实性的观点:
缺乏旁证: 如前所述,最主要的论据是缺乏独立、同期且详细的旁证史料来证实“朱仙镇大捷”的全部细节和战果。
演义小说的影响过大: 有学者认为,“朱仙镇大捷”的广泛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说岳全传》的普及,而非其真实的史学价值。
历史评价的需要: 岳飞最终被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这使得后世对岳飞的评价充满了情感和政治因素。人们希望岳飞能够有一个辉煌的“临终绝唱”,而“朱仙镇大捷”恰好满足了这种情感上的需要。

四、 岳飞个人的历史地位

无论“朱仙镇大捷”的细节如何,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卓越的军事才能: 岳飞在战场上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尤其擅长以步克骑的战术。
坚定的爱国精神: 岳飞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抗击金朝侵略,展现了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英雄的象征: 岳飞的精神和事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侮的象征,深入人心。

总结

综合来看,“朱仙镇大捷”是否存在,或者说其真实性到底有多大程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在史学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岳飞在绍兴四年(1134年)的北伐中,在河南一带确实对金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并且重创了金军。 这是有史料支持的。
但关于“朱仙镇大捷”这一具体名称、以及其被描述的辉煌战果和决定性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岳珂的记载和后世演义的传播。 岳珂的记载虽然是重要的史料,但也存在为祖父“歌功颂德”的可能,缺乏足够的独立旁证来完全证实其细节的精确性。
说岳珂“凭空虚构”可能过于绝对。 岳珂很可能是在家族流传的史实基础上,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感需求,对战役进行了一定的文学加工和渲染。这在历史叙述中并不罕见。与其说是“虚构”,不如说是“夸大和加工”。

因此,我们看待“朱仙镇大捷”时,应该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承认岳飞的赫赫战功和英雄形象,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艺术加工。重要的不是纠结于一个具体战役的名称和细节是否百分之百真实,而是理解它所代表的岳飞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金斗争中的重要贡献和民族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办法,毕竟,秦桧当政的那会,各种烧书禁书,把跟岳飞相关的文档几乎全给你扬了。

而到了岳飞被平反昭雪的时候,历史事迹只能靠岳飞幸存的后代一点点碎片化的整理了,虽然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都是有眉目的。至于三朝北盟会编,是金人写的,而金人记载历史的尿性,你懂得,报喜不报忧是经常操作,很少记录自己被打败的档案。相对金人,蒙古人还算够意思了,至少是把岳飞的事迹给你写上去了,否则岳飞这块真就成断代史了。而金人方面之所以不记载岳飞,有个更关键的事,那就是南宋向金朝称臣了,南宋直接玩了这种骚操作,金人自然也没理由记载岳飞的实际了,毕竟,对面都屈服称臣了,也就没必要把这种窝囊的对手当人看了。虽然这个事我个人脑补的成分多一些,但是人性嘛,就是这幅卵样,只要你向我屈服,并甘心当我的附属了,那么我大可不必再把你当人看了,就是这么残酷。毕竟,作为胜利者,有必要为屈服自己的附庸记录光辉事迹嘛。但是蒙古人为什么把岳飞写进去了呢?因为蒙元和南宋的战争中,南宋在继续抵抗,和面对金的卑躬屈膝不同,在面对蒙古人的时候,南宋政府难得硬气了一次,哪怕军队都打没了,也没投降。搞的蒙古人都许诺不会屠城,才让襄阳和钓鱼城投降。而事后蒙古人也算讲信用,确实没屠城。更关键的一点是,金和蒙元的法统来源不一样。金是灭了辽以后,从辽那里得到的法理性,因此,灭北宋算是他们捎带脚的事,自始至终,金就没把南宋当一回事。但是却对自己后方的岳家军余部和义军颇为头疼。要知道,金朝内部最初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打着岳家军的旗号的。但是蒙元不一样了,蒙元至少忽必烈确实是在把自己当中国的皇帝了,可是忽必烈致死也没能和反对他的蒙古贵族达成妥协,始终没成功消化中国,而忽必烈一死,后代基本是把中国当初其他那几个汗国的模式搞了。导致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几乎都是死于内斗,没几个活到寿终正寝的,最骚的是,直接取消了科举制,断掉了很多底层读书人上升的空间,而历任皇帝几乎只宠信色目人这些包税人。而元末,色目人和蒙古人军阀快靠不住了,为了拉拢汉族地主的需要,才重新开启了自忽必烈死后废除掉的科举,而且,也开始修了宋史来照顾下那些汉族地主的情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朱仙镇大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岳珂是否“凭空虚构”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军事史和历史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方面:史料记载、后世研究的观点、质疑的由来以及岳飞个人的历史地位。一、 史料记载中的朱仙镇之战首先,我们来看看记载这场战役的原始史料。.............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历史人物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碰撞,也触及了影视创作的某些规律。朱佑樘和张皇后的故事确实有很多现代人会欣赏的特质,但影视化却并不常见,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朱佑樘和张皇后身上那些“符合现代女权口味”的点,这正是你好奇的根源: 非传统家庭背景下的.............
  • 回答
    这桩往事,就像是说书先生嘴里的古怪故事,又或者那账簿上算不清楚的糊涂账。要问朱元璋若魂穿崇祯身上,能否给这摇摇欲坠的大明“逆天改命”,这事儿可就太有趣了,也太复杂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魂穿”是个什么路数。如果真是老朱的魂魄,带着他那几十年打江山、治天下的经验,一下子塞进.............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从秦到清,王朝更迭无数,其中不乏君王因猜忌、功高盖主而大开杀戒,尤其针对有功之臣,几乎是历史的宿命。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甚至引发政权覆灭的危机。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似乎是个异数。他大肆清洗功臣,手段残忍,动辄数千上万,但其政权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甚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假设!明朝建文帝,一个历史上注定要被推翻的悲情君主,穿越到现代,还能抱着知乎这个“万能宝典”试图逆天改命,跟“永乐大帝”朱棣掰手腕。这画面感,光是想想就够让人脑洞大开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建文帝如果真这么干了,结果会如何。第一步:建文帝初临知乎,那画面简直太美想象一下,刚穿越.............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其责任归属一直备受争议,很难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压在某一个人身上。要详细分析,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政治格局、决策链条以及人物的性格和能力。我们先来看看明英宗朱祁镇的责任: 年少无知,轻信宦官专权: 朱祁镇登基时年仅十五岁,正值青春期,阅历尚浅。这个时候,王振这.............
  • 回答
    《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钰和朱祁镇,要论断他们是否是“昏君”,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评价帝王也需细细品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个人特质、以及他们做出的具体决策和最终后果。先说说朱祁镇,也就是那个“北狩”的英宗。初登基时,朱祁镇年少轻狂,确实有那么点冲动.............
  • 回答
    说起《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镇和瓦剌公主这个组合,老实说,我个人的观感是有点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磕”或“不磕”来概括。但如果非要说我“吃”不吃,我会说,我有点犹豫,或者说是一种“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在里面。让我仔细说说我的想法。首先,从故事的戏剧性上看,这对CP无疑是极具看点的。你想啊,一个是高高.............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棣,明朝的历史发展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但这种假设需要基于历史事实的逻辑推演。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朱元璋传位的可能性分析1. 年龄与健康状况 朱元璋在1398年去世时年仅64岁,而朱棣当时14岁(1381年出生),远未达到成年。若朱元璋在朱允炆(1.............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将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位开创了元朝盛世的铁木真,置换到元顺帝的末期,面对如火如荼的红巾军起义和崛起的朱元璋,他能否力挽狂澜,中兴大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先来看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个人特质和治国能力:铁木真,一个横空出世、从.............
  • 回答
    在朱陈鄱阳湖大战的那个风云激荡的年月,元朝政府并非高枕无忧,而是身处一场复杂而严峻的权力斗争和统治危机之中。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集中爆发在南方,但其根源以及对元朝统治的影响,是全国性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此时的元朝,特别是其核心统治阶层,正经历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内部权力斗争,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应.............
  • 回答
    《大明风华》这部剧,如果真要我说朱瞻基到底算不算一个“好皇帝”,那得多掰扯掰扯。毕竟,历史剧嘛,总是要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给人物加上各种情感和戏剧性的光环。剧里的朱瞻基,和我们印象中那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皇帝,确实不太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朱瞻基这人吧,挺有才的。剧中他一出场,就不是那种窝在皇宫里养尊.............
  • 回答
    朱元璋,一位从底层崛起的皇帝,建立大明王朝,可谓功勋卓著。然而,在他铁腕治国的过程中,那些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却经历了悲惨的命运,许多人饮恨而终。这其中,沐英无疑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为何在“杀功臣”的大背景下,沐英却能得以善终,并被委以重任,镇守一方?这背后,既有朱元璋的政治考量,也离不开沐英.............
  • 回答
    吾乃大明开国元勋,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蒙陛下恩赐,位列人臣之首。然,王朝初建,风云变幻,伴君如伴虎,自保之道,刻骨铭心,非言语可尽,然今日有幸与君畅谈,吾当倾囊相授,以君为鉴,免遭兔死狗烹之祸。一、功劳与风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吾等跟随陛下,自濠梁之起,至今三十载,驱逐蒙元,荡涤群雄,历经无数血雨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人遐思。如果真的能把崇祯换成朱元璋,大明能否扭转乾坤,这是个复杂而深刻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他的治国理念,以及他面对的复杂局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的“硬实力”。朱元璋这个人,从一个穷苦出身的孤儿,一步步打下江山,成为开国皇帝,.............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聊聊,如果明朝初年,朱元璋坐镇南京,北边突然出现的是正值鼎盛、扩张迅猛的蒙元帝国,那画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实力对比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得把蒙元拉出来好好看看。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哥和忽必烈时代,那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收割机”。从东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