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朱元璋是回族?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是回族,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虽然主流史学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但确有一些说法认为他可能是回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说法的来源、论据以及其合理性。

“朱元璋是回族”说法的来源与论据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主要依据和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朱元璋身世的复杂性与早期经历: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曾经为地主放牛,后来入寺为僧,之后又投身红巾军。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使得他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都有过接触。
一些人认为,朱元璋的父母或祖辈可能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从北方(尤其是元朝统治下的塞外或与回族聚居地区)迁徙到南方,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回族或其他民族有过融合。
红巾军本身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群体,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回族士兵或将领。朱元璋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回族文化的影响,或者与回族群体建立了联系。

2. 对朱元璋姓名的解读:
朱元璋的原名是朱重八,后来取名朱兴宗,最后定名朱元璋。有人对“朱”姓提出疑问,认为这可能并非汉族传统大姓,或者与某些与回族有关的姓氏(如“术”、“秃”、“秃鲁”等)发音相似,在音转或避讳中可能演变而来。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元璋”这个名字本身带有某种寓意,与回族的宗教信仰或文化习俗有关联,但这种联系非常牵强,缺乏直接证据。

3. 朱元璋的一些政策和行为解读:
对回族优待政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回族确实实施了一些优待政策,比如允许回族在军中任职,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任用了一批回族将领,如常遇春、沐英(虽非回族,但与回族关系密切,其家族有回族成员)、蓝玉、胡大海等。有人将这些优待视为“同族”之间的照顾。
一些服饰和饮食习惯的猜想: 有人根据一些模糊的记载或民间传说,猜测朱元璋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出与回族相似的习惯,比如在饮食上可能对某些特定食物有所偏好,或者在服饰上有所不同。但这些都缺乏具体、确凿的史料支撑。
对伊斯兰教的尊重: 朱元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一些清真寺得到了修建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解读为他对伊斯兰教的尊重,从而推测他可能与该宗教有更深的渊源。

4. “塞种”说法的流传:
在一些历史资料或民间传闻中,提到朱元璋的祖先可能来自“塞外”或“塞种”。“塞种”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可以指代来自北方或西方的不同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畏兀儿族等。有人将“塞种”狭义地理解为回族,从而将朱元璋归为回族。

主流史学界的观点与反驳

尽管存在上述说法,但绝大多数史学界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是:朱元璋是汉族。 这些观点主要基于以下证据和反驳:

1. 确凿的家谱和族谱记载:
朱元璋的祖先世系有比较清晰的记载,他的父亲朱五四,爷爷朱初一,曾爷爷朱四九,高祖朱初十,以及更早的曾祖父朱仲八(朱百六)。这些记载都明确表明他的祖先是中国北方的汉族农民。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自己的家谱和祖籍非常重视,他追封了自己的祖先,并在家庙中设置了神位,这些记载都指向了汉族传统。

2. 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认同:
朱元璋的成长和经历,都是在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完成的。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虽然是民间教育),并且以汉族的方式生活、行事。
他在建立明朝后,大力推行汉族传统文化,恢复科举制度,强调儒家伦理,这表明他强烈的汉族文化认同。
他颁布的律法、推行的政策,都体现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治国理念。

3. 对“姓氏”说法的反驳:
“朱”姓是中国汉族的大姓,起源悠久,与回族或少数民族的姓氏关联性不大。
“元璋”这个名字,在中原地区和汉族文化中都有可能出现,并非特指某个民族。

4. 对“优待政策”的解释:
朱元璋对回族将领的任用,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元朝末年,回族人口中也有不少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力量,朱元璋招揽这些有能力的将领,有助于巩固他的统治。
这种优待政策,也可以看作是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团结各民族、稳定社会而采取的笼络政策,并非证明朱元璋本人是回族。实际上,明朝对许多少数民族都实行了类似的怀柔政策。
常遇春、沐英、蓝玉等虽然与朱元璋关系密切,但他们的族属,如常遇春是汉族,沐英虽然身世复杂,但更倾向于汉族文化,蓝玉是元末民军将领,族属不明确,但并非特指回族。

5. 对“塞种”说法的反驳:
“塞种”的说法过于宽泛,不能直接等同于回族。当时很多来自北方的民族,如蒙古族、汉人中的一些北方分支,都可以被笼统地称为“塞种”。

总结

总的来说,“朱元璋是回族”的说法,更多是基于一些模糊的记载、对细节的过度解读以及民间流传的猜测。这些说法虽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但缺乏确凿、充分的史料支持,也与朱元璋本人的生平事迹、文化认同以及明朝建立的政治背景相悖。

主流史学界普遍认为,朱元璋是中国北方的汉族农民出身,他的祖先在中国北方耕作生活,经历了元末的动荡,最终在南方建立了明朝。他个人的汉族文化认同也非常清晰和坚定。

当然,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后人对朱元璋身世的各种解读和研究。但就目前掌握的史料而言,认为朱元璋是汉族,是更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之所以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或许也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非常底层,经历又异常传奇,加上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探究他“不凡”身世时,会将其与当时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影响力的民族群体联系起来。但这些联系,目前看来,都未能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民可以当和尚吗?

user avatar

分子人类学通过基因检测已经证实,朱元璋汉人无疑。(附朱元璋家族基因分化图谱)

朱元璋家族,家族基因标记为 O-MF12415(O是中国汉族男性的典型y染色体单倍群)共祖时间约在 720 年前,共祖推测为明太祖朱元璋。据统计,如今该家族后裔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目前大约占到中国男性人口的 0.04% 左右。

溯源分析

姓氏关联

  • 根据23魔方基因数据库数据显示,在基因标记为 O-MF12415 的人群中,朱姓的占比高达 32.79%,是该类型下的第一大姓,说明其和朱姓的关系非常显著。

  • 据此推测,O-MF12415 在历史上应该有一个朱姓的共同祖先。

形成时间

  • 通过计算得出,O-MF12415 的形成时间约在 720 年前,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时间(公元 1328 年)非常接近。

人口增长

  • 据统计,O-MF12415 的后代子孙在如今全国男性人口中的占比约 0.04%,是元朝以后形成的最大的家族之一,这与朱元璋家族的人口爆发时间完全对应。

  • 明朝是中国古代人口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顶峰时期达到近两亿。而朱元璋家族作为明朝皇族是这波人口红利最大的受益家族之一。自朱元璋开始(朱元璋生子二十六人),皇族子孙便开始迅速增长,到明末时人口数量已达到百万之众。

分布情况

  • 统计发现,目前 O-MF12415 的人群在山西、河南(仅观察明朝所管辖疆域)两地的人口占到了当地人口的千分之一以上,说明该类型或在山西、河南有过一定发展,这与历史上朱元璋子孙分布情况也极为相符。

  • 据记载,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靖难之役后,朱棣为加强中央集权,令藩王不得干涉地方军政,不得擅离封地,也不得结交地方官员,形成「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 朱元璋在位时,一共分封了二十五个亲王,其中以晋王朱棡(山西太原)、周王朱橚(河南开封)、代王朱桂(山西大同)三系的子孙为最多,数量上远超其他藩王。据《皇明盛事述》统计,至隆庆、万历年间,仅记录在册的,晋王一脉有子孙 4979 人,周王一脉有子孙 5235 人,代王一脉有子孙 4118 人,发展极为壮大。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考虑到今后子孙众多起名字困难,便给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辈,一个字辈为一代。子孙初生时,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第一字为字辈,第二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木、火、土、金、水为顺序。


根据朱元璋给家族定下的这一风格独特的家谱和字辈,我们通过征集,找到了一批有家谱或有字辈证明的朱元璋后人,并对他们基因标记进行比对和筛选,最终确认了朱元璋的基因标记为 O-MF12415。同时,通过对 O-MF12415 上下游支系的观察发现,该支系上游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缓慢分化状态,而到了 O-MF12415 时突然出现了非常强烈的人口爆发,也与明朝皇族繁盛的现象完全吻合。

附:本条回答下的评论,真是惊掉我的下巴。

很多人根本对分子人类学或者基因学一无所知,对于回族源流亦不了解。

回族是一个现代概念,是元代色目人跟中国本土民族混合的产物,在基因上跟汉族在常染色体方面差异已不大,甚至可以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

虽然回族是一个典型的中外混血民族,但是回族中哪些是中国人的后代,那些是色目人的后代,都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查出来的。

人类的基因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其中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y染色体在男性之间是代代相传的。一个白种人,他来到中国即使已经过了一千年,他的男性后代y染色体依然是白种人类型,绝无本土化的可能。

根据全球人类基因图谱的结果,黄种人的y染色体是O、Q、D、C、N(黄白人种都有N),白种人的y染色体类型是G,H,J,I,R,T,L,F,P等。朱元璋家族的y染色体是O2a2b2a1-N7(原O3a2b2a1-N7)下游的一个小分支MF12415,O2a是汉人的主流y染色体,朱元璋是炎黄正朔无疑。

元代时尚未有回族,此时色目人还是一个中国人对西域移民的统称(回民中的本土化成分,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融入的),他们是哈拉鲁人、阿尔浑人、花拉子模人、康里人、畏兀儿人、阿拉伯人、阿速人……这些外国人的y染色体基因多是R1a,R1b,J1,J2……除了畏兀儿人,其他的都是比较纯粹的白人,几乎没有y染色体是O2的可能性。

而且朱元璋家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化表已经显示了,在朱元璋诞生以前的分支O—MF268现在一支是南京汉族朱氏,另有一支在河南高频。河南的朱姓男性用户中 O-MF268 占比是 6.90% 是河南正常水平 0.13% 的 52.3 倍。O—MF268是1400年前形成的一条y染色体,也就是说八哥家族至少在1400年前已经姓朱了。那时候德子刚娶了寡妇,还在麦加的山洞里编他的小故事呢。

user avatar

“朱元璋是回族”和“乾隆是汉人”一样,都是没什么根据的流言。原因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对奠定今天西北河州、宁夏回族占比的贡献、对沙里亚法的高度赞扬,使得朱元璋名声不差,有人至少不反感这种流言。

user avatar

rizhuhou 所谓的铁证早被以前各方人士驳烂,他的基本逻辑就是把明朝那些祭祖大修道馆佛寺吃猪肉等等和汉有关的资料全说成是为了掩盖身份,再无限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出和伊斯兰有关的东西。比如他连”奸回”都能扯成伊斯兰教。按照这逻辑《左传》的“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都能穿越扯商朝就有伊斯兰教?纣王也能扯成穆斯林?按照时间都能反过来直接扯伊斯兰起源中国,穆罕默德是汉人。至于他说他是汉族即使他拿身份证出来我都不信,因为正如他所说的都是他为了掩盖自己身份的,此外他的话他的话术来源于1973年台湾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一个台湾回族写的东西,同时他的话术无一例外我都在那个满族文化网里看过,这满族文化网就是经常发女真人发明手枪,汉族自古是游牧民奴隶,要把汉族全赶到东南两省去,朱元璋是女真人,女真人建立良褚文明这类文章的的地方。。这网站甚至有篇文章上一段话里写的朱元璋食谱里有猪肉,下一段话就能睁眼说瞎话说朱元璋不吃猪肉如此自我打脸的那网站上同时有说朱元璋是两种人的文章,反正就是不能是汉人。

一个人如果正经反明说说明朝干的坏事就行,能像他这样一边骂明朝和朱元璋一边用这种带有民族宗教主义背景的组织资助极端民族主义者专门编出来的文章,还装权威忽悠人,还把自己不同意的都说成是为了掩盖身份这样纯臆测的逻辑。前后矛盾各种掩饰,一下说自己爱国不用外国文献,一下就拿外国文献强行当石锤,思想酱缸,逻辑分裂,隐藏的仇恨就压不住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某些人因为反感别人攻击大清,所以强行扯朱元璋不是汉人然后忽悠汉族去接受他们攻击明朝话术,顺便减轻攻击大清的火力,还能吸引其他民族和汉族吵的类型。阴险至极。 这类型还会通过假装帮汉族维护其他朝代文化以用来掩藏自己的目的和身份。我最近发现了好几个这样的账号都写在的想法上。

明朝时期色目人的地位,南京古物保存所有万历辛亥教坊司题名碑记,里面提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翻译成白话就是教坊里的色目人必须穿猪皮靴,不许骑马,如果胆敢走在大街中央,被市民看见的话,直接打死,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

另外明朝修建最多的是道观,尤其是大修武当山。洪武年间,朱元璋不仅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修缮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鸡鸣寺、栖霞寺等许多佛教寺院,还修复、重建朝天宫等一批道教宫观,“凡道家所号天帝之宫,靡不崇饰”。(注:《金陵玄观志》卷1,商辂:《奉敕重建朝天宫》。)他还拨给寺观、宫观大量田土、芦荡,免除其税粮和差役,并多次召集名僧举办法会,自己亲戴皮弁,腰插玉圭,率领群臣顶礼膜拜,或征召道士,举办斋醮祈雨,自己“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中,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注:《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可谓虔诚至极。他还多次召见名僧、道士,赐坐讲论,有些应对称旨的僧人甚至擢为大官,充当心腹耳目。朱元璋还应僧、道之请,设立善世院、玄教院,后改为僧录司、道录司,以名僧、道徒总领全国的佛教、道教事务。为了扩大佛、道的影响,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点校《大藏经》(即《洪武南藏》),令宗泐、如玘等僧人重新笺释《般若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亲自为《心经》作序;并仿效唐宋君主,亲为《道德经》作注,撰成《御注道德经》二卷,还撰写了《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他的众多子孙当中,不乏崇信佛、道者,如明成祖朱棣、明孝宗朱佑堂,都崇信佛、道,明武宗朱厚照佞佛,明世宗朱厚熜佞道。也就是因此明朝官方还多次组织刊刻卷帙浩大的佛藏和道藏。佛藏除《洪武南藏》外,还有《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万历续北藏》以及藏文的《大藏经》,道藏则有《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有明一代,伊斯兰教的地位都无法与佛、道无法相比,有明一代始终未见明廷为之设置机构,委任官职,也未见采编刊刻过任何有关的伊斯兰教的撰述。

如何评价铅球骑士rizhuhou的水平? 可参考链接。

weibo.com/ttarticle/p/s 驳《明朝皇家信仰考初 稿》考证严密之明代后妃不超四人说

weibo.com/ttarticle/p/s 驳《明朝皇家信仰考初 稿》考证严密之明代皇家丧葬制度按回教大改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是来搞笑的,不过的确存在着这种说法,这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说法,老朱本人不怎么搭理这种演绎。

回族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族教一体,即认为回族就是穆斯林。

上面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而当前泛清真思潮的严重,导致了这个认知的进一步加强。

第二、吃不吃猪肉,是最典型的标识。

这是一个饮食习惯问题,但是把饮食习惯跟伊斯兰教挂钩这是不对的。尤其是以鄙视吃猪肉的人,这是不对的。

第三、娶四个老婆的问题。

这个就不展开。

1、十回保一朱

民间有“十回保一朱”、“十大回将保明王”的传说,最重要的是90年代著名的回族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做了一个脚注,说:“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又加之朱元璋在回民中口碑不错,皇后又姓“马”,久而久之就朱...”

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出几个厉害的历史人物,就像中亚很多突厥民族都坚信自己是成吉思汗后裔一样,这都是人之常情。

十大回将保老朱,其中的十大将大部分都是汉族。比如常遇春,就是汉族。

2、回族的起源问题

回族的来源很多,大体来说主要是,汉族来源居多。尤其是不吃猪肉化的汉族居多。这里不讲穆斯林化的汉族人,主要是伊斯兰跟华夏文化融合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形态。

朱元璋有再造华夏之称,他是要打击蒙元。

而当时的蒙古,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长鞭所指,一起尽灭,这是一场杀戮性质的征服。蒙古人征服了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这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

尽管如此,蒙古本身的文明被三大文明所征服。

由于蒙古帝国征服的地区太广阔,所以他们把那么大的地盘分成了四块。

在东方就划分出四个阶层。

就是元朝,我国是伊斯兰化最严重的时期。

其中色目人是第二个阶层。而色目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伊斯兰化的。因此当时出现了大批的汉族“色目人”。

而朱元璋以南伐北的时候。其麾下有大量的其它民族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有名的是维族人。

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解放以后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翦伯赞是半路出身的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革命战士,然后才是一个历史学家。

在中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就是翦伯赞的。

翦姓,现在主要的聚居区是湖南。他们就是维吾尔族的。翦伯赞肯定不是穆斯林。他好像偶尔也吃猪肉。

3、明朝被“回”化的一些人

在相关的被“回”化的人里面还有很多,这个跟“韩”化有一点点类似。

韩国被人骂“偷”国,即什么都是韩国的,比如粽子是韩国的,针灸是韩国的,XXX是韩国的。

韩寒的祖上也是韩国的……总之各种稀奇古怪的说法都是韩国的。

明朝里被回化的点主要是两点,第一、是不是姓马等等;第二、吃不吃猪肉……

除了上面两点好像就没有了。

比如马皇后有人就说她是回民;海瑞经常有人说他是回民;常遇春更是十大回将之一。

郑和是真被认为是回民,因为他叫马三保。

说回朱元璋被回化,从反驳意见来看也能看出大家对回民的看法。

常见的反驳意见也有漏洞的。

第一、朱元璋当过和尚用来反驳朱元璋不可能是回民。

上面是从信仰角度,即信了佛教就不可能是穆斯林;其实伊斯兰教是接受皈依的。

第二、朱元璋吃过猪肉,所以不可能是回族。

这个就犯了族教一体的错误。吃猪肉的回民大把。

第三、朱元璋不止四个老婆,所以不可能是回族。

这个又是族教一体的错误。

总结

朱重八不可能是回族,不过要看到朱元璋在再造华夏的过程中,还是很注意处理这些民族矛盾与信仰矛盾。

其中的信仰矛盾很重要的是“绿”化问题。把信仰冲突变成吃不吃猪肉的一个饮食习惯的冲突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user avatar

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
洪武三年,诏蒙古色目人入仕后或多更姓名,岁久子孙相传,昧其本源,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
洪武五年,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其色目钦察自相婚姻,不在此限
南京古物保存所,有万历辛亥教坊司是名碑记,凡二十色,有俳长、色长、衣巾教师、乐工等称。按洪武中建十四楼于京师,以处官伎,曰:来宾、重泽、清江、石城、鹤呜、醉仙……。书传有碑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
朱元璋对降附的和散处民间的蒙古人色目人都非常之提防,这反映在他的一系列言论中。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所载《诏令杂考二》记朱元璋于洪武三年给徐达等人的亲笔谕令曰: 一个太医,江西人,前元提举,即目在各官处用事;又指挥孙苍处有两个回回,金有让孚家奴也,教发来。

我虽然把你们屠杀,侮辱,打入贱籍,但我朱元璋仍然是个虔诚的回回,狗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是回族,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虽然主流史学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但确有一些说法认为他可能是回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说法的来源、论据以及其合理性。“朱元璋是回族”说法的来源与论据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主要依据和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朱元璋.............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朱广权和李佳琦的第三次合作直播,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我个人觉得挺值得聊聊的。首先,从“人设”这个角度看,这两位的组合简直是天造地设。朱广权,咱都知道,是央视的“段子手”,嘴皮子那叫一个溜,出口成章,而且还带着一股子“国脸”的专业和稳重,但骨子里又藏着点幽默感。李佳琦呢,那就是淘宝直播界的“顶流”.............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