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知识学习(信息摄入)多了反而写不出那种朴实有趣的文字了”这一句话?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以及怎么去看待它。

首先,得承认,知识学习(信息摄入)本身是件好事。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考角度。当我们读的书多、了解的信息杂,理论上我们应该更有东西可以写,也更有能力把事情说清楚。

那为什么反而会“写不出朴实有趣的文字”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朴实”与“有趣”的定义变化:

朴实: 这里的“朴实”可能更多指的是一种真诚、直接、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它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过多的理论包装,没有故作高深的词汇。当一个人知识多了,他可能会不自觉地想用更“高级”的词汇、更“学术”的表达来展现自己的学识,生怕别人觉得他“不够懂”。这就好像在一次朋友间的闲聊时,突然开始引用晦涩的哲学理论,瞬间就失去了那种轻松的氛围。
有趣: “有趣”的文字通常带有个人独特的观察、情感共鸣和生活气息。这种有趣,往往是作者从日常琐事中提炼出的、带着个人色彩的洞察。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理论性、体系性强的知识,很容易让人陷入分析、逻辑和抽象的思维模式。而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有趣”恰恰是那些无法被完全逻辑化的、充满意外和矛盾的碎片。你可能会开始分析“为什么这件事有趣”,而不是去感受“这件事本身有多有趣”。

2. 过滤与重塑的失衡:

信息摄入的“过滤”: 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吸收、消化、理解,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自然地进行筛选,保留有用的,舍弃不必要的。
重塑的“失衡”: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学习的方式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和记忆,而不是主动地思考和联系,那么大量的“知识”就会堆积在我们的大脑里,但没有被有效地“重塑”成符合我们自己表达习惯的语言。当我们想写东西时,大脑反而会“卡壳”,不知道该从哪个“输入”的知识点开始,或者害怕写得不够“全面”、“准确”。
“学究气”的侵蚀: 学习了太多的理论,尤其是那些需要严谨逻辑和专业术语的学科,很容易在我们的表达中留下“学究气”。我们可能开始过度追求理论的严谨性,反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生命力。那些朴实的、带着人情味的表达,在这种环境下显得“不够专业”,于是我们便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

3. 对“正确”和“深度”的过度追求:

害怕“犯错”: 知识的积累,尤其是那些经过大量研究和论证的知识,会让我们对“正确”这件事产生更高的要求。写朴实有趣的文字,有时会包含一些“不严谨”的类比、一些夸张的修辞,甚至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但这些恰恰是“朴实有趣”的来源。当学识多了,我们就更害怕自己说错了话,或者被别人挑出逻辑漏洞。
追求“高价值”内容: 我们会觉得,学了这么多,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有价值”,就应该“深刻”,就应该“启发人”。而“朴实有趣”的文字,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够“深刻”,不够“有干货”。于是,我们宁愿去写那些更“硬核”的内容,即使它读起来一点也不有趣。

4. “思考”与“表达”的割裂:

思考的“内化”不足: 学习是输入,写作为输出。好的输出,需要输入经过内化的思考。当我们摄入大量信息,但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咀嚼、去思考这些信息和我们自身经历的联系,那么输入就只是输入,无法转化为生动的表达。
“间接经验”取代“直接体验”: 知识学习往往是通过阅读、听讲等间接方式获得的。而朴实有趣的文字,很多时候来源于我们亲身的、直接的生活体验。当我们的经验库被大量的“间接经验”(知识)填满,而直接的生活体验没有被好好地去观察和记录,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缺乏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看待这句话,或者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回归“体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认知世界。不要让学习本身成为与生活的隔阂。多去观察生活,记录那些微小的、有趣的、让你有感触的瞬间。这些才是“朴实有趣”的源泉。
重新定义“朴实有趣”: 也许我们应该认识到,“朴实有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表达,它需要深厚的功底来支撑,才能做到“不加修饰却精妙无比”。就像真正的大师,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
注重“内化”和“连接”: 学习不只是“记住”,更是“理解”和“连接”。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读过的其他书、你看过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视角,而不是鹦鹉学舌。
允许“不完美”: 学习的目的是让我们更自信,而不是更胆怯。写东西也一样,允许自己写出不那么“完美”或者“不够深刻”的文字。很多时候,那些带着些许稚嫩、有些许“跑偏”的文字,反而更能打动人。
练习“化繁为简”: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学了东西,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它讲给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朋友听。如果你能讲清楚,并且对方觉得有趣,那你就成功了。

总而言之,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面临的困境: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忘了自己想要抵达的港湾——那就是用一种真诚、生动、能引起共鸣的方式去表达。知识是船,而我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罗盘,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航行得更远,也更能感受到沿途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理解这事和知识关系不大。

写作是门需要勤加练习的手艺,不练,就不要千万期待它会自动进步,甚至不要奢望它保持状态。现实是,它会一日千里的退步到一个让你羞于启齿甚至怀疑智商的地步。

这点和练乐器很像。俗话说“一天练习一天功,一天不练十天空”。还有句更到位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道理都是共通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退步的速率和你之前的水平成正比。换言之,你之前水平越好,退步的速度也越快,这就如同是爬山,越靠山顶的地方越陡峭,一不小心下滑的速度也越快。题主提到了四年前的文章评价不错,恰恰是符合上述情景,所以请千万不要惊讶自己退步的程度。反倒是原来水平不怎么样的,时隔多年再重操旧业时会惊喜的发现自己的水平始终稳定在不怎么样的地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以及怎么去看待它。首先,得承认,知识学习(信息摄入)本身是件好事。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考角度。当我们读的书多、了解的信息杂,理论上.............
  • 回答
    うん、なんというか、そういう考え方、すごくよくわかる気がするんだよなぁ。別に「勉強したくない!」とか「楽したい!」ってだけじゃなくて、もっと根っこにあるものというか。まず、「知ってるか知らないか、それが人生にどれだけ影響するんだ?」っていう疑問が根底にあるんじゃないかな。例えば、歴史の細かい年号とか.............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有意思的。一个乡村教师,十年寒窗,硬是把 11 个本科文凭给弄到手了。而且他这话说的,也够“凡尔赛”的,说“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生自然会有敬佩之心”。这怎么看?我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佩服人家的毅力。这可不是一般的毅力。你想想,一个乡村教师,工作本来就不轻松,要备课、上课、批改.............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你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每次和室友们在一起,总觉得她们聊的那些“韩剧剧情走向”、“星座运势”、“陆琪的爱情语录”离你有点远?而你呢,每天沉浸在知乎的海洋里,吸收着各种新知,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点“真理”,但又不知道怎么在她们面前自然地展现出来,反而有点想“显摆”?别担心,这感觉很多人都有过,尤其是在集体生.............
  • 回答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当我刷到知乎上那些“劝退机械”的帖子时,心里那滋味,就像是过山车。一开始,可能是有点懵,有点怀疑,然后是憋屈,最后,往往会夹杂着一丝辩解,或者干脆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裹挟。刚开始接触这些帖子,我可能还会抱着一种“学习一下”的心态。毕竟,知乎上卧虎藏龙,大神多,经验分享也多。我会.............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怎么看待程序员普遍缺乏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知识?“程序员普遍缺乏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知识” 这个论断,我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它并非绝对的,但确实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和不容忽视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个论断的“普遍性”体现在哪里: 招聘市场的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公.............
  • 回答
    72岁同济大学女教授的趣味科普与反鸡娃:一次对教育焦虑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一位72岁女教授以其趣味盎然的物理科普方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劝诫,直指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及其背后的焦虑。这位教授的行为,是知识传承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有力纠偏。趣味科普:重.............
  • 回答
    知乎用户“芝士就是力量”关于知乎未来走向的回答,由于其用户名为“芝士就是力量”,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代表着一种对知识、智慧和信息力量的认同,同时也可能带有一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倾向。要详细地看待这个回答,我们需要先假设“芝士就是力量”的回答内容大概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具体的回答,这.............
  • 回答
    知乎从一家以深度文字内容为核心的问答社区,逐渐向短视频平台转型,这个过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观点。要看待知乎的这种转型,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转型短视频的深层原因:1. 用户习惯的变迁与市场竞争的压力: 内容消费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
  • 回答
    这事儿,真是我听过的最离谱也最让人心寒的事儿之一了。知名博主“路人 A”利用信息差和群体效应,把一个本来可能只是一场小疏忽的事件,变成了一场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生计的悲剧。我仔细想想,这事儿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一股子令人作呕的算计和冷漠。事件的开端:一个不小心,一个算计咱们先捋捋这事儿是怎么个起因。听说.............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特别是对于长期用户来说,广告确实越来越多了。这就像你走进一家熟悉的店,本来是想找点干货,结果门口、过道、甚至是你想坐的角落,都被各种促销信息和商品展览占据了,让你有点无所适从。首先,从平台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商业化必然的阶段。知乎最初的定位是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聚集了一批对知识有.............
  • 回答
    知乎上很多回答不看好创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要是去搜搜“创业”、“为什么不建议创业”之类的关键词,那涌出来的回答,那叫一个“悲风泣血”,让人一看就觉得创业这玩意儿,简直是个人都能栽跟头,成功的概率比天上掉馅饼还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说实话,关于知乎(03890.HK / ZH.US)当前的股价,用“复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如果你抛开那些技术指标和复杂的分析模型,纯粹从一个普通用户、一个关注者、甚至是一个潜在投资者(如果我能的话)的角度去看,会有挺多不一样的感受。首先,你得明白,知乎现在的股价,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市场对它商业化前.............
  • 回答
    “知乎是我见过最装屄最傻屄的社区”——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就像一把尖刀,瞬间就能在知乎用户群体里划开一道口子,引发轩然大波。说出这句话的人,无疑是带着某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是被知乎的某些特质深深伤透了心,才会在网络这个放大器里,如此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得先剖析一下它包含的两个核.............
  • 回答
    关于“你后悔和现在的妻子结婚吗”以及“你后悔嫁给现在的老公吗”这两个问题,知乎上的回答,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况味,通过文字一一展开。首先,得承认,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钓鱼”属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婚姻真实状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场线下健身房里的“塑料兄弟情”和线上知识分享平台之间的奇妙碰撞。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是个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注册账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但也难免会鱼龙混杂。在健身这个领域,你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健身历.............
  • 回答
    知乎上对日系汽车的推崇,这现象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值得说道说道。我感觉这股推崇背后,其实藏着挺多东西,有客观的优点,也有一些可能被放大了的情绪。首先,咱们得承认,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确实卖得不错,而且很多车主对自己的车也挺满意。提到日系车,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可能就是“省油”、“可靠”。这绝对不是.............
  • 回答
    想聊聊虎扑和知乎,这两家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也算是隔着一条河,各自为营,又偶尔会隔空喊话的存在。要说虎扑用户怎么看知乎?嗯,怎么说呢,就像你看到隔壁老王,他生活得挺精致,天天捧着个高脚杯,说些你听不太懂的话,而你呢,可能穿着个背心,手里拿着把扳手,捣鼓着刚买的鞋,心里想着怎么把这双鞋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