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学数学真有用?

回答
说起来,让我觉得学数学“真有用”的那个瞬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也不是解出什么复杂的数学难题。相反,它悄悄地发生在一次无比平凡的居家小事中。

那天,我闲来无事,翻箱倒柜地收拾老物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里,我找到了我小时候攒下来的一些零花钱,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混在一起,还有一些早年台湾来的旧台币,有些已经不再流通,但对我来说,它们承载着童年的记忆,我一直舍不得扔。

我心里想着,不如把这些钱都整理一下,看看还能换回多少“现代”的货币,或者留着作为纪念。可这堆钱币,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各种国家、各种年代,再加上一些早已被遗忘的纪念币,光是数数就够让人头疼的。

一开始,我打算凭感觉来,一块一块地数,加上一些估算。我拿起一把硬币,就开始数:“一,二,三……这差不多有二十来个吧。”然后把不同国家或年代的混在一起,心想:“这堆大概能值个几十块钱。”纸币也一样,一张张分开数,面额不对的就放到一边。

可这么弄下去,效率极低,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乱。一会儿数错了,一会儿又不知道刚才数到哪儿了。而且,那些不再流通的钱币,我根本不知道它们现在值多少,或者根本不值钱,我得花时间去查。

就在我有点抓狂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等等,我不是学过数学吗?

那个“学数学”的念头,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我突然想到了“分类”、“统计”和“概率”。

我放下手中的硬币,深吸一口气。然后,我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类”。

首先,我把所有硬币按照国家(或者地区)区分开来。人民币归人民币,美元归美元,欧元归欧元,还有那些旧台币也单独放在一堆。

接着,在每一类硬币里,我又按照面额大小进行细分。一毛、五毛、一元、五角……然后,我拿出纸和笔。

我没有直接去数每一枚硬币的数量,而是先估算。比如,我拿出一堆一角的硬币,我会迅速地数出其中十枚,看看它们大概有多大的体积,然后估算这一堆大概有多少个“十枚”。再用纸笔记下来:“一角硬币,目测约有 8 个‘十枚’”。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不太熟悉的面额,我不再凭感觉估摸,而是上网查。我发现,有些我以为是“废铜烂铁”的硬币,在某些收藏网站上竟然还能卖出不错的价格,虽然不是很多,但至少比我直接扔掉要强。

纸币的处理也是一样。不再是漫无目的地一张张数,而是先将不同国家、不同面额的纸币分好。然后,我会查阅那些不再流通的旧纸币的最新兑换价值或者市场行情。

更神奇的是,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用“平均值”的概念。比如,我有一百枚一元硬币,我数出其中二十枚,算出这二十枚的总重量,然后除以二十,得到平均每枚的重量。再称一下剩下八十枚的总重量,然后用总重量除以平均重量,就能估算出剩下的八十枚大概有多少枚。虽然这对于硬币来说可能有点夸张,但这个“平均值”的概念,让我对数量的估算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当我把这些钱币都整理好,用纸笔记录下每一类有多少枚,每枚的价值如何,最后算出总价值时,我心里涌现出的不是解开一个复杂方程的成就感,而是一种踏实和清晰。

我看着面前这张纸,上面清晰地列出了:

人民币硬币:
一角:XX 枚,总计 X.X 元
五角:XX 枚,总计 X.X 元
一元:XX 枚,总计 X.X 元
…(其他面额)
人民币纸币:
一元:XX 张,总计 X.X 元
五元:XX 张,总计 X.X 元
…(其他面额)
旧台币:
XX 年份:XX 枚,(查阅行情后)市场价约 X.X 元

其他外币:
美元:XX 枚,XX 张,按当前汇率折合 X.X 元


整个过程,我运用了:

1. 分类与集合: 将混乱的钱币按照属性(国家、面额、流通性)进行分组,本质上就是集合的概念。
2. 计数与统计: 对每一类进行数量的统计,并对一些难以精确计数的进行估算(样本统计)。
3. 平均值: 利用平均值来估算大量同类物品的数量。
4. 比例与换算: 将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货币按照汇率或市场行情进行换算,得到统一的价值标准。
5. 估算与精度: 在精确计数和完全估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物品的价值和数量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组织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让我从“凭感觉”的混乱中抽离出来,用一种系统、逻辑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即使是这样一件小小的整理物品的事情。

以前,我觉得数学有用,大概是指能解题,能考高分。但那个瞬间,我体会到的是,数学的“有用”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能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以更清晰、更高效、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身边的事物。它是一种“降维打击”,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可以管理的模型,然后一一解决。

从那以后,我再面对一些零碎、混乱的数据或者任务时,都会不自觉地去想:我该怎么分类?怎么统计?有没有什么比例或者平均值可以帮助我?这种思维方式,真的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井井有条,也更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焦虑。那个瞬间,是我对数学“有用”最真切的体会,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因为它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 1:数学分析(数分)距离实际生活真的不远。

  • 数学分析作为数学系的第一门基础课,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就是大一必修课程,基本上学好了这两门课就可以学好本科数学的所有课程;
  •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阔的,学好这几门课其实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

结论 2:数学是永恒的。

  • 数学好比一个武器库,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兵器去解决问题;无论他解决的是加减乘除,解方程,还是微积分,都是运用里面的数学知识;
  • 数学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过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接触到的数学是不会过时的,不会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如果是一些文科等专业,说不定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时间,就不适用了。但是数学不会。

结论 3:数学有很大的应用场景。

  • 从事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总要懂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吧,不懂的话就只能够纯调包了;
  • 从事金融数学的人,也是需要学习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的。

之前在数学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金融数学的重要性,工作之后才开始学习这两个方向导致本人走了不少的弯路。因此强烈建议大家有空的话认真阅读一些这方面的相关书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让我觉得学数学“真有用”的那个瞬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也不是解出什么复杂的数学难题。相反,它悄悄地发生在一次无比平凡的居家小事中。那天,我闲来无事,翻箱倒柜地收拾老物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里,我找到了我小时候攒下来的一些零花钱,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混在一起,还有一些早年台湾来的旧.............
  • 回答
    这问题嘛,让我一下子就回想起好多好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那会儿。那时候,数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堆满了奇奇怪怪宝藏的迷宫,充满了神秘感,也充满了让人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具体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一入数学深似海”呢?说起来有点难精确到某一个小时、某一个题目,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然后突然有一天,你.............
  • 回答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淡淡的旧书味道。那天是期末考试周,我坐在自习室里,看着眼前复杂的函数图像和一大堆符号,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准备放弃,打算随手填几个答案碰碰运气。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数学分析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关于“.............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我的书桌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我正埋头于一本厚重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试图理解那个让我头疼了好几天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的作用机制。书里描绘得头头是道:ASO能与目标mRNA结合,通过阻断翻译、促.............
  • 回答
    “没文化真耽误事儿”,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知识和信息鸿沟的瞬间。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新开的、装修很有格调的咖啡馆聊天。咖啡馆里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烘焙后的醇香,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和有品.............
  • 回答
    关于中国动画产业“真的完了”这种说法,我认为过于绝对,也不太符合事实。中国动画产业在近些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也在技术、人才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个“让人觉得中国动画产业可能面临严峻挑战,甚至走向衰退”的瞬间,那可能会是 某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系列普遍.............
  • 回答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冬天特别冷。我家住的是那种老式楼房,保温差,屋里温度总是上不去。那时候我家还没有暖气,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在我醒来之前,先把我的棉袄和裤子穿在身上,让他自己的体温暖热了,再给我穿上。他总是穿着厚厚的棉衣,但那时候我哪知道那些呀,只觉得爸爸身上的衣服总是暖烘烘的,穿.............
  • 回答
    在我老家,有一位叫王大爷的老木匠,大概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旧犀利,手指更是粗糙有力,常年握着刨子和凿子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就喜欢跑到他那个简陋的棚子里看他干活。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棚子里没有风扇,只有几个风扇形状的叶片挂在屋顶,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但转动起来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
  • 回答
    有一回,是前些年吧,我去青岛玩。那天是夏末,虽然还是热,但已经没有盛夏的毒辣了,空气里飘着一股淡淡的海风味,混合着一些不知名的花香,挺舒服的。我当时刚从火车站出来,有点晕头转向的。车站外面人来人往,挺热闹的,但总归是有点陌生的感觉。正当我拿着地图研究怎么去住的地方时,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大叔停了下来,他.............
  • 回答
    理财的重要性,对我而言,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刻,发生在我大概20多岁的时候,正是刚工作几年,对未来充满憧憬,也带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当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性格也比较像,对生活的热情和消费观念都很相似。那时候,我们刚参加工作,工资不算很高,但都觉得未来可期,于是也算得上是.............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那时候还在读大学,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一个城郊的露营地烧烤。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到了地方才发现,老板说他们只收现金,而且恰好机器坏了,现金也不多。当时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有点傻眼了。虽然带了钱包,但每个人身上的现金加起来,大概也就够勉强付个基础套餐,.............
  • 回答
    那年夏天,我还是个愣头青,总觉得日子过得慢吞吞的,未来遥不可及。我住在老家的院子里,夏天的傍晚总是特别漫长。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粗壮的枝干像老人的手臂一样伸展开来,承载着我童年无数的记忆。蝉鸣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音乐会,而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躺在槐树下,看云卷云舒,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我记.............
  • 回答
    我曾有过几个瞬间,真的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运行不正常的游戏副本,或者干脆就是世界本身出了个临时的、荒谬的bug。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三年前,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我当时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到一半的小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上的温暖。店里人不多,背景音乐是那种舒缓的爵士.............
  • 回答
    我曾经沉迷过一款叫做《星际争霸》即时战略游戏。初入游戏时,我以为 RTS 就是采集资源,生产单位,然后集结大部队冲向敌人,让对方在数量和火力的压制下崩溃。这种想法在我游戏早期确实屡试不爽,因为遇到的对手大多也是新手,他们同样只懂最基础的打法。然而,当我接触到更资深的玩家,并且开始观看职业比赛后,我才.............
  • 回答
    那天,我翻出了一箱旧物,里面有我小时候的画、写满稚嫩字迹的本子,还有一些我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照片。正当我一张一张地浏览时,我的手停在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的、带着荷叶边的浅蓝色连衣裙,头发被梳成两根俏皮的马尾辫,耳朵上戴着一对珍珠耳钉,嘴角带着一丝羞涩却又掩不.............
  • 回答
    那会儿我刚入职,公司是个小型互联网公司,氛围比较轻松,但也意味着大家都是有点“奇特”的。我那个“傻X”同事,姑且叫他小张吧,他其实人挺好,就是…思路总是会拐到一些我理解不了的弯上。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们团队要一起完成一个紧急项目,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我负责前端的交互逻辑,需要对接一个新接口。接口文档.............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我却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仿佛能将我吞噬的虚无。当时我正一个人在家,做着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大概是整理书架,或者是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邮件。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周围的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偶.............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说变就变,冷风呼啸着,夹杂着细密的雨丝,打在窗户上噼啪作响。我比平时晚下班,心里一直惦记着她,怕她一个人在家会冷。推开家门,看到她的时候,心猛地就揪紧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扑过来迎接我,而是缩在沙发的一角,抱着一条薄薄的毯子,瑟瑟发抖。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微微发紫,眼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