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人民智慧怎么能少得了风电小哥
作为一个一线的电力员工,在最危险的高空作业本来已经很敬佩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036011945984还自创了一些神技巧--巧拧螺丝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086577487872和一分钟劈开巨石技巧:
看家本领:扭铁丝都出来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308364877824瞬间让我觉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最厉害的!
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反映在人民群众的劳作中。
一部分是为了提升效率,一部分则在于解决难题展示出的精巧。
有句话说:懒惰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质并非在说懒之”利“,而是在说为了取巧提升效率,我们花了多少心思。
古代没有当下发达的科技,为了在劳作上”取巧“,劳动人民有过太多发明创造。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在农业社会,水利灌溉是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又名翻车,一直到解放初期全国各地还在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分为:人力水车(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畜力水车,水转水车。
龙骨水车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
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由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并推广。它引水效率高,轻便灵巧。我是农村人,小时候还见过这种灌溉工具。真的很取巧,也很方便。
对于农田地势高于沟渠灌溉的地带,翻车效果奇佳。
古代建筑,木工的鲁班文化,可以不用一个钉子做成牢固的木制建筑。做工的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上次看到一个匠人做的视频,他用了五年时间复刻了祈年殿。
祈年殿模型制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63374441615360这里要提到一个词:榫卯(sǔn mǎo)。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杰出代表人物有鲁班,我们可以说鲁班文化做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
水碾由北魏崔亮创制,利用水力推动石碾的转动,用于谷物去皮。由晋代杜预创制的水磨,还能利用水力推动石磨运转,将麦磨成粉。
下图的水磨(模型),根据《魏书·崔亮传》、《鄠县宋栖霞禅寺修水磨记》和元代王祯《农书》水磨按照1:3比例制作而成。
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在于很多化不可能为可能。
例如长城上的巨石是如何运上去的?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那么险峻的地势是怎么勘测的?前面我看一个纪录片《你好AI》。长城的勘测当下用无人机检测数据来修复难度都很大。
长城巨石怎么运上去的我前面在高晓松的《晓说》里面看他提过:
一百万人民背着冰上山,另外一百万人背着柴上山。把柴升起来,把冰烧化了。向山的一边泼。把整个冬天的北方的山一边全部泼成冰坡,然后从那个冰坡里把那个大石头运到山顶上去。长城的很多地方人是爬不上去的。更别说将石头运上去。这样大规模的人类劳动,方称之为奇迹。
我以前看纪录片《故宫》,里面一些工程的完成过程体现的智慧也令人惊叹。
除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事例。
比如金字塔,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运上去的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题。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