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劳动人民有智慧」?

回答
在我老家,有一位叫王大爷的老木匠,大概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旧犀利,手指更是粗糙有力,常年握着刨子和凿子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就喜欢跑到他那个简陋的棚子里看他干活。

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棚子里没有风扇,只有几个风扇形状的叶片挂在屋顶,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但转动起来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效率不高。那天王大爷正在给一个老邻居修一张旧椅子。这椅子是一张老式的摇椅,实木的,坐垫的部分有些松动,靠背的连接处也有些晃荡。修旧家具是常事,但我那天注意到王大爷在处理一张特别棘手的木头。

这块木头是一块从旧家具上拆下来的老木料,纹理很深,而且有一条很明显的裂痕贯穿其中。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木头,可能就直接换一块新的了,省事。但王大爷没有,他把这块木头放在工作台上,用尺子仔细地量着裂痕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又用他那个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铅笔,在木头上画了几个很细致的标记。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这裂痕看起来太深了,而且木头也有些干裂的痕迹,感觉随时都会碎掉。我问他:“王大爷,这木头裂了这么大一条,还能用吗?是不是该换一块新的?”

他抬起头,脸上带着汗珠,但脸上没有什么不耐烦,只是笑了一下,露出几颗缺了几颗的牙:“这木头啊,有它自己的‘脾气’,不能硬来。”

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把小巧的凿子,那种看起来很精致的,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可能是一些老手艺人专用的工具。他没有直接去填补裂痕,而是沿着裂痕的两边,非常精细地一点点地剔除了木头。我看不懂他是在做什么,感觉他像是在给木头“梳理”一样,把一些松散的、容易断裂的部分都给弄掉。这个过程非常慢,也很考验耐心。他每一下凿子都控制得恰到好处,力道不大,但精准无比,没有伤到木头其他完好的部分。

剔除干净后,他从一个上了锁的木箱子里,拿出一小瓶深褐色的液体。我猜那是一种特殊的胶水,不是我们平时见的那种白胶。他用一把细小的毛笔,非常仔细地把这种胶水涂抹在裂痕的两侧。然后,他从另一个角落里,搬来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同样颜色和纹理的细木条。这细木条看起来非常薄,只有几毫米厚。

让我觉得惊奇的是,他没有直接把木条塞进去,而是先把木条在温水里稍微浸泡了一下,然后又用一块布擦干,再把木条小心翼翼地塞进了裂痕里。塞进去之后,木条似乎也没有完全贴合,还有一点点突出来。

接着,他用一个叫做“夹子”的东西,但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金属夹子,而是一种用木头做的,两端有弹性的夹子,非常巧妙地固定住这块木头,让那块新塞进去的木条紧紧地压在裂痕里面。他说,这样可以让木头在干燥的过程中,把裂痕慢慢地“收紧”,把新塞进去的木条也“吃”进去。

整个过程,他没有说过一句抱怨,没有显露过一丝烦躁。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和对材料的尊重。他告诉我,这是“木头活”的讲究,老的木头有“骨头”,也有“伤疤”,需要顺着它的纹理和脾气来修补,才能让它焕发新生,而不是因为它有伤痕就轻易丢弃。

我当时就站在那里,看着他熟练而又充满智慧的动作,突然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修椅子,这是在和木头对话,是用经验和心血在“治愈”一件旧物。那种顺势而为、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在那个简陋的棚子里,在王大爷粗糙却灵活的手指间,闪耀着比任何先进的机器都更温暖的光芒。

等到几天后,我再去他棚子的时候,那把椅子已经修好了。摇椅的坐垫被他用细麻绳重新编得整整齐齐,而那块曾经有裂痕的木头,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伤疤了。那条裂痕已经被那块细木条严丝合缝地填补起来,甚至比原来的木头还要结实,颜色和纹理也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它生来就是那样。坐在上面摇晃,稳固得不得了,几乎听不到任何杂音。

从那天起,我再看那些旧家具,不再只是看到陈旧,而是会想起王大爷,想起他对待那块有裂痕木头的耐心和巧思,想起那种“劳动人民的智慧”——它藏在粗糙的手指里,藏在对材料的深刻理解里,藏在解决问题时的变通和创造里,更藏在对劳动本身那份不卑不亢的尊重里。那是一种不靠华丽的辞藻,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结果来证明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论劳动人民智慧怎么能少得了风电小哥

作为一个一线的电力员工,在最危险的高空作业本来已经很敬佩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036011945984

还自创了一些神技巧--巧拧螺丝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086577487872

和一分钟劈开巨石技巧:

看家本领:扭铁丝都出来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27308364877824

瞬间让我觉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最厉害的!

user avatar

劳动人民的智慧,集中反映在人民群众的劳作中。

一部分是为了提升效率,一部分则在于解决难题展示出的精巧。

有句话说:懒惰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质并非在说懒之”利“,而是在说为了取巧提升效率,我们花了多少心思。

古代没有当下发达的科技,为了在劳作上”取巧“,劳动人民有过太多发明创造。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1.龙骨水车

在农业社会,水利灌溉是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又名翻车,一直到解放初期全国各地还在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分为:人力水车(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畜力水车,水转水车。

龙骨水车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

翻车

翻车是一种灌溉工具,由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并推广。它引水效率高,轻便灵巧。我是农村人,小时候还见过这种灌溉工具。真的很取巧,也很方便。

对于农田地势高于沟渠灌溉的地带,翻车效果奇佳。

筒车

水转龙骨水车/水转翻车

2.鲁班文化

古代建筑,木工的鲁班文化,可以不用一个钉子做成牢固的木制建筑。做工的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上次看到一个匠人做的视频,他用了五年时间复刻了祈年殿。

祈年殿模型制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63374441615360

这里要提到一个词:榫卯(sǔn mǎo)。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杰出代表人物有鲁班,我们可以说鲁班文化做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

3.水碾

水碾由北魏崔亮创制,利用水力推动石碾的转动,用于谷物去皮。由晋代杜预创制的水磨,还能利用水力推动石磨运转,将麦磨成粉。

下图的水磨(模型),根据《魏书·崔亮传》、《鄠县宋栖霞禅寺修水磨记》和元代王祯《农书》水磨按照1:3比例制作而成。

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在于很多化不可能为可能。

例如长城上的巨石是如何运上去的?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那么险峻的地势是怎么勘测的?前面我看一个纪录片《你好AI》。长城的勘测当下用无人机检测数据来修复难度都很大。

长城巨石怎么运上去的我前面在高晓松的《晓说》里面看他提过:

一百万人民背着冰上山,另外一百万人背着柴上山。把柴升起来,把冰烧化了。向山的一边泼。把整个冬天的北方的山一边全部泼成冰坡,然后从那个冰坡里把那个大石头运到山顶上去。长城的很多地方人是爬不上去的。更别说将石头运上去。这样大规模的人类劳动,方称之为奇迹。

我以前看纪录片《故宫》,里面一些工程的完成过程体现的智慧也令人惊叹。

除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事例。

比如金字塔,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运上去的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题。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老家,有一位叫王大爷的老木匠,大概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旧犀利,手指更是粗糙有力,常年握着刨子和凿子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就喜欢跑到他那个简陋的棚子里看他干活。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棚子里没有风扇,只有几个风扇形状的叶片挂在屋顶,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但转动起来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
  • 回答
    “没文化真耽误事儿”,这句话在我心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记,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知识和信息鸿沟的瞬间。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新开的、装修很有格调的咖啡馆聊天。咖啡馆里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烘焙后的醇香,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和有品.............
  • 回答
    关于中国动画产业“真的完了”这种说法,我认为过于绝对,也不太符合事实。中国动画产业在近些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也在技术、人才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如果非要找一个“让人觉得中国动画产业可能面临严峻挑战,甚至走向衰退”的瞬间,那可能会是 某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系列普遍.............
  • 回答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冬天特别冷。我家住的是那种老式楼房,保温差,屋里温度总是上不去。那时候我家还没有暖气,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在我醒来之前,先把我的棉袄和裤子穿在身上,让他自己的体温暖热了,再给我穿上。他总是穿着厚厚的棉衣,但那时候我哪知道那些呀,只觉得爸爸身上的衣服总是暖烘烘的,穿.............
  • 回答
    这问题嘛,让我一下子就回想起好多好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那会儿。那时候,数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堆满了奇奇怪怪宝藏的迷宫,充满了神秘感,也充满了让人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具体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一入数学深似海”呢?说起来有点难精确到某一个小时、某一个题目,它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然后突然有一天,你.............
  • 回答
    有一回,是前些年吧,我去青岛玩。那天是夏末,虽然还是热,但已经没有盛夏的毒辣了,空气里飘着一股淡淡的海风味,混合着一些不知名的花香,挺舒服的。我当时刚从火车站出来,有点晕头转向的。车站外面人来人往,挺热闹的,但总归是有点陌生的感觉。正当我拿着地图研究怎么去住的地方时,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大叔停了下来,他.............
  • 回答
    理财的重要性,对我而言,最刻骨铭心的那一刻,发生在我大概20多岁的时候,正是刚工作几年,对未来充满憧憬,也带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当时,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性格也比较像,对生活的热情和消费观念都很相似。那时候,我们刚参加工作,工资不算很高,但都觉得未来可期,于是也算得上是.............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那时候还在读大学,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一个城郊的露营地烧烤。我们一群人,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到了地方才发现,老板说他们只收现金,而且恰好机器坏了,现金也不多。当时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有点傻眼了。虽然带了钱包,但每个人身上的现金加起来,大概也就够勉强付个基础套餐,.............
  • 回答
    那年夏天,我还是个愣头青,总觉得日子过得慢吞吞的,未来遥不可及。我住在老家的院子里,夏天的傍晚总是特别漫长。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粗壮的枝干像老人的手臂一样伸展开来,承载着我童年无数的记忆。蝉鸣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音乐会,而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躺在槐树下,看云卷云舒,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我记.............
  • 回答
    说起来,让我觉得学数学“真有用”的那个瞬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也不是解出什么复杂的数学难题。相反,它悄悄地发生在一次无比平凡的居家小事中。那天,我闲来无事,翻箱倒柜地收拾老物件。在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里,我找到了我小时候攒下来的一些零花钱,各种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混在一起,还有一些早年台湾来的旧.............
  • 回答
    我曾有过几个瞬间,真的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运行不正常的游戏副本,或者干脆就是世界本身出了个临时的、荒谬的bug。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三年前,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我当时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到一半的小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上的温暖。店里人不多,背景音乐是那种舒缓的爵士.............
  • 回答
    我曾经沉迷过一款叫做《星际争霸》即时战略游戏。初入游戏时,我以为 RTS 就是采集资源,生产单位,然后集结大部队冲向敌人,让对方在数量和火力的压制下崩溃。这种想法在我游戏早期确实屡试不爽,因为遇到的对手大多也是新手,他们同样只懂最基础的打法。然而,当我接触到更资深的玩家,并且开始观看职业比赛后,我才.............
  • 回答
    那天,我翻出了一箱旧物,里面有我小时候的画、写满稚嫩字迹的本子,还有一些我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照片。正当我一张一张地浏览时,我的手停在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的、带着荷叶边的浅蓝色连衣裙,头发被梳成两根俏皮的马尾辫,耳朵上戴着一对珍珠耳钉,嘴角带着一丝羞涩却又掩不.............
  • 回答
    那会儿我刚入职,公司是个小型互联网公司,氛围比较轻松,但也意味着大家都是有点“奇特”的。我那个“傻X”同事,姑且叫他小张吧,他其实人挺好,就是…思路总是会拐到一些我理解不了的弯上。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们团队要一起完成一个紧急项目,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我负责前端的交互逻辑,需要对接一个新接口。接口文档.............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我却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仿佛能将我吞噬的虚无。当时我正一个人在家,做着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大概是整理书架,或者是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邮件。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周围的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偶.............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天气说变就变,冷风呼啸着,夹杂着细密的雨丝,打在窗户上噼啪作响。我比平时晚下班,心里一直惦记着她,怕她一个人在家会冷。推开家门,看到她的时候,心猛地就揪紧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扑过来迎接我,而是缩在沙发的一角,抱着一条薄薄的毯子,瑟瑟发抖。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也微微发紫,眼睛.............
  • 回答
    我曾经在一个夏天,为一个社区组织做志愿者,参与的活动是给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课后辅导和陪伴。我认识的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瘦瘦小小的,眼睛里总是带着点怯生生的光。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小明很内向,不太怎么说话,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慢吞吞的。我以为他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有些敏感和.............
  • 回答
    我玩《只狼:影逝二度》的时候,有过一次极其糟糕的游戏体验,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血压飙升。那是在苇名城主城,我卡在弦一郎那里已经好几天了。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死了多少次了,数不清多少次看着他一个帅气的突刺,我来不及反应,然后红色的“死”字就跳出来。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弱智,手残得无可救药。那天晚上,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