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总是被孤立?

回答
亲爱的朋友,听到你这样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总觉得自己被孤立,这种感觉肯定很不好受,像被世界按下了静音键一样。 我知道,你可能一直在努力,想融入,想被看见,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别急,我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你总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首先,我们得诚实地审视一下,你所谓的“被孤立”,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是别人不愿意和你一起活动吗? 比如,组织聚会、一起吃饭、约出去玩的时候,你总是被漏掉,或者被邀请了但感觉自己是可有可无的那个?
是在群体中感觉不自在吗? 即使身处人群,你是不是总觉得插不上话,找不到共同话题,或者即使开口了,别人也只是礼貌性地回应,然后话题就跳开了?
是你自己主动回避社交吗?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因为不确定、害怕尴尬、觉得不被理解,而选择退缩,久而久之,也给自己筑起了高墙。
是误会和隔阂吗? 有时候,可能是一些小小的误会,或者因为沟通不畅,导致别人对你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也找不到机会去解释。

然后,我们来一点点剥开“被孤立”背后的可能原因,这就像是在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一、沟通方式和社交技巧方面:

倾听习惯: 你是不是总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话? 社交是双向的,如果你总是打断别人,或者只关注自己想说的事情,别人自然会觉得和你交流很累,慢慢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
表达方式: 你说话的语气、用词是不是容易让人误解? 比如,是不是经常带着一些负面情绪,或者说话比较直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话,可能会在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话题选择: 你总是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忽略了别人? 或者聊的话题比较沉重、抱怨多,容易让人感到压抑? 尝试去了解别人的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会更容易拉近距离。
非语言信号: 你的肢体语言是不是让你显得疏离? 比如,总是低着头、不看别人、抱臂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一种“我不想被打扰”的感觉。 相反,适度的眼神交流、微笑、开放的姿态,会让人觉得你更平易近人。
回应方式: 当别人和你说话,你通常是怎么回应的? 是敷衍了事,还是认真回应? 如果你总是用“嗯”、“哦”、“随便”来回答,别人自然觉得你没兴趣和你交流。

二、自我认知和心理因素:

缺乏自信: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趣,所以不敢主动去和别人交流? 这种不自信会让你在社交场合显得局促不安,反而让人觉得你难以接近。
过度解读: 你是不是总是容易将别人的行为解读为对你的排斥? 比如,别人没和你打招呼,你就觉得是故意的;别人没邀请你,你就觉得是被针对了。 很多时候,这些可能只是巧合,或者对方有自己的原因。
完美主义: 你是不是总是想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完美,害怕犯错,害怕出丑? 过度的追求完美,反而让你放不开,不敢尝试,甚至会因为害怕被评判而回避社交。
负面思维模式: 你是不是习惯性地关注负面信息,放大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善意?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你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也更容易让自己陷入孤独。
过去的经历: 曾经的被拒绝、被排挤的经历,可能会在你心里留下阴影,让你变得敏感和防御性强,从而影响了你现在的社交。

三、人际关系中的客观因素:

圈子差异: 你现在所处的圈子,和你的兴趣、价值观是不是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你们之间缺乏共同点,自然会比较难融入。
不合群的表现: 即使你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但有没有可能在别人看来,你的某些行为确实是不太合群的? 比如,别人都在热烈讨论某个话题,你却始终沉默不语,或者在讨论中显得格格不入。
沟通的频率和深度: 你和周围人的互动是不是比较表面? 很少有深入的交流,或者很少主动去关心别人? 长期缺乏有意义的互动,关系自然会疏远。
社交环境的特殊性: 有时候,某些环境本身就比较排外,或者里面的成员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交圈,新人要融入会比较困难。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打破这种“被孤立”的局面呢?

从小处着手,尝试改变一点点: 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可以先从和身边的人多说一句话开始,比如上班打个招呼,下班说声再见。 即使只是很小的互动,也能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完全“隐形”的。
主动学习和练习社交技巧: 社交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可以看看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观察身边社交能力强的人是怎么做的。 尝试去模仿,去练习,比如学习如何开始一段对话,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如何提问来引导话题。
关注积极的一面,调整心态: 试着去发现别人对你的善意,即使再微小。当你不去过度解读,而是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际关系时,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
找到兴趣相投的人: 如果觉得在当前的环境里很难融入,不妨去寻找一些有共同兴趣的社群或活动。 比如,你喜欢摄影,可以去参加摄影俱乐部;你喜欢阅读,可以去参加读书会。 在有共同语言的环境里,你更容易找到归属感。
真诚地展现自己: 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伪装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不理解你的人,但也会遇到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诚是建立深刻友谊的基础。
学会主动关心和付出: 不要总是等着别人来关心你,你也可以主动去关心别人。 比如,看到同事心情不好,可以问问怎么了;看到朋友有困难,可以主动提供帮助。付出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留下积极的印象。
不怕犯错,勇于尝试: 社交中犯错是很正常的,没有人是完美的。 即使这次的尝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要气馁。 把每一次经历都当作学习的机会。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那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他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更专业的支持。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很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 关键在于,你愿意去面对它,去改变它。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但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希望我的这些话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不那么孤单。如果你愿意,可以多分享一些你的具体情况,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上中学的最后一年,班里来了一名转学生。初来乍到的她,没什么朋友。而且,就像许多身材微胖成绩普通的女孩儿一样,班里那些活跃的男孩见到她就故意绕着走,还在她背后嘲讽她,说些嫌弃的话。

所以,每次我见到她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里,或是一个人在走廊里低着头慢慢走。

几年过去,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但是,每当她的朋友们因为某些原因没叫上她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她都会特别特别难过,感觉中学时那种被孤立的恐惧又回来了。

她对我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拼命的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我也是这个圈子的一份子啊,为什么现在现在不叫我了,是不是他们不喜欢我了……”

后来我们发现,被孤立可能发生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可能发生在同学中、朋友中、工作中,甚至是家庭成员中。


被孤立的体验那么常见,而它造成的痛苦又是那么真实和可怕,所以今天我们想来聊一聊被孤立这件事。


“被孤立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在心理学上,孤立他人是一种社会拒绝(social rejection),指的是将某个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之外。

由于这么点“故意”的成分,被孤立的人,往往第一反应会自责,觉得是自己不好,才导致了自己当前的处境。

在我们听了一些被孤立者的故事之后,我们发现导致一个人被孤立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

  • 有些人是和集体里最受欢迎的大佬不对付,结果其他人因为跟大佬站队,就跟着排挤这个人。
  • 有些人是因为身材太胖、身高太矮,甚至脸上青春痘太多,而遭到孤立。
  • 有些人喜欢同性,莫名其妙周围人都知道了,结果大家都开始躲着Ta。
  • 有些人成绩出色,却因为他人嫉妒,被贴上了“不合群”、“孤傲”的标签。
  • ……

小编举这么多例子其实是想说,被孤立,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一群人去孤立或排挤某个人,通常是试图控制对方,使其按团体或团体中一员的意愿行事。

孤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惩罚,也就是所谓的“你不顺我们的心意,我们就不理你”;或是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惩罚含义的忽视,也就是“反正你不重要,不理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无论怎样理解,是否采取孤立行为,都是孤立他人的这一群人(ostracizers)所选择和决定的,而并非取决于被孤立的人做了什么。

所以,无论是成绩太好、成绩太不好、长得胖、喜欢同性、怼了大佬,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首先你要告诉自己,被孤立,不是你的错。


被孤立之后,心真的会痛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Naomi Eisenberger教授、普渡大学的Kipling Williams教授及研究团队发现,经历社会拒绝的人们被激活的脑区,和身体疼痛时被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

在实验中,与被群体接纳的被试相比,被孤立的被试,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前脑岛(anterior insula)这两个脑区的活动显著增多。而这两个脑区也是人们经受身体疼痛时活跃的脑区。


这意味着当我们被孤立时,那种痛苦是真切存在的。

“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心碎的感觉和摔断胳膊没什么分别。”Eisenberger教授这样说。


一句少不更事

无法抹平心底的创伤

持续、长期的被孤立,不仅会给人们带来身体和情绪上的痛苦,还会造成更加深远、多方面的影响。

  • “从那以后,我在社交中更小心翼翼”

人们对于周围人是否接纳他们,其实是很敏感的。研究发现,在我们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时,如果路人和我们对视,而不是忽略我们,我们会感到与路人有更强的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ion)。

普渡大学的Eric Wesselmann教授指出,许多有过被孤立经历的人们,在新环境中,会对与周围人发生关联的机会更加敏感。


为了被他人接纳,他们可能会根据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变成别人可能喜欢的样子,甚至有求必应,变成一个习惯于讨好者。


而习惯于讨好别人,所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冷落了自己。


  • “从那以后,我不再愿意帮助别人”

而另一些有过被孤立经历的人,会被心中的愤怒和怨恨绑架,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Jean Twenge教授等人做了7个实验,研究被孤立对于人们利他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影响。


结果发现,被孤立之后,由于情绪上遭受伤害,人们共情他人的能力受到损伤,导致被孤立者更不愿与他人合作或帮助他人。

  • “孤独成了人生的主色调”

就和我的那位同学一样,许多人在被孤立之后,会选择独来独往。

如果这发生在小说或电影里,通常事情会有绝地反转,比如主人公在长大后碰到一群贴心的小伙伴,或是热情的恋人,让主人公重新获得联结和归属感。

而在真实生活里,常常不是以这样的喜剧收场。


一个被自己所在部门其他同事排挤的姑娘找到我们,跟我们说她现在已经放弃融入了,但每次进办公室之前还是会深呼吸好几次,推开门之后看着嬉笑着的同事们假装没看到自己进来,她也只能默默的走到座位上开始工作。


很多被孤立的人后来就选择了孤独,或者说是为了害怕受更多伤,而选择了不再尝试。

若是个幸运儿

被孤立也成意外惊喜

当然,人生的神奇之处在于,有时候即使眼前门都关上了,墙上还能开扇窗,或者凿壁借个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haron Kim教授及研究团队发现,对于那些原本就特立独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人们来说,遭遇社会拒绝,恰好验证了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但对于重视人际、对归属感有强烈需求的人们来说,被孤立就如前文所述,会为后来的人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被孤立者的自救锦囊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灵,而是被周围人排除在外就会伤心难过的普通人。

如果你正在被他人孤立,或是曾经被孤立的经历让你至今感到受伤,或许可以试试做以下这些事。

1. 告诉自己,我的感受是重要的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同学或老师不理Ta,回去和爸妈讲,爸妈却跟孩子说“你想多了吧”、“这孩子也太敏感了”。

被孤立不是敏感。孤立他人也不是儿戏,而是会造成实际伤害的行为。因为被孤立而感到难过、不安、痛苦、愤怒……都是你真实的情绪体验。


它们是重要的。

2. 找寻其他的社会联结

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而被孤立的过程,也是归属感被直接剥夺的过程,其痛苦可想而知。


但遭到某一群人的孤立和排挤,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归属感再也无法得到满足。可以去尝试与其他人、其他团体建立安全、稳定的联结,在新的团体中重获归属感。


这些人可能是你以前的朋友,可能是因某个爱好走到一起的同好,可能是家人,或是心理咨询师,与他们的联结也会成为你归属感的来源。

3. 与咨询师建立关系

被他人孤立,可能留下较深的心理创伤。即使换了新的环境,也可能会担心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再次受伤、担心自己是否会一不小心做错了什么而损害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与你建立起的关系,会给你一种安全和稳定感。你会感受到你与咨询师之间的联结,会清楚的知道咨询师会在那个固定的时间等着你。


咨询师会和你一起探讨那段被孤立的经历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用非批判的态度倾听你,接纳你的不安,陪你一起处理好当下的情绪。


以上~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帮助到你

简单心理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平台,点击「jdxinli.cn/2ukmmb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