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现在中国拍的电影还是缺了点什么,不管是流浪地球或者是哪咤,你们觉得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确实,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涌现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在技术、想象力或者叙事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有时候,看完这些电影,心里还是会泛起一种“好像还少了点什么”的感觉。

这“缺了点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探讨,而且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而是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观察。

一、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转化

《哪吒》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将一个古老的中国神话人物,用现代的视角和价值观进行了解构和重塑,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叛逆和自我认同的主题,恰好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焦虑和追求。

但反观一些其他作品,包括《流浪地球》这样科幻大片,虽然在工业体系上进步巨大,但它在“中国式情感”、“中国式哲学”的体现上,或许还可以更深入。比如,在面对末日危机时,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故土难离”的情结,家庭的羁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是更具辨识度的文化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用科技拯救地球”这样一个普世的叙事层面。

有时候,我们好像更擅长“讲故事”,但如何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情感逻辑、价值观内化到故事叙述中,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这就是中国的味道”,这一点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有无数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传统哲学,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如何用现代电影的语言将其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并且让它们拥有面向世界的普适性,同时又不失本土特色,这是个挑战,也是机遇。

二、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的精细打磨

《流浪地球》在宏大叙事上很成功,但也有些观众反映在人物弧光和情感细节上,还可以更丰富。电影中的人物更多是为推动情节服务,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抉择固然震撼,但有时候,我们希望看到更具层次感、更接地气的人物内心世界。

举个例子,当灾难降临时,每个人面对死亡和希望时的心理变化,除了求生的本能,还有哪些更细腻的情感纠葛?亲情、爱情、友情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被考验和升华的?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非常精彩的“群像”塑造,但要让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拥有独立且令人信服的成长轨迹,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随着剧情发展而产生化学反应,这需要更精妙的编剧功底和导演对细节的把握。

有时候,国产电影容易陷入一种“完美主义”或者“脸谱化”的窠臼,好人就是绝对的好,坏人就是绝对的坏,人物的情感表达也可能比较直接和模式化。但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有阴暗面,也有闪光点,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多重的。如何塑造出那些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又令人理解的人物,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对编剧和导演叙事能力的极大考验。

三、类型片的成熟与突破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在视觉特效、制作规模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而《哪吒》则是在动画领域实现了对传统IP的创新性改编。

但是,除了科幻和动画,我们在很多类型的电影上,例如成熟的悬疑片、优秀的犯罪片、或者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还是感觉不够稳定,或者说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数量相对有限。

一个电影市场要健康发展,一定是各种类型片都能百花齐放,并且在各自领域都有代表作。比如,一部优秀的悬疑片,它不仅要有精巧的剧情反转,更要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隐喻;一部好的犯罪片,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更能揭示犯罪背后的动机和社会成因。

有时候,我们在技术上可能已经足够支撑某个类型的影片,但对该类型片的叙事规则、节奏把控,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和社会议题,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四、情感的普适性与深度连接

最终,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情感。无论是《流浪地球》中的父子情,还是《哪吒》中的亲情和友情,都试图触及观众的情感。但有时候,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可能还略显单薄,或者不够精准。

比如,在处理一些情感戏份时,可能更容易依赖于“煽情”的桥段,而不是通过细腻的表演、自然的对话和恰到好处的画面来缓缓渗透。我们可能更习惯于用一种“直给”的方式去表达爱与被爱,而西方电影里那种内敛、含蓄但却力量无穷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艺术。

如何让情感在故事中自然生长,而不是被刻意制造出来?如何让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并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牵动?这需要导演对人物情感的深度理解,以及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

总结来说,你感觉“缺了点什么”,可能不是说中国电影不好,而是我们对它有更高的期待。 尤其是当它已经能够达到技术上的高度,我们自然会去审视它在文化内涵、叙事深度、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的“中国特色”和“艺术高度”。

《流浪地球》和《哪吒》就像是为中国电影在某些领域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它们是重要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在这些方面能够精益求精,并且能够真正触及人类共通情感、又能闪耀着中国文化独特光芒的作品出现。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电影的配乐、美术风格、甚至是剪辑的节奏,都能微妙地影响观众对“中国味”的感知?这些都是构成“电影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创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草舞这个片段怎么庸俗了?

电影中的吴孟达扮演的角色,年轻的时候正是海草舞火的时候,海草舞这支神曲是他的青春记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有实打实的几亿用户,海草舞这种神曲也实打实的有几亿受众,吴孟达饰演的角色到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司机,他的青春记忆是海草舞很奇怪吗?说不定他年轻的时候还用这首歌当BGM拍过短视频呢。

现实中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难道不也是更喜欢年轻时候听的歌吗?

而且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里用口水歌乃至神曲的片段不少吧?还是说你看的太少?或者是你分不清哪些是外国音乐里的口水歌或神曲哪些是好歌?

找不到好莱坞片和香港片的感觉不是很正常吗?不同电影工业产出的风格就是不一样的,你习惯了好莱坞和香港的风格罢了,不代表它们的风格一定是好的,香港电影不就完蛋了吗?

我之前是写港娱小说的,看了海量香港电影,好片烂片都得看,好莱坞电影也看过不少。首先它们的电影工业确实比内地成熟很多,特别是好莱坞,毕竟它们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片、商业大片)要比内地早得多;其次即便它们的电影工业比内地先进很多,但是它们每年依旧是产出大量烂片、而且烂片的数量和占比都很高,只不过它们的烂片比我们的烂片要强很多。

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且好莱坞电影引进名额有限,所以我们一般看不到好莱坞产出的普通烂片,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内地产的普通烂片;至于香港当年的那些普通烂片更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去翻出来看,所以我们往往会对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以偏概全(特别是香港电影,毕竟它已经死了很久了)。

我建议你多看看好莱坞和香港的烂片,特别是香港早期成长阶段生产的烂片,再来谈什么“不希望所谓的崛起”;就算内地电影工业超越香港了、追赶上好莱坞了,每年也是产出普通烂片居多、经典好片居少,好莱坞和当年的香港也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