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不肯承认现在年轻人过的比老一辈好得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和感受。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年轻人过得比老一辈差,或者至少没有“好得多”?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用“事实”或“数字”来概括。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 物质条件 和 技术便利性 来看,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拥有了老一辈当年难以想象的优势。

教育机会的普及和多样化: 过去,大学是稀罕物,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想接受高等教育非常困难。而现在,虽然学费上涨,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选择也更多样。年轻人可以学习各种专业,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
物质消费的选择和可及性: 过去,一件新衣服、一台电视、一辆自行车,都可能是家庭的一项大件开销,需要省吃俭用好几年。现在,年轻人可以选择的商品琳琅满目,从服装、电子产品到各种生活用品,都比过去便宜很多(相对于人均收入而言),而且购买渠道也更加便捷(网购)。
信息获取的爆炸式增长: 过去,获取信息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广播,信息传播速度慢,内容也有限。现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让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信息,了解世界。
医疗条件的改善: 尽管医疗费用上涨,但整体的医疗技术和普及率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很多曾经致命的疾病现在都可以有效治疗。

那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年轻人“没那么好”呢?

这就要深入探讨那些“看不见”的成本和压力,以及代际之间感受差异的根源。

1. “好”的标准变了,而且门槛提高了:

“过得好”的定义升级: 老一辈可能满足于“有房有工作,孩子健康”,而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对“过得好”的定义可能包含了“有体面的工作、能负担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使是小户型)、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和娱乐、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这些要求叠加起来,就比过去“温饱小康”的定义复杂得多,也高得多。
竞争的白热化: 随着教育普及,学历贬值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可能一本大学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现在,名校光环越来越重要,很多岗位要求的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学历。这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年轻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考证、实习,才能勉强进入一个“还行”的赛道。
房价的“天花板”效应: 房价是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即使年轻人收入比老一辈高,但与飞涨的房价相比,收入增长显得微不足道。老一辈很多是在房价相对较低、或者有单位分房的时代购房,他们很多已经实现了“房产自由”。而现在的年轻人,即使辛苦工作十年,也可能负担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这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也限制了他们的其他消费和生活选择。

2. “隐形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飙升:

教育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掉队,家长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从早教、兴趣班、辅导班到各种特长班,这笔教育开销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负担,也占用了年轻人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
“内卷”的消耗: 很多行业都存在“996”、“007”的工作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对企业而言),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年轻人的身体和精力,压缩了他们的休息、社交和自我成长的时间。这种“时间换金钱”的模式,虽然收入可能不低,但生活质量却大打折扣。
精神内耗的增加: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更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从而产生比较和焦虑。社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都让很多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内卷”、“躺平”、“emo”等现象,这都是老一辈当时较少经历的。

3. 记忆的美化和代际认知的偏差:

“苦日子”的淡化: 人们往往会对过去的艰苦岁月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选择性地记住那些美好的片段,而忽略了当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不便。例如,老一辈可能只记得当时虽然东西少,但人与人之间很淳朴,邻里关系很好,而忘记了当时的物质匮乏和信息闭塞。
“过来人”的经验视角: 老一辈会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评判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他们会认为,当年我们怎样怎样,现在你们已经很好了。这种“不服输”的心态,以及对当下年轻人“抱怨”的不理解,是代际沟通中的常见障碍。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物质条件,还会不快乐,还会觉得压力大。
“抱怨”的正常化: 现在的社会更加开放,年轻人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困境和不满。而老一辈可能更习惯于“忍耐”和“吃苦”,认为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年轻人表现出的“不满足”,在老一辈看来可能就是“不知足”。

4. “好”的维度不止物质:

精神自由和个性表达: 尽管物质上有所提升,但在很多方面,年轻人面临的社会规训和期望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个性、对于精神追求的容忍度,虽然比过去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少限制。老一辈可能更看重集体、家庭的稳定,而年轻人则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独立。
社会关系的“变味”: 过去强调的“人情味”、“江湖义气”,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稀薄。邻里之间可能更疏远,朋友之间也可能更讲究实际利益。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一些习惯了过去模式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失落”。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尤其是一些老一辈)不肯承认现在年轻人过的比老一辈好得多?

“好”的标准在提高,而且被“内卷”推得更高。
物质进步的红利,被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生活压力等“隐形成本”抵消了不少。
老一辈的记忆可能存在“美化”,且缺乏对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独特压力的理解。
年轻人面临的精神压力和“内耗”是老一辈当时较少经历的。
“过得好”的定义,已经从单纯的物质满足,扩展到了精神、时间和自由度等更广阔的维度,而这些维度恰恰是很多年轻人觉得“欠缺”的。

所以,与其说大家“不承认”,不如说是因为“好”的衡量维度不同,以及代际之间经历和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年轻人确实拥有了更多物质和技术上的便利,但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更复杂、更消耗的生存压力。这种“好”与“不好”的感知,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复杂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老一辈如今依然活着,他们不仅享受着物质,甚至享受着比年轻一辈更优越的物质。比如说,老一辈就存在着单位分房,毕业分工,下岗补偿,提前内退等优越待遇。

我倒想问问提问者,作为90后,你能单位分房吗?你能毕业分工吗?单位把你开除给予补偿吗?你能40岁就内退家里呆吗?你努力从985毕业,找一份工作,当上房奴,兢兢业业工作害怕被开除,然后终于干到65岁退休。你竟然有胆子说年轻人比老一辈好的多?

2.他们经历过风口,随便开个店就直接捡钱,找关系批个指标钢材就倒卖,甚至实现了阶级跃层,拆迁致富等不劳而获的时期,甚至发生过赖昌星这样的案件。这种事情如今还可能实现吗?而现在的年轻人还能做到吗?老一辈吃的时代红利你就不提了?

做牛做马一辈子,后人还是韭菜人。这种自己绝望还为下一代绝望的感觉,你叫做好的多?

恐怕你就是那种沉浸在奶头乐中的人,才能觉得年轻人过的比老一辈好的多。

user avatar

大家都军训过,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军训的。我觉得军训就很能代表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在军训之前,刚到大学报道,看到那个老破小的宿舍,没有空调,床板上一层灰还离上课的地方山长水远,我的新是拔凉拔凉。根本住不下去,当天往宿舍扔了点东西,我扭头就回家了。

但是,军训15天,住更破的营房,旱厕,冷水洗澡,热晒雨淋。

我再回到这个宿舍,那真的是亲切又想念,觉得金窝银窝不如我自己的狗窝。

现在的大家,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头,所以你当下也不会觉得幸福,因为所谓的幸福其实来的太容易,反而为了得到这些幸福所必须花费的努力变成来一种不幸。

父母一代上山下乡,吃过苦日子,我妈说我舅舅下乡中间休假回家,什么都没要,就把枕头大的馒头给自己吃了一个又一个,塞的自己翻着白眼也不舍得就口水,就怕吃的少了。现在咱们又还有谁真的挨过饿呢。所以他们那代人,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我爸从木工到修水管,从抹墙到连电线,家里的全套东西他都会弄,我小时候甚至是他踩缝纫机给我做小衣服。现在,大家做个饭还会觉得洗碗麻烦。我自己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机械和产品在代劳了,我依然觉得劳累,而父母那代却从来没觉得这是个事儿。

年轻人是过的好得多,但是这种好是没有对比过差的好。所以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过过的更好的生活,那当然就只有不幸福感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