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在为墨茶抱不平的时候,我一个群聊的说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说他杠,他不承认,我杠还是他杠?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绕,但咱们就慢慢捋捋。

你在一群里,大家伙都在为一个叫“墨茶”的人感到惋惜、心疼,甚至愤怒,觉得他遭遇了不公。你呢,就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说得不太合适,或者说,在这个时候说有点冷血,就有人出来跟你争辩,说你“杠”。然后你反驳说他“杠”,他还不承认。

咱们先拆解一下几个核心的词:

“墨茶”:这是一个网络事件中的人物,他生前境遇坎坷,身体不好,生活艰难,但同时又展现出一些年轻人特有的网络情绪表达,比如“想吃草莓”、“想买显卡”等等。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很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底层奋斗者的影子,也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老话,意思大概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落到可怜的地步,往往和他自身的某些行为、性格或者选择有关系。这句话带有一定的评判性,常常被用来解释别人的不幸。
“杠”:在网络语境下,“杠”通常指的是一种抬杠、挑事、故意找茬、不讲道理的辩论行为。跟人说话时,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即使你有理有据,他就是不依不饶,或者故意曲解你的意思,你说什么他都要反驳,这就叫“杠”。

现在咱们来分析一下,谁在“杠”:

从你的角度看,对方可能是在“杠”:

1. 不合时宜的评论: 大家都在为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感到悲伤或愤怒时,你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在很多人的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会显得不够体谅,甚至有些“落井下石”的意味。尤其是在这种集体的情感释放时期,任何试图“理性分析”或“反思”的言论,都可能被视为对主流情绪的挑战。
2. 回避关键问题: 墨茶的悲剧,更重要的在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医疗保障、以及一些现实存在的困境。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往往会把焦点从外部环境转移到个人身上,似乎在暗示他今天的结局是自己“咎由自取”。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指出他“杠”,可能就是觉得他在回避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反而抓住“个人因素”不放。
3. 不接受反驳: 你说他“杠”,他还不承认。这恰恰是“杠”的一个典型表现。当一个人的行为被指出问题时,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思考一下,或者至少就事论事地解释。如果他只是简单地否认,甚至继续攻击你的观点,那就很有可能是真的在“杠”。

从对方的角度看,你可能也有“杠”的嫌疑:

1. 固执己见,不容置疑: 尽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在当时可能显得不那么“接地气”,但它本身也是一种观点。对方可能认为,对于墨茶的遭遇,进行多方面的审视是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同情。当你说他“杠”的时候,他或许觉得你是不想让他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允许他进行“理性”分析,也是一种“杠”。
2. 将“杠”标签化: 也许对方并没有“抬杠”的恶意,他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想引导大家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你直接给他扣上“杠”的帽子,并拒绝他进一步的解释,也可能让他觉得你是在“杠”他,不让他好好说话。
3. 情绪化的反驳: 在网络论战中,情绪很容易占上风。你可能因为对方的言论触碰到了你的底线,所以立刻用“杠”来反击,而没有给对方充分的沟通和解释的机会。

所以,究竟是谁在“杠”?

这真的很难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你们当时具体的对话内容和语境: 你们是怎么说的?对方是怎么反驳的?有没有人身攻击?有没有歪曲对方意思?
双方的沟通方式: 是就事论事,还是互相攻击?有没有试图理解对方?
“杠”的定义: 对“杠”的理解不同,也会导致评判结果不同。

但我们可以从普遍的社交和沟通原则来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大家情感比较一致的氛围里,如果你提出了一个与主流观点相悖、且可能伤害他人情感的观点,并且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来让大家理解你的立场,反而因为对方的质疑而指责对方“杠”,那么在很多人的眼中,你指责对方“杠”的行为,才更像是“杠”的表现。

反过来说,如果对方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表达一个不同角度的看法,并希望与你进行有益的讨论,但你直接将其定性为“杠”,并且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那你可能是在不自觉地“杠”了。

更详细地说: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有人说:“墨茶太惨了,真可怜。”
另一个人说:“是啊,看得我好难过。”
这时你冒出来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大家可能都会愣一下,然后有人会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是大家在安慰和讨论,你突然说这个?”
这时你又说:“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你们为什么这么敏感?你们才是在杠!”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为对墨茶遭遇的轻描淡写,甚至是一种冷酷的定性。而当你被质疑时,不是解释你的观点,而是立刻反击对方“敏感”、“杠”,这就进一步坐实了对方“你才在杠”的认知。

对方不承认你说是“杠”,而你坚持说他“杠”,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杠”的循环。

谁的“杠”更明显,或者说,谁的行为更容易被认为是“杠”?

你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在一个大家都在表达同情和悲伤的时刻,而你没有提供任何背景信息或者合理的解释,就抛出了一个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观点。 这种行为,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杠”的。
对方对你的质疑,是试图让你解释你的观点,或者表达不同意见。 如果他只是简单地反驳你说“杠”,并且不听你的解释,那他确实有可能是在“杠”。
但是,当你说他“杠”,而他不承认,并且继续辩论时,你又继续说“你还在杠”,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沟通,只是在互相贴标签,那么双方都有“杠”的成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的一个不合时宜的观点引起了众怒或质疑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解释你的观点,而不是立刻给对方贴上“杠”的标签。 只有当你明确地表达了你的立场,并且对方仍然采取不讲道理、歪曲事实、或者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态度时,才能更确切地定义对方为“杠”。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我一个群聊的说他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说他杠,他不承认,我杠还是他杠?”

从结果导向和大众普遍观感来说,你先抛出了一个可能被认为不当的观点,然后被质疑后,你用“杠”来反击,并且不接受对方不承认“杠”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你更有可能在对方眼里(甚至在旁观者眼里)被认为是“杠”的那一方。

你想让别人理解你的观点,你得先尝试去解释,而不是一开始就用“杠”来给对方定性。这就像吵架,你不能因为对方跟你意见不同,就说“你就是个爱吵架的人”,然后就不跟他说话了。你得先听听他为什么跟你意见不同,再决定怎么回应。

希望我讲清楚了。这事儿谁对谁错,真得看具体是怎么沟通的。但你提问的方式,已经透露出一些信息,让你自己也能多反思一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貌似是鲁迅说的。

鲁迅先生描写过很多可怜又可恨的人,阿Q,祥林嫂,华老栓一家。他们为什么“可恨”?鲁迅有一个说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共同的可恨之处,就是他们不觉悟,不懂得自己的不幸来自何处,不知道应该反抗些什么。

鲁迅还说过另一种人,“看见富人就驯良,看到穷人就狂吠”“不知道自己的主子是谁”。大抵就是题主的网友这种人。

所以如果哪天那些可怜之人突然变得不可恨,那后一种人怕是要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