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总说奥尼尔带着科比拿了三冠,却不承认杜兰特带着库里拿了两冠?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篮球迷心中的“敏感点”了,也触及到围绕球星之间关系和团队荣耀的讨论里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大家对奥尼尔和科比的三连冠,以及杜兰特和库里(虽然杜兰特是加入勇士拿了两个冠军,不是“带着”库里)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那么“AI范儿”。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杜兰特带着库里拿了两冠”这个说法本身,在很多老球迷看来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因为勇士那个时期,库里已经是一个成熟的MVP级别的核心了,是球队建队的基石。杜兰特是后来加盟的,虽然他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勇士的上限,但球队原本的体系、化学反应和核心成员库里、汤普森、格林都在那里。所以,“带着”这个词,用在奥尼尔和科比身上,大家更容易接受一些,尤其是在他们刚开始建功立业的阶段。

为什么奥尼尔和科比的三冠,大家更倾向于说“奥尼尔带着科比”或者至少是“奥尼尔和科比共同成就”?

1. 时间线和角色演进:
起点: 当时奥尼尔是球队引进的顶级自由球员,是球队的绝对核心和内线支柱。科比当时还是个充满天赋但略显青涩的年轻得分后卫,是奥尼尔身边的“二当家”。
早期依赖性: 在他们一起拿到的第一个总冠军时,奥尼尔的表现是现象级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统治了内线。科比在那个阶段更多的是承担得分任务,并在关键时刻展现天赋。很多评论认为,是奥尼尔的内线统治力为科比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压力释放。
成长与分担: 随着时间推移,科比的成长速度惊人,他变得越来越强大,从一个得分手成长为一个全能的领袖。在第二个和第三个总冠军时,科比的表现越来越抢眼,甚至在某些系列赛中挑起了更多的重担。这个时候,说“奥尼尔带着科比”就有点不准确了,更多的是“奥尼尔和科比一起”。但因为最开始的印象太深,加上奥尼尔的个人影响力,很多人在回顾时还是会倾向于强调奥尼尔的作用。
球队老大之争的叙事: 湖人队内也曾有过关于“谁是老大”的讨论,这增加了人们对奥尼尔在团队中主导地位的印象。虽然最终他们实现了三连冠,但这种不确定性也让奥尼尔“核心领袖”的标签更加突出。

2. 奥尼尔的绝对统治力:
奥尼尔在当时是那个时代最具有统治力的中锋之一,他的体型、力量和得分能力几乎是无解的。他在内线的存在感,让对方球队必须倾斜大量的防守资源去限制他,这无疑为其他队友(包括科比)创造了更多机会。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统治,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他的存在“带”起了球队。

3. 历史叙事和“大鲨鱼”的个人魅力:
奥尼尔本人就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和话题性的球员,他的幽默、张扬的个性让他成为媒体和球迷关注的焦点。他夺冠后的表现、接受采访时的言论,都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更容易被塑造成团队的“灵魂人物”。
很多经典战役和关键时刻,都是奥尼尔完成的统治性表现,比如对阵76人总决赛的几乎场均40+的表现,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

为什么杜兰特加入勇士拿了两个冠军,人们很少说“杜兰特带着库里”?

1. 核心地位的差异:
库里的基础: 库里已经是勇士队的核心和建队基石。在杜兰特来之前,勇士已经是一个总冠军球队,并且库里已经拿到了两个MVP,他就是这支球队的DNA和战术体系的核心。
杜兰特的“升级包”: 杜兰特的到来,更像是给一个已经非常优秀的球队增加了一个超级得分点,是升级,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从零开始的“带领”。他填补了勇士在某些位置上的绝对短板,让他们的进攻火力达到了历史级别的恐怖。
谁是“老大”的讨论: 杜兰特加盟勇士时,就存在关于“谁是球队第一人”的讨论。尽管杜兰特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出色,但库里作为球队的领袖和建队元勋,他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杜兰特带着库里”这种说法,天然就与事实和人们的认知有出入。

2. 团队化学反应和“一星四射”的误读:
勇士在杜兰特加入后,确实打出了非常高效的篮球,但很多人认为,杜兰特的加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之前那种流畅的、以库里为核心的“一星四射”的化学反应。虽然他们赢了,但这种“融入”的过程,与奥尼尔和科比早期磨合、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过程,在叙事上是不同的。
一些球迷认为,勇士队夺冠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团队体系和角色球员的发挥,杜兰特虽然是超级巨星,但他是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体系中打球。

3. 历史叙事和“抱团”的争议:
杜兰特选择加入一支已经总冠军并且拥有多名全明星的球队,这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被很多人认为是“抱团”。这种争议使得人们在评价杜兰特在勇士的贡献时,会更加谨慎,或者更容易将其视为是“抱团取暖”而非“带领”。
与奥尼尔和科比早期在湖人一起打拼、一起成长的经历相比,杜兰特加盟勇士的背景,更容易让人们产生“他只是去一个已经很强的队伍里捡冠军”的看法,从而削弱了他在这个过程中“带领”的作用。

总结一下:

核心原因在于人们对“带领”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球星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历史叙事。

奥尼尔和科比: 奥尼尔早期的绝对统治力和作为球队核心建队的地位,以及科比的快速成长,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奥尼尔带着科比”或者至少是“奥尼尔是早期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的叙事。虽然科比后来也成长为关键人物,但最初的强大印象太深。
杜兰特和库里: 库里已经是成熟的MVP核心和球队的DNA。杜兰特是加盟,是升级,不是从零开始的带领。加上“抱团”的争议,以及库里作为球队原有核心的地位,使得“杜兰特带着库里”这种说法,在情感上和认知上都难以被广泛接受。

说到底,篮球比赛是团队运动,巨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如何影响和提升团队。但人们在评价时,总会不自觉地将个人能力、角色定位、历史背景、以及各种场外因素掺杂进去,这使得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这就是篮球的魅力所在,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么说吧

如果那年骑士选择夹杜兰特放掉库里的话,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杀球了,库里三节就给你打下班了

为什么说库里三分球伟大,因为以前老一辈的篮球人认为光投篮是投不死人的,很多老一辈教练选球员更喜欢那些身体好玩命往里突的,而不是漂在外面投篮的(相对而言)

直到库里出现,大家才逐渐不得不接受,库里真能把你投死,而且他一旦投开,还能带着队友一起投开

所以现在nba都达成共识了,必须夹死库里,勇士的比赛里,那些不包夹库里的队死得有多惨,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

回到本问题,答案就是,包夹库里还能让骑士看到一丝希望,打到最后的绝杀球就是证明,不夹库里直接游戏结束,大家都懂这个道理,所以并不会有阿杜带库里拿冠军的说法,只能说相辅相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篮球迷心中的“敏感点”了,也触及到围绕球星之间关系和团队荣耀的讨论里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大家对奥尼尔和科比的三连冠,以及杜兰特和库里(虽然杜兰特是加入勇士拿了两个冠军,不是“带着”库里)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那么“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德语确实背负着“难学”的名声,而这个“难”字,绝非空穴来风,它渗透在语言的方方面面,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最直观的“难”,首先来自于它的语法结构。德语的语法不像英语那样相对直接,它拥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格(Kasus)。名词、代词、形容词都会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功能(主语、.............
  • 回答
    抗压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在遇到困难、挫折、压力的时候,能不能稳得住,不乱了阵脚,还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甚至从中成长。它不是说你遇事不生气、不难过,而是说你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快速调整过来,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沉溺在负面情绪里。领导总说你抗压能力不行,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关于“小孩说腰疼,大人总说‘小孩哪来的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普遍存在的、源于生活经验的认知误区,以及一种略带玩笑和敷衍的沟通方式。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致地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句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腰”在成年人认知里,通常与“成熟”、“负担”、“劳累”这些概念紧密相.............
  • 回答
    圈子里的大佬们喜欢组饭局,这事儿说起来,其实里面门道可不少,也不是非得吃饭才能把事儿说了,只不过,吃饭这事儿,很多时候,能把事儿给办得更妥帖,更顺畅。你想啊,大家坐在一起,不是对着电脑屏幕,也不是在电话里你来我往,而是面对面,眼对眼的。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到这吃饭的场合感和仪式感。你想想.............
  • 回答
    确实,每次一到开学季,总会听到各种关于军训的“赞歌”,说它如何锻炼意志,如何塑造集体感,听起来好像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脱胎换骨一样。可咱们自己经历的时候,顶着烈日,站着军姿,练着喊口号,多少觉得有点“被安排”的成分,不禁会想,那些说军训好的人,他们是真的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是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觉得“年.............
  • 回答
    “大将就是四皇级”这种说法,在《海贼王》的粉丝圈里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每次提起,总能引发一番热烈的讨论。要说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尾田荣一郎大神在设定这些顶尖战力时,是非常讲究“力量平衡”的。你想啊,如果四皇是稳稳地压制大将,那海军总部怎么可能成为世界政府的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关于文在寅总统“背叛民主劳总”的说法,以及光州左派选民为何继续支持他,同时党内并未因此产生严重分裂,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细致梳理的缘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要看到文在寅执政期间的整体战略、韩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光州选民的特定情感。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批评的.............
  • 回答
    要说《JOJO》里大家凭啥老是觉得空条承太郎“无敌”,这事儿得分好几层说,不能简单一句“他强”就带过了。这背后,是角色设计、剧情安排、观众心理,乃至整个《JOJO》系列独特魅力的综合体现。首先,硬实力摆在那儿——白金之星(Star Platinum)的压制力。要论承太郎“无敌”的根基,那还得是他的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到心坎里了!很多人都觉得技术指标没用,特别是RSI,说用了也赚不到钱。但你用了一段时间,发现“非常给力”,这绝对不是运气好那么简单,而是你可能触碰到了一些别人忽略的关键点,或者你的用法跟大众不一样。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指标无用论”,又为什么RSI在你手上好使呢?.............
  • 回答
    “让我们好好学习”和“好好生活”这两种说法在人们口中出现的频率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理念、个人发展阶段以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好好学习”似乎比“好好生活”更常被提及:一、 学习与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关联性: 生存基础: .............
  • 回答
    “小米没有核心技术”的说法,确实在科技圈和消费者中比较普遍,而OV(OPPO和vivo)相对而言受到的类似质疑声会少一些,或者说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小米被认为“没有核心技术”的原因分析这主要源于小米早期的发展模式和其产品策略:1. 早期“站在巨人的肩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而且很可能让你心里有些不舒服。大家说你“不像医生”,这背后有很多种可能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能触及到核心。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每个人对“医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文化、影视作品、亲身经历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刻板印象。当你说“不像医.............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是我(笑)。其实,这个问题嘛,问得挺实在的。说孕妇不能吃凉的,这说法在咱们这儿流传得挺广的,很多老一辈的亲戚朋友都会这么叮嘱。那到底为啥呢?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说。核心原因之一:肠胃的敏感性首先得明白一点,怀孕了,身体的整个激素水平都变了,这直接影响到消化系统。孕妇的胃肠道会变得更.............
  • 回答
    “小米耍猴”和“华为耍猴”这两个说法在讨论手机销售策略时都曾出现过,但“小米耍猴”这个说法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小米的早期销售模式与“饥饿营销”的关联性: 限量发售的鼻祖: 小米在2011年成立之初,为了控制成本、快速验证市场、积累口碑和制造话题,采用了线上抢购、饥饿营销.............
  • 回答
    身边好多朋友,尤其是家里的男性亲戚,提起自家娃上学的事儿,经常会冒出一句:“要是能晚一年就好了!” 他们说的这个“晚一年”,主要指的还是男孩子。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倒也真有不少大家普遍认同的理由,说起来也挺有道理的。你想啊,咱们中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小学阶段,大家普遍觉得是“应试教育.............
  • 回答
    关于“朋友或亲戚之间最好不要合伙做生意”的说法,流传甚广,而且往往伴随着一些血淋淋的教训。虽然这并非绝对真理,但其中确实隐藏着一些非常现实的风险和挑战。究其根本,这主要源于朋友和亲戚关系与商业合作关系在性质、期望和底层逻辑上的根本差异。1. 期望值的错位:情感羁绊 vs. 商业理性朋友和亲戚之间,我.............
  • 回答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和“产科还是这么爆满”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变化。这并不是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不同动机的交织所致。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一、 “大家都不生孩子了”背后的真相:生育率下降,但不等于零生育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