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直没有机会亲历各省的机会,恳请各位将自己家乡省份的不宜居地区说出来,帮我向杠精们解释一下,中国的腾冲黑河线以东并不是都那么宜居的。谢谢。
————————————————————————
日本并不小,国土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中国的腾冲黑河线将中国一分为二,13亿3千万人居住在该线以东的部分,这部分面积是400万平方公里,正好日本的十倍多,人口也是日本的十倍多,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和中国内地其实没差别,在这部分比较中,日本有人口稠密的东京都会区,中国有北上广深,日本也有地广人稀的北方大岛北海道,中国的东北三省加内蒙东五盟。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并不比中国高呀,只不过中国人口密度数据被黑河腾冲线以西的560万平方公里给平均掉了。
很多人说日本面积是比较大的,达到了惊人的37万平方公里,所以人口相对国土面积来说也不算多。
但我想建议大家去查一个数据,人口生理密度,就可以结束这个话题中关于日本人口到底多不多这个疑问的讨论,日本在主要国家中,人口生理密度是最高的,世界排名26,排他之前的除了韩国台湾大都是些城市国家、地区,或者是小岛国,总之都不入流,日本人口生理密度3000人每平方公里,大陆是940,刚才在讨论中说的荷兰刚好是欧洲大陆主要国家最高为2200,所以我用荷兰对比东京都是合理的,英国稍微高一些是1100,其他的法德意远远的低,美国澳大利亚更不用说了,北欧俄罗斯那就别提了,关键印尼这样人口基本都在爪哇的也才1000多点,印度才700多,所以日本人口密度确实是惊人的大,大的惊人,非常的大,不用讨论的大,人口生理密度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话题可以终结了,结论就是日本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划合理,用地效率高,各种设施完善,管理水平高,人口素质高,所以那么多人可以相安无事,就这么简单,如果同样的国土换1.2亿欠发达国家人,把所有设施全部降低为欠发达国家一样的比如孟加拉(全是平原耕地人口生理密度比日本还低将近三分之一),就会出现很多人挂火车上这样的奇观,然后是社会治理失败,社会崩溃乃至内战,人口大量死亡至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基础设施能够支撑的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失败国家,当然现代社会只要有国际援助,不大会人口大量死亡,比如孟加拉国这样的,就是国际主要被援助对象,而日本这样的则是国际主要援助输出国,日本每年有大量的对外援助,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日本城市规划合理,用地效率高,各种设施完善,管理水平高。当然国际援助是不是发达国家的阴谋,发达国家从中得了多少好处也是另外一个问题,单纯从援助角度来说,日本也许还可以再本土再养活一亿人也说不定,最后这个属于闲扯脑洞,大家可以无视,但我这个回答基本可以终结这个话题了。
如果大家对用人口生理密度这个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自行到你家附近小山包上居住一段时间来体验一下,人类之所以基本居住在可耕种平原地区是人类文明从诞生以来就做出的选择,这一点不因进入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改变,很多人说都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了为什么不能改造一下山地,不改造山地改造改造丘陵也可以啊,这纯粹是一种意淫和无知,不信你可以自行去你家附近哪怕一个小山包上去住一住,你去看看,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是哪怕绝对落差一百米的孤立小山,也是很少有人去山上住的,更何况是连绵的山丘乃至山脉。少部分有实力,区位好的城市是会改造一些不利条件,但这种还要在经济上要划算,重庆,拉斯维加斯,迪拜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口都在平原地带,宜居区域,重庆这样的也只能说相对高差稍大,超出一定范围也必然不会去改造的,而且城市扩张必然也是以平地,平原优先,最后迫不得已才是岗地,最多丘陵,山脉想都不要想,那是脑子抽风。道理很简单,成本低,宜居,有利于各种设施配套。由此来说山顶别墅和山间小村都不在讨论范围,杠精就别乱秀无知了。
各个国家的平原面积以及耕地面积各位感兴趣可以查一查,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直说一条和人口生理密度相关的来说明一下日本人口密度为什么高吧,中国和日本比,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7倍 耕地面积是日本的32倍,所以中国人口生理密度是远小于日本的。就这么简单,简单的数字,简单的回答。
再举一个例子,江苏平原面积7.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平方公里,日本平原面积不详,耕地4.7万平方公里,很显然,江苏人口生理密度也是小于日本的,再比如山东耕地面积7.1万平方公里,山东人口1亿,那么山东人口生理密度也是小于日本的,其他的省可以一个一个比较,但我估计人口生理密度大于日本的省份应该不会很多,因为中国此项数据平均值只有日本三分之一
分割线……………………………………………………
这位网友和我的讨论我觉得可以提供一个分析人口密度的新的思路,不过基本是沿着人口聚集的有效区域来计算人口密度这个范围之内来考虑的。而且这个思路对我们了解城市结构,以及国家城市用地是否合理,各种用地比例是否合理都有帮助,事实上,在城市规划中,各种用地的比例是有一个合理的区间的,例如我国的居住用一般就在35%到45%这个范围(确切数字我记得不大清楚,不过应该差别不大)。这是城市规划的技术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
单就这个网友的思路以及他罗列的数据来说,我认为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是数据本身的问题,日本04年地产泡沫都已经破裂了,之后住宅用地估计增长也有限,中国05年之后正好是房地产爆发期,这十几年新增出让了多少居住用地,恐怕这个增长速度是日本远远没法比的吧,所以我觉得这个数据太老了;第二就是中国住宅用地有两个性质,一般从土地出让角度统计的只是国有土地,还有规模巨大的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不知道是不是都包含在内了;第三就是住宅用地和人口数比值没法单方面显示人口密度,如果是这方面的数据,你得加上容积率,要不然同样面积可以住一百人也可以住五百人,差别大了。
还有就是我重新收集了数字又计算了一下,结论是即便只考虑居住用地,中国任然远远比不上日本拥挤,中国2016城镇居住用地总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13亿,城镇每平方公里居住用地人口3825,农村的只会少的多,因为城镇居住用容积率一般是2.0以上,高的3.0,农村一般不到1.0所以农村这个数字为城市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是不是比日本还是要宽松许多呢?
但问题是单纯用居住用地和人口比反应人口密度又稍微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说人的活动范围大致是限定在平原(耕地)之内的,在城市中也许有三分之一时间会出现在个各个场所,进去周围平原区域也比较常态,这个范围,是比较符合人类正常活动的有效空间,也即是生理空间,所以称之为生理密度,范围扩大或者缩小都不能说明人口的集中程度,所以仅仅计算居住用地和人口比能说明一点问题,但更折中,有说服力的我认为还是人口生理密度这个数值。
日本四面环海啊。海跟山之间不都可以住人吗?人民国很大面积戈壁沙漠,寸草不生啊。不能面积直接除人口啊..............
日本面积不大?江苏12万多点平,安徽14万多点,浙江10万多点。上海6000平,总共37万多,和日本面积差不多,上海2400万,浙江5600万,江苏8000万,安徽6200万,总共2.2亿人口。日本才1.2亿。人口密度只有这四省的一半。
你只是把书本上看到的大小的概念带入到了现实而已,在书上你看到的是香港很小,新加坡很小,韩国很小,日本很小----,现实是怎么样呢,所有国家里应该没有比新加坡更小的了吧,只有700平方公里,比香港1000平方公里还小,新加坡500万人口,目前已经为低生育问题头疼死了,而这500万人口抛去规划的那些公园工业用地,500万人连新加坡一半的国土面积都没用完,其中新加坡采用的还不是都是高楼大厦的城市设计,市中心就有很多2层老式小楼,按照新加坡目前主要以100米的住宅来看,只要不规划面积过大的公园,新加坡700平方公里能住下5000万人口,你没看错,5000万人是能住下的,当然住宅不能是小低层的了,香港也是类似,目前香港1000平方公里800万人口,抛去山地,居住用地也只开发了不到一半,那么你以为很小的日本多小呢,38万平方公里,抛去山地和农地大概有20%是能住人的,大概有7万平方公里,什么意思,只要他们愿意,不光能住下1亿人,其实10亿人也没问题,20亿人只要多开发点中国常见的百米住宅也是能住下的,而且公园工业也都完全能容纳,说白了,国家觉得人口多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落后,中国这么大,4亿人的时候,经济不行,依然饿死人,现在14亿人经济好了,也就要鼓励二胎了,不要说14亿人,就是40亿人,只要经济好,人口只有缺的,没有多的,至于土地,就是居住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缺少土地,所谓缺地,只能是说缺少耕地或是自然资源而已。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较为宽松的规划下,比如美国洛杉矶这种,算上居住、商用、活动、绿化等空间,平均人口密度是5000人/平方公里。
日本1.2亿人,需用地12000万/0.5万=2.4万平方公里。也就是居住1.2亿人需2.4万平方公里。日本面积37万平方公里,所以为什么日本能住下?当然能住下!2.4万平方公里城区仅占日本领土的6%而已。
实际上日本人口集中在东京、大阪一带,出了这两个城区,日本其他地方人口是相当稀疏的。
结论:
日本能住下1.2亿人非常正常,把日本领土的1/3住满至少需要6亿人。
同样的,如果把中国的1/3领土住满需要160亿人。把中国宜居面积的1/3住满也需要83亿人。如果按照中国现行的1万人/平方公里高密度规划标准,也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住公寓楼,北上广这种规划密度,住满日本的1/3需要12亿人,住满中国的1/3需要320亿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